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佐玉 張 喜 霍 達
(貴州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貴陽 550005)
?
篌竹林經(jīng)營技術(shù)研究進展
張佐玉張喜霍達
(貴州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貴陽 550005)
篌竹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及以南我國各省(區(qū)),是重要的中小型筍材兼用竹種之一,其栽培及經(jīng)營技術(shù)研發(fā)歷來為業(yè)界關(guān)注。本研究收集了篌竹近40年國內(nèi)外研究文獻100余篇,系統(tǒng)分析了篌竹分布、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苗木培育、人工造林、病蟲害防治、幼林和成林撫育,以及材用林、筍用林和筍材兼用林經(jīng)營關(guān)鍵技術(shù),以期為篌竹林培育利用及林下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篌竹;材用林;筍用林;筍材兼用林;經(jīng)營技術(shù);研究進展
篌竹[1-2](PhyllostachysnidulariaMunro),又稱花竹(湖南、陜西、貴州)、水竹(四川)、白夾竹(四川、重慶)、掃帚竹(河南)、厘竹、籠竹和槍刀竹(浙江)。是我國中小型散生竹種的典型代表之一。篌竹竹材柔韌、尖削度小,耐腐,細竿可作籬笆、粗竿可劈篾編織成農(nóng)具。竹材纖維較長、纖維素含量較高,是上好的紙漿原料[3]。竹筍筍味鮮美,鮮食或加工成保鮮筍和干筍制品俱佳[4-5]。植株冠幅窄而挺立、葉下傾、體態(tài)優(yōu)雅,筍籜紋路明晰、色澤各異,是道路綠化和庭園置景的上選竹種[6]。寄生竹葉的竹黃菌(Shiraiabambusicola)能鎮(zhèn)痛消炎、治癌護肝,具有悠久的民間應用歷史與現(xiàn)代臨床應用潛力[7]。竹林鞭系發(fā)育、集結(jié)于土壤近表層,是營造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yǎng)林的重要樹種之一[8]。
篌竹分布區(qū)域廣闊、適應性強,天然林類型眾多,人工林分布較為分散,其廣闊的應用前景日益受到業(yè)界重視,系統(tǒng)總結(jié)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指導篌竹林生產(chǎn)經(jīng)營與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以《世界竹藤通訊》、《竹子研究匯刊》和《竹類研究》等專業(yè)期刊為主,通過中國知網(wǎng)(CNKI)和維普學術(shù)期刊網(wǎng)(VIP)等文獻庫收集相關(guān)研究文獻100余篇,從篌竹的分布、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苗木培育和竹林經(jīng)營諸多方面歸納與整理現(xiàn)有研究資料,以期總結(jié)歸納篌竹林經(jīng)營技術(shù)體系。
2.1 分布
篌竹主要分布區(qū)位于西起四川和云南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qū)),大致地理范圍為北緯25°—35°、東經(jīng)105°—120°。目前北引至山東濟南、濰坊和青島一線的篌竹[9]雖長勢不及原產(chǎn)地,但也能正常生長發(fā)育,南緣福建福州等地基本適應篌竹生長[10],西緣達云南昭通永善海拔1 000~1 300 m的滇東北中山山原區(qū)[11]。篌竹垂直分布上限在東部浙江天目山可達1 200~1 500 m、西部四川和貴州可達1 800 m以上,分布區(qū)北緣的秦嶺、桐柏山和伏牛山仍可達1 000 m。近年來在海拔1 200 m左右的黔中地區(qū)也人工引種成功[12]。四川東部和重慶東北部、貴州東北部、浙江西北部和安徽南部山區(qū)等地是篌竹的相對集中分布區(qū),成片面積近10萬hm2。
2.2 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
2.2.1 生物學特性
