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系,江蘇 南京 210003)①
?
紅軍長征與人民軍隊形象的構筑
張磊
(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系,江蘇 南京 210003)①
軍隊形象是軍隊外部特征、行為表現(xiàn)和內在精神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總體印象,是構成軍隊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共中央及紅軍被迫進行長征。長征途中,紅軍遭遇了極為艱苦的生存條件和來自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盡管環(huán)境十分艱難,但紅軍以其特有的方針政策和實際行動向社會各界展示出了良好的軍隊形象,主要表現(xiàn)在不怕困難,勇于開拓,敢于斗爭;信仰堅定,堅決聽黨指揮;實事求是,有勇有謀,善于打仗;紀律嚴明,擁軍愛民,軍民團結等方面。
紅軍;長征;軍隊形象;中國共產黨
軍隊形象是軍隊外部特征、行為表現(xiàn)和內在精神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總體印象,是構成軍隊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軍隊作為特殊的社會組織,其形象直接關系到社會各界對軍隊的態(tài)度。良好的軍隊形象能夠為軍隊發(fā)展營造有利的社會環(huán)境;反之,就會給軍隊建設帶來阻礙,難以實現(xiàn)軍隊的健康發(fā)展。人民軍隊建軍之初,由于受到建軍治軍經驗缺乏、物質資源匱乏、現(xiàn)實條件制約以及敵軍丑化等原因的影響,軍隊的外在形象并不清晰,甚至受到了外界較多的誤解。隨著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建軍治軍經驗的不斷豐富和總結,國內國際社會對人民軍隊的認識也隨之不斷加深。1934年至1936年,紅軍長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它的勝利完成,構筑了紅軍的軍隊形象,大大提升了紅軍的社會地位和威信,為人民軍隊的建設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軍隊是一支武裝組織,是執(zhí)行政治任務的暴力工具,常常以自身特有的品質、意志和形象出現(xiàn)。一支軍隊的精神面貌、風格特點,是外界衡量和判斷軍隊形象的重要標準,深刻影響著人們對軍隊的態(tài)度和看法。
長征伊始,紅軍面臨著極大的困難。毛澤東曾說,“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1]254。由此可見,紅軍的長征是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展開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戰(zhàn)略轉移地點未定,而黨內指導思想出現(xiàn)錯誤,使得長征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甚至黨和軍隊的領導人也不知道長征的下一站在哪,毛澤東說“跟著隊伍走”。1934年,由于“左”的思想的錯誤引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0月10日,紅軍被迫從瑞金撤離,準備突圍前往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創(chuàng)建新的蘇區(qū)。但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紅軍損失較大,湘江戰(zhàn)役后,中央紅軍已從出發(fā)時的8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黎平會議后,中央紅軍放棄北上湘西建立蘇區(qū)的計劃,繼續(xù)西行,準備到川黔邊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后,中央確立了在川西或川西北地區(qū)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設想。同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在全面分析形勢后決定放棄在川西北地區(qū)建立蘇區(qū)的設想,繼續(xù)揮師北上,在川陜甘三省建立蘇區(qū)。9月中旬,黨中央在榜羅鎮(zhèn)召開會議,最終決定會合陜北紅軍,鞏固和擴大陜甘蘇區(qū)。由此可見,紅軍戰(zhàn)略轉移地點是根據形勢處于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之中的,這也使得紅軍直面許多未曾預測的困難險阻。二是自然環(huán)境險峻。中央紅軍長征的路線為西南、西北地區(qū),多山區(qū)、高原,高山窮谷,地勢險峻,交通不便,既有湍急的河流,也有叢林、沼澤、雪山,自然環(huán)境惡劣,給紅軍行軍帶來了較大困難。三是社會環(huán)境復雜。紅軍行軍途中有多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社會環(huán)境較為復雜。少數(shù)民族和軍閥地主眾多,紅軍作為外來勢力,民族問題和與地方勢力的關系十分敏感,一旦處理不好,就會遇到不可避免的麻煩。四是物質資源匱乏。長征途中,紅軍物質資源極度匱乏,糧食、馬匹、衣物的短缺使得紅軍在過草地、翻越夾金山、穿越沼澤地時困難重重,而武器裝備的缺乏則使得紅軍在斗爭中常處于劣勢。五是敵對勢力較為強大。紅軍在行軍過程中,面臨著較為強大的敵對勢力,長征伊始,蔣介石便在江西至湖南一帶紅軍必經之地上部署了四道防線,并在貴州、四川等地的赤水、烏江、大渡河等戰(zhàn)略要地部署了大量兵力,企圖將紅軍消滅在長征途中。此外,紅軍還面臨不少地方軍閥的阻撓以及一些不明真相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抵抗。
由此可見,紅軍長征條件極為艱苦,但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下,紅軍堅持下來并取得長征的勝利?!凹t軍斬關奪隘,搶險飛渡,殺退了千萬追兵阻敵,翻越了高聳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無人煙的草原,其神勇艱苦的精神,充分顯示了共產主義運動無比頑強的生命力,表現(xiàn)了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無堅不摧的戰(zhàn)斗力量?!盵2]長征,符合了當時的國內形勢和軍隊發(fā)展的需要,對于紅軍來說,如果沒有開拓進取,沒有創(chuàng)造,畏懼困難,偏安一隅,就只能坐以待斃,不能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更談不上推動國家、社會和歷史的進步。紅軍以超人的勇氣和膽略,為自身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正是在頑強的斗志和堅韌不拔精神的指引下,紅軍不斷開辟前進,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及紅軍的建設和發(fā)展。它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向社會各界展示了工農紅軍不畏困難、敢于開拓進取的良好精神風貌。
