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汾河歷史閱讀

      2016-04-07 14:55:40張荷
      山西水利 2016年10期
      關(guān)鍵詞:汾河太原

      張荷

      汾河歷史閱讀

      張荷

      自從人類在這個藍色的星球誕生之日起,就與水結(jié)下不解之緣。水,浮天載地,無處不在;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泉,是世間萬物的生存之本。人類因水而生存、延續(xù)與進化,因利用和改造所依傍的河流得以繁衍和創(chuàng)造文明。

      河流,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形態(tài)之一,是地球上最具活力,延續(xù)最長久的生命帶。人與河流唇齒相依,同生共進。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不朽的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生長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兩岸及其流域。萬里黃河與長江則滋養(yǎng)和哺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歷史,故而為億萬炎黃子孫尊稱為中國與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1 汾河,山西的“母親河”

      山西,自古有“三晉”之別稱,“表里山河”之美譽。在這片15.6萬km2廣闊的黃土高原上,日夜奔騰不息地流淌著一條自北向南縱貫大半個省城的大河,她的名字從古到今一直被稱為汾、汾水、汾河。汾河,是黃河流域內(nèi)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省境內(nèi)流域面積最大、流程最長的第一大河。從源頭到入黃口,主河道干流從寧武縣境內(nèi)的管涔山腳下走來,穿過千山萬溝,跨越太原、臨汾兩大盆地,一瀉千里,奔流入黃河。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處于黃河流域中游腹地的汾河及其流域,從原始時代起,人類的遠祖先民就生息繁衍在汾河這片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原野河畔,用他們勤勞的雙手開辟了人類文明社會的新紀元,創(chuàng)造孕育了古老燦爛的三晉文明與汾河文化,使這一地區(qū)無可爭辯地成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fā)祥之地。

      從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直到公元前21世紀的遠古傳說時代,堯、舜、禹三代圣王一直生息活動在汾河這片寶地。世人皆知的“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永濟)和“禹都安邑”(今夏縣),無一不是分布在汾河下游和曾是早期汾河故道的涑水河流域。從堯帝立都平陽為開端,5000年來,華夏大地發(fā)生了巨大變革?!暗蹐驎r期制定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堯典》;大禹治水,開創(chuàng)了我國歷史上興修水利的先河;倉頡造字,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化紀事的新紀元;后稷稼穡,使中國由此進入農(nóng)耕文明時代。”正是堯建都于平陽,華夏大地首次出現(xiàn)了一個管理萬民的政務(wù)中心,即國家機構(gòu)。在堯的帶領(lǐng)下,遠古先民們終于開始用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去探尋、創(chuàng)造前景燦爛的文明之路。如此驚天動地之壯舉,恰好扎根于山西南部地區(qū)的汾河與涑水。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升騰在三晉大地和汾水之畔。

      自人類跨入文明時代起,走過漫漫征途。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從秦漢隋唐到宋元明清,歷朝歷代,時興時衰,不斷變革與進取。悠悠三千年間,汾河上下,三晉沃野,雖歷經(jīng)群雄爭霸,風起云涌。然風平浪靜之后卻長久呈現(xiàn)著一派生氣盎然的繁榮景象。這正是那條得天獨厚、常流不息的巨川大河——汾河之水。汾河,用她那母親般的博大胸懷和取之不竭的乳汁,滋養(yǎng)哺育著世居在河流兩岸千秋萬代的子民百姓,同時孕育和積淀了悠久而深厚的“汾河文化”與“三晉文明”。正因如此,汾河,這條古老文明的巨川大河,被山西人民親昵地喻為“山西母親河”!