篌竹[2]有6個變型。其中,實肚竹(P.nidulariaf.farcata)稈實心或近于實心;蝶竹(P.nidulariaf.vexillaris)籜鞘背部無毛、籜耳大且呈蝶翅狀;光籜篌竹(P.nidulariaf.glabrovagina)籜鞘無毛、葉鞘脫落性、末級小枝通常具1葉;黃稈綠槽篌竹(P.nidulariaf.speciosa)和綠桿黃槽篌竹(P.nidulariaf.mirabillis)則以稈表面黃色及綠色條紋相間的比例劃分。RAPD分子標記技術(shù)[13]能將篌竹及同屬近緣種明顯區(qū)分,其天然群體遺傳多樣性豐富、分化度較高,種內(nèi)各變型也有一定差異。不同變型的其他特性及用途和原種相近,這為在生產(chǎn)上將其歸并為一個種(組)進行相關(guān)的經(jīng)營措施擬定提供了可行性。
篌竹林的物候現(xiàn)象由一系列可見的外在標志所組成,包括出筍成竹、脫籜、分枝、落(展)葉和梢部下垂等,由此構(gòu)成的物候譜成為生長發(fā)育時期劃分和制定年度經(jīng)營措施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14]。篌竹生長發(fā)育分為萌芽孕筍期、出筍成竹期、行鞭成芽期和成竹生長期4個階段。
出筍成竹期在4—6月,出筍期可延續(xù)30 d左右,竹筍出土至新竹長成約45~50 d左右,出筍期和幼竹生長期均可劃分為初期、盛期和末期3個時段。在東部江蘇南京下蜀鎮(zhèn)的出筍期始于4月上旬止于5月上旬[15],西部重慶開縣則始于5月上旬止于6月上旬[16],與貴州銅仁六龍山的出筍期相近[17],雖持續(xù)時間均為30 d左右,但東部早于西部近30 d。出筍成竹率在東部篌竹林為22.4%、變幅20.2%~26.6%,皆伐林地為57.4%、變幅22.1%~92.3%;西部光籜篌竹林為36.6%、變幅16.8%~100.0%,Ⅰ(地徑>3.1cm)、Ⅱ(2.1—3.1 cm)、Ⅲ(1.1—2.1 cm)和Ⅳ(>1.1 cm)徑級筍的成竹率分別為100.0%、68.8%、31.6%和16.2%。在四川華鎣天池篌竹林密度4萬~8 萬株/hm2的5個立竹保留等級中,5萬株/hm2的成竹率達到67.5%[18]。表明除水熱因素外,新筍質(zhì)量和林分密度也能影響篌竹林的出筍成竹率。篌竹林出筍成竹一般有大小年之分、每2年1個周期。大年出筍成竹量大、葉色濃綠;小年竹林換葉生鞭、葉色淡黃。在立地條件優(yōu)越、經(jīng)營水平較高的篌竹林中,也有年年出筍長竹、換葉生鞭,年度間出筍成竹量差別不大的花年竹林。
行鞭成芽期在6—11月,停止生長后鞭梢尖部逐漸死亡[16]。大年出筍多、鞭梢生長數(shù)量少,小年出筍少、鞭梢生長數(shù)量多。在肥沃疏松土壤中鞭分布土深超過20 cm,1年生長量1.0~1.5 m,鞭行走方向變化不大、起伏扭曲較小,節(jié)間長4.0~5.0 cm,鞭徑1.5 cm左右,每節(jié)鞭根8~12條、長20 cm左右,鞭上側(cè)芽飽滿、長1.4~2.0 cm、寬1.0~1.2 cm,這些鞭上長出的竹子粗壯高大。在貧瘠板結(jié)土壤中鞭多盤結(jié)在地表10 cm以內(nèi)的土層中,1年生長量30~50 cm,鞭行走方向不定、常生岔鞭、起伏扭曲,節(jié)間長1.0~4.0 cm、鞭徑0.9~1.2 cm,每節(jié)鞭根6~10條、長15 cm左右,鞭上側(cè)芽瘦小、長1.0 cm左右、寬0.8 cm左右,這些鞭上長出的竹子細弱矮小。1年生竹鞭淡黃色,為鞭籜包被、或可見殘存鞭籜,不能發(fā)筍;2~3年生竹鞭淺黃褐色,側(cè)芽發(fā)育完全,鞭上主根分枝多、須根發(fā)達,發(fā)筍能力強;4~5年生竹鞭黃褐色,主須根稠密,發(fā)筍能力較強;6年以上生竹鞭褐色或深褐色,側(cè)芽不飽滿或干癟死亡,主根黑褐色、須根稀疏,已無發(fā)筍能力。天然篌竹林中竹鞭以4~6年生為主,占總量的65%,幼鞭—壯鞭—老鞭數(shù)量呈橄欖型,88.2%的竹鞭分布于0~20 cm土層中,根系主要分布于壯鞭上,壯芽及筍芽主要分布在壯鞭、弱芽主要分布在幼鞭、80%空節(jié)芽分布在老鞭上[19]。
萌芽孕筍期在9—4月,跨1個冬季[14]。頭年9—10月間個別竹鞭上的側(cè)芽萌動、長成5 cm左右的小筍,而絕大多數(shù)側(cè)芽在來年2—3月萌動、在土中長成小筍,4—5月初露出地面。
成竹生長期一般劃分為3個階段[16]。幼壯齡竹包括1~3年生竹,是抽鞭發(fā)筍最旺盛的階段,1年生竹籜環(huán)下有白色粉狀物,竹稈嫩綠、含水量高;2~3年竹籜環(huán)殘留或完全消失白色粉狀物,枝繁葉茂、竹稈含水量逐漸降低。中齡竹包括4~5年生竹,葉濃綠、材質(zhì)成熟,處于最佳利用階段。老齡竹為5年生以上竹,枝葉稀疏,生活力衰退。
2.2.2 生態(tài)學特性