長征是紅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與敵殊死搏斗的戰(zhàn)爭奇觀,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英雄凱歌,沒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沒有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長征就不可能取得勝利。面對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支撐著紅軍走完長征全程的首要原因就是紅軍戰(zhàn)士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革命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全體紅軍將士將人民群眾和國家的利益看作是高于一切的,將戰(zhàn)略轉移地點定在陜北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抗戰(zhàn)的大局,更好地領導和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fā)展。這一決定是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順應了當時的國家大勢。這種信念也是紅軍能夠戰(zhàn)勝敵人,克服險阻,渡過難關的原動力。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也是紅軍長征過程中展現(xiàn)的良好形象之一。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長征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長征途中,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體紅軍戰(zhàn)士堅定信念,克服了重重險阻和困難,才推動了長征的最終勝利。在沙窩會議、毛爾蓋會議等會議中,中共中央鮮明地指出,“中國工農紅軍是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唯一的絕對的領導之下生長與發(fā)展起來的”,“必須使一、四方面軍的每一個同志了解一、四方面軍都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一部分,都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所領導的”,強調了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1935年,張國燾為了爭奪黨和軍隊的最高指揮權,走上了分裂黨和紅軍的道路,對黨和軍隊的發(fā)展形成了極大的阻礙。在這場關系黨和軍隊存亡的斗爭中,廣大紅軍官兵表現(xiàn)出高度的政治覺悟和黨性觀念,堅決捍衛(wèi)了黨中央對紅軍的絕對領導這一基本原則。朱德、徐向前、劉伯承、葉劍英等對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予以了堅決的抵制。同時,大部分的紅軍指戰(zhàn)員也堅決聽從黨中央指揮,維護了黨的權威,將張國燾分裂活動帶來的損失減到最小。1936年,紅軍三支主力會師前后,紅軍各部隊紛紛做出決議,表示堅決擁護黨中央,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也成為了紅軍的堅定信仰和建軍原則。
軍隊與民眾的關系是反映軍隊形象的重要方面,軍隊形象與密切軍民關系、贏得民眾支持是相輔相成的,好的軍隊形象可以更大程度上獲得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使得軍民間相互適應、協(xié)調一致,形成強有力的群眾基礎。反之,就會喪失民眾的信任和支持,在各項行動和任務中處于劣勢。
工農紅軍在建軍之初就確定了服務人民的宗旨和理念,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人民群眾對紅軍的這一理念了解得并不深刻,加之國民黨反動宣傳的丑化,紅軍一度被認為是地方割據、破壞國家安全穩(wěn)定的地方勢力。但長征之后,黨中央和紅軍以實際行動向外界展示了其親民愛民、紀律嚴明的良好形象,扭轉了民眾對于紅軍的不良印象,紅軍正是以長征為契機打了一場漂亮的宣傳仗。
長征時期,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對紅軍的管理,確保紅軍始終以嚴明的紀律、嚴謹?shù)淖黠L行軍。長征途中,紅軍恪守自己制定和承諾的各項主張,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對沿途的群眾秋毫無犯,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不隨意拿取群眾的私人財物,從老百姓身上拿東西都會付錢而不無償獲得,與國民黨軍隊以及地方軍閥的肆意掠奪表現(xiàn)出鮮明的差異,因而得到了群眾的積極擁護。同時,在長征途中繼續(xù)開展土地革命,將土地革命和群眾工作相結合,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等實際行動為廣大窮苦民眾謀取福利。1935年4月,紅軍進占云南宣威后,“釋放了政治犯和無辜百姓”“沒收了由官僚資本經營的‘宣合公司’等庫存的火腿以及幾家土豪劣紳的3000多擔谷物和許多財物,大部分分給了貧苦群眾”[3]191,切實為群眾解決生存的難題,解放了貧苦群眾,維護了群眾的利益。
在對待少數(shù)民族上,紅軍更是彰顯了人民軍隊親民、愛民、服務人民的良好形象。紅軍長征的路程穿越了不少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一些少數(shù)民族對紅軍抱有偏見,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并未與少數(shù)民族群體發(fā)生爭斗,而是大力宣傳紅軍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民族政策,以此教育民眾,改善紅軍在少數(shù)民族群眾中的形象。如在《關于對苗瑤民的口號》中提出了“實行民族平等,在經濟上、政治上苗人與漢人有同等的權利”[4]130的主張。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推行民族自治,1935年,朱德在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指出,“設立彝人政府,彝人管理彝人,真正自由平等,再不受人欺辱”[5]29等。此外,還幫助少數(shù)民族建立武裝,劉伯承與彝族頭領小葉丹“彝海結盟”,幫助彝族同胞建立“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便是典型案例。這些政策將少數(shù)民族群眾爭取到紅軍中來,使他們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同時,在與少數(shù)民族群眾接觸的過程中,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加深了少數(shù)民族對紅軍的了解,使之真心擁護共產黨領導的這支人民軍隊。這些舉措向外界展示了紅軍團結、關心、幫助少數(shù)民族的良好形象。
紅軍強化軍民團結,加強與民眾溝通與交流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積極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和動員,通過標語、布告、新聞等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以及性質宗旨,深化群眾對紅軍的認識,并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和軍閥的罪惡行徑,從思想上改善民眾對于紅軍的印象;另一種則是通過實際行動,真誠尊重和幫助群眾。紅軍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等行動,幫助沿途受到剝削、壓迫的勞苦大眾,協(xié)助他們展開生產并建立政權和革命武裝,用制度和政權的形式保證革命的成果歸廣大人民所有,踐行了黨和紅軍的宗旨。正是思想和行動的雙重作用,融洽了軍民關系,樹立了紅軍的良好形象。
善于打仗、能打勝仗是評判一支軍隊形象的重要標準,光有不怕困難和堅定信仰的軍隊只能充分發(fā)揚不怕犧牲、不畏困難的精神,但不能保證每次戰(zhàn)斗都能取得勝利,只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才能贏得斗爭和革命的最終勝利。長征過程中,紅軍結合行軍實際,通過對長征情況的具體分析,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了整個長征形勢始終朝著有利于紅軍的方向發(fā)展。
