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紅
摘 要:本論文從動物的進化、人類生存本事的退化為出發(fā)點,比較詳細地分析了山區(qū)農村家庭教育和社會不良影響度對學校教育、學生發(fā)展的帶來的弊端。進而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環(huán)境教育的角度,思考了轉化這種弊端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111-02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舉世聞名。盡管“進化論”的內容十分復雜,但歷經世人的概括、歸納,實質還是不難理解:生物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的漫長的衍變過程,就是生物進化的過程。但是,我發(fā)現(xiàn),作為目前最高級的動物——人,其實有很多東西不如普通動物,尤其在當今不當家庭教育和不良社會行為的影響下,是進化?還是退化?孰難定論。
一、進化?退化?轉化的例子:
1、人類對自然災害、疾病的抵抗力不如動物。人體其實是非常脆弱的,稍有不慎,將導致終身的殘廢或生命的終結,可很多動物卻具有器官的再生能力,它們具有比人類更強大的抗拒自然災害和疾病的能力。這是人身的本質屬性。
2、由于動物的進化、馴化,多數(shù)能力恰好得到了退化(當然,除開自然因素之外,更多的還是人為因素,便于人類實現(xiàn)某種目的)。譬如說,螞蟻能舉起比自己重幾倍的重物,就是被風刮走好遠,落地依然能夠生存;企鵝可以舒適地生活在零下六十多度的極地,但那里卻沒有人煙;候鳥的遷徙能力、猛禽的捕食能力,都是人類所無法比擬的。這是人類的弱勢。
3、 我相信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但人的智慧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fā)與利用,較之一些動物,反而相形見拙。蜜蜂可以舍棄蜂針甚至生命以保全尊嚴,人類卻常常忍辱偷生;蝙蝠可以憑借聲波辨明方向不致碰壁,人類卻常有睜著眼睛跳火坑的事例發(fā)生;動物的群體性“自殺”絕對與氣候、環(huán)境有關,螻蟻尚且“偷生”,人類的自殺絕大多數(shù)是脆弱的表現(xiàn)。這是人類的心理缺陷。
4、基于科技的發(fā)達(交通的便捷、計算機的普及、各種機械的廣泛應用、化學藥品的不斷推廣等),人類生活逐漸走向小康。但是,人類的諸多能力卻飛速退化:①、健康狀況備受世人關注——除卻主觀因素,就是人們不再“安步當車”,而是“以車代步”,一箭之地也懶于“高抬貴腳”,人們的行走、奔跑能力普遍減弱;各種農藥、化學藥品的廣泛使用,讓人從飲食中更多地“吸毒”,導致百病叢生,體質每況愈下。②、寫算能力正在逐漸被計算機的使用弱化——一些孩子也正在接受成人的觀念:寫不好字用電腦打印、不會算題用計算器代替、不會寫文章找網(wǎng)絡幫助,“多快好省”。由此帶來的是人們的書寫、計算能力普遍降低,且不說對書法藝術的研究意識在孩子們心中淡薄,就連平常的作業(yè)書寫有時還需要進行“考古”。算盤是中國古老的計算器,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結晶,過去,珠算高人可以用算盤加減乘除,甚至乘方開方,今天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根本不會珠算。③、各種機械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力與生產效率,減輕了人類的勞動強度,本是一件好事,但由此促使部分人的惰性也在不斷增強:懶于負重、好逸惡勞、拈輕怕重、貪圖享受。由于缺乏磨煉,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經不起任何磨難與挫折,體能與心理都表現(xiàn)出退化的狀況。這是人類依賴性與惰性的顯現(xiàn)。
5、是我國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人口數(shù)量的確達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素質未必達到了全面提高。簡單地講,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絕大多數(shù)家庭視如珍寶,他們大多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極少參與生活料理及社會實踐活動。目前從幼兒到大學生,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大不如前。
6、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嚴重脫節(jié),導致了新一代接班人的畸形發(fā)展?!案卸鳌笔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其中的“孝道”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無論學校如何強調“感恩”,學生一旦走出校門,受各自家庭的不當“呵護”、一些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反面“熏陶”,學生的“感恩”意識、“感恩”行為、“感恩”能力、“感恩”環(huán)境就大打折扣——家長對我的付出是他的責任,他必須把我撫養(yǎng)成人;老師對我的培養(yǎng)是他的工作,他必須完成任務;朋友對我的付出是他的“積蓄”,指望有朝一日得到我的回報……這也許有點以偏概全、危言聳聽,但的確是存在的較為嚴重和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后漢黃香九歲為父“扇枕溫衾”,漢董永因家貧“賣身葬父”,前漢文帝為母“親嘗湯藥 ”,晉王祥為不慈之繼母“臥冰求鯉”,宋朱壽昌“棄官尋母” 等故事多么感人,可現(xiàn)實世人的表現(xiàn)卻是不言而喻的。誠然,人類文明的主流是進步的,發(fā)展的,可好些華夏子孫的“感恩”能耐卻讓人堪憂!這是不良當家教與不良社會影響的結果。
綜合上述并不全面的實例,足以說明人類具有自身的不足,更有家校教育、社會影響、自我弱化的后天導向。所謂能力的退化,其實就是包容、溺愛、放縱、自閉導致潛力消散的結果。
二、應對措施
加強對學生的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缺乏家庭與社會的配合,學校教育就顯得蒼白無力。因此,要轉化學生能力“退化”的關鍵,就是要求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三位一體化”。
1、學校教育必須遵循教育改革的原則,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針對人性自身的弱點,強化素質教育中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采用說服與懲戒、表揚與懲罰、享受加磨煉、觀察與參與相結合的方式,有利、有力、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健壯的體魄和向上的追求,向動物學習如何健體、如何生存、如何自立。
2、家庭教育、社會導向必須改變現(xiàn)狀,堅持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密切配合,做到真正的教育一致。鑒于此,我認為,作為校方,首先要加強對教師(尤其是極個別年輕教師和態(tài)度不端正的教師)的高標準、嚴要求,使他們成為學生和家長的知心人、引路人,以此解除家長、社會對學校及教師的誤解,從內心深處接納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其次,辦好家長學校,設立“家長開放日”,定期舉辦有效培訓,轉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錯誤觀念,更新家長們傳統(tǒng)、粗暴、簡單的家教方法,認真履行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全面承擔家庭教育的重擔,切實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當一個合格的家長。第三,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然要重視教育事業(yè),關注教育動態(tài),特別要解決社會對教育的負面影響。
3、從教材編審和學校教育課程設置的角度出發(fā),應該編制特殊課程(如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體驗教育等)的實用教材,發(fā)放到班、到人。學校依據(jù)教材內容,安排相應課時,挑選合格教師,開展扎實的人生健康教育,從學生的思想意識上,樹立健康、向上、奮進、求真的志向,不斷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生活、抗挫、適應能力,鑄就學生一生的幸福!
參考文獻:
[1] 李鎮(zhèn)西——《我的教育思考》
[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3] 《教育科學研究》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