篌竹分布區(qū)跨越暖溫帶和亞熱帶2個氣候區(qū)域,以亞熱帶氣候區(qū)為主,中心分布區(qū)地處東南季風帶,溫暖濕潤,極適宜于篌竹林生長。中心分布區(qū)年平均溫度14~18 ℃,1月平均溫度2~8 ℃、平均最低氣溫-2~4 ℃,7月平均溫度26~28 ℃,≥10 ℃積溫4 500~6 000 ℃、230~280 d,全年無霜期≥300 d,年降雨量800~1 800 mm,年太陽總輻射量4 000~4 500 MJ/m2。
山東臨沂蒙山引種篌竹,連續(xù)3年觀察的成活率達100.0%、出筍率95.0%~100.0%,新鞭平均長度、新竹平均胸徑和高度分別為2.1 m、0.69 cm和2.0 m,呈逐年增大的趨勢;冬季寒流來襲葉部略有凍害,但竹稈和竹鞭保存完好,第2年竹葉和竹筍能正常萌發(fā)且生長旺盛[20]。山東青島城陽引種篌竹的成活率達87.2%,引種當年11月至次年2月有5次氣溫降到-10 ℃左右,3月后竹枝發(fā)芽萌葉,表明篌竹對北引地氣候適應性較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21]。福建福州倉山篌竹平均胸徑和高度分別為1.43 cm和0.54 m,能基本適應,但生物量較低[10]。
篌竹分布區(qū)土壤主要是黃壤、紅壤、黃棕壤和河流沖積土。篌竹能耐干旱和水濕,因而在土壤瘠薄的山坡地、河溪旁及沙灘地上均能生長,但以土層深厚、肥沃濕潤、呈酸性或微酸性的沙質(zhì)壤土生長較好。在相似林分質(zhì)量的光籜篌竹林中,發(fā)筍量、1年生竹產(chǎn)量及平均胸徑在紅黃壤、黃壤和石灰土上的相應值為0.9 萬~3.1 萬株/hm2、0.5 萬~1.6 萬株/hm2、0.82~0.97 cm,0.2 萬~5.6 萬株/hm2、0.6 萬~2.5 萬株/hm2、1.45~2.40 cm,0.3 萬~0.5 萬株/hm2、1.0 萬~2.1 萬株/hm2、1.10~1.44 cm;海拔650~850 m、土層厚度≥30 cm、坡度<40°及中下部坡位的光籜篌竹林相應值較高[14]。篌竹林立地質(zhì)量主要受控于地貌形態(tài)、土壤肥力及表層特征,聚類分析可劃分為中下坡厚土少石型、上坡中土少石型、山脊貧瘠荒蕪型和陡坡薄土多石型4種立地類型[22]。
天然篌竹林多為竹木復層混交林。上層喬木包括千年桐(Aleuritesmontana)、欒樹(Koelreuteriapaniculata)、青岡(Faguslongipetiolata)、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常綠落葉闊葉或針葉樹種,樹種組成因分布區(qū)和生境不同而異。下層或是篌竹純林,或是混交林,混交竹種有水竹(Ph.heteroclada)和毛金竹(Ph.nigravar.henonis)等。灌木植物有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黃荊(Vitexnegundo)和刺異葉花椒(Zanthoxylumdimorphophyllumvar.spinifolium)等,草本植物有酢漿草(Oxaliscorniculata)、金絲梅(Hypericumpatulum)、黑穗畫眉草(Eragrostisnigra)、萎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和知風草(Eragrostisferruginea)等[23]。篌竹灌叢稈高2~3 m、地徑1~2 cm,生長繁茂,郁閉度0.8~0.9,與其共生的灌木有莢蒾(Viburnumsp.)、衛(wèi)矛(Euonymussp.)、白馬骨(Serissaserissoides)等,草本植物有白蘞(Ampelopsisjaponica)和麥冬(Ophiopogonjaponicus)等[24]。
2.3 苗木培育
2.3.1 培育母竹林
母竹是篌竹人工造林的主要供苗途徑。母竹林基地宜就近選址,以在海拔高度低于800 m、土層厚度>30 cm、坡度<20°及陽面中下坡位,黃壤、紅壤和河流沖積土上生長的篌竹林較理想。
適宜的林分結(jié)構(gòu)是提高母竹質(zhì)量與生產(chǎn)量的重要基礎(chǔ)。篌竹母竹林宜以純林為主,混交林上層喬木郁閉度<0.3,清理林地雜木和灌草植物,林分保留密度2.0 萬~5.0 萬株/hm2、平均胸徑1.5~2.5 cm,1年竹∶2~3年竹∶≥4年竹的株數(shù)比例為1∶2∶1,母竹年生產(chǎn)量約0.2 萬~0.4 萬株/hm2。
