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生祥
西平亭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切斷了與青海羌族的聯(lián)系,前119年,為加強北方防務,一次移民70余萬口,從東起朔方,西至令居,設立田官,督戍卒屯田。元鼎六年(前111年),將軍李息、徐自為逐羌人至西海,漢軍進入湟水流域,設農(nóng)亭20余處,每亭約百人,共兩千余人,屯田守衛(wèi)。
1、西平亭的性質
西平亭是農(nóng)亭。根據(jù)是《中國官職大辭典》農(nóng)亭條:西漢在西部遍設農(nóng)亭,其下有塢壁田舍(小障蔽物,一曰城),是軍屯系統(tǒng)的基層單位。
2、位置:據(jù)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辯》記,建國路發(fā)現(xiàn),水井中有漢朝時汲水用陶罐;又西寧食品廠一帶,叫農(nóng)亭臺。大致耕地在建國路至曹家寨一帶,亭址在八一路和建國路交匯處附近。
3、規(guī)模:亭址約60米×60米左右。其下的塢壁田舍(分為若干點,當時不可能有大農(nóng)業(yè),每個點約耕種百畝地),住址約30米見方的堡寨。
每個亭有戍卒百人,種田500畝,分四五個點,畝產(chǎn)按200斤計,年收成10萬斤,可夠200名士卒口糧。
4、五泉
通過五泉的認識,可判斷西平亭的位置。《水經(jīng)注》記:西平亭北有土樓神祠,“右則五泉注之,雁次相綴,東北流,至土樓南,北入湟水?!?/p>
五泉在神祠之右,即西邊;又五泉東北流后至土樓南(土樓南是南川河入湟水處)北入湟水,故在南川河西無疑。
土樓神祠在亭西北五里,神祠到建國路正好約五里。
漢末西平三城
漢朝末年,董卓之亂中,西部地區(qū)豪強紛起,西平小豪強麴演、閻行、麴英、麴光等聞風而起,他們構筑軍營,招募壯勇,會集族眾,揭竿而起,在西平的二階臺地上建了三個兵營。公元400年前,闞骃或黃義仲看到三個小城后,寫于他們的《十三州志(記)》中。這便是《水經(jīng)注》記的“魏黃初中,憑倚西平亭筑南、西、北三城以為郡治”的來源,其實,在黃初中根本沒有需要和條件筑城(請參看《西寧古城考》)。
東漢建安十九年置西平郡,其時,中央尚未有效控制湟水流域,韓遂、麴演等豪強勢盛,當時任命閻行為西平郡留后是權宜之計(以后麴演自稱郡守,麴英殺臨羌令,西都長都說明地方勢力很盛,中央政令無法通達)。
至于郡治所,即任命的小豪強的軍營。又有三個城如何進行行政管理之說,也不存在,在當時自然經(jīng)濟條件下,沒有多少行政事務。
南涼城
到1950年尚存的南灘兩段古城墻遺跡是南涼筑的東、西二城的南城墻遺存。志書記載:“西寧州古城自城西至南迤東八里余”。專家們對這兩段城墻不作考證,是古城研究的重大失誤。
南涼城筑于公元400年前后,到1386年筑明故城,存在了近1000年,是西寧最古老的城。南灘古城墻是南涼東西二城的南城墻,到1950年以后逐漸消失,存在了1550年,是彌足珍貴的歷史遺存,現(xiàn)尚存200多米。
1、南涼筑城的理由(即需要)
南涼禿發(fā)氏來自漠北,建立了家族封建王國,在西北地區(qū)他們沒有后方,因此每占領一地,必需筑建城垣以固守。禿發(fā)利鹿孤于398年到401年鎮(zhèn)守西平,并以西平為都,他有部眾一兩萬人,俘虜一萬多人,必須筑城安居和筑城為牢。
2、筑城條件
東城長約800米(據(jù)遺跡長),南北寬約400米(北城墻位于中南關南,北邊是沙土),周長2400米,土方量9.6萬立方米(10米×(6+2)÷2)。西城長1200米,寬450米(到人民街北),周長3300米,土方量13.2萬立方。
這一地區(qū)地基為黃土,易于筑城。如果用兩萬勞力(俘虜及士卒)筑城,東城需48天,西城需66天,一年內(nèi)可完工。
3、規(guī)模:東城32公頃,西城共54公頃,共計86公頃。南涼城是西寧歷史上最早的城垣。
以后歷代(北魏、隋唐、宋(唃廝啰),元朝均以南涼城為郡、州、縣治。
唐朝,南涼東城駐河源軍,西城為鄯城縣。
青唐城
1034年唃廝啰遷青唐,因家族內(nèi)訌及西夏元昊的進逼,倚靠后妻喬氏家族五六萬人,避居歷精城(通海、多巴、上五莊一帶)從1034到1058年不住青唐城,沒有筑城的需要和條件。