長征早期,紅軍受到了“左”傾軍事思想的錯誤指引,特別是從江西轉戰(zhàn)湘西時,整個紅軍部隊由防御中的保守主義轉為退卻中的逃跑主義,把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當成大規(guī)模搬家式的行動,盡管在全體官兵的英勇斗爭下,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四道封鎖線,但卻造成了自身的巨大損失。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在黎平召開會議,提出了放棄北上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全軍繼續(xù)西進,到敵人力量最薄弱的貴州去。這一決策正是紅軍結合當前形勢和實際情況做出的反應,使紅軍避免了滅亡的危險,為糾正“左”傾思想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展現(xiàn)了紅軍部隊實事求是的特點。1935年初,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對中央領導機構實行改組,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tǒng)治。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實事求是解決中國革命重大問題的一次重要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成熟。這些決策都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紅軍行動方向做出的變動,是符合當時現(xiàn)實的客觀要求的,挽救了黨和紅軍,并推動了紅軍長征的勝利和發(fā)展壯大。這些決策彰顯了紅軍實事求是,從實踐出發(fā)的良好軍隊形象。
在隨后的長征途中,在實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紅軍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敵人的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戰(zhàn)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遵義戰(zhàn)役等,都采用了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以弱勝強,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這些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形成的,表現(xiàn)出較強的主動性、靈活性和機動性,也展現(xiàn)了紅軍有勇有謀、善于打仗的良好形象。
綜上,長征前后,社會民眾對紅軍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長征之前,紅軍由于與外界接觸少,常被根據地以外的民眾甚至國際社會看作地方割據勢力,阻礙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且部隊松散、實力較弱、影響較小。但長征之后,紅軍以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了其不畏困難,不懼強權,勇于斗爭,勇于開拓進取,信仰堅定,為共產主義事業(yè)不斷奮斗以及紀律嚴明、軍民團結的良好形象,與國民黨軍隊欺凌百姓、金錢至上、信仰不強的軍隊價值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如毛澤東所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6]1。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劉伯承.回顧長征:代序[N].人民日報,1975-10-19(04).
[3]楊文嶺.長征中的政治工作[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4]總政治部辦公廳.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資料選編:第3冊 [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
[5]朱德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樹軍,新民,解昌.萬里長征親歷記[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王愛玲)
The Long March of the Red Ar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People's Army
ZHANG Lei
(Military Thought and Military Mistory Department,Nanjing Political Institute of PLA,Nanjing 210003,China)
The image of the armed forc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litary's soft power,which is the overall impression of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the behavior and the inner spirit in the eyes of the public.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fifth "Anti-encirclement",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Red Army was forced to carry out the Long March. On the Long March,the red army suffered extremely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 and besiegement from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Inspite of extremely difficult situations,the Red Army used its own policies and actions to the community to show a good image of the armed forces,mainly in not afraid of difficulties,the courage to break and the courage to struggle;firm faith in listen to the command of the Party;seeking truth from facts,bold,strategic and good at fighting;strict in discipline,support the army and cherish the people,unite the army and the people,etc.
the Red Army;Long March;the image of the army;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5.001
2016-08-31
張磊(1991-),男,安徽宣城人,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系軍事歷史專業(yè)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民軍隊發(fā)展史。
K264.4
A
1009-4326(2016)05-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