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業(yè)臻
摘 要: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改革直接引發(fā)了蘇聯的解體,其可以視為由一黨制轉向兩黨或多黨制的改革過程,本文通過研究其改革背景、過程、改革后的政治發(fā)展路徑,還原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模式的發(fā)展路徑。
關鍵字:戈爾巴喬夫改革;政治發(fā)展
1 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背景分析
戈爾巴喬夫進行改革的背景主要由勃列日涅夫時期與安德羅波夫時期的蘇共執(zhí)政措施奠定,筆者首先對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措施與形成的制度環(huán)境進行分析、整理如下:
(一)勃列日涅夫時期的中央權力結構的演化過程
在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初期,蘇聯的中央權力結構更加偏向于集體領導制,主要領導人是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三駕馬車”,該結構的確立是自1964年12月9日,波德戈爾內當選最高蘇維埃主席起正式確立。而該結構的構成則是由擔任第一書記的勃列日涅夫,擔任最高蘇維埃主席的波德戈爾內和擔任部長會議主席的柯西金三人構成。
(二)勃列日涅夫時期干部隊伍狀況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干部隊伍以干部職務終身制為最大特點,具體數據如下:
從上述圖表可以分析得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干部隊伍的特點是老齡化嚴重且由于長期的干部穩(wěn)定與固化,形成了干部中的特殊利益集團。
(三)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經濟政策
勃列日涅夫時期初期的經濟政策主要形成于1964年11月16日的中央全會,其內容是:
1.農業(yè)黨組織與工業(yè)黨組織合并
2.撤銷地區(qū)經濟委員會,改為垂直領導
據此兩條主要措施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中央機關對于經濟事務管理權的收回,即在經濟事務管理上進行集權管理,在前述“三駕馬車”的中央權力結構破壞之后,更加加強了對于經濟事務的“條條專政”與行政命令制,愈發(fā)體現了“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情況。到1972年,蘇聯經濟發(fā)生了明顯的發(fā)展下滑趨勢。
在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的安德羅波夫時期,即1982年5月中央全會之后,任命安德羅波夫為中央書記主管意識形態(tài)工作,在1982年11月10后,勃列日涅夫病逝,安德羅波夫正式繼任。在安德羅波夫期間,其各方面的措施主要是:
1.初步措施:整頓紀律,打擊腐敗。
2.經濟改革:(1)、加快完善經濟領導各環(huán)節(jié):管理、計劃、經濟機制
(2)、擴大企業(yè)、農莊的獨立性、自主權
(3)、反對紀律松弛、無人看管情況
3、干部組織:清除貪污腐化干部,任用政治成熟、業(yè)務內行、積極主動的干部。
從安德羅波夫的具體改革措施來看,并未對勃列日涅夫時期的中央權力結構、干部組織與經濟管理體制有大規(guī)模、根本性的改變,僅僅是在原有的制度結構基礎上,對于其中執(zhí)行不力的環(huán)節(jié)進行修正,從內容上看,無論加強管理還是清除腐敗,均為對于執(zhí)行層面的修正與促進,而非根本性的變革。 僅在經濟措施中的賦予農莊和企業(yè)自主權問題上,對于勃列日涅夫的措施有所實質性修正。
2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過程分析
本文首先整理出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歷史線索,其過程如下:
在改革初期,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5年3月蘇共中央非常全會,選舉戈爾巴喬夫為總書記開始,到1986年2月蘇共二十七大截止,在這個階段,主要進行了兩項工作,一是組建了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領導集體,二是對群眾進行了自身革新方針的大力宣傳;第二階段是1986年2月蘇共二十七大開始,到1988年6月蘇共第19次黨代表會議,主要進行的是推進民主化、公開性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在戈爾巴喬夫開始履行職責之初,首先進行的是工作作風改變,如:去個人崇拜的一些措施如禁止懸掛戈爾巴喬夫本人肖像,新聞中措辭不提總書記指示只提是中央全會決議;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官僚主義,整頓干部隊伍秩序,撤銷龐雜的委員會體系等。