      2 臺駘治汾,“肇始太原”

      在史前歷史中,一提到遠古傳說時代的治水英雄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禹治水”。其實在大禹治水以前,已有一位非凡的治水人物,他叫臺駘。據(jù)古典文獻史料和現(xiàn)存的古文化遺址查證,確有臺駘其人,他先于共工和鯀禹父子,最先承擔起治理水患的大任,并取得治理汾水、肇始太原的豐功偉績,被世人奉為“汾河之神”。更有甚者,稱之為“華夏治水第一人”。

      關(guān)于臺駘的傳說,散見于《左傳》《山海經(jīng)》《史紀》與《水經(jīng)注》古代文獻之中,最早見于成書在公元前541年的《左傳》。是書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負責治水的官吏),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边@段見諸《左傳》的史載與記述,向今人揭示了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發(fā)生在山西境內(nèi)汾河流域的一段生動而傳奇的史實。展開一點講就是,遠在新石器晚期的部落聯(lián)盟時期,即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荒蠻上古時代,史傳的“三皇五帝”中,名列五帝之首的古帝少昊——金天氏其子曰昧,其裔孫即是臺駘。臺駘受帝顓頊之委派,子承父業(yè),承襲了父親昧的水官職位(即玄冥師),擔負起治理汾河水患的重任。臺駘所處的時代是黃帝與顓頊(繼少昊之后脫穎而出的東夷部族首領(lǐng),名列五帝第二位、亦稱高陽氏,被視為黃帝之后又一位華夏共祖)的遠古時代,比堯、舜、禹時代大約還早幾百年。臺駘當時生活的環(huán)境正是人類同洪水頻繁搏斗的非常之時。據(jù)史料與民間傳說,是他開創(chuàng)了古代治理汾水之先河。臺駘在治水方面有兩大功績,一是“宣汾、洮”。汾,指今汾河,洮,指今涑水河上游一支流(即涑水南源)。上古時汾河下游河道在今侯馬、聞喜、新絳一帶,煙波浩渺,洪流行跡無常,主流向南向西搖擺不定。臺駘經(jīng)過艱苦細致的實地察看,決定將汾河主流順勢利導,即在今侯馬東臺神、西臺神兩個村莊汾河拐彎處開鑿出一條新河,迫使南北流向的汾水拐向西行,徹底與涑水河道分離。二是“障大澤”。大澤者,即湖沼或大藪澤。障澤即筑堰攔截客水之意。臺駘所障的大澤是指古代汾河中游的兩個著名澤藪,一為“昭余”或“昭余祁藪”,另一大澤為“臺駘澤”。“昭余祁”水域在今祁縣西南,介休之東北,為當時全國的“九藪之一”。而“臺駘澤”水域則位于今太原晉源區(qū)之南至晉祠、清徐、汾河東岸地帶。臺駘采取筑堤圍湖的辦法,把洪水四溢的汪洋大湖區(qū)限制縮小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從而空出四周大片土地,為先民提供大片耕作良田,這就是“障大澤,以處太原”。這里所說的太原者,在古代泛指汾河流域高而平、廣而大的地貌地域,即今日之太原盆地范圍?!靶谡蠞?、肇始太原”就是臺駘一生所完成的兩件治水偉業(yè)。臺駘死后被尊稱為“汾河之神”。后晉時追封臺駘為昌寧公,宋代又加封臺駘為靈感元應(yīng)公。因其歷史功德,人們立廟造像,世代供奉祭祀。至今寧武、太原、汾陽、侯馬等地建有多處臺駘廟。每逢農(nóng)歷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民眾都要舉辦傳統(tǒng)廟會,盛況空前。

      3 大禹治水,既修太原

      禹,是我國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末期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是中華民族婦孺皆知與史學界共識的一位傳奇式治水英雄。禹,又稱夏禹、伯禹、大禹。相傳禹生于西羌(今甘肅、寧夏、內(nèi)蒙南部交界一帶)姓姒,名文命,后隨父鯀遷居嵩山下(今河南登封)。大禹所處的時代,仍是一個洪水泛濫、久治不息、水患無常、環(huán)境惡劣的年代。禹受舜帝之命,擔負起平息水患之重任后,一改其父沿用共工“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的筑堤堵流的失策之法,親自率領(lǐng)治水大軍“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史記·夏本記》),制定了“疏川導滯、鐘水豐物”(《國語·周語下》)的治水方案。當時四野橫流的滔滔洪水,經(jīng)大禹疏浚河道,清除阻水物體,暢通流入大河大海。同時利用已有的澤、藪和洼地聚積儲存一定水量(即鐘水之意),以備日后農(nóng)耕灌溉與人畜用水。由此可知,大禹的治水不僅僅是單純的消除水患,而是在治水的同時“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意為盡力考慮農(nóng)田灌溉。

