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希翀
文化販賣港
◎ 王希翀
香港的亞皆老街藏著許多個體經(jīng)營的小書店。讀書人只能先從廣告牌上尋覓它們的蹤影,多半是要拐入一個狹窄的門洞里——那更像是兩堵墻間的縫隙,跟著招牌,再爬兩三層樓的臺階,眼前會出現(xiàn)一道玻璃門,將信將疑地推門而入,平安鈴響了,似在警示外面的聒噪。這時,書香撲鼻,書架上有序地挺著成排的書的背脊,輕輕帶上門,世界便安靜了。
我首先去的是開益書店,這個書店小而精致,賣的都是新近的書,有翻譯文學(xué)、當(dāng)代文學(xué)、影視攝影、自傳、政治、管理……管理員甚至留出一個專柜存放十八禁的書。那些書的顏色很文藝,像極了嬰兒含著的奶嘴的顏色。
稍走幾步,街道的另外一邊的樓上又藏著兩個書店,分別是序言書店和梅馨書店。這兩個書店一上一下,門面里均透出面粉似的光。序言書店里裝滿了哲學(xué)書,有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的。半層樓下的梅馨書店里是另一番景象,這里的書很舊,但是有些很珍貴,看久了會覺著它們都是李清照在北宋戰(zhàn)亂的時候拖著箱子搶運(yùn)過來的。書架上疊著各種詩考、歷史集注,還有一些老版的著作集、批評文論集。
這使我對店主產(chǎn)生了興趣。他年紀(jì)有些大了,禿頂,在營業(yè)柜臺后坐著。他目光銳利卻真摯,話不多,但很精煉,我感覺他至少看完了這里一半的藏書。
可以說,個體書店撐起了香港的半邊文化。平心而論,香港是一個文化的港口,各類文化在這里都有販賣者,可是這兒卻缺少深層次的創(chuàng)造文化的動機(jī)。在激烈的市場竟?fàn)幭?,港人更?xí)慣于花錢欣賞這些文化,直接受到陶冶和治愈。這里的文化學(xué)者和作家跟書店一樣也是個體戶,他們雖然層出不窮,但思想和書一樣不成體系。
(摘自《世界多一位Mr.Me》長江文藝出版社 圖/全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