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慧/文
明代時期涌現眾多醫(yī)學大家,名醫(yī)張景岳、李梴等先賢存有諸多金玉良言傳世,著名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對古代內源性醫(yī)學亦很有研究,折射出前輩名家們對生命科學的真諦,以及對內源性醫(yī)學底蘊的精深研究和智慧參悟。李梴、張景岳二人亦批判了唯心主義的養(yǎng)生之說,彰顯了明代醫(yī)者的寶貴品質和醫(yī)德,直至今日,對后人都有深刻的啟示作用和普遍的指導意義。
李梴與《醫(yī)學入門》 李梴,字建齋,南豐(今江西)人,明代醫(yī)學家、導引養(yǎng)生家。李梴自幼習儒,為邑庠生(秀才),頗有奇才,博覽群書,常以儒理釋醫(yī)道,撰有《醫(yī)學入門》傳世。李氏認為,“心主乎息,息依乎心,心息相往,則精神滿而病卻矣”。并在“保養(yǎng)說”中應用導引養(yǎng)生防病,如開關法、起髀法等。在臨床方面,應用靜功治肺癆,取得了一定的實際療效,值得后人學習和研究。
李氏在《醫(yī)學入門》中,還決然否定釋、道有關修煉成仙成佛、永生不死之類的唯心主義說教,并明確指出“自古有生必有死,惟不速其死爾,烏有如今所謂飛升,超脫?。ㄍ┦乐f耶”;李氏且指明,要銘記《黃帝內經》之訓“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保養(yǎng)之正宗也”;切勿“不信古圣名言,而信盲人詭異邪說” 而誤入歧途。
張景岳與《景岳全書》 張景岳,明代杰出的醫(yī)學家,其學術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張氏著《景岳全書》中亦批判了道家關于“無形無象長命成仙” 的唯心主義之觀點,提出養(yǎng)生必須以養(yǎng)形為首(要)務(任)之見解:“其形既敗,其命可知”、“死生安否,非此形乎”;練氣全神之法,豈可“不先養(yǎng)此形以為神之宅”。
著名的中醫(yī)藥家李時珍,對古代內源性醫(yī)學亦很有研究,其撰的《奇經八脈考》是部兼論內源性醫(yī)學之中醫(yī)名著。其著重強調了八脈中之任脈、督脈、陰蹺脈在導引修煉中的重要性,如“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采之惟陰蹺為先。此脈方動,諸脈皆通”;其“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的觀點,對經絡理論研究有一定指導意義,目前已得到了不少科學驗證。
伍守陽,字端陽,號沖虛子,江西吉安人。其堂弟,名守虛,字真陽。伍守陽撰有《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語錄》傳世。伍守陽著《金丹要訣》中,對《金丹大要》、《筑基說》、《補母說》等多種古代內源性醫(yī)學的理論做了詮釋。
《天仙正理直論》一卷 伍守陽撰、伍守虛注,是導引專著。成書于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增注。書中系統(tǒng)地介紹了伍柳派內丹修持要法。伍氏認為丹道只用先天,忌用后天,強調呼吸是導引功之關鍵,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書的特點乃“統(tǒng)二宗之綱目,具兩藏(臟)之鑰匙。初不少置一言,令人不明而抱恨;亦不多置一字,令人歧想而懷疑。繼往圣以辟邪說,開來學以正人心”。伍守陽與伍守虛對許多先賢前輩的研究成果與智慧結晶的寶貴見解,至今都值得我們與后人認真地學習和借鑒。
《仙佛合宗語錄》 伍守陽集,伍守虛校注,是導引學專著?!八逛涥U發(fā)仙宗,而以佛宗為印證故名合宗。無非使天下后世知性命雙修為要也”。內容闡釋詳明、淺顯,博采諸導引大家之精華,是深受后代推崇的內源性醫(yī)學文獻,值得后人認真學習和研究。
汪昂,字讱庵,生于公元1615年,卒不詳,安徽休寧人,是著名中醫(yī)學家和精通內源性醫(yī)學的養(yǎng)生家。他自幼堅持練功,吐納導引,強身防病,年雖過八十仍體魄健壯。其著作頗豐,《勿藥元詮》、《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湯頭歌訣》、《本草備要》、《醫(yī)方集解》等至今流傳甚廣。諸書簡明扼要、淺顯易懂,至今還深為廣大中醫(yī)學習者的歡迎與好評。
《勿藥元詮》一卷(附刊于《醫(yī)方集解》中),是導引養(yǎng)生專著。成書于公元1682年?!段鹚幵彙穼Α秲冉洝放c歷代內源性醫(yī)學之豐富內容,均有諸多精辟的論述與經驗之談,對諸傷如風寒傷、濕傷、飲食傷、色欲傷等,告誡人們要注意起居生活、調攝保養(yǎng)的內容。導引方面論述、介紹了許多強身卻病、益壽延年之法。如鳴天鼓、擦玉枕、擦面、擦耳、小周天、一秤金訣等。尤其是在調息、入靜、氣行途徑、方向等方面的論述,均頗為精辟。如《勿藥元詮》云:“調息之法,不拘時候,隨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曲……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呵出濁氣,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叩齒數通,舌抵上腭,唇齒相著,兩目垂廉,令朧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等描述,既簡明扼要,又生動精彩,都是其一生練功實踐的經驗與結晶,十分寶貴。
明代編纂的許多醫(yī)學著作中,同樣記載著豐富的有關導引醫(yī)學之內容。如《萬密齋醫(yī)書十種》的《養(yǎng)生四要》云:“人之學養(yǎng)生曰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功夫。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養(yǎng)生之訣云,調息要調真息,真息者胎息也。兒在胎中無呼無吸,氣自轉運。養(yǎng)生者,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等導引的呼吸功法與練功要求。
再如《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里,闡述了入靜強身的觀點:“形者生之氣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燥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也,先在理氣,故怡和養(yǎng)神,則自安于心。清虛安心神,則不誘于外,神怡心清,則無矣”。另動靜保健按摩法云:“凡人無(需)問無事有事,須日要一度,令人自有(頭)至足,但系關節(jié)處,用手按摩各數十次”,這樣做能預防感冒,所謂“泄風”。操作次序為:“先百會穴,次頭四周,次兩眉,次目呲(眥),次鼻準,次兩耳孔及耳后,皆按之;次項左右,皆擦之;次兩肩胛,次臂骨縫,次晼(腕),次手十指,皆埝(捻)之;次脊骨,或按之,或捶震之,次腰及腎堂(俞),皆搓之,次胸,次腹,皆揉之無數;次股骨,捶之;次兩膝,次小腿,次足踝,次十趾,次足心,皆兩手捻之”。這其中諸多寶貴經驗與啟迪,至今對我們來說都值得認真學習與研究。
陳繼儒著《養(yǎng)生膚語》云:“虛病宜存想收斂,固密心志,內守之功者以補之;實則宜按摩導引,吸努掐攝,外發(fā)之功以散之”等,提出了虛實辨證選功、用功的理論。
曹士珩著《保生秘要》、張景岳著《類經》、 王肯堂著《六科證治準繩》、王明陽著《傳習錄》等中,都記載著許多有關導引醫(yī)學的理論與方法等,為后人學習和研究內源性醫(yī)學——導引醫(yī)學,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