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順
“仰望純凈的天空想起一首古老的歌,那是媽媽唱給太陽的歌。無論天空烏云密布,你潔白的身影照亮虔誠的心。當天空光芒萬丈,你雄偉的身影把和平灑向人間。噢,曲登嘎布,你是天上的星星布滿草原,曲登嘎布,我心中的太陽!……” 對于這首亞東的《白塔》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是“曲登嘎布”(也叫“曲登噶波”)在漢地卻鮮為人知。
在玉樹地區(qū),文成公主廟里的大日如來佛像、嘉那嘛呢石經城和稱多縣拉布鄉(xiāng)通天河邊的曲登噶波,被尊為雪域藏地三圣寶。曲登噶波翻譯成漢語,意思就是噶·白塔(或噶·自生白塔)。噶為藏音,即噶族,是西藏古代四大氏族之一。玉樹三江源一帶的人,稱作噶族之人,統稱為噶瓦人,凡是有名望的一些地名或人名前加有噶字。
噶·白塔位于稱多縣拉布鄉(xiāng)12公里處,離稱多縣城30公里左右,離玉樹州府大約70公里。從遠處看,噶·白塔默默地矗立在通天河畔,除了獵獵作響的經幡,看不出有什么奇異之處。但是,就這樣一個白塔,在整個藏區(qū)幾乎無人不曉、無人不知。此塔為何具有如此非凡的影響力呢?讓我們來共同了解一下噶·白塔神奇的民間傳說和厚實的文化底蘊。
一、民間傳說
在我看到和調查到的資料中,噶·白塔形成的民間傳說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傳說是人壽兩萬歲時,第三佛迦葉如來出世,心輪放射出無量光芒,光芒化成一千零二十二座透明無瑕的寶晶塔。其中一座寶晶塔,被天龍、非人等各供奉五百年后,被龍族請到龍宮,供奉于現在白塔所在地地底下的空行壇城的中央。印度蓮花生大師來到康朵噶域時,龍族取出這尊寶晶塔供養(yǎng)蓮師。蓮師于此三角地帶,派遣天龍、非人等,以寶晶塔為內藏,修建了鎮(zhèn)魔塔,自此噶域白塔名揚四方。
第二種說法是幻化的寶晶塔自生于人間。蓮花生大師親臨此地后,以不可思議的神通,開啟了底層的空行壇城之門。由于寶塔在人間的利生事業(yè)時機成熟,空行壇城中的寶晶塔自然升高,在通天河畔的三角地帶冒出塔尖,約一肘高,好似透明的水晶。蓮花生大師親自開光加持,遣使天龍、非人等,以寶晶塔為內藏,外面用石頭壘砌,建起了噶·白塔。
第三種是當地百姓口口相傳的說法。很久以前,有一個女子,在此地拾糞,忽然周圍出現了種種祥瑞,從地面上漸漸冒出了一尊約一肘高、光彩奪目的寶晶塔。女子驚詫萬分,害怕被人破壞,用糞背斗罩住了寶晶塔,寶晶塔遭到牛糞的污染便停止了生長。女子叫來了村里的人到現場一看,此地已矗立著一座佛塔,水晶塔藏在塔內。傳說那是天龍山禪師(又說山神),一夜之間成就了這座佛塔的。從此,人們將此塔尊奉為“嘎·自生白塔”(《藏地密碼·天珠拉布》p:30)。
第四種是賀文慈先生的說法,他認為,元朝時藏傳佛教薩迦派大師八思巴就從這兒往來于稱多和結古之間,其弟子建塔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古代的高僧大德。而八思巴的弟子膽巴,生于1230年,卒于1303年(《三江源·稱多記憶》p:262)。
根據上述傳說,我們認為噶·白塔建成的時間在9世紀或13世紀。白瑪更噶活佛《稱多政教史》認為,蓮花生大師進入玉樹康朵的時間大約是公元822年,如此推算,噶·白塔已有1190余年的歷史。按照賀文慈先生的說法推算,噶·白塔已有820多年的歷史。而最為有趣的是,藏區(qū)人民對噶·白塔塔內藏有自生水晶小塔深信不疑,認為噶·白塔系釋迦牟尼眾弟子在世界各地所建塔中最早的佛塔之一。
二、文化底蘊
噶·白塔具有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色彩,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