青唐城即南涼城。西城東部是隔城,王室所居(東城墻出土佛器可證),還有部眾數(shù)千戶;東城住陷羌人子孫及商賈數(shù)百戶。南川河西有佛祠、僧舍千余楹。
元朝西寧州城即青唐城,元亡,州城廢。
青海歷史學界的專家們,對西寧古城的始建、沿革、變遷及其位置、規(guī)模的思考和推斷,大致因襲了前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王昱在《青海歷代建置研究》載“兩漢王朝在今青海地區(qū)的行政建置初探”(下簡稱“初探”)中的論斷。細讀該文,似乎對西寧古城沒有進行深思熟慮的研究,僅憑個人對史籍片言只語的見解,談了一些觀點。之后的研究者,包括西寧市城建局、文物所,對西寧古城(從西漢到元末)沒有進行全面的研究,而倉促地出臺了“西寧市城市形態(tài)變遷圖”,后又在青唐公園制造了“青唐城微縮模型”,一時追隨者甚眾,一組違反西寧市歷史進程,違反古城研究中應考慮的諸多因素,僅憑《水經(jīng)注》記:“憑依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為郡治”(對此說沒有深入分析其可靠與否)的詞語,隨聲附和,將錯誤的見解認成真實,這確是青海歷史研究的悲哀。
筆者從1998年開始研討西寧古城,至今已十余載,在青海省市報刊上發(fā)表短文、論文,近百萬字,并且出了專著《西寧古城考》,但迄今沒有看到有關專家絲毫修正錯誤的跡象。而青海社會科學研究單位的執(zhí)牛耳者不聞不問,似乎要將正義的呼聲以沉默來化解,以時間的流逝而使謬論成為“事實”,正確的見解被湮沒,確實可憂。
人們或許認為,你所執(zhí)的見解可能有錯,所以不被專家們采納。為了證實事實的真相,現(xiàn)就專家們的見解。提出以下88問,向專家們請教,也請讀者諸君詳評。
一、《水經(jīng)注》曰:“闞骃曰‘西平亭北有土樓神祠,今在亭東(西)北五里,右則五泉注之,泉發(fā)西平亭北,雁次相綴,東北流,至土樓南,北入湟水。’”請問
1、“右則五泉注之”,土樓神祠之右是在祠的西邊?還是東邊?
2、如果五泉在神祠的西邊,怎么能推斷到北門城外的香水園左右?
3、“雁次相綴”是什么形貌?是一字橫排?抑或是一路縱排?
4、北門泉、香水泉處西寧二階臺地北緣崖下,是“雁次相綴”嗎?
5、五泉“東北流,至土樓南,北入湟水”土樓的南是何方位?
6、五泉東北流后,到了土樓南,在湟水北入湟,是否指五泉在土樓西。
7、五泉在神祠之右,那么距西平亭多遠?
8、土樓神祠在亭東北五里,西平亭應該在南川河西的古城臺一帶,如何斷為湟光一帶?
二、關于西平亭:王昱先生說:“西平亭在神祠西南五里,在五泉之南,是西平郡城東城的方位,再結合西寧地形,大致可推斷西平亭位置在今西寧湟光一帶。”又說:“西平亭是在今青海境內(nèi)最早的行政建制?!?/p>
9、西平亭在湟光,到神祠有五里嗎?
10、西平亭是行政建制的亭嗎?
11、西平亭置于元鼎六年(前111年),那時候西平有漢族居民嗎?
12、沒有漢族居民,設行政亭有何用?
13、漢族士兵進入西平后,口糧是大問題,當時朝廷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14、作為鄉(xiāng)或村級政權的西平亭能負責西寧一帶的安全嗎?
15、西平亭有多大?按王先生和“演變圖”為13.4公頃(見附圖1),這樣大的亭有何用?
16、西平亭內(nèi)有多少人?以何為業(yè)?
17、臨羌新縣破塌城,筑城時間晚,而僅6.25公頃,請問“行政亭”大于縣城嗎?
三、西平郡城:《水經(jīng)注》曰:“魏初中,立西平郡,憑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為郡治。”
18、《注》記“筑三城以為郡治”是當時的實錄嗎?
19、《水經(jīng)注》成書于何時,酈道元到過西平嗎?三城是據(jù)何記載,何人所見?三城是三面城墻嗎?
20、西平郡置于建安十九年,《注》記為“魏黃初中,究竟置于何時?
21、初探”8頁最后一行“增筑南、西、北三面城墻”,符合《注》的記述嗎?是否有私改古籍的嫌疑?
22、西平亭的西城墻有多長?能作郡城的東城墻嗎?
23、“屯田奏”說“郵亭多敗壞者”亭置于前111年,到前61年已多敗壞,到222年,經(jīng)過了330年,西平亭還能做郡城的東城墻嗎?