      大禹治水為中華民族立下豐功偉績,數(shù)千年來黃河上下,長江南北無處不在傳頌和稱贊。據(jù)古籍史書記載,大禹治水的足跡雖有可能遍及華北、西北、華東、華中等廣大河川地域,但主要活動地區(qū)應(yīng)在黃河中下游流域范圍,而中原地區(qū)(即夏代主要活動的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則是重點。大禹治水最早的記載,見諸于我國地理名著《禹貢》?!队碡暋肥恰渡袝分械囊黄?,該書首段便說:“即載壺口,治梁及歧。既修太原,至于岳陽。”這段話中有五個古代自然地名:壺口即位于山西吉縣境內(nèi)的壺口瀑布;梁、歧都為山名,梁山,在今陜西韓城東南約10公里處,又說是今呂梁山;歧山,在今陜西歧山縣東北,又說為今孝義縣境內(nèi)的狐歧山。壺口、梁歧兩山均處在黃河北干流晉陜峽谷東西兩側(cè),夾河而峙,隔河相望?!凹刃尢笔钦f在大禹治水前臺駘“宣汾障澤”之后的汾河中游太原盆地?!爸劣谠狸枴毕抵腹糯籼街?,即今太岳山南麓霍州境內(nèi)。這段史載告訴我們,大禹治水先從壺口開始興工,一路南下開鑿了梁岐兩山,并劈開龍門(即今河津禹門口),使黃河暢通南流,這就是史書中說的“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疏通黃河之后,禹返折向北到太原,開始治理汾河。此時的大禹為何急于北上治汾呢?《晉乘搜略》說的很清楚:“洪水方割時,壅汾水不出,震及帝都(指堯都臨汾)”,“鯀極意崇防,因汾治汾,而不計汾之不泄”。這段話的意思是:黃河洪峰來到時,滔天洪流壅塞漫溢,而由南向西的汾水進入黃河之路被阻塞在下游河道,排泄不暢,日聚成災(zāi),致上游河畔之堯都處于水患之中,民不得安生。這時大禹吸取先人治水的教訓,“先疏而后防”。率眾疏通拓寬黃河故道,使其順流南下,后迅速揮師北上,到汾河中游河段,鑿石劈嶺,疏浚河道,開挖溝洫,一直到霍太山南麓的岳陽為止。大禹這段治水經(jīng)歷正是史載中所說“即修太原,至于岳陽”。至今盛傳于太原和晉中民間的“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的故事,正是大禹當年率領(lǐng)治水大軍北上太原,疏通順直汾河中游河道,鑿開靈霍山峽百里河道,使汾河之水暢通下泄,空出浩渺無際的晉陽湖,為兩岸民眾提供了安定的生存環(huán)境?!端?jīng)注·汾水》曰:“又南過冠爵津”,此冠爵津俗稱雀鼠谷,又名鸛雀津,即指今靈石至霍州一段汾河峽谷。正是當年大禹治水,打通靈霍山峽中最為艱苦的一段。

      大禹治水離鄉(xiāng)背井,在外治水十三載,“身執(zhí)耒鍤,以民為先”,“勞神焦思,澤行路宿”,“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使“洪波安息”,“水患大治”,為三晉人民乃至華夏民族的安危與發(fā)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為華夏炎黃子孫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大禹治水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公而忘私、不辭艱辛、褒善懲惡、大公無私、國家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以及對待事物求真務(wù)實、敢于創(chuàng)新、不斷超越的獻身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大禹治水的宏偉業(yè)績流傳百世,大禹的崇高品德和為治水事業(yè)奉獻畢生的堅韌意志,為我們新時代的水利人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4 歷史時期汾河航運的興衰與水文變遷

