•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識解理論視閾下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研究

      2016-04-04 10:52:33楊艷蓉
      關鍵詞:創(chuàng)造性譯者原文

      楊艷蓉

      (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識解理論視閾下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研究

      楊艷蓉

      (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意義是不確定的,是認知主體對客觀事物的概念化。翻譯的過程是識解原文“意義”并通過不同識解方式重建“意義”的過程。譯者結合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文化背景等創(chuàng)造性地重構出符合讀者期待的識解方式,使得其所建構出的意義與原作者所表達的意義實現(xiàn)認知對。

      意義;識解方式;創(chuàng)造性翻譯;重構

      翻譯必須忠實于原文。同時,由于翻譯涉及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譯者為了更好地傳達出原文的表達意圖,必然要在具體的表達方式上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德里達就認為即便是最忠實的翻譯,與原著也具有很大的距離,無限的不同。[1](P25)謝天振教授把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界定為“譯者以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現(xiàn)原作的一種主觀努力”。[2](P137)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已經(jīng)得到了眾多學者的普遍認同。著名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翻譯家藍詩玲也曾經(jīng)提出過“忠實性再創(chuàng)造”(faithful recreation)“的概念。[3]可見優(yōu)秀的翻譯離不開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關于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學者們已經(jīng)從研究譯文與原文的差別,如翻譯中的添加,刪減,編譯,轉移到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創(chuàng)造性翻譯。Martin受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的理解具有創(chuàng)造性”[4]觀點的影響,提出“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模仿”。[5](P177)我國學者王瑛,譚葉升從視覺化的角度探討了創(chuàng)造性翻譯過程。[6]譚業(yè)升研究了創(chuàng)造性翻譯中的“交互視角化”對譯文表情力的影響。[7]本文繼續(xù)深入探討認知語言學對創(chuàng)造性翻譯的解釋力,擬以識解理論的四個維度為框架,分析論證譯者如何對原文的識解方式進行調(diào)變,建構出符合譯入語讀者期待的識解方式,來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翻譯,使得譯語讀者的認知效果等同于源語讀者的認知效果。

      一、意義的主觀性與識解的四個維度

      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傳統(tǒng)語言學家認為意義等同于客觀事實,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客觀世界的情景。且這種“反映”是被動的,靜止的。因此,描寫客觀世界的文本一旦形成,意義就是固定不變的。而認知語言學家認為現(xiàn)實(客觀世界)與語言之間無法直接關聯(lián),“認知”是“現(xiàn)實”與“語言”之間的橋梁。怎樣理解現(xiàn)實所傳達的意義,用怎樣的語言表達現(xiàn)實,定義現(xiàn)實,與人們的“認知”密切相關。因此,Langacker認為意義就是“概念化”。[4](P194)既然意義是人類對現(xiàn)實(客觀世界)的“概念化”,那么意義就是動態(tài)的,無法完全等同于客觀事實。意義的形成一方面基于人類所共享的知識背景及經(jīng)驗,另一方面,受到認知個體知識經(jīng)驗的影響。由于認知個體的知識經(jīng)驗具有獨立性,因此,經(jīng)過不同個體的認知加工,“概念化”的結果不同,意義也就不同,對“現(xiàn)實”的語言表達也不盡相同。也就是說,“現(xiàn)實”無法直接成像為“意義”,“意義”的生成必須借助于“認知”,它與認知個體的主觀性關系密切。

      Langacker也因此在認知語法框架中提出了“識解”的概念?!白R解”是人類認知的一種主要方式,其定義為“人們具有用不同方式來理解同一場景的能力”。[4](P138)主要包括轄域(scope),背景(background),視角(perspective),突顯(salience)以及詳略度(specificity)五個要素。我國學者王寅和Langacker溝通后,認為轄域及背景可以歸為一類。[8]本文從這四個維度加以探討。

      二、翻譯的認知屬性及其創(chuàng)造性

      譚業(yè)升曾指出,“翻譯不是意義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傳遞過程,而是需要在新的語境中通過不同識解方式重新建構意義的過程?!盵9](P202)也就是說,翻譯的過程是識解源語作品的意義并在目標語中重構識解方式,再建意義的過程。譯者首先要識解原作者所建構的意義,并在大腦中把“意義”還原成原作者所描述的客觀事實,再結合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在目標語中建構出能體現(xiàn)原作客觀事實的“意義”,譯者的認知活動貫穿翻譯的始終。顯然,翻譯活動具有認知屬性。因此,我們可以從“認知”的角度研究翻譯。