24、西漢時“城”詞的使用,是指城墻嗎?
25、《史記》中“韓信略定韓十余城”、“常山二十五城”、“下齊七十余城”等的“城”是城墻嗎?
26、東漢時的西平社會經(jīng)濟狀態(tài),屬于商品經(jīng)濟社會嗎?需要筑一個大城嗎?
27、西寧二階臺地無泉、無水源,居民依靠什么生活(農(nóng)耕或畜牧)?
28、南灌溝是何時興修,東漢時的西平有條件修建這個渠道嗎?
29、漢末魏初西平有多少人口?需要集中到一個108公頃的城垣內(nèi)嗎?
30、108公頃的大城可住五六萬人,漢末魏初的西平有多少工商戶,需要這樣大的城垣嗎?
31、民國時期青海的州縣級政府,只在一個50米見方的大院中辦公。1800年前的西平郡官吏有多少人?需要108公頃的城垣嗎?
32、漢末魏初,中央政權在西部的軍事中心在西平嗎?還是在蘭州、涼州?
33、如果說西平亭不能作東城墻,應該說筑了四面城墻,為什么說筑了三面城墻?
34、漢末在西平西部有對中央政權形成威脅的軍集團或軍事聯(lián)盟嗎?需要在西平設重兵守防嗎?
35、所說西平郡城位置,西、北至崖邊,南至倉門街、解放巷一線,東至湟光,這一帶都是沙土地基,解放巷是砂石地基,有筑城的土壤嗎?
36、需要從有粘土地方取土,運距有多少?運輸工具是啥?
37、筑108.83公頃(見附圖2)的城垣,土方量共多少?需要多少勞動工日?
38、西平年施工期多長,幾年完成?
39、運輸土方量多少?需增加多少勞動工日?
40、垂直運輸如何解決,需增加多少工日?
41、制作生產(chǎn)之具(編背斗籌)、伐木、采薪、種菜、做飯,需用多少勞動力?
42、勞動力從何處征來,需多長施工時間?
43、勞動力的口糧每年需要多少?從哪里供給?
44、中央會支持時服時叛的地方小豪強,提供財力、物力、勞力嗎?
45、小豪強能解決筑城所需嗎?
46、魏黃初中,西平小豪強連年殺郡守、縣令等反叛事件,有筑城的社會條件嗎?
47、臨羌縣新城破塌城只有6.25公頃,西平郡西都縣是臨羌縣析出,它的城垣會超過臨羌縣15倍嗎?
48、和金城郡城比較,金城郡城垣也比西平郡城小的多,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四、關于南涼城,志載:“自衛(wèi)城西至南迤東八里余乃元廢州城。”
49、到1950年,南灘還有兩段古城墻,研究者為何沒有談到,沒有調查嗎?
50、志書載:“自衛(wèi)城西至南迤東八里余”的南灘古城是何時筑?
51、專家們以及“演變圖”認為南灘古城是青唐城,是唃廝啰筑,此說的根據(jù)是什么?
52、南灘古城是由于什么需要和條件下筑成的?
五、青唐城《演變圖》說:“青唐城位置,東到共和路西至長江路,南到玉樹路,北到七一路,總面積368.68公頃,周長7828米?!保ㄒ姼綀D3)
53、既然在二階臺地西北部在黃初時筑了一個108公頃的大城,唃廝啰何必又筑城呢?
54、唃廝啰遷青唐后有多少人口,需要筑368公頃大城?
55、當時屬農(nóng)耕社會,368公頃大城可住二十萬人,居民吃飯依靠什么?城內(nèi)及郊區(qū)可耕地有多少?
56、唃廝啰依靠后妻喬氏,有五六萬戶,避居林精城,那里有水有草,可耕可牧。青唐城無耕無牧,住工人還是農(nóng)民?
57、唃廝啰遷青唐時,和二子(轄征與毛氈角)不和,又溫逋奇子一聲金龍暗通西夏,內(nèi)憂外患,有筑城條件嗎?
58、據(jù)《西寧府新志》“蔡公祠記”,景佑初(1034年),西夏軍侵青唐,宋朝派蔡仲回率千人來救援,景佑二年湟中大旱,仲回以糧儲賑災。當時有筑城的條件嗎?
59、筑368公頃大城,有多少土方量,需要多少勞力?
60、唃廝啰時期有筑大城的勞力嗎?
61、吐蕃在歷史上有筑大城的記載嗎?
六、關于王昱的“西平亭正確位置未必正確”文中有關認識的質疑
62、“西平亭既不是軍事系統(tǒng)的基層屯田組織,也不是一個小堡寨?!狈穸ā吨袊俾毚筠o典》中說的西漢時期在西北邊塞設“農(nóng)亭”以資屯田防守。把“塢壁田舍”解為土障(戰(zhàn)壕或掩體)的認識對嗎?
