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霞
指尖上綻放的智慧
◇劉惠霞
【案例】倍的認識
1.教師示范:小鴨的數(shù)量是小猴的幾倍?
師:第一行擺3個○,表示3只小猴;第二行擺6個○,表示6只小鴨。這兩種小動物中,哪種比較少?有幾只?
生:小猴比較少,有3只。
師:我們把表示小猴的3個○圈在一個圈里當作一份,那么小鴨的只數(shù)6里有幾個3呢?
(請學生上臺來圈一圈,說一說)
生:6里面有2個3。
師:我們就說6是3的2倍,即小鴨的只數(shù)是小猴的2倍。
師:我們剛才怎么知道6里面有2個3的?
生:3個○為一份圈在一個圈里,圈得2個圈。
師:每3個為一份圈在一個圈里,這個過程是我們學過的什么知識?
生:平均分。
師:平均分可以用什么樣的算式表示?
生:6÷3=2。
2.指定學生上臺,在黑板上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問題:小鳥的數(shù)量是小猴的幾倍?小鳥的數(shù)量是小松鼠的幾倍?小鳥的數(shù)量是小鴨的幾倍?……每解決一個問題,學生不但展示怎么擺,還要把擺和想的過程說出來。
3.全體學生在桌子上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解題過程。
4.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的數(shù)量是( )的幾倍”,并指定其他同學來回答,自己當老師評價。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每位學生至少有6次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的機會,然后我問學生:今天我們根據動物的數(shù)量信息提出了什么問題?
生:( )的數(shù)量是( )的幾倍?
師:要求“( )的數(shù)量是( )的幾倍”,該怎么解決?
生:用除法。
【教學反思】
課堂上學生對解決問題方法的歸納讓我又驚又喜,他們毫不費勁地說出了本節(jié)所要抽象出的核心知識,這是不是學習除法時頻繁的操作活動給學生學習新知帶來的靈感?回憶除法的學習,學生不斷經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和把若干個作為一份分一分的過程,理解了怎樣才是平均分,只有平均分時才可以用除法算式,這是學習除法時形成的一種思維模式。這樣的思維模式在本節(jié)課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當學生動手圈一圈時,他已經有一種數(shù)學直觀感受:我在平均分,進而判斷應用除法列算式。也就在此時,我終于清晰地明白了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內涵:經過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感悟,會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進而建立一定的數(shù)學直觀。
本節(jié)課中,學生敏銳的思維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學具操作,讓學具擦出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具開啟通往科學殿堂的大門,使每一位學生的智慧之花在指尖上綻放。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市鄭東新區(qū)普惠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