      《山西通志·太平縣》中記“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泛舟之役,自雍及絳。相繼,晉惠公(前650年)都今太平晉城,秦人舟止于絳,蓋避柴寺村、史村之險也?!碧?,今襄汾汾城。雍,今陜西鳳翔南,時為秦都。絳,今翼城縣東故城村,時為晉都?!胺褐壑邸?,始見《左傳》僖公十三年(前647年)記有:“晉饑,使乞于秦……秦于是乎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边@段史載說明,遠在公元前的600多年,晉國遭受饑荒,派使者到秦國求援,秦國慷慨允諾給與支援。于是那年冬春時節(jié),即派出大批船舟運糧,從渭河順流而下進入黃河,逆水北上到達汾陰(今萬榮榮河),等待春汛消冰開河之后,再次逆水駛?cè)敕诤?,?jīng)皮氏(今河津),入澮水,到達絳都(翼城)附近靠岸。這是古代經(jīng)由渭河、黃河、汾河、澮河多條河流共同完成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水上航運。此事足以說明,古代汾河與澮河曾是一條能行大船的河流,就是在冬春水小的季節(jié),也能浮起承載萬斤糧食的大船行走。近人王伯祥所著《左傳文選·注釋》曰:“自秦輸粟入晉,當從渭水運入河、汾,故曰汛舟之役”。

      在春秋“泛舟之役”后,汾河中下游有兩次較大的航運活動,一次是漢武帝劉徹曾率領(lǐng)群臣乘龍舟大船幸巡河東,由黃河入汾水,到達萬榮縣榮河入黃口一帶,祭禮后土。并在樓船上大宴群臣,此時他觸景生情,詩興大發(fā)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秋風辭》,而辭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這樣兩句,讓后人回味無窮。據(jù)史載漢武帝公元前120多年前曾8次乘船入汾河幸巡,7次到汾陰后土祠祭祀。說明2100多年前的汾河下游不僅水量充沛可以讓承載數(shù)百名皇宮大臣的“龍舟”暢游汾河,而且水色清澈,碧波蕩漾。另一次船隊航運是在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因長安(今西安)倉儲空虛,詔漕汾、晉之粟以給京師?!稌x乘搜略》記:“漕舟由渭入河,由河入汾,以漕汾、晉也?!钡介_元之年的唐玄宗時,裴耀卿主政漕運事時,“益漕晉、絳……租輸儲倉,轉(zhuǎn)而入渭,凡三歲,漕七百萬石,省陸運傭錢三十萬……”,隋唐時代,汾(州)、晉(陽)、絳(州)均在汾河中下游,時為全國最富庶之地。通過這條水路把大批糧食轉(zhuǎn)運供給長安皇室享用,當時的汾河可謂是一條黃金水道。

      汾河之航運自春秋“泛舟之役”,到隋唐繁忙興旺之時,先后長達1500多年。五代之后,尤以宋之后,古籍典史中就少有大船在汾河航運之記述,現(xiàn)存最為深刻記憶的只有“汾河晚渡”為太原八景之趣聞,明代汾河“秋夏置船,冬春為土橋以渡”之類的小型船舟游渡。清代有人曾想“通舟于汾,制船如南式”,但此時汾河水量已無船運之力,充其量也只能在春秋水大時用筏舟運載少量山木而已。

      歷史上汾河航運的興衰,充分反映出汾河及其流域的水文變遷,而引發(fā)河流水文變遷的主要因素不外乎自然營造力和人為活動兩方面,即同本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特點與趨勢息息相關(guān)。史前時期,太原盆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澤,被通稱為晉陽湖,古湖造就了汾河中游盆地豐富的地面與地下水資源,而中游兩側(cè)支流均來自太行、呂梁兩大山系,因斷裂構(gòu)造發(fā)育之緣故,期間形成眾多泉水溪流,加之史前東西兩側(cè)山區(qū)森林茂密、植被完好,水流沖刷侵蝕極小,水土流失輕微,這些原始形態(tài)的水文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無疑是形成汾河干流及其支流河水清澈、水量充足、季節(jié)變化小的根本原因。進入歷史時期,尤其是大開發(fā)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汾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地區(qū),由于人口的增長和生產(chǎn)的日益發(fā)展,人類為了生存,不斷墾荒種植,伐木為薪,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也改變著自然的本來面貌,久而久之致使自然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失去平衡,從而波及水文條件的急劇變化。