      由于認知語言學家顛覆了傳統(tǒng)上人們對“意義”的認識,那么任何一部作品當中的“意義”也應當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需要讀者參與的,不能完全以原作為中心。如何識解文本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不同譯者,面對同樣的原作,經(jīng)過其認知,在頭腦中形成的“客觀事實”是有差別的。而這種差別就源于譯者本身識解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識解意義后,譯者要對其頭腦中的“客觀事實”進行“概念化”,重建意義。而意義的重建是否成功,主要取決于譯者是否采用了恰當?shù)淖R解方式,以符合譯文讀者的期待。因此,譯者要結合兩種語言的文化及表達差異從識解的四個維度對識解方式進行轉化,重構,才能準確體現(xiàn)原文,使譯文讀者對客觀事實的體驗等同于原文讀者的體驗。這也同樣是譯者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翻譯不可避免地具有創(chuàng)造性。

      三、實例分析:譯者創(chuàng)造性翻譯中識解方式的重構

      譯者要想使譯文受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較高程度的認可及接受,首先要準確“識解”出原作品的“意義”;其次,要在譯文中創(chuàng)造性地重構出符合目的語讀者期待的識解方式,再建意義。譯者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從四個維度重構多樣化的識解方式以實現(xiàn)其創(chuàng)造性翻譯。重構識解方式是為了使譯文的表達更符合譯語讀者的認知期待。而譯者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也是受到制約的:即不同的識解方式所建構的意義能夠表達出原文作者所描述的客觀事實,而譯語讀者對“客觀事實”的認知與原文讀者對“客觀事實”的認知是對等的。

      (一)轄域及背景識解方式的重構 轄域是指由語言表達所涉及的相關經(jīng)驗以及由語言表達激活的概念域配置。也就是說,要理解一個概念,必須要具備并激活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及生活經(jīng)驗。通常情況下,源語讀者所具備的相關背景知識及經(jīng)驗在原文中被缺省。翻譯時,由于目的語讀者不具備那些缺省信息,譯者或者增補一些相關信息來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原文的概念;或者干脆省略掉這個概念??傊?,要對涉及轄域及背景的概念的識解方式做出調(diào)變。

      例1:至于革命黨,有的說是便在這一夜進了城,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禎皇帝的素。[10](P144)

      The revolutionaries,others said,had entered the town that very night,dressed in white armour and helmets,in mourning for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Ming,whose suicide three and a half centuries earlier had left the imperial throne open to the invading Manchus.[3](P108)

      此處,原文中的“崇正皇帝”,“穿著素”兩個概念涉及讀者認知語境里的背景及百科知識。源語讀者由于具備上述兩個概念所涉及的知識,因此可以順利地理解作者所傳達的意義。但是,譯語讀者不具備相關知識及經(jīng)驗,這兩個概念無法被激活。因此,譯者為了使目的語讀者的認知效果等同于原文讀者的認知效果,對涉及轄域及背景的概念進行了相比原文更加詳細地描述,介紹了崇禎皇帝的相關背景信息,填補了譯文讀者認知語境里的空白,使其能夠明白誰是崇禎皇帝,崇禎皇帝身上發(fā)生過怎樣一段歷史,為什么革命黨人都穿著白色的衣服。譯者通過增補信息的方式,重構了轄域及背景的識解方式,使譯語讀者能夠成功地把譯者所建構的意義通過“認知”這個過程還原為原文作者所描述的客觀事實。

      (二)識解視角的重構 同樣的事物,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可得出不同的結論。描述同一事物時,由于認知主體選擇的視角有差異,認知過程不同,對事物的意義描述也是千差萬別。英漢兩種語言隸屬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其思維方式,認知方式,表達習慣都有差異。翻譯中重構識解視角,既可以使譯文流暢地道地傳達出原文所描述的客觀情景,同時也產(chǎn)生更生動的表達效果。

      例2:小D也將辮子盤在頭頂上了,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10](P148)

      This D had not only coiled his queue on the top of his head, he had also——believe it if you will—— had the nerve to secure it with a bamboo chopstick.[3](P114)

      例3:但他究竟是做過“這路生意”的人,格外膽大。[10](P151)

      But he was, let it not be forgotten, someone who had been in this line of work himself:a man who could screw his courage to the sticking place.[3](P117)

      以上兩例,例2原文以主人公為敘述視角,例3以作者為敘述視角,均未把讀者涉入其中。而譯者則以增詞的方式,引入了讀者的視角,把讀者帶入到故事情節(jié)當中。他們似乎身臨其境,與主人公一起感受他的“驚訝”與“不解”,牢牢記住主人公的“輝煌歷史”。譯者通過識解視角的重構,以譯文讀者的視角為出發(fā)點,拉近了譯文讀者與原文主人公之間的距離,不但再現(xiàn)了原文作者所描述的客觀情景,更使譯文讀者不禁捧腹。

      在翻譯中,譯者既可以把讀者視角引入文中,使讀者和原文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也可以采取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的方法來重構識解視角,使得譯文能順應譯語讀者的閱讀期待。比如要表達某些工作場合“閑人免進”的概念?!懊狻弊质莻€否定字,漢語是從反面來表明這一態(tài)度。英語的思維習慣、語言背景則決定了這一表達意向要從正面來說,不含任何否定詞,即“Staff Only”。

