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瞿行健(中央民族大學附中高三年級一班)
秋月
文/瞿行健(中央民族大學附中高三年級一班)
今日立秋,秋風漸起,吹落了窗前梧桐葉,也吹散了遮掩著秋月的云層。于是,我得以看見這秋月的真容:明黃色的球體正高高懸在空中,渾身散發(fā)著清冷而又溫柔的光亮。
此時,這月光正向我的房間蔓延:透過窗臺,癡癡地、柔柔地漫進小屋,漫到了它可以去的地方,不留一絲絲縫隙——我的眼前。它,帶著神秘,帶著浪漫,帶著憂傷,帶著哀怨,把我,帶向了浩渺蒼穹,帶向了無窮宇宙,更將我?guī)нM了悠遠的歷史深處。
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嫦娥奔月、月中桂樹……月亮不僅成為了人們向往的神秘之地,更是詩人們寄托復雜情感的對象。它時而將人們的思維引入無限的星空,“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而又讓人陷入對生命本源的無盡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無窮已” 。
古人認為,月的陰晴圓缺象征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因而中秋之月圓滿之時也是萬家燈火團圓之日。一輪嬋娟,千里共賞。但月照不同之人,月出不同之地,其景固不相同,其情亦不相同。
曹孟德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歌曰:“月明星稀,烏雀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歌聲沉郁而蒼勁,隨江風遠逝。
蘇子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發(fā)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浩嘆,思接千古,憂從中來。
茫茫大漠,千里黃沙,一片寂寥,當空皓月倒影在月牙泉中,水天之月交輝。月光下的沙漠清泉,仿佛一面鏡子。鳴沙山上的黃沙,遠處莫高窟的巖壁,此時都被月光鍍成了銀色。忽然旌旗閉空、金戈鐵馬、鼓聲震天,而后是尸橫遍野、戰(zhàn)馬哀鳴……微風吹過,一切又恢復了平靜,月牙泉的湖面泛起一層層漣漪,水中的月亮變成了一潭零碎的月光。見證了一千年風雨滄桑的莫高窟在月光溫柔的臂彎中卻像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安然入夢。那些鐵馬秋風、那抹血色殘陽都已漸漸隱去,只有這溫柔的月光撫摸著舊日的滄桑。
紫禁城見證了明清數(shù)百年來的興衰,歷經(jīng)了數(shù)不盡的宮廷政變與血雨腥風。此刻,月亮升上紫禁城的飛檐之上,沐浴在這清冷而又柔和的月光之下,莊嚴的皇宮也變得如此柔美:石階上漢白玉的雕龍依舊是那么威武;銀白色的飛龍似乎隨時可以騰云而起,叱咤風云;月光透過方格的窗戶,投射進乾清宮中,威嚴的龍椅依稀可見,“正大光明”四字雄渾不減……月光下,今夜的紫禁城悄然無聲,空空蕩蕩。原本的浮華炫麗歷經(jīng)風吹雨打已然消逝,充斥在這權(quán)欲之地的爾虞我詐也隨之煙消云散。雕欄玉砌猶在,卻換了人間!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時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痹铝?,人生,歷史,難得的圓滿值得我們用心感悟,用心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