從構成上看,這些主要領導組成的戈爾巴喬夫的主張的積極支持者,“占政治局力量的絕對優(yōu)勢”。另一方面,戈爾巴喬夫的主張也于1985年4月23日的蘇共中央全會上提出,即“加速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四月全會路線”。
到1986年2月25日,蘇共二十七大,戈爾巴喬夫做出的政治報告,其中引出了1985年中央四月全會的“加速社會經濟發(fā)展方針”的內容。其中關于“加速”的內涵如下:
而在這一階段的重要措施是黨取消了過去某時期不準批評的禁區(qū),取消了免受批評的特殊待遇,而這兩項措施在實質上突破了二十七大的決議框架,而突破的方法則是靠中央委員會的威信。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分析看出戈爾巴喬夫推進改革的進度開始加快,自此開始不斷強化推進改革的力度,不斷突破集體決議的框架限制;另一方面看,改革的主要推動動力的合法性主要是來自于中央委員會、戈爾巴喬夫個人的威信。
2.加深社會主義民主與發(fā)展人民自治的強調
這一觀點的推出,筆者整理其內容,分析得出其核心和實質是推動群眾的政治參與過程。在這個參與擴大的過程中,戈爾巴喬夫雖有完善參與制度的設想,但是實質上的發(fā)展并沒有將擴大后的群眾政治參與納入一個強烈規(guī)范認同的過程中,而是走向了不受限制的輿論批判這個狀態(tài)下。主要依據來自于1987年1月《關于改革和黨的干部政策問題》,內容具體如下:
完善蘇聯的選舉制度
不應有不可批評的禁區(qū),應當保證最大程度的公開性
完善選舉制度是一個復雜艱難的過程,而且這個完善的過程,應該在進行社會動員擴大群眾政治參與之前就完成,才能夠保證擴大后的政治參與穩(wěn)定有序地進行,但是在具體措施出臺之前,就同時進行擴大政治參與,放開言論自由,而言論自由又相比選舉進行與發(fā)展更加簡易,也更加難以控制。在這個過程中,蘇共中央對于言論的態(tài)度,由極端嚴格的控制直接走向極端自由化,不加任何限制,則造成社會反映劇烈是一個必然的狀態(tài)。在言論批判中,主要參與者是持自由化思想的上層知識分子,在變化劇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一群體通常反應劇烈,有極強的政治參與熱情,而觀點也容易走向極端化方向。在批判的內容上,也逐步激烈化,逐步走向了對于列寧本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批判。
3.權力多元化與淡化意識形態(tài)傾向的興起
這一內容并未體現于戈爾巴喬夫本人的談話中,而是戈爾巴喬夫的行為間接上產生了這種效果。主要是體現于戈爾巴喬夫取消了對于薩哈羅夫的流放,將其接回,并允許其發(fā)表一系列的政治觀點。如薩哈羅夫在《改革不可避免》中所提到的兩個主要觀點:一是蘇聯缺乏的是權力的多元化,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接近。戈爾巴喬夫的這一行為間接上形成的效果就是使得權力多元化和淡化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得到發(fā)展蔓延。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發(fā)生實質性的方向轉變是在蘇共1987年6月中央全會后,其中六月中央全會的改革主要思路是:
從上述措施構成上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存在一組矛盾,在推進經濟改革時,實行集中領導,即通過集權的方式強力推進改革,在形成適應現實的制度后,促進經濟良好運行,但是在這個推進的過程中,同步推進了自治的發(fā)展,即推進政治參與的擴大化,此二者在具體執(zhí)行層面會存在較大的張力。在集權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改革工作是一步步推進的,各種復雜的關系是一步步進行調整的,故時常會發(fā)生暫時性的利益被剝奪者會阻撓改革進程,或者對于中央政府有較大的怨氣和不滿,在這個時期在無確定參與制度的情況下,擴大政治參與的結構就是造成這些利益被剝奪者利用政治參與來宣泄不滿和阻撓改革。