      (三)識解突顯的重構 認知主體描述某一情景時,在給定范疇內(nèi),將決定要突顯情景的哪部分。突顯的內(nèi)容往往可以表明認知主體的興趣所在,或意欲強調(diào)的內(nèi)容。面對同樣的客觀情景,認知主體想要突顯的對象不同,其表達方式,語言形式都會隨之發(fā)生變化。突顯與認知主體的視角及其它主觀因素密切相關。翻譯中,由于兩種語言結構形式有較大差異,譯者通過重構突顯方式,使譯文讀者對譯者建構出的意義的體驗等同于原文讀者對原文意義的體驗。

      1.突顯不同的事物——圖形及背景

      描述一場景時,被聚焦、被突顯的事物可以作為圖形,而其他不被“突顯”的事物則是背景。A looks like B和B looks like A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突顯的是A而后者突顯的是B.因此,表面看上去意義幾乎完全相同的兩句話,實則表現(xiàn)出了表達者不同的突顯意向。翻譯中只有準確識解出原作者的突顯意向,才能使譯文中建構出的意義準確再現(xiàn)原文中的情景。

      例4:假使有錢,他便去押牌寶,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滿面的夾在這中間,聲音他最響。[10](P128)

      If he had money in his pocket,he would go off to gamble,sweatily squeezing his way in among a crowd of other chancers squatted down on the ground.[3](P86)

      該例子當中,作者以阿Q為話題展開描述,讀者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主人公阿Q是作者意欲突顯的對象。但是單從結構上看,“一堆人”與“阿Q”處于并列分句當中,如果譯者在翻譯成英語這種“形合”的語言時,照搬原文的結構,無法突顯出原文意欲突顯的內(nèi)容,也就無法傳達原作者對客觀情景的描述。因此,譯者把對主人公的描述放在了主句里,“一群人”放在了介詞短語里,通過句型結構識解方式的重構,使主人公“他”成為圖形,“一群人”成為背景,實現(xiàn)了和原文認知對等的表達效果。

      2.突顯身體的不同部位——轉喻識解

      描述事物甲時,描述者會用同一概念框架中的與事物甲密切相關的事物乙來代替事物甲,突顯事物乙,從而形成轉喻。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轉喻也是一種識解方式,是同一框架中存在關聯(lián)的不同概念間的映射?!稗D喻體現(xiàn)了言語者從一個框架中選擇一個不同于通常使用的符號指稱的概念,選擇一個突顯的概念側面的能力”。[11]英漢兩種語言都會使用轉喻的識解方式,但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想要突顯的“概念”會有所不同。因此,轉喻識解方式重構往往發(fā)生在翻譯中。

      例5:“禿兒,驢...”阿Q歷來本只在肚子里罵,沒有出過聲...[10](P131)

      ‘Bald…ass…’On previous occasions,Ah-Q had kept his insults safely confined to his own head….[3](P91)

      原文中,作者利用“肚子”這一身體器官與其相應的功能特點,即是“封閉的,能裝下東西”之間的相互關系,運用了轉喻這種識解方式描寫阿Q罵人的想法只藏在“肚子”,突顯了“肚子”這一器官。譯文繼續(xù)采用了轉喻的識解方式,但突顯的身體器官轉換成了“頭”,符合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

      譯者在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翻譯的過程中,除了轉換突顯的器官,來重構轉喻識解方式外,在原文沒有使用轉喻識解的情況下,還可以利用譯入語當中特有的表達,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轉喻識解方式,突顯身體中的某一部位,從而使譯者建構出的意義能更生動地體現(xiàn)出原文所描述的客觀情景。比如漢語中的“說”,并不含轉喻識解,但在一些語境下完全可以用英語中現(xiàn)有的詞組“mouth off”這一轉喻識解方式來表達。

      總之,譯者通過重構不同的突顯概念,使得譯文更容易被譯語讀者所接受。

      (四)詳略識解方式的重構 詳略度與突顯緊密相連。描述某一事物時,認知主體想要突出的內(nèi)容則詳述,反之則略述,甚至忽略不提。翻譯中,譯者根據(jù)表達效果的需要,或者對一場景進行更詳細地描述,或者省略影響順暢閱讀的信息。譯者通過詳略識解方式的轉換,建構出符合目的語讀者期待的譯文。

      1.情景具體化描述

      例6: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會,一連給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遠,這才滿足的去了。[10](P131)

      Ignoring Ah-Q's salutary moral injunction in a rather ungentlemanly way,Wang gave Ah-Q's head five smart cracks against the brickwork,then issued a hefty push that left him sprawled over the ground at six feet's distance.Satisfied at a job well done,he walked off.[3](P90)

