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亮(齊齊哈爾市北鋼集團公司職工醫(y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42)
超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患者的療效觀察
孫長亮
(齊齊哈爾市北鋼集團公司職工醫(y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42)
目的 探討超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患者的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13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兩組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只在劑量方面有所區(qū)別:對照組患者12 mg/d,連續(xù)服藥6個月;觀察組患者6 mg/d,連續(xù)服藥6個月。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經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內分泌激素變化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內分泌激素水平有明顯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小劑量(6 mg/d)和小劑量(12 mg/d)的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均安全有效,但是超小劑量對患者的內分泌功能影響較小,因而值得在臨床中推薦使用。
超小劑量;米非司酮;子宮腺肌病;療效
子宮腺肌病又稱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這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其發(fā)病機制為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導致子宮肌層發(fā)生病變[1]。目前,治療子宮腺肌病的方法中包括藥物療法、手術療法以及其他的治療方式,其中藥物治療是比較保守的治療方式,對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比較適用。然而臨床中尚沒有根治子宮腺肌病的藥物,只有一些緩解癥狀的藥物,比如米非司酮、達那唑、孕三烯酮等[2]。為提高治療子宮腺肌病患者的療效,我院選取了130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探討米非司酮的最佳使用劑量?,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13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年齡41~58歲,平均年齡(47.25±4.18)歲;平均月經量(174.74±34.74)mL。對照組年齡42~57歲,平均年齡(46.88±4.32)歲;平均月經量(176.45±33.67)m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片進行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6 mg/d,觀察組患者12 mg/d,均在睡前服用,連續(xù)服用6個月。在治療期間每月復診1次,以觀察子宮和月經的變化情況,了解藥物的不良反應等。在治療結束之后,每2個月到醫(yī)院復診1次。測定停藥后血清卵泡雌激素、黃體生成素、雌二醇等指標,并與用藥前的指標進行對比。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主訴無痛經、閉經,月經量明顯減少,病灶明顯縮小,子宮大小正常。有效:患者主訴痛經、閉經得到改善,月經量有所減少,病灶縮小,子宮體積較前縮小。無效:患者主訴痛經、閉經,月經量較大,病灶及子宮沒有較大的改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對比
觀察組顯效40例,有效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85%;對照組顯效30例,有效2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0.7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0.4333,P>0.05)。
2.2 內分泌激素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內分泌激素指標具體如下:治療前后的血清卵泡雌激素分別為(4.32±1.04)IU/L,(4.28±1.11)IU/L;治療前后的黃體生成素分別為(6.55±2.12)IU/L,(6.56±2.05)IU/L;治療前后的雌二醇分別為(557.46±90.24)pmol/L,(557.31±91.41)pmol/L。對照組患者的內分泌激素指標具體為:治療前后的血清卵泡雌激素分別為(4.55±1.14)IU/L,(4.56±1.21)IU/L;治療前后的黃體生成素分別為(6.77±2.05)IU/L,(6.61±1.95)IU/L;治療前后的雌二醇分別為(597.11±111.64)pmol/L,(584.26±101.67)pmol/L。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相關內分泌激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內分泌激素水平上下波動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子宮腺肌病多發(fā)于中年女性,其中又以經產婦的患病率比較高?;颊甙l(fā)病之后,常有痛經、不孕癥等典型癥狀出現,給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帶來不良的影響[3]。就其治療而言,臨床中提倡使用藥物療法。在幾種常用的治療藥物中,米非司酮因具有良好的抗孕激素活性而得到廣泛的應用,然而,在其用藥劑量方面卻存在著爭議[4]。大劑量、小劑量、超小劑量這3種用藥方式均在臨床中得到應用,而根
據大多數的臨床報道及分析,小劑量及超小劑量用藥所帶來的總體療效更優(yōu)[5]。本次研究對用量為6 mg/d(超小劑量)和用量為12 mg/d(小劑量)的米非司酮的療效做了分析,結果表明,兩種用藥方式帶來的療效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但是超小劑量用藥對患者的內分泌激素的影響更小。這就說明,米非司酮的用量并不影響短期療效,但是長期大量用藥會影響到內分泌激素水平。而目前為止,內分泌激素水平對患者的生殖系統(tǒng)的影響尚有待研究,所以,為保險起見,臨床中應提倡使用超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
[1]吳 艷,陳國慶,孫 莉.小劑量米非司酮在子宮腺肌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2,17(01):186-187.
[2]陳 鋼,蔣秋麗.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的療效比較研究[J].安徽醫(yī)藥,2012,30(11):1677-1678.
[3]樸英蘭.米非司酮不同劑量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5(32):158-159.
[4]謝紅莉,尤玉曉,等.高強度聚焦超聲聯(lián)合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102例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10(31):71-72.
[5]宋以茹,徐鳳梅.觀察及比較不同劑量米非司酮在子宮腺肌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23(63):66-67.
R711.71
B
ISSN.2095-8803.2016.02.116.02
吳 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