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華
綜合利用瓜棚下的空閑地進行瓜、菇立體栽培,不僅光能利用率提高1%~2%,而且在一定范圍內增加蔬菜群體的葉面積,產量可增加1倍以上。其次,由于分層栽培利用了空間差,葉面積系數可達土地面積的5~6倍,可大幅提高產量。第三,立體栽培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復種指數。另外,該模式是利用喜強光的南瓜與喜陰的食用菌套作,既不影響南瓜生產,在炎熱夏季南瓜還可用于遮蔭,有利于生產出高品質的食用菌。
一、杏鮑菇栽培技術
1.接種。培養(yǎng)料配方為棉籽殼80%、麩皮17%、石灰和過磷酸鈣各1.5%,料水比1︰1.2。原料按比例充分拌勻后,按常規(guī)裝袋,高壓滅菌2小時。冷卻后接種,袋口套圈并用棉塞封口,置于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然后將培養(yǎng)好的菌種進行轉接作為栽培種在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1個月左右畦面噴灑敵敵畏500倍液防治蟲害,然后把長滿菌絲的栽培袋倒下橫鋪于畦面上,最后蓋上土并澆適量水。
2.出菇及采后管理。一般播后10天可形成白色子實體原基。出菇期間注意控溫保濕,一般不直接澆水,特別是菇蕾小時,主要通過向溝內灌水濕潤土壤,以供菇蕾生長發(fā)育需要。菇蕾稍大后需水量增加,此時每天應噴霧2~3次。噴霧時注意噴頭朝上,料面上不得直接噴水,以空氣保濕為主。噴水后進行適當通風換氣,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90%。若料面出現鬼傘等雜菌感染應及時清除,并在感染處噴灑3%石灰水,防止雜菌進一步擴散。菇蕾形成后,經1天即可適時采收。頭潮菇采完后,及時整理料面,清除菇腳和死菇,追施1次營養(yǎng)水,調節(jié)培養(yǎng)料酸堿度及水分含量,養(yǎng)菌7~10天,又可陸續(xù)形成菇蕾,其他管理及采收方法同頭潮菇。
二、南瓜栽培技術
1.整地筑畦。南瓜應選葉片肥厚、生長勢強、抗病性好、觀賞性佳的中大果品種,如旭日、碧玉等。先耕翻大棚土壤,每畝施有機肥3000千克、復合肥80千克。為形成較好的弱光、高濕環(huán)境,根據棚寬,南瓜種植行距為2.5~3.5米、株距0.3米,地面筑畦寬1.5米種植杏鮑菇,畦兩邊各留排水溝,便于采收杏鮑菇。根據棚高,跟地面1.5~1.8米處搭網,網眼以10厘米×15厘米為宜。
2.培育壯苗。①適期播種。瓜菇立體栽培模式,春季栽培南瓜在2月初播種,秋季栽培在7月底8月初播種。
②準備基質。采用穴盤育苗應選用進口基質或自配基質??捎煤幽嗤?、廄肥、草炭各1份拌勻,堆制腐熟備用。使用前用65%代森錳鋅或50%多菌靈消毒,一般5立方米土堆用藥500克,反復攪拌均勻即可使用。
③播種??捎?0~55℃溫水浸種4~6小時,浸后洗去表皮膠狀物,用紗布包好放入28~30℃溫箱中催芽,露白后即可播種。
④苗期管理。苗期應注意遮蓋小拱棚以增溫保濕,促進緩苗,前期保持較高溫濕度,保持床溫25~30℃、空氣濕度80%。子葉展開后床溫控制在16~20℃,澆水以不干不澆為原則。定植前7天控水降溫煉苗。
3.定植及定植后管理。①定植。南瓜長有3~4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定植后及時澆水,以便活棵。瓜苗活棵后即可追肥,促進苗期生長。南瓜生長中期需肥量增大,肥水要跟上,每隔7天追施復合肥溶液。
②吊蔓搭棚。當主干長到30厘米時用塑料繩把主蔓綁在網架鐵絲上,剪除側枝,主蔓爬網時應理順,使其向網上橫爬。
③授粉。南瓜屬異花授粉作物,可采用蜜蜂授粉或人工授粉。人工授粉應在每天上午10時以前進行,選擇成熟的雄花剝掉花冠,直接將花粉涂到雌花柱頭上即可。
④病蟲害防治。南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病毒病、白粉病等,應結合物理防治方法以預防為主。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田塊,降低棚內濕度;及時剪除側枝,摘除老葉以增加通風透光性;隔10天左右噴1次殺菌劑以減少病害發(fā)生。南瓜蟲害主要以白粉虱、斑潛蠅、青蟲為主,蟲害以防為主,以免影響網下杏鮑菇生長。
三、綜合管理要點
杏鮑菇播種前,南瓜蔓一定要爬滿網架,為杏鮑菇生長創(chuàng)造蔭蔽環(huán)境;南瓜蔓爬上網架之前,不要讓南瓜坐果,以減少營養(yǎng)消耗,促進蔓快速生長;加強南瓜病蟲害防治,減少葉片損失,增加遮陰和提高環(huán)境濕度;如果遇不可抵抗病蟲害時,可覆蓋遮陽網,增加遮陰;杏鮑菇應及時采收,以免影響商品性和菌菇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