      譯文對王胡“并不理會”的內(nèi)容進行了增補,說阿Q的勸說是“道德說教”,還對阿Q摔出六尺多遠后的情形進行了具體化描述,是“趴在地上”的。詳細描述的識解方式使阿Q狼狽的形象躍然紙上。譯語讀者通過識解譯者所建構的意義,在大腦中不但可以形成原文作者所描述的客觀情景,甚至可以說,其頭腦中的客觀情景更加形象生動,也更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滑稽可笑。而這主要歸功于譯者創(chuàng)造性翻譯中對于細節(jié)的具體化識解方式的重構。

      2.省略

      例7:有人說:有些勝利者,愿意敵手如虎,如鷹,他才感得勝利的歡喜;假使如羊,如小雞,他便反覺得勝利的無聊。[10](P132)

      There are,it is said,some victors who delight only in victory against worthy adversaries;to whom the conquest of the weak or stupid is as dust or ashes in their mouths.[3](P93)

      原文中作者把強大的敵手比作“虎”、“鷹”,而把弱小的敵手比作“羊”、“小雞”。譯者考慮到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里不存在這樣的對比方式,因此在翻譯時省略了原文中的具體意象,把強大的敵手概括為“worthy adversaries”,暗示只有贏了這樣的敵人,“歡喜”才有“價值”。而把弱小的敵手比作塵土,灰燼。譯者運用省略的識解方式更直接簡潔地建構出體現(xiàn)原文客觀事實的意義,也更便于目的語讀者接受。

      四、結語

      認知語言學認為,意義的形成需要認知主體的主觀參與。翻譯是在目的語中通過重構識解方式來建構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結合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及文化背景,譯者在譯文中從識解的四個維度重構識解方式,建構出準確表達原文客觀情景的意義,使譯文讀者取得和原文讀者對等的認知效果,是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翻譯的有效途徑。

      [1](法)雅克·德里達著,張 寧譯.書寫與差異訪談代序[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2]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Lu Xun.The Real Story of Ah-Q an d Other Tales of China: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M].Lovell,Julia.trans.London: Penguin Books,2009.

      [4]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01.[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Martin,R.M.2010.OnParadigms and Cognitive Translatology[A].In Shreve,G.M.&Angelone,E.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0:169-187.

      [6]王 瑛,譚葉升.視覺化翻譯的認知語言學觀[J].上海翻譯,2010(02):22-27.

      [7]譚業(yè)升.創(chuàng)造性翻譯中的交互視角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06):83-87.

      [8]王 寅.認知語言學的“體驗性概念化”對翻譯主客觀性的解釋力——一項基于古詩《楓橋夜泊》40篇英譯文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03):211-217.

      [9]譚葉升.認知語言學探索:創(chuàng)造性翻譯的認知路徑與認知制約[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10]許建輝主編.魯迅卷[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珍藏大系[C].北京:藍天出版社,2002.12.

      [11]Croft,W.&D.Alan Cruse.2004.Cognitive 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print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On the Creativ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e Theory

      YANG Yan-r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eaning is dynamic and it is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objects in the mind of cognitive subjects.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to construe the“meaning”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o rebuild”meaning”through different construal patterns.The translator,by combining the cognitive context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arget readers,reconstructs the construal pattern which can meet the expectation of target readers to make the rebuilt meaning cognitively equivalent with the original one.With four dimensions of“construe”as the frame,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translator reconstructs the construal patter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reative translation and improve the target readers'acceptance.

      meaning;construal pattern;creative translation;reconstruction

      H315.9

      A

      2016-04-30

      楊艷蓉(1983-),女,山西大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1674-0882(2016)04-0070-04

      〔責任編輯 馮喜梅〕

      猜你喜歡
      創(chuàng)造性譯者原文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創(chuàng)造性結合啟示的判斷與公知常識的認定說理
      防爆電機(2021年5期)2021-11-04 08:16:36
      《文心雕龍》中的作家創(chuàng)造性考辨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讓句子動起來
      兒童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
      保持創(chuàng)造性的29個方法,每天看一遍
      視野(2014年17期)2014-08-25 03:38:36
      嘗糞憂心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賣身葬父
      江川县| 荔浦县| 广水市| 岱山县| 永昌县| 三河市| 新田县| 衡阳县| 镇原县| 逊克县| 自贡市| 蓬溪县| 上栗县| 阿坝| 龙游县| 正宁县| 余庆县| 鹤岗市| 马山县| 河津市| 定西市| 沂源县| 策勒县| 潞城市| 通州市| 米泉市| 聂拉木县| 肇源县| 佳木斯市| 阿克苏市| 鲁甸县| 新化县| 普格县| 乌拉特中旗| 江山市| 隆回县| 柯坪县| 万载县| 定安县| 罗源县|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