首先是神秘的空行壇城。《噶·白塔石碑記》云:“下有空行無量宮,宮殿五百柱建成?!币簿褪钦f噶·白塔下面有空行壇城。此宮殿凡人是看不到的,藏傳佛教認為空行壇城有五百根柱子在支撐,是由眾多奇珍異寶合成的,里面有如意寶樹、花草妙香、甘露水池等,這些都被金剛亥母所加持,聚集了五部空行佛母,種種世出世間空行相圍繞。所謂的空行,即智慧的自性,一切眾生即是空行??招邪捶N類來分,有金剛部空行、佛部空行、蓮花部空行、寶生部空行,還有夜叉、非人、天龍八部等世間的種種空行。噶·白塔是自然形成的光明佛的壇城,是十萬空行的寶藏,是非人等天龍八部的匯聚殿宇。由此,也便有“空行尸陀林”之說:一種是看得見的,如兒童和大人遺體的水葬的尸陀林;一種是看不見的不共空行匯聚的尸陀林。另外,還有涓涓不息的成就水。相傳在西藏拉薩,蓮花生大師為藏王赤松德贊傳授長壽佛的灌頂時,從地面上自然涌出了一股清泉。蓮花生大師在開啟玉樹空行壇城時,從噶·白塔下方也流出了一股泉水。當地民眾普遍認為此水與眾不同,相信這是諸佛菩薩加持而恩賜于濁世的甘露圣水,若能喝到此水,就能治愈各種疾病,獲得世出世間的一切成就。
其次是獨特的節(jié)日習俗。噶·白塔孕育了豐富的節(jié)日文化。一是“會供”。藏歷初十是蓮師法脈的所有寺院和信徒的殊勝節(jié)日。當地人認為這一天,蓮花生大師以及勇士勇母等諸眷屬,降臨南贍部洲之雪域藏地。藏地的許多寺院及信徒接受灌頂,陳設內外密諸供品,進行修法供養(yǎng),這就是所說的“會供”。噶·白塔的活動一般由土登寺統一安排。噶·白塔原本屬于土登寺。以前土登寺在通天河北側的山坡上,叫日通寺,是苯教寺廟;元代的薩迦五祖之八思巴國師經過此地后,把日通寺搬遷到了山腳下,改成了薩迦派寺院?!皶睍r,人們匯聚在噶·白塔白衣咒士道場,共同轉繞、禮贊噶·白塔,傳說可以獲得十萬倍的功德利益。二是歌舞。在蓮師會供過程中,土登寺秋英多杰仁波切法系的很多弟子,在洪亮的鑼鼓聲中,跳起金剛道舞,唱誦金剛證道歌。關于金剛舞,在《靜觀黑帽》中說:掘藏師在一個夜晚的夢境中,前往銅色吉祥山,見到了蓮花生大師,聽到了證道歌,看到了金剛舞及其儀式,蓮花生大師對他說明了禮贊的時間和方式,告訴他只有這樣才能平息濁世的衰相。掘藏師便依夢創(chuàng)制了歌舞和禮儀。從此以后,噶·白塔舞便成為玉樹地區(qū)最有名的古典舞蹈之一,并逐漸興盛于藏區(qū)各地。藏族信眾用身體的動作和演唱的歌詞,表達對噶·白塔的無限向往和敬仰之情,希望通過舞蹈使自己的身口意收到加持界聚。
其三是瑰麗的石刻文化。噶·白塔外圍是石材建筑,周邊由嘛尼石圍護,底座周圍有石板,石板上雕琢著色彩鮮明的佛像人物、寂怒100尊者神像(藏傳佛教認為,人死時才可以看到100尊者神像,若提前看到,靈魂即可獲得解脫)、藏傳佛教各派祖師及各種宗教圖文。石刻所采用的材質以硬為佳,先用石磨石打磨,再以美工打底,最后由石匠刻出紋脈清晰、立體感強的圖案來。噶·白塔石刻與眾不同,石板的正面刻有佛像,反面刻有對應的經文雙運。噶·白塔石刻既有厚重的歷史宗教價值,也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三、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
從歷史上看,嘎·白塔所在地,是玉樹地區(qū)重要的渡口之一,叫噶·白塔渡口、蘭達渡口或通天河渡口。這里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是漢地與西藏的交通樞紐,對玉樹地區(qū)乃至周邊的商品交易、貨物運輸、交往溝通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以前,當地僧侶群眾還常在此地舉行土登寺和拉布寺活佛、高僧的迎送儀式。未嘗不可以說,噶·白塔不僅見證了唐蕃古道的經貿往來,而且見證了宗教文化的交流發(fā)展。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噶·白塔仍然起到了團結宗教、凝聚人心的作用。凡是路過這里的人們,一般都會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按順時針方向繞塔三圈,以示對白塔的無限尊崇。而噶·白塔豐富的節(jié)日文化和多彩的石刻文化,對聚攏人心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金剛舞有效地推動了信教者和當地群眾的廣泛參與;對寂怒100尊者神像及藏傳佛教各派祖師石像的頂禮膜拜,打破了宗教的隔閡,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一句話,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噶·白塔都有著永恒的魅力,是藏族人民永恒的精神寄托。
(攝影/臧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