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閱讀推廣人蔡冬青
變換的角色和不變的愛
兒童閱讀推廣人蔡冬青
當我們說一部文學作品很出色,通常繞不開要談談角色塑造的成功。我們會說某個角色的個性鮮明,符合作者想要塑造的人物特點。而這些特點,又幾乎繞不開我們對該角色的常識判斷。如果出現(xiàn)了跟我們的常識判斷完全相反的兩個性格錯位的角色,而且他們還一個是年幼的孩子、一個是高大的父親,那么,這樣的一個故事會有怎么樣的效果呢?
一個年幼的兒子,在周末的大清早被爸爸叫醒,吵嚷著要去動物園……哎,等等,難道真實的情況不應該是反過來,是兒子在一遍遍催促睡不醒的爸爸嗎?讀到這兒,小讀者一定會在心里問:爸爸和兒子這是怎么了?
是啊,他們這是怎么了?兒子脖子上掛著一個大大的相機,跟在爸爸身后拍啊拍,爸爸一會兒跟火烈鳥來個擁抱,一會兒哭鬧著要吃冰激凌,一會兒又用帽子去逗逗大象,任憑兒子怎么勸都不聽,耍賴、打滾……
估計等故事讀完,小讀者也該笑痛肚子了。當書頁合上的時候,他慢慢安靜下來回味,忽然覺得這好像爆米花一樣噼里啪啦好過癮的故事,留下了一股淡淡的、悠長的余味……他感覺到了什么嗎?
當他進入故事的時候,因為人物形象鮮明立體地站在眼前,他很容易就把自己安置于“苦惱兒子”的角色身份。在跟著“頑皮爸爸”跑前跑后的這個過程中,他才忽然發(fā)現(xiàn),在好不容易的一個休息日,被動地陪伴另一個人去逛自己并不太感興趣的動物園,真的是一件讓人無奈又崩潰的事情。
原來,自己在動物園一直樂此不疲向前奔的小身影后面,永遠跟著一個有點無奈的爸爸。有沒有想過,爸爸也許并不是那么喜歡看那些動物,也許并不是那么喜歡吃冰激凌?自己只管興沖沖往前跑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回望一眼身后的爸爸?有沒有想過他是不是也有那種覺得自己的眼睛都忙不過來的興高采烈?原來,不僅僅是在動物園,在游樂場,在電影院,在游泳館……支撐爸爸在每個周末都能精神抖擻的,不是其他什么別的東西,而恰恰就是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溫暖的愛。
如果這本書是爸爸和孩子共讀的,同樣在合上書頁之后,爸爸會有什么感覺呢?會不會有自己曾經(jīng)錯過了什么的感慨?書中的“頑皮爸爸”那古靈精怪、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形象多么鮮活而具有沖擊力??!他雖然穿著白襯衫、打著領帶,但是卻一點兒沒有被這些東西束縛。他的每一個表情都是那么放松和滿足,甚至就算是在地上哭著打滾的時候,也是惹人顧惜的。也許他并沒有考慮那么多,他僅僅是看到了他喜愛的動物朋友,感覺來到了一個多彩有趣的世界。
讀故事的爸爸,一定會想到在動物園蹦蹦跳跳的孩子身后,永遠跟著的那個有點不耐煩的自己。那個自己會要求孩子根據(jù)自己的指令擺姿勢、拍照片,卻沒有興趣真正地和孩子一起走進動物們的世界,哪怕只是靜靜地、耐心地觀察它們一陣。那個自己甚至更愿意在孩子和動物們交流的時候搗鼓手機——那冰冷的屏幕比鮮活的動物們更加動人嗎?跟孩子一起分享和動物們的交流,這種情感的互動能鎖進照片嗎?看看那笑瞇瞇的大象、詼諧的海豚、高雅的長頸鹿還有幽默的鸚鵡,那是一個不同于工作日里所接觸到的、生動迷人的世界啊,為什么自己就沒有耐心停下來,順著孩子清澈的目光,去好好感受一番呢?
這是一個沒有鋪墊和假設的故事。沒有一個畫外音告訴你,或許是因為某種魔法,爸爸變成了兒子,兒子變成了爸爸。從故事的一開始,一個“頑皮爸爸”和一個“苦惱兒子”就一下子闖進了讀者的視線,這更加讓人能夠瞬間跟隨故事進入那個“反轉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視角的轉換給了我們多樣的想象和思考,沖擊和啟迪。我想,閱讀這樣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在親身打開多樣化的世界之門之前,先有了“一扇窗”的經(jīng)驗。這種別樣的敘述故事的方式讓他們明白:原來,并不是什么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什么不可能,沒有什么不可以,不按常理出牌,反而有時候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這一定會是一個讓孩子和家長都喜愛的故事。在這樣的故事里,孩子和家長會把許多對對方的抱怨、忽視和不解都融進愛、包容和感同身受里。這種共鳴一定會是廣泛性的,因為天下的父愛何其相似,天下的頑皮孩子又何其相似。我們欣賞天真的頑皮,更被每一份深沉的父愛所感動。事實上,這本書的魅力,正是來源于這真實的、令人動容的生命與愛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