      5 河泉灌溉,歷史悠久

      由于汾河中下游在歷史時期的初、中期水利資源較為豐富,世居兩岸與流域內(nèi)的勞動人民充分利用著這一自然優(yōu)勢,引水灌田、發(fā)展生產(chǎn),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從公元前453年戰(zhàn)國初期人民群眾利用“智伯渠”引晉水灌溉農(nóng)田開始,漢、晉、隋、唐歷代,一直延續(xù)至清明兩代,期間跨越與經(jīng)歷了2500年的漫長歷史。據(jù)方志和史典資料不完全統(tǒng)計,自春秋到清末,山西古代共興修水利工程389項,在全國名列第10位,其中漢代4項名列全國第9位,隋唐35項,僅次于陜西、浙江名列全國第3位,北宋25項,少于浙江、江蘇、福建名列全國第4位,元代29項,少于浙江、廣東與江蘇并列全國第3位,明清兩代253項,名列全國第10位。這些水利工程大多集中分布在汾河中下游兩岸及其主要支流。引泉水興灌溉之利,最早的水利工程應(yīng)是戰(zhàn)國初期引晉祠泉水?!端?jīng)·晉水注》曰:“難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凍,灌田百余頃”,說明在北魏之前晉泉已能澆灌農(nóng)田近萬畝。此后,在東漢元初三年(116年)安帝時,再度“修理太原舊渠,灌溉官私田”,并在翼城境內(nèi)開鑿灤地渠,引皋翔山泉灌田;在曲沃縣境內(nèi)引絳水(沸泉)灌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臨汾縣令梁軌在絳州“開鼓堆泉十二渠,溉田百余頃”。到唐代汾河中下游的引泉灌溉已有很大發(fā)展,除晉祠泉、鼓堆泉之外,貞觀年間在洪洞廣勝寺“引霍泉分南北十二渠,灌趙城、洪洞二縣九十一村,民田八百九十一頃”;在臨汾“開南橫渠和北磨河渠,引龍子祠泉溉田”;在龍門(今河津),鑿引三峪泉水興灌溉之利。北宋嘉祐(1060年)時,在介休縣,洪山泉“開東西中三河,自南而北流出,可溉田一百五十頃”,金、元、明、清各代汾河中下游主要泉域普遍得到開發(fā)利用。

      汾河流域的河渠灌溉,大約要比引泉灌溉要晚300多年。引汾河水灌溉農(nóng)田的最早記載是漢武帝繼位10年之后的公元前128年,即引汾河與黃河之水灌溉河津、榮河一帶灘地。此舉雖半途而廢,但它卻開創(chuàng)了引汾與引黃灌溉的先河。到唐代,汾河中下游兩岸以及澮河、文峪河、瀟河、昌源河等支流已多處開渠引河灌溉,中游文峪河于貞觀三年(629年)“民相率引文谷水(即文峪水)溉田數(shù)百頃”。唐貞元時(785—805年),由絳州刺史韋武主持引汾水灌溉農(nóng)田1.3萬頃有余。金代興寶二年(1218年),在洪洞、趙城縣境汾河干流上興修通利渠,使沿渠18村民眾大受灌溉之利。清代中期汾河流域以民間興辦為主要特點的河渠灌溉工程已相當發(fā)達。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記述,那時的灌溉工程僅太原府就有69條,其中文水縣引文峪河水14條,祁縣引昌源河水11條,榆次引瀟河水30余條。光緒版《山西通志》記,太原縣引汾渠道由清初的11條到清末增至30條。陽曲縣引汾渠道由清初的14條增至28條。當?shù)厝罕娝追Q“泥渠”。光緒三十年(1904年),汾河中游干流太原至晉中河段,攔河構(gòu)筑土壩,以壅高水位,逼水進渠,渠內(nèi)設(shè)閘,激水入田形成固定的“八大冬埝”,沿河收益村莊190個,可澆灌兩岸農(nóng)田30萬~40萬畝。今日的汾河灌區(qū)就是歷史上“泥渠”與“冬埝”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綜觀上下五千年歷史,從傳說中的臺駘、大禹治水,到西漢王朝開渠引汾灌溉的嘗試;從唐代汾河流域引泉灌溉的蓬勃興起,到明清兩代汾河中下游民間大規(guī)模的開渠引河灌溉,無可爭辯地說明,古代山西水利的起源與發(fā)達之地在汾河中下游,并由此形成古代山西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繁榮的兩大基本經(jīng)濟區(qū),一個是以太原為中心的經(jīng)濟繁榮區(qū),另一個是下游以臨汾(平陽)為中心的經(jīng)濟繁榮區(qū)。

