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石柱民族中學,重慶 石柱 409100)
興趣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產(chǎn)生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便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當成負擔,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去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的趨使下,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自然地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當作快樂的享受。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的興趣呢?根據(jù)本人在實施新課程中的探索,總結了以下幾點,與同行分享、交流、探討,更盼賜教。
《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文學膾炙人口的名著,讀者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麗的景象立即映眼前: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幻夢,像飄渺的歌聲。那里有畫、有詩、有情、有深邃的意境。這樣的情景單靠老師一人的想像顯得蒼白無力。于是我讓同學們動起手來,把自己頭腦里的想像用筆描繪出來,且讓一兩名同學上黑板,畫完之后,給同學講解這樣畫的緣由,并讓其他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或看著這副畫結合朱先生的語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學生們興致都很高。好多學生的繪畫技巧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學生們能把自己心中所想像以及所感用繪畫加以形象化,用語言加以直觀化。這不但有助于體會朱自清先生為我們描繪的優(yōu)美情景,更能使學生把新學的知識加以遷移,得到鞏固。課后,好多學生把自己的畫拿來讓我看,并饒有興趣地給我講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樣畫的。其實,學生此時已經(jīng)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繪畫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繪之中了,真正地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這難道不是我們語文教師所希望的結果嗎?最為難得的就是有一位學生竟然畫五副荷花組圖。第一幅名曰:君子荷花;第二幅曰:月下荷塘;第三幅是:百態(tài)荷花;第四幅是:荷塘嬉游;第五幅為:荷塘清韻。特別是第二幅和第三幅,仿佛真的讓我們看到了牛乳中洗過的葉子和花,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tài)以及“剛出浴的美人”那梟娜的身姿;“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打著朵兒的花苞。難道此時的語文教師不應該感謝這位同學嗎?“教學相長”誠如斯言。
魯迅,是眾所周知的偉大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學生對其事跡相對來說比較熟悉。知其有“橫眉冷對”的畫。因此,在教《瑣憶》時,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印象,給魯迅先生畫像,好多學生都畫的是他“滿頭是倔強的一蔟蔟直豎起來的頭發(fā)”且“目光如炬,臉上棱角分明,”給人一種“斗士”的形象。畫完后,我先讓學生討論是否魯迅先生真的只有這一面,并帶著這個問題看課文。當課文學完之后,學生自然明白魯迅先生還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一面。此時,我又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思緒,畫兩幅圖,分別表現(xiàn)他的兩個方面。學生有了文字的幫助,不但畫得快,而且質量較高,這就完成了對魯迅整體形象的勾勒。
在介紹魯迅的生平及作品時,涉及到魯迅的雜文較多且較難記,我就給學生把魯迅的雜文編成了順口溜如下:“華蓋花邊又熱風,三閑而已在二心,文里文外是化(花)學,南北自由談風月,一貼(且)一階(介)一亭子,魯迅雜文在里頭”。這樣利用順口溜,既記住了魯迅的主要雜文名,又啟發(fā)學生語文本身就有許多值得掌握的記憶方法以。又如在教《季氏將伐顓臾》時,我想學生對此文章較難理解且對古文天生的不感興趣。我提前讓他們四人一組把課文內容變成小品的形式,課前認真排練。當然在排練時,對文章內容我適當?shù)刈髁酥更c,特別是孔子那一段話,讓他們可以不拘泥于課文,不管哪種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講出來就行了,然后進行課堂表演,在表演時,好多小組能推陳出新,活用課文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把這一課教完幾乎人人都能熟讀成誦了。
《世間最美的墳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全文無疑表達了這樣一種觀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長久地震撼人們的心靈,并讓人們永久記住。然而,如何真正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精神力量呢?我讓學生以導游身份提前作好準備,中間可以穿插托爾斯泰生平以及作品背景。上課時,把其他學生當做游客,可以自己配圖,也可以看課本前的插圖。導游介紹時,游客可以問問題。就這樣整節(jié)課學生的身心全部放松,沉浸在瞻仰托墓的氛圍中,游客(其他學生)問了好多問題。不僅問到了課內,而且涉及到課外。有好多問題,很有深度,說明學生對全文不僅認真閱讀了,更重要的是仔細思考了。下課前,教師在總結時,讓學生談此文章震撼人心之處,好多學生談得很深入,效果較好。
項羽和劉邦是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學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鴻門宴》中的人物性格時,組織了了場辯論賽,以“孰為英雄”為主題,讓他們各抒已見,只要能自圓其說,不拘泥歷史上的定論。并提醒他們參與《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盡量全面了解這兩位人物,進而準確地去分析。在上課時,他們自動分成兩組,按照一般辯論的形式有辯手闡明自己的觀點,自由論辯時,其他學習均可自由發(fā)言,最后各組分別推薦一名學生總結自己的觀點并寫在黑板上,當然此過程中,教師要在適當時候加以點撥,起到“導”的作用。
對于高中生來說,僅僅停留在具體形象的層次上還不夠,因為他們已經(jīng)有了較多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因而在總結時,根據(jù)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道出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既滿足了他們急于表現(xiàn)的愿望,又訓練了他們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總之,興趣是一種意識傾向,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的源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盡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爭取收到最大化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