合理的土壤管理是提高母竹質(zhì)量與生產(chǎn)量的重要措施。全墾、坡地沿等高線帶狀深翻土壤至20 cm左右,清除土層石塊、雜木及老舊鞭根,年度間輪墾。秋—冬季結(jié)合松土施有機肥2.0萬~3.0 萬kg/hm2或復合肥600~1 500 kg/hm2,冬—春季增施氮磷鉀速效肥,可促進竹鞭萌芽孕筍。
2.3.2 埋鞭育苗
如果就近沒有篌竹林,依靠竹鞭育苗或續(xù)建母竹林是篌竹人工造林的重要供苗途徑。圃地選擇同母竹林,苗床寬1.2~1.5 m、高20~30 cm,長度隨坡形而定。整土作床時施入3 000~6 000 kg/hm2的代森鋅粉進行土壤消毒。
取鞭的竹林應生長旺盛、無病蟲害,鞭齡1~2年、生長健壯、鞭芽飽滿、鞭色鮮黃、鞭根完整,截鞭長40 cm左右,用生根粉液浸泡。
在苗床每隔30 cm開一條育苗溝,深和寬各20 cm,將處理好的鞭段平放于溝中,鞭芽側(cè)向、鞭根舒展,覆土5 cm左右,壓實、澆足水分,用1.0~1.2 m高的小拱棚覆蓋。
從埋鞭至整個年度生長期要保持土壤濕潤,防積水,防干旱。發(fā)筍后要及時拆除蔭棚,清除雜草,適量施用0.3%~0.5%的尿素水溶肥,每半月左右施肥1次,直至幼竹年生長停止。
2.3.3 竹苗挖掘及運輸
鞭繁苗1~2年生、地徑≥1 cm,母竹苗年齡2~3年、胸徑1~3 cm,生長健壯、枝盤低矮、枝葉繁茂,無病蟲害。
竹苗宜在晚秋至早春間完成造林地整地后、鞭芽萌動前出土,起苗前應澆透水,失去重力水后挖掘。在確定母竹竹鞭走向后,離母竹30~50 cm處開挖表土,沿竹鞭兩側(cè)呈橢圓形深挖,1~3株/叢。保留竹冠2~3層枝、切去頂梢和多余枝葉,來鞭和去鞭長度不小于10 cm、鞭色鮮黃、側(cè)芽飽滿、鞭根鍵全,土球直徑≥20 cm,用草繩裹纏或其他通風透氣且易腐材料包裹土球。挖掘和搬運母竹時,力求避免鞭芽、稈柄“螺絲釘”受損。
在竹苗挖掘過程中需保留母竹,以逐步形成2.0 萬~5.0 萬株/hm2的母竹林為宜。起苗后,應及時覆土,施用氮磷鉀速效肥以促進竹鞭萌芽孕筍。
竹苗外運應嚴格執(zhí)行農(nóng)業(yè)植物調(diào)運檢驗檢疫規(guī)程(GB 15569-2009)及相關(guān)林業(yè)行業(yè)條例,就近造林也需監(jiān)控災害性病蟲害種類,及早防治。
2.4 人工造林
2.4.1 立地選擇
篌竹自然分布區(qū)海拔高度可達1 500~1 800 m。重慶梁平縣海拔610~840 m的篌竹林平均胸徑(2.08~4.70 cm)與海拔高度值的直線式負相關(guān)極顯著(R=-0.607**)[22]。貴州銅仁六龍山海拔200~910 m間光籜篌竹林平均胸徑(0.50~1.95 cm)與海拔高度值的二次多項式相關(guān)極顯著(R=0.409**),曲線呈先升后降型,海拔650~850 m的竹林發(fā)筍量、1年生竹數(shù)量和平均胸徑值較高,分別為1.0 萬~5.6 萬株/hm2、0.5 萬~2.5 萬株/hm2、0.82~1.95 cm[14]。由此推斷西部區(qū)海拔600~900 m間應是篌竹人工造林的最適區(qū)。但是,重慶開縣海拔810 m左右的篌竹林平均胸徑可達3.0~4.5 cm[25],四川華鎣海拔1 050~1 100 m間篌竹林平均胸徑也可達1.88 cm[18],說明經(jīng)營措施也可促進篌竹林平均胸徑的生長。
砂巖和砂頁巖發(fā)育土壤及淋溶性石灰土適宜光籜篌竹生長[14],稈材生物量可達70 t/hm2。浙江安吉安城篌竹豐產(chǎn)林稈材蓄積量和年生長量可達50~70 t/hm2和12~15 t/hm2;而低產(chǎn)林的相應值分別為25~40 t/hm2和6~10 t/hm2[1]。重慶梁平篌竹林地上生物量呈陽坡(49.09 t/hm2)>陰坡(38.13 t/hm2)、斜坡(15°~30°,50.84 t/hm2)>緩坡(<15°,43.62 t/hm2)>陡坡(≥30°,40.57 t/hm2)、下坡(48.24 t/hm2)>中坡(43.50 t/hm2)>上坡(40.14 t/hm2)、厚土層(≥80 cm,50.86 t/hm2)>中土層(40~80 cm,45.48 t/hm2)>薄土層(<40 cm,36.21 t/hm2)和厚腐殖層(≥5 cm,48.69 t/hm2)>薄腐殖層(<5 cm,41.40 t/hm2)的變化趨勢,表明篌竹林在陽坡、斜坡、下坡、厚土及厚腐殖層的環(huán)境中長勢較好[22]。
2.4.2 清林整地
在造林前一年秋—冬季進行清林整地。清除預造林地上的雜灌及喬木,適量保留優(yōu)良的珍貴樹種。
坡度<15°的立地適宜全面整地。坡度15°~25°的立地適宜沿等高線帶狀整地,一般帶寬1~2 m、帶間距2~3m。坡度≥25°的立地適宜穴狀整地。整地深度≥30 cm,清除石塊、樹蔸和雜灌,灌草枝葉及枯落物等蓄留地表。