      6 結(jié)語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奔騰不息的滔滔汾水,為山西這片黃土地創(chuàng)造了許許多多珍貴燦爛的歷史文化。今日汾河流域,從上游到下游,從干流到支流,隨處可見從久遠歷史傳承延續(xù)下來的的名勝古跡、金石碑刻以及歷代文人名士的千古絕唱,并以她獨有的人文景觀特色名副其實地融合于“黃河文化”、“三晉文化”之中。充分展示了河流文化生命的傳承功能和經(jīng)久不衰的教化作用。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河流的水資源體系支撐著人類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人類由此得到了河流的巨量恩惠。在歷史時期內(nèi),每一條有人類涉足的河流,都無條件的被人類改造、利用,被無休止的索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需求,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年復(fù)一年的毫不吝嗇的消耗著自然資源,無休止的改造所處的生活空間,這就勢必打破自然環(huán)境原始生態(tài)的平衡,進而對河流的自身規(guī)律產(chǎn)生難以逆轉(zhuǎn)的惡果。

      今日之汾河,一方面我們從不掩飾地贊美與肯定她為三晉大地的發(fā)展與繁榮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和面對汾河嚴重存在的水資源衰減、河道頻繁斷流、水體污染嚴重、泥沙不斷淤積、流域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遭受損傷與失衡等。千里汾河從遙遠的歷史時期流淌到今天,已經(jīng)面貌全非,古老的汾河——三晉兒女的母親河,能否維持其“清澈、碧波、千里汾水嘩啦啦”的健康生命,長流不息,重新展現(xiàn)出“河暢泉涌、碧波蕩漾、魚鳥翱翔”的美好景象,這是歷史留給我們這一代人艱巨而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也是新時代水利人共同追求的夢想!■

      (作者系省水利廳退休干部)

      猜你喜歡
      汾河太原
      陪汾河走一走
      一圖讀懂《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
      山西水利(2022年1期)2022-06-07 11:19:24
      太原清廉地圖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汾河水韻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構(gòu)建體育健身綠道的思考
      體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5
      汾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fù)核心區(qū)建設(shè)
      山西水利(2016年10期)2016-02-05 02:34:52
      太原女房管局長在京滬有36套房
      淺談汾河管理工作中的要點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39
      滦平县| 城步| 木里| 铅山县| 云林县| 临潭县| 城市| 盐亭县| 宜丰县| 始兴县| 阳新县| 钦州市| 隆安县| 大竹县| 惠水县| 淮北市| 隆尧县| 吉隆县| 当阳市| 拜城县| 淮阳县| 沁水县| 张家界市| 天台县| 安西县| 乌审旗| 南江县| 来凤县| 虞城县| 纳雍县| 潞西市| 黔江区| 琼结县| 宜城市| 福清市| 独山县| 抚松县| 应城市| 淳化县| 揭西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