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話題一:聊聊你身邊的第一代農民工
上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力密集型企業(yè)落戶我國沿海地區(qū),那里也成為我國最早一批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地。自此,一批批農民工背井離鄉(xiāng),進入工廠,走進城市。如今,第一代農民工日漸老去,到了思考人生歸宿,選擇“去”或“留”的節(jié)點。您身邊有第一代農民工嗎?如今他們都在哪兒?過得還好嗎?
網友回復:
@行走的稻草人:大多數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在年齡與生活壓力面前,不得不屈服于生活的壓力,身體力行地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社會給這些人提供的就業(yè)機會是非常少的。
@上馬看風景:1991年,我和村里兩位同齡人結伴去東北打工。三年后,我回到家鄉(xiāng),而另兩位卻留在了那座城市。如今我們快50歲的人了,雖然現在生活好了,但卻肩負著上要照顧老人、下要顧慮子女的責任,因此還要拼搏才行。春節(jié)前一位伙伴回家,看到年逾花甲的父母不僅感嘆,等完成兒女的婚事一定回家陪父母。
@游泳的魚:村里的第一代農民工雖然到了該養(yǎng)老的年紀,但是為了生計,能給兒女減輕生活負擔,大多還是在城市里找了一份零工或者看大門之類的輕體力活,也算是老驥伏櫪吧。
@福將1988:身邊的第一代農民工大多都回到了農村老家種地,有的在家附近找個看門的活,日子過得還不錯。
@陳德超:我身邊的第一代農民工就是八十年代第一批到深圳打工的農民,如今他們都在城里或鄉(xiāng)鎮(zhèn)買房安家了,日子過得幸福美滿。
@馬后炮:第一代農民工在家鄉(xiāng)基本也建好了房子,為兒子娶了媳婦,幾十年打工的積蓄也就花光了,甚至還欠債,不得不出來做點還能做的工賺點錢,在家種田根本沒什么收入。老農民工最怕得大病什么的,病不起,是老農民工們普遍的問題。
@活力旺盛:他們沒有退休,只要是能干的還在打工呢。不能出去的就在村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環(huán)衛(wèi)工,比如打個零工。
@時衛(wèi)平:農民工曾為城市發(fā)展付出了血汗,但是,當城市建成后,農民工就被淡忘了,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他們的未來……
微話題二:用工荒與找工作難并存,您怎么看?
保姆缺人!快遞缺人!廚師缺人!保安缺人!春節(jié)剛過,不少服務行業(yè)紛紛貼出招聘啟事。昆明更是出現了開價月薪1萬多仍預約不到月嫂的“用工荒”。而另一方面,打工族想找個合心意的工作也沒那么簡單。請大家出出招兒:該如何解決城市“用工荒”,又如何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好工作。
網友回復:
@心草芳菲:用工荒與找工作難并存的現象不是今年才出現。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首先做好市場供求銜接,其次是用工方要在工資福利待遇上提高,讓員工看到自身上升空間的希望,干起來活更有勁。農民工出來打工賺錢,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特長,踏實能干才能賺到更豐厚的錢。
@幸福只是感受:我也是一個民營企業(yè)的老板,員工過半是外地農民工,年前為他們買了回家車票和發(fā)了買年貨的錢一千元(不屬于獎金、工資),他們和我關系處得很好,來往自由,大年初七全部回到工作崗位?;貋砗笳埶麄兂粤藞F聚飯,告訴食堂搞好日常飲食,平時與他們一起吃食堂、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把他們當朋友。
@忽然花開:企業(yè)對員工“擇優(yōu)錄取”,相同的道理,員工對企業(yè)則是“擇優(yōu)就職”。工作累待遇低的活,誰也不愿意去干,服務行業(yè)只有提供合理的薪水,多保障職工個人利益才能更好留住員工。而城市勞動部門也應該加強培訓“用工荒”職業(yè)人才,取得上崗資格后安排工作,以此緩解“用工荒”問題。
@春天有多遠:要想徹底解決城市“用工荒”的難題,得從提高勞動者的工資和完善社會福利待遇兩方面入手。
@蘇暢洋:保姆,廚師要求都很高,打工族沒有一技之長要找高薪工作也很難。
@小蝸牛:提高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加強培訓,讓農民工能夠勝任市場需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