63、《注》記方位順序有顛倒,例如:牛心川水“又經(jīng)西平亭西,東北入湟水。湟水又東,經(jīng)西平城北,東城即故亭也?!毕韧ず蟪?,顛倒一?!颁宜謻|,逕土樓南”,已寫了亭和城,土樓寫在后,先城后樓,顛倒之二。王昱先生沒有發(fā)現(xiàn)《注》的順序顛倒嗎?
64、王昱先生的“方位順序”和《注》記一致嗎?是否也顛倒了?
65、“青海省社科院內(nèi)基建時挖出幾個泉眼”這些泉眼是泉嗎?是五泉嗎?和《注》記載吻合嗎?
66、“三個城不利于行政管理”。在1800年前的郡縣有多少行政管理工作?
七、曾永豐“西平郡城考”中的問題
67、西平郡城是湟水流域第一個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的城垣。此說的依據(jù)何在?
68、西平郡城“的誕生,既有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又有曹魏勢力向西擴張的主觀努力,標志著西平郡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完全形成和漢王朝對湟水流域的有效統(tǒng)治?!痹噯枺?19年韓遂敗走西平,220年麴演結旁郡作亂,223年麴光反,殺郡守,227年麴英叛,殺臨羌令、西都長,能說明漢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上的有效控制嗎?
69、“考古資料分析”的A區(qū),一個高7米,底厚4米的等腰三角形的土堆,能作為108公頃的城墻嗎?如何防御?(見附圖4 A區(qū))
70、關于“青唐城”,他寫道“西城墻、北城墻,明清城垣延用。南城墻在南干道上,東城墻在共和路一帶的范圍?!边@個城垣超368公頃,需要多少勞力筑城,需要多少時間,有勞力嗎?
71、這個青唐城的城墻周長7828米,而城的頂寬2米,底寬8.5米(4.5米加4米),高9米,一個7828米長的城墻,其頂寬2米,能夠守衛(wèi)嗎?城墻頂上能儲存檑木砲石嗎?(見附圖4 B區(qū))
72、大同街省文聯(lián)家屬院現(xiàn)存殘跡斷面形狀(見附圖5),對這個殘跡怎樣認識的?
73、南灘古城的西城墻和明故城西城墻在同一條線上嗎?
74、南灘古城是一個大城嗎?
75、南灘古城的兩段南城墻在同一條線上嗎(請查閱城建部門繪制的“等高圖”)?
76、南灘古城的東西兩段城墻,相距多遠?是連在一起的嗎?
77、南灘兩個古城的北城墻在何位置?
八、青唐城微型模型圖有關問題
78、《青唐錄》記的青唐城是一個連在一起的大城嗎?
79、模型圖大城四面各有二門,符合我國城垣建設,各方位有一正門,而后四通八達,縱橫輻射的筑城規(guī)律嗎?
80、按西寧地形這種格局的作用何在?
81、青唐錄記西城無慮數(shù)千家,東城僅數(shù)百家擁有368公頃以上的城垣作何用?
82、青唐錄記:中有隔城偽主居,隔城是內(nèi)外城格局嗎?
83、市城建局的“西寧市城市形態(tài)演變圖”青唐城位置(見附圖)這個城是什么時候建的,有啥需要,筑城有無條件?
九、對其他人看法的質疑
84、楊文盛先生說:222年(黃初三年)憑倚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是“以西平亭舊城作為西平郡城的東部屏障,然后又筑南西北三面城墻,并與原西平亭連成一體,地跨今城中南灘至南川河后北折沿湟水河岸東折,至西平亭舊地。(作者的西平亭“在今西寧東城外”,即共各路以東了)這個西平郡城比城建局的青唐城還要大,試問在黃初中由誰來筑一個400多公頃的大城?
85、在他的“第二次筑城”中說,唃廝啰殺溫逋哥(奇)后,遷都西寧,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筑城。有記載嗎?有大郡城在,還要筑城嗎?
86、劉秉德先生說:“今南門外體育場的南看臺即古西平郡城南城墻遺跡。它實為西平亭城的南城墻,如果西平亭城在共和路南,那向西由體育場南看臺延長,至南山寺前再北折,與西寧西城墻結合,又從北城墻東至東稍門,不就形成四平郡城了嗎?西平郡城在作者筆下形成了。不過這個城也有400公頃,黃初中筑這樣大的城有何用?有條件嗎?
87、作者說:體育場的南看臺“實為西平亭城的南城墻”,這個西平亭從共和路到體育場也有100公頃了,可能嗎?
88、劉先生還說:“所謂土樓,是指土樓山,即神祠(北山寺)所在的西寧北山,因山形似土筑樓房而得名,東延至火車站以東皆形似?!痹噯?,整個北山能起到南川河匯人湟水的座標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