栽植穴密度依據(jù)造林密度設(shè)計。穴規(guī)格為60 cm × 50 cm × 40 cm,表土和底土分置于栽植穴的兩側(cè),便于表土回填。
在經(jīng)營能力許可的預造林地可施入基肥,每穴腐熟有機肥施用量10~15 kg、或復合肥0.25~0.5 kg,并與回填表土充分混合。
2.4.3 栽植及密度
一般造林株行距為2 m × 3 m或3 m × 4 m,密度為840~1 650 株/hm2。
提倡隨起隨栽、運至即栽,盡量縮短竹苗離地時間。裸根、裸鞭苗或在運輸過程中形成的裸根、裸鞭苗宜用0.3%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混合泥漿蘸根。栽植時需根據(jù)根盤大小修整栽植穴,竹苗入土后鞭根水平放置、根系舒展,分層回土、側(cè)方踏實,覆土厚度高于原土層3~5 cm為宜,壅土呈饅頭型。在覆土過程中切勿在正上方用力踩踏鞭根或任意扭動“螺絲釘”。栽后澆透定根水,以灌草枝葉及枯落物覆蓋表層以蓄水保濕。
2.5 幼林培育
幼林撫育一般需要3~4年,到幼林郁閉為止。新造竹林應有專人管護,對露根、露鞭植株及時培土,防人畜踐踏。對于造林當年成活率<85%、第3年發(fā)竹率<80%的造林地應及時補植。
2.5.1 留筍養(yǎng)竹
造林后到幼林郁閉前的林分結(jié)構(gòu)管理主要是留筍蓄竹。留大筍,疏除退筍、小筍及病蟲筍。及時清除林地非培育目標雜樹,以利竹林生長。
2.5.2 間種作物
以耕代撫,在幼林地間種豆類作物及草本中藥材植物。間種作物和竹苗間距離小于30 cm,中耕少傷竹鞭和鞭芽,間作植物廢棄物蓄留林地,保育土壤。
2.5.3 松土施肥
每年7—8月松土1次,清除雜灌、藤草等,松土深度15~20 cm、壅土扶苗。每年結(jié)合松土施肥1次,沿竹苗根盤兩側(cè)30 cm處施入,施肥深度20 cm左右,肥量為腐熟廄肥15 t/hm2,或堆肥10 t/hm2,或氮磷鉀復合肥0.45 t/hm2。長時間干旱或積水,需及時澆水或排澇。
2.6 成林培育
2.6.1 劈山撫育
每1~2年在7—8月劈山撫育1次,清除林地雜灌、藤草以及老弱病殘竹和倒竹等,維護林地衛(wèi)生。對四川華鎣天池篌竹林試驗表明,撫育林分較對照林分的出筍量和成竹量分別提高了21.1%和48.9%[18]。
2.6.2 林地墾復
每3~4年在7—8月墾復林地1次,可結(jié)合劈山撫育進行。在坡度小于15°的林地宜全墾或塊狀墾復;在坡度15°以上的林地宜帶狀輪墾,水平帶寬及帶間距2~3 m,墾復深度20 cm以上。墾復時挖除樹根、老鞭和老竹篼,清理土中石塊等。
2.6.3 伐竹
按照預留密度設(shè)計株間距,遵循“砍老留幼、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劣留優(yōu)、小年小砍和大年大砍”的原則,采伐4年生以上的老齡竹。小年竹林重點清理病蟲竹、風倒竹和雪壓竹,大年竹林重點調(diào)整竹林密度。
伐竹季節(jié)為秋冬季或初春,齊地采伐,戳通竹篼節(jié)隔,枝葉歸林或竹枝外運加工,稈材集中運輸。
2.6.4 采筍
按照預留密度設(shè)計株間距,遵循“采小留大、采密留稀、采劣留優(yōu)、不采林緣筍、少采走鞭筍、留前期筍采中后期筍、小年小采和大年大采”的原則,除預留母竹外全部采收。
采筍時間為開始出筍后的10 d左右至出筍結(jié)束,在竹筍出土高度20~30 cm時采收。先刨開預采竹筍周圍泥土至竹鞭處,用利器從“螺絲釘”處截斷、不能傷及竹鞭,取筍后覆土蓋穴。
2.7 定向培育
篌竹中心分布區(qū)水熱條件較好,生產(chǎn)力較高,適宜營建篌竹豐產(chǎn)材用林、筍用林和筍材兼用林。
2.7.1 材用林培育
1) 林分密度。適宜的林分密度是提高篌竹林竹材生產(chǎn)力的基礎(chǔ)。在貴州銅仁六龍山光籜篌竹林中[26],對不同密度等級林分連續(xù)3年定位觀測表明,密度為5.25 萬株/hm2的林分年新竹產(chǎn)量達0.68 萬株/hm2,且大徑竹比例增高,年稈材生長量達8.93 t/hm2;林分年新竹產(chǎn)量呈密度5.25 萬株/hm2>密度6.75 萬株/hm2>3.75 萬株/hm2的變化趨勢,同四川華鎣天池篌竹林的密度試驗結(jié)論相似[18];年竹材產(chǎn)出株數(shù)及稈材產(chǎn)出量呈密度3.75 萬株/hm2>5.25 萬株/hm2>6.75 萬株/hm2的變化趨勢,年產(chǎn)竹材高達0.84 萬株/hm2和5.75 t/hm2;年新竹生長量和竹材生產(chǎn)量呈年年輪伐>隔年輪伐>隔2年輪伐,高達0.78 萬株/hm2、10.0 t/hm2。表明適宜的林分密度和年年輪伐有利于提高篌竹林生產(chǎn)力。山地篌竹新造林或定向培育需考慮風雪危害,上層喬木樹種的郁閉度以低于0.3為宜。除適宜的林分密度外,篌竹用材林需有一定的年齡結(jié)構(gòu)。1年生竹不具備發(fā)筍能力,2~3年生竹抽鞭發(fā)筍、光合能力強,4~5年生竹達到竹材利用的最佳期、光合能力較強,5年生以上竹生活力衰退,是重點伐除對象。因此,1年生竹∶2~3年生竹∶4年生以上竹的株數(shù)比例宜為1∶2∶2。