而從中央政府的視角來看,自身的改革政策也時常無法正常有效推進,而在歸因分析過程中,則可能歸于政治體制本身的問題,從而在后續(xù)改革中,改革方向由經濟體制改革而逐步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具體的表現如:戈爾巴喬夫在慶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到:“充分揭示制度的人道主義性質”“兩個關鍵問題決定改革命運:一個是整個社會生活民主化,一個是經濟的根本變革,而首要任務是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蓖瑫r這一段話中的“人道主義”價值取向,本身是一種超階級的普世性的價值取向,強調這一價值取向本身起到了淡化意識形態(tài)的效果,淡化意識形態(tài)則淡化了意識形態(tài)對于具體措施選擇上的制約效果,也是后續(xù)改革措施不斷激進化,缺乏有效制約的一個重要原因。
接下來的過程是戈爾巴喬夫將社會民主化由構想變?yōu)閷嶋H的一步。其標志是1988年6月28日的蘇共十九大。在此之前的4月11日到18日的全國州委書記和各共和國書記會議中,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問題的討論,即黨的民主化和建立法制國家的問題。在十九大報告中,政治改革的目標框架如下:
這些措施從內容上看,主要思路仍是進一步推進政治參與的擴大,而在參與制度化的內容上幾乎沒有,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參與群體的行為混亂、無序,到導致參與行為一步步走向激進化和極端化是必然的過程。
在接下來的蘇共全國19次代表會議中,再次提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同時提到了自由選舉的問題。在這一階段,有一個關鍵性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修改憲法第6條,即放棄蘇共對于政權的法定領導權,實行多黨制、總統制、政治多元化。另一個是在全國性的選舉階段,中央機關架空了書記處的作用。而戈爾巴喬夫對于這一階段的描述是:“把權力從獨家操縱的共產黨手中交到按照憲法本應屬于通過自由選舉產生的人民代表的蘇維埃手中。”“發(fā)動組織社會上最堅定的支持者,孤立最保守的部分?!备隊柊蛦谭虻耐七M改革思路仍然是重點集中于政治參與的擴大,通過社會中一部分人的支持強力推進改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這種力量缺乏有效的領導,即蘇共在兩方面原因下無法領導這股力量,第一修改憲法后,蘇共的執(zhí)政合法性地位在法理層面喪失,第二在實際執(zhí)行層面,由于中央書記處的履行職責缺位,造成事實上無法對于社會力量的領導。在這種情況下,政治參與擴大后新加入的這部分力量,走向無序無度的參與,在后續(xù)發(fā)展中,這部分力量走向極端化,開始攻擊蘇共歷史,動搖了社會主義政權的合法性基礎;而由于書記處實際活動的缺乏,使得在后續(xù)自由競選里各級黨組織均處于被動狀態(tài),消極應對競選方在媒體上對于群眾的爭奪。
下面一部分從改革中產生的各派視角分析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過程。
第一部分是在1987年蘇共中央一月全會期間,提出的改革“七條綱領”,是無所不包而又突出上層建筑方面的。而雷日科夫認為“1985年時,加速一詞的含義被急劇擴大了,雪球滾下斜坡了”。與雷日科夫持相似觀點的還有利加喬夫。故,第一部分的分歧主要局面是:
而支持葉利欽的主要力量,是民主派跨地區(qū)成立的議員團。從葉利欽的支持者跨區(qū)建立組織與葉利欽的競選口號來看,當時的群眾最主要需要還是在于生活水平方面,而并非廣泛的政治權利。
3 結論
參考文獻
[1]《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毀滅》譚索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年
[2]《國民黨在臺灣土改評析》才家瑞
[3]《真相與自白》戈爾巴喬夫 王尊賢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年
[4]《戈爾巴喬夫1987年1月27日在中央二月全會上的報告》,《蘇聯東歐問題譯叢》 1987年第2期
[5]《大動蕩的十年》 雷日科夫
[6]《一杯苦酒》雅克夫列夫
[7]《十月革命與改革:革命在繼續(xù)》戈爾巴喬夫在慶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會上的報告,《蘇聯東歐問題譯叢》1988年第一期
[8]《關于改革和黨的干部政策問題》戈爾巴喬夫1987年1月27日在蘇共中央全會上的報告,《蘇聯東歐問題譯叢》1987年第2期
[9]《在戈爾巴喬夫身邊六年》切爾尼亞耶夫
[10]《新華社莫斯科1986年2月19日綜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