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現(xiàn)代國家的治理意涵辨析

      2016-04-11 09:54:29申劍敏陳周旺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權力國家

      申劍敏 陳周旺

      (1.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2.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

      現(xiàn)代國家的治理意涵辨析

      申劍敏1陳周旺2

      (1.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2.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

      給國家下定義無疑是政治學最困難的任務之一,這種復雜性背后是對國家作用的理解差異。經(jīng)典的國家理論將國家定義為暴力機器,現(xiàn)代國家只是這種暴力的進一步組織化。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現(xiàn)代國家本身也面臨朝治理的轉(zhuǎn)型,使國家日益成為治理的主體,在國家作用的理解上,相應地也應賦予國家更多的治理意涵。

      現(xiàn)代國家;國家理論;治理

      政治學的重要術語中,除了“政治”,恐怕要數(shù)“國家”的定義最為眾說紛紜?!皣摇倍x的變化和差異,并非單純的學理爭辯,而是基于對國家功能定位的不同理解。當我們不再將“國家”理解為純粹的強制機構,而是賦予其更多的治理責任,就勢必翻新我們對于國家意涵的認識。

      一、“國家”的起源與現(xiàn)代性

      關于國家的定義,最常見的混淆就是將“國家”等同于“政府”。其實這個定義不難從理論上加以澄清。顯然,政府是可以合法、和平地更替的,國家更替就意味著“亡國滅種”,意味著一個政治體的毀滅;公民可以合法地批評和反對政府,但是不可以合法地反對國家;不是所有政府部門都可以恰當?shù)乇环Q為“國家”,比如立法機構,就常常被認為是“民意機構”,作為國家權力的制約,不被視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國家”呢?“國家”(state)一詞來源于拉丁語“地位”,最早是用于指統(tǒng)治者的地位,以區(qū)別于被統(tǒng)治者。馬基雅維利用“國家”來形容世俗的政權。按照漢娜·阿倫特的解讀,馬基雅維利是企圖用這個詞兒來表達一種穩(wěn)定的政治形態(tài),區(qū)別于佛羅倫薩城市國家的混亂無序。①馬基雅維利對“創(chuàng)建”和“維持”的劃分,引發(fā)后來政治學者無限的遐想。

      馬基雅維利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國家理由”這個說法,來取代建立在宗教律令基礎上的道德判斷。他斷定,那些諸侯為其國家而作惡,實質(zhì)是將國家利益駕于個人美德完善之上,故在政治抉擇上更值得稱許。②在此,國家作為一種世俗權力,為個體行為提供了正當性。

      現(xiàn)代國家的形象是被霍布斯構建出來的,這個形象就是“利維坦”?;舨妓姑独S坦》初版的封面,主權者一手提著權杖,一手提劍。這就是霍布斯心目中的國家形象。它既是“一”,世俗世界的神,統(tǒng)一力量的象征,又是宰制之劍,用暴力來維系和平。根據(jù)卡爾·施米特的詮釋,利維坦的海獸形象中蘊含了一種“機器”隱喻,這個隱喻后來就直接成為現(xiàn)代國家的形象。③

      黑格爾秉承了霍布斯的第一層國家含義,“神自身在地上的行進,就是國家”,“現(xiàn)代國家的本質(zhì)在于,普遍物是同特殊性的完全自由和私人福利相結合的”,“國家的目的就是普遍的利益本身”。④國家超越分裂的市民社會,是后者的揚棄,國家代表統(tǒng)一的共同體。馬克思在批評黑格爾“迎合邏輯”以示與黑格爾分道揚鑣之后,發(fā)展了霍布斯的第二層含義,那就是作為暴力機關的國家定義。黑格爾的“哲學國家”被馬克思的“社會學國家”所替代。馬克思不僅僅是“顛倒”了黑格爾的定義,因為,在馬克思的定義中,國家本身就是市民社會分裂力量的一種體現(xiàn)和強化機制。這樣,馬克思對現(xiàn)代國家的理論就具有了批判性。