2) 留筍養(yǎng)竹。依據(jù)林分設(shè)計密度及年齡結(jié)構(gòu)比例蓄留1年生竹數(shù)量,要達到提高林分平均胸徑的經(jīng)營目標宜留前期筍、大徑筍。留筍均勻分布,不留病弱筍、小徑筍、后期筍。非蓄留竹筍應及時采摘。
3) 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篌竹林竹材生產(chǎn)力的有效手段。在貴州銅仁六龍山光籜篌竹林中,新竹產(chǎn)量的肥種效應為尿素>硫酸鉀>過磷酸鈣,其中較優(yōu)組合為尿素(200 kg/hm2)+過磷酸鈣(100 kg/hm2)+硫酸鉀(100 kg/hm2)的年新生竹株數(shù)及竹稈生長量達1.79 萬株/hm2和20.27 t/hm2,分別為對照的313.1%和325.9%[27]。對四川華鎣天池篌竹林同肥種等量月施肥試驗發(fā)現(xiàn),6—7月和10—12月的產(chǎn)竹量小于1.00 萬株/hm2,3月份和8月份的產(chǎn)竹量最高,分別達到1.39 萬株/hm2和1.24 萬株/hm2;西坡和東坡2點試驗均是尿素(810 kg/hm2)+過磷酸鈣(667.5 kg/hm2)+硫酸鉀(207 kg/hm2)組合的產(chǎn)竹量最高,分別為對照的152.4%和128.9%,增產(chǎn)0.60 萬株/hm2和0.31 萬株/hm2[18]。表明肥效因肥種及數(shù)量搭配和林分質(zhì)量而異,施肥能提高篌竹林質(zhì)量與竹材產(chǎn)量是無疑的。施肥常采用溝施和撒施2種方法。撒施可結(jié)合林地墾復和劈山撫育進行,常用于有機肥。溝施常用于復合肥和無機肥,施肥溝沿等高線平行,深20 cm以上、寬15~20 cm、溝距2~3 m,施后覆土填平。
2.7.2 筍用林培育
一般而言,低密度竹林內(nèi)光照充足、養(yǎng)分有效性提高,有利于篌竹林發(fā)筍。在貴州銅仁六龍山光籜篌竹林出筍量日變化曲線中,大徑級竹筍出筍量峰值時間前移;日發(fā)筍量峰值出現(xiàn)時間隨林分密度增大而延后;成竹率隨出筍徑級增大而提高;出筍數(shù)量(y)與成竹數(shù)量(x)呈顯著正相關(guān)(y=2.3469x+0.3577,0.932**),表明低密度竹林有利于早出筍和出大徑筍[14]。對不同密度等級竹林的出筍量、新生竹平均胸徑分析發(fā)現(xiàn),在密度3.0 萬~4.5 萬株/hm2和6.0 萬~7.5 萬株/hm2間出現(xiàn)峰值,前者分別為0.92~5.09 萬株/hm2、0.92~1.86 cm,后者分別為0.26~3.10 萬株/hm2、0.82~1.44 cm;前者是筍用林的適宜密度,其值低于材用林適宜密度。筍用林密度隨竹林平均胸徑增大而減小。筍用林培育宜年年輪伐,其1年生竹∶2~3年生竹∶4年以上生竹的株數(shù)比例宜為1∶2∶1。
留筍養(yǎng)竹和施肥方法同材用林。
2.7.3 筍材兼用林培育
筍材兼用林適宜密度界于筍用林和材用林之間,適宜年年輪伐,其1年生竹∶2~3年生竹∶4年以上生竹的株數(shù)比例宜為1∶1∶1。
留筍養(yǎng)竹和施肥方法同材用林。
2.8 主要病蟲害防治
篌竹林病蟲害出現(xiàn)明顯的區(qū)域性變化,以川東平行嶺谷區(qū)較為嚴重,筍期蟲害已成為制約當?shù)伢笾窳仲|(zhì)量及生產(chǎn)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分布區(qū)其他地方偶有發(fā)生并不成災。對重慶梁平西山篌竹純林6年定位觀測發(fā)現(xiàn),筍期害蟲種類高達5目13科近30種,因蟲害導致的退筍量占總退筍量的80%、出筍量的65%[28]。
篌竹病害包括苗期根腐病、黃化病和葉班病等,葉部付赤團子病和黑痣病等,稈枝部竹稈銹病、叢枝病、枯梢病和煤污病等[29-30]。篌竹蟲害包括苗期蟋蟀、螻蛄、小地老虎和竹蟲螟等,筍期竹筍夜蛾(Oligiavalgaris)、山竹緣蝽(Notobitusmontonus)、竹筍泉蠅(Pegonyasp.)、竹象(Cyrtotrachelussp.)、一字竹筍象(Oeidognathussp.)、金針蟲(Agriotessp.)和蚜蟲等,葉部竹蝗、竹毒蛾、竹斑蛾、竹絨野螟(Crocidophoraevenoralis)、蚧殼蟲和蚜蟲等,稈部竹長白蚧和竹虎天牛等[28-31]。
