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雁飛
?
走進西岔溝,感受生態(tài)文明
文/董雁飛
2015年底在第七屆中國生態(tài)文化高端論壇暨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遴選命名活動中,全國共有120個村入選,其中我省寬城滿族自治縣化皮溜子鄉(xiāng)西岔溝等6個村獲此殊榮。
生態(tài)文明村為何是西岔溝?
西岔溝村位于縣城西10公里處的燕山山脈,由16個自然村組成,共13個居民組,481戶,是一個充滿滿韻旗風的少數民族村寨。鄉(xiāng)、村名的由來,有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這里有一條瀑河,兩岸樺樹成林,水草豐盈。瀑河下游有一村莊,村中有位德高望重的李氏財主,老來得獨子。夏季一天,財主兒子正和小伙伴在河邊玩耍。忽然狂風大作,大雨如注,河水暴漲,小伙伴四處逃散。雨過天晴后,唯不見財主兒子歸來,眾鄉(xiāng)鄰幫忙四處尋找,發(fā)現財主兒子正騎坐在一棵古樺樹的樹杈上等待救援。財主為紀念這棵救命樹,遂把村更名為“樺皮留子”村,后來逐漸演變?yōu)榛ち镒樱喎Q化皮。因化皮這一代四面環(huán)山,地勢較低,形成大大小小的溝岔,而西岔溝又位于西側,故稱為西岔溝。
鴨嘴山下的美麗鄉(xiāng)村
走進西岔溝,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燕山山麓第二高峰鴨嘴山,在村落四周青山綠樹掩映下,索倫桿高高挺立,白墻青瓦綠瓦的滿族特色的民居散落在恬靜的山谷中,千畝果園基地坐落于群山之間,道路兩旁層層梯田層層綠,小溪潺潺流水,盤山公路像玉帶般纏繞在山間,滿眼漫山遍野都是綠色,空氣清新,陽光明媚,遠離霧霾。這里四季分明,風景如畫,春天是蘋果花的世界,夏天是避暑乘涼的好所在,秋天是花果飄香的海洋,冬天是塞北白雪的故鄉(xiāng),山村小巷、山肴野蔌,獨具詩的意境、畫的絢麗和歌的韻味。
這里生態(tài)環(huán)境極好,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純天然的環(huán)境,負氧離子含量高,號稱“天然氧吧”。薈萃秀美的田園風光,看栗林花海,西岔溝村就像是燕山深處的一塊碧玉,一個可以讓心靈靜下來的故鄉(xiāng)。
西岔溝村是名副其實的花果之鄉(xiāng)。村域總面積1.8萬畝,竟有經濟林面積5000畝,板栗、蘋果等各種干鮮果樹30多萬株,年產干鮮果品1300多噸,其中建設冀北精品有機板栗標準生產基地3000畝、冀北精品蘋果標準化生產科技示范區(qū)1500畝。林果業(yè)占全村經濟收入的60%以上。現在全村已形成了以蘋果、板栗為主的支柱產業(yè)?!拔弧迸铺O果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并獲得了河北省農展會二等獎。這里的蘋果、板栗暢銷北京、天津、內蒙古等地。
西岔溝村的幸福來之不易。十年前,西岔溝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窮村,落后閉塞,沒有支柱產業(yè)。蘋果樹因為經營管理不善,腐爛病嚴重。村干部聘請河北農大教授提供技術支持。又多次到外地取經學習,結合西岔溝村的土壤、環(huán)境等綜合因素,在縣鄉(xiāng)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之下,村干部帶領村民走上艱難的林果產業(yè)發(fā)展之路。
現在,西岔溝村這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實現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村前村后、房前屋后、個人庭院,處處植樹、栽花、種
草,處處是綠色,真是典型的生態(tài)村。
通過發(fā)展林果業(yè)和植樹造林,村里的森林覆蓋率大大提高,同時提高了產業(yè)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2013年西岔溝人均純收入達到8800元。
走進西岔溝,一派滿韻旗風,村民是正宗的滿族鑲黃旗后裔。全村1712口人,其中滿族人口1378人,占到80%。作為滿族后裔,西岔溝繼承和發(fā)揚了滿族文化傳統(tǒng),在庭院、房屋、廣場建設上,處處體現了濃郁的滿族特色,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西岔溝村入口是“八旗影壁”,運用滿族八旗圖案進行裝飾,以紅、黃兩種顏色作為主題色調,彰顯了深厚的滿族文化特征。影壁正中為“十相自在”圖,該圖是藏傳佛教里一種極具神秘力量的圖符,由7個梵文字母加上日、月、圓圈共10個符號組成。
西岔溝的滿族文化墻2000延長米,以滿族文化為核心,依次描繪了滿族從興起到建立清王朝的歷史過程,包括仙女傳說烏鴉救主、勸降洪承疇、吳三桂借兵等神話及傳說、名人典故、歷史事件。
村內建有“如意園”,游園因形態(tài)似滿族吉祥物——如意而得名。園內主體建筑為“三位一體”的滿族圖騰柱,滿語為“斑吉”柱,反映了滿族原始宗教藝術的自然粗獷。滿族文化廣場占地2500多平方,廣場主體建筑充分展示滿族特色,廊亭、索倫桿、八旗桿、12帝、地磚“福、祿、壽、禧”、箭靶、炮車,處處彰顯了滿族民族特色。
西岔溝的民居也充分體現滿族元素,其中以王家莊最為典型,白墻黑瓦、四合院、石敢當、索倫桿、影壁墻、煙囪等建設中隨處可見滿族影子。滿族人喜歡的取暖設備火炕隨處可見,“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座在地面上”,滿族特色濃郁。至今,在年俗、婚禮、娛樂、餐飲、服飾、語言等方方面面,西岔溝村處處保留著滿族先祖的印記。
滿族文化的積淀增添了西岔溝村的獨特魅力,也為該村的民俗旅游項目注入了新的內涵與活力。
(作者為寬城滿族自治縣化皮溜子鄉(xiāng)鄉(xiāng)長)
味道河北
讀者朋友,你如果看過央視“舌尖上的中國”,一定會感到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你讒涎欲滴,食指大動。其實,在我們河北,美食名吃同樣異彩紛呈且特色獨具,許多品牌被列入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14年第3期開始,本刊就向你依次奉上燕南趙北的美味名吃,嘗一嘗“河北味道”,定會品出歷史,品出文化,品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