      歷史社會學的國家理論采取的正是馬克思的國家定義,不過他們直接的來源是馬克斯·韋伯。相比馬克思過于注重國家作為統(tǒng)治階級工具的階級性質(zhì),韋伯更多強調(diào)了國家權力的自主性質(zhì)。韋伯聲稱:“一個政治機構性的組織,如果并且只要它的行政班子卓有成效地運用其對物理暴力的正當壟斷以保障秩序的實施,它就應當稱為‘國家’?!雹菰诋斀竦膰依碚撝校瑢娭屏蛘哒f暴力的合法運用的壟斷,是現(xiàn)代國家最基本的特征。

      但若論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起源,則比現(xiàn)代國家之崛起要早得多。通常認為,國家起源于原始社會晚期。也就是說,國家權力是在這一個歷史階段獲得了它獨立存在的理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的人類學考察指出,國家起源于氏族組織的解體,換言之,國家誕生于原始社會晚期,是伴隨私有產(chǎn)權而產(chǎn)生的公共權力組織。⑥謝維揚在恩格斯學說的基礎上概括了早期國家起源的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⑦無論如何,這一時期在世界范圍內(nèi)至少出現(xiàn)了雅典、斯巴達、羅馬、日耳曼、美索不達米亞、印度、瑪雅和中國等不同的古典國家形態(tài),這些古典國家都產(chǎn)生于農(nóng)耕社會,但是由于是封閉的、內(nèi)斂的發(fā)展,所以在組織形態(tài)上呈現(xiàn)多樣性。

      現(xiàn)代國家的形成,農(nóng)耕時代的古典國家形態(tài)過渡為現(xiàn)代主權國家,可以說是國家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轉(zhuǎn)型。不過,這一轉(zhuǎn)型過程不是同步的,西歐國家率先進行了國家建設,成功過渡到現(xiàn)代國家;而相當一部分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家建設進程尚舉步維艱。與農(nóng)耕社會形成多樣化國家形態(tài)不同,現(xiàn)代國家的形成是一次在競爭中相互摹仿的過程,這一效仿活動先是在西歐,繼而在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生。這就使“現(xiàn)代國家”比所謂“古典國家”或者“帝國”更能稱得上是一個貼切的術語?,F(xiàn)代國家究竟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呢?波齊指出,國家的“現(xiàn)代性”首先體現(xiàn)在國家是人造的,而非自然形成的,因而國家比以往任何一種政治組織都為復雜機巧。⑧對現(xiàn)代國家的描述,最全面的當屬查爾斯·蒂利。蒂利認為,現(xiàn)代國家具備四個特征:(1)控制了疆域分明、連成一片的地區(qū);(2)中央集權程度較高;(3)從其它組織中分化出來;(4)它企圖獲得對集中化的物質(zhì)強制手段的壟斷,藉此強行貫徹自己的意志。⑨從第一點來看,國家有別于中世紀的教會、商會這樣的跨地區(qū)組織,雖然后者也擁有自己的征稅權、司法裁判權和獨立的意識形態(tài);從第二點看,國家有別于權力分化的封建體系;從第三點看,國家的職能從其它職能中分化出來,國家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權力體系;從第四點看,國家是唯一壟斷了暴力合法使用的機構,民間力量不再可以合法地使用暴力。

      大部分學者都承認,現(xiàn)代國家興起于中世紀晚期,也就是公元11-12世紀前后。斯特耶不僅認為現(xiàn)代國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認為它在中世紀就已經(jīng)呈現(xiàn)雛形。斯特耶指出,一個范型必須要在一種穩(wěn)定而持久的秩序下才能凸顯出來,中世紀晚期而不是近代早期才能滿足這樣一個研究上的要求,因為后者充斥者混亂和戰(zhàn)爭。⑩換言之,現(xiàn)代國家形態(tài)其實源于中世紀的各種政治機制。佩里·安德森也否認公認的現(xiàn)代國家的早期形態(tài)--絕對主義國家是一種“現(xiàn)代”形態(tài),毋寧說它是一種前現(xiàn)代的、甚至是反現(xiàn)代的政權形式。?查爾斯·蒂利對斯特耶持有強烈的批評,認為后者的觀點很容易模糊現(xiàn)代國家與前現(xiàn)代政治單位之間的區(qū)別。蒂利認為現(xiàn)代國家是在摧毀了中世紀政治單位的條件下形成的嶄新的國家形態(tài),這樣一種國家形態(tài)與中世紀的地方貴族政權具有完全不同的基礎,盡管它脫胎于這樣一個農(nóng)民為主的社會。因此蒂利用了“國家締造”這樣一個概念去形容現(xiàn)代國家形成的過程,意思是指現(xiàn)代國家是從無到有被“制造”出來的、人為努力的結果。