2.8.1 營林防治
1) 林地衛(wèi)生管理。在病蟲為害的篌竹林中可增加冬春季劈山松土1次,改善林地光照和濕度狀況,清除病蟲中間寄主如莎草等,填埋土中或堆棧積肥。清理病蟲危害竹稈及枝葉,集中焚毀。合理調(diào)整竹林密度及年齡結(jié)構(gòu),提高林分質(zhì)量,增加抵御病蟲危害能力。重慶開縣善字森林經(jīng)營所篌竹林的筍前清除莎草措施,可使竹筍上林率提高29.3%[25]。
2) 清理病蟲退筍。退筍既是筍期害蟲的載體,也是其營養(yǎng)源,需及時清理。凡是筍體表癥干枯萎縮、籜葉晨無“露水”、有腐臭味及蟲眼的竹筍宜及時挖掘,集中后外運處理。
2.8.2 綜合防治
篌竹林病蟲害防治包括物理和化學2個方面,防治措施因病蟲種類及危害程度而異。重慶開縣篌竹林用80%敵敵畏和40%氧化樂果乳劑打針或噴霧后48 h內(nèi)竹筍夜蛾幼蟲死亡率分別為92.3%~95.5%和23.3%~25.7%,針防效果較好[25]。對重慶梁平篌竹林持續(xù)3年定位觀測發(fā)現(xiàn),筍期蟲害防治措施能提高新生竹平均胸徑、株數(shù)和產(chǎn)量達0.28 cm、1 311 株/hm2、5.31 t/hm2;筍期蟲害防治結(jié)合施肥措施提高新生竹的相應值為0.32 cm、2 133株/hm2、7.92 t/hm2;筍期蟲害防治結(jié)合墾復施肥措施提高新生竹的相應值為0.33 cm、2 489 株/hm2、8.89 t/hm2,表明營林和蟲害防治措施相結(jié)合能大幅度地提高篌竹林分質(zhì)量與生產(chǎn)力[32]。
篌竹林病蟲害化學防治需執(zhí)行農(nóng)藥安全使用標準(GB4285)和農(nóng)藥合理使用準則(GB8321.1—8321.5),筍用林和筍材兼用林的病蟲害化學防治還需參照無公害食品(GB/T18407)、森林食品(LY/T1678)、綠色食品(NY/T391)和有機食品(HJ/T80)的相關(guān)規(guī)定。
篌竹是優(yōu)良的筍材兩用竹種之一,分布區(qū)域廣闊、適應性強、生長快、繁殖容易、經(jīng)濟價值高、生產(chǎn)潛力大。同毛竹等其他竹種相比,篌竹研究相對薄弱,生產(chǎn)應用不夠,需在如下領(lǐng)域加強:
1) 制定相應的栽培技術(shù)規(guī)程,推動篌竹材用、筍用和筍材兼用林建設(shè),促進篌竹產(chǎn)品的市場化。
2) 除筍材利用外,篌竹觀賞、生態(tài)及藥用方面也有較大開發(fā)潛力,技術(shù)集成和產(chǎn)品系列化有利于提高篌竹資源商品化率與經(jīng)濟產(chǎn)出。
3) 將篌竹作為林下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物種之一,研究竹木復合經(jīng)營技術(shù),達到不砍樹也能造竹、擴大篌竹林資源的目的。
[1]《中國森林》編委會. 中國森林(Ⅳ)[M]. 北京: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0: 1891-1893.
[2]《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Ⅸ-1)[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6: 304-305.
[3]張喜. 貴州主要竹種的纖維及造紙性能的分析研究[J]. 竹子研究匯刊, 1995, 14(4): 14-30.
[4]吳竹青, 麻成金, 銀永忠, 等. 篌竹筍系列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工藝[J]. 吉首大學學報, 2000, 21(4): 82-83.
[5]代正福, 雷朝云, 周鵬. 貴州野生筍竹蔬菜種質(zhì)資源及其生境類型[J]. 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 2002, 22(5): 4-8.
[6]邱爾發(fā), 彭鎮(zhèn)華, 王成, 等. 城市綠化竹子生態(tài)適應性評價[J]. 生態(tài)學報, 2006, 26(9): 2896-2904.
[7]林海萍, 黃小波, 毛勝鳳, 等. 野生竹黃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 中草藥, 2008, 39(9): 1407-1409.
[8]林夏馨, 劉洪生. 優(yōu)良水土保持竹種的選擇研究[J]. 福建水土保持, 2003, 15(4): 56-60.
[9]劉國華, 鄒秀華, 王福升, 等. 山東省引栽培竹種生長情況調(diào)查及對比研究[J].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6, 37(4): 586-590.
[10]孫艷. 百竹園26種竹種生態(tài)適應性初步研究[D]. 福州: 福建農(nóng)林大學, 2014.
[11]章偉平. 云南剛竹屬的整理研究[J]. 西南林學院學報, 1991, 11(2): 148-155.
[12]李平, 代朝霞, 周雯, 等. 6個竹品種在貴陽市兩湖一庫區(qū)域的引種試驗[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 39(11): 20-22.
[13]武建云. 篌竹遺傳多樣性研究[D]. 南京: 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4.
[14]張喜, 張信民, 安黔寧, 等. 光籜篌竹物候?qū)W的初步研究[J]. 竹子研究匯刊, 1995, 14(4): 31-44.
[15]陳玉華. 篌竹無性系種群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D]. 南京: 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4.
[16]曾林, 任憑, 李中祥, 等. 白夾竹生物學特性觀察[J]. 經(jīng)濟林研究, 1998, 16(4): 9-14.
[17]張喜, 張信民, 王建平, 等. 光籜篌竹出筍成竹規(guī)律的研究[J]. 竹子研究匯刊, 1995, 14(4): 54-65.
[18]沈承權(quán), 樊季旻, 劉度南, 等. 白夾竹豐產(chǎn)技術(shù)研究初報[J]. 竹子研究匯刊, 1993, 12(1): 53-63.
[19]黃甫昭, 范怡, 王福升,等. 篌竹的鞭系及根系結(jié)構(gòu)[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 2012, 26(6): 55-59.
[20]孫守家, 孫明高, 魏涉芹, 等. 山東蒙山竹類引種試驗初報[J]. 山東林業(yè)科技, 2002(4): 8-11.
[21]劉西嶺, 劉漢柱, 辛華. 青島引種的5種竹種與當?shù)刂穹N的抗寒性比較研究[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0, 26(8): 129-131.
[22]黃甫昭, 呂大勇, 王福升, 等. 西南地區(qū)篌竹主產(chǎn)區(qū)立地類型劃分[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2, 36(2): 146-150.
[23]呂大勇. 不同類型篌竹林土壤質(zhì)量綜合評價[D]. 南京: 南京林業(yè)大學, 2011.
[24]趙永艷. 南京市近郊典型森林群落結(jié)構(gòu)特征與恢復技術(shù)研究[D]. 南京: 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7.
[25]任憑, 曾林, 李中祥, 等. 白夾竹低產(chǎn)林改造試驗研究初報[J]. 經(jīng)濟林研究, 2002, 20(2): 81-83.
[26]張喜, 王建平, 張信民. 輪伐期和立竹度與光籜篌竹林生產(chǎn)力關(guān)系的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 1997, 16(1): 68-78.
[27]安黔寧, 王建平, 張信民, 等. 光籜篌竹施肥試驗研究[J]. 竹子研究匯刊, 1995, 14(4): 73-80.
[28]孫國忠. 白夾竹退筍的主要害蟲調(diào)查研究[J]. 四川林業(yè)科技, 1996, 17(3): 30-34.
[29]王億成. 淺析四川省白夾竹低產(chǎn)原因及改造措施[J]. 四川林業(yè)科技, 2008, 29(1): 68-70.
[30]林樹燕, 張慶峰, 丁雨龍, 等. 篌竹研究進展[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 2004, 18(4): 7-9.
[31]曾林, 胡良成, 尚子煒, 等.川東竹絨野螟[J]. 昆蟲知識, 1987, 24(2): 101-102, 112.
[32]李彬, 溫中斌, 任憑, 等. 梁平白夾竹低改復壯技術(shù)研究及其經(jīng)濟效益分析[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 39(17): 10289-10290, 10302.
Advances in Forest Management Technology forPhyllostachysnidularia
Zhang ZuoyuZhang XiHuo Da
(Guizhou Provincial Academy of Forestry, Guiyang 550005, China)
Phyllostachysnidularia, widely distributed in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provinces at its southern area, is among important timber and shooting bamboo species with middle and small diameter. The research on its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s attracted great concerns for a long time. This study collected more than 100 research literatures related toP.nidularia,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 nearly 40 years,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ts distribution, b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eedling cultivation, artificial plantation, pest control, young and mature forest tending, as well as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timber forest, shoot forest and timber & shoot forest. The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ultivation and understore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P.nidulariaforest.
Phyllostachysnidularia, timber forest, shoot forest, timber and shoot forest, manage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貴州省林業(yè)廳項目“篌竹栽培技術(shù)規(guī)程”(2016-06)。
張佐玉(1964-),女,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竹林經(jīng)營和林產(chǎn)化學。E-mail: 124564@qq.com。
張喜(1964-),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竹林經(jīng)營和森林生態(tài)。E-mail: zhangxigzfa@tom.com。
10.13640/j.cnki.wbr.2016.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