      然而關鍵問題不僅在于國家的起源,而在于國家與現(xiàn)代化之間的關系,即為什么類似于國家這樣的暴力機器,會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異軍突起,成為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呢?德國學者埃利亞斯提出了“文明化”的解釋,也就是說,國家政權的產(chǎn)生,其實是社會不斷走向“市民化”的結果,當市民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社會風氣不再崇尚暴力,暴力的合法運用便理所當然地集中到統(tǒng)一的機構中,這個機構就是國家。?因此,社會文明化的代價就是國家暴力的集中化,且國家成為市民社會的裁決機構。這是現(xiàn)代化過程的兩面。布羅代爾同樣認為,市場經(jīng)濟不可能孤立地成為一種經(jīng)濟形態(tài),市場經(jīng)濟勢必要尋求國家權力的支持,資本主義就是國家權力加上市場經(jīng)濟:“資本主義的勝利取決于它是否由國家所體現(xiàn)?!?正是在此意義上,查爾斯·蒂利將國家和資本主義一起視為理解社會史現(xiàn)代性的基本框架。?

      二、在治理中找回國家

      盡管從歷史的角度,國家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地位幾乎毋庸置疑,但是經(jīng)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在那些發(fā)達國家的知識領域,還是發(fā)生了一場“去國家化”的運動。

      美國在行為主義政治學大行其道之時,對“國家”的抱怨成為一種時興。行為主義政治學代表人物戴維·伊斯頓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政治體系》中宣布“國家”是一個“無用”的概念,他列數(shù)國家概念三大罪狀:過于含糊,無法做科學研究;只能表明某些政治現(xiàn)象的特征,而不是全部;不能體現(xiàn)政治學的獨特性。伊斯頓主張用“政治體系”取代“國家”,所謂政治體系不僅包括國家機構,而且包括了政黨、利益集團和大眾傳媒等,即一切對政治過程產(chǎn)生影響的結構。?伊斯頓的倡儀得到了另一位大政治學者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的響應。阿爾蒙德認為大量政治行為發(fā)生在社會與國家互動的領域中,“國家”無法涵蓋政治生活的全部,因此他也主張用“政治體系”的概念。?

      但是,行為主義政治學盡管給美國政治學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畢竟只代表了美國政治學的一個流派,根本談不上什么“范式”。包括塞繆爾·亨廷頓、白魯恂等在內(nèi)的比較歷史方法陣營依然故我。正是在反對“國家”的阿爾蒙德的支持下,查爾斯·蒂利等人從社會科學理事會獲得一筆資助,該課題最終產(chǎn)生了二十世紀國家理論的經(jīng)典著作《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國家理論的卷土重來,不久可期。1978年,耶魯大學教授斯蒂潘吹響了“找回國家”的號角,他發(fā)表《國家與社會》一文,認為國家依然是一個“有用的”概念,主張重新研究國家。1985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支持成立的國家和社會結構委員會發(fā)表《找回國家》一書,主編是彼得·埃文斯,主要作者包括斯卡切波、蒂利、克拉斯納、斯蒂潘、瑞徹邁耶、卡茲尼爾森等,這些作者后來都被打上“找回國家學派”的烙印。這部轟動一時的著作提出了所謂“找回國家”的口號,其要義不僅是要恢復“國家”這個概念在政治學分析中的中心地位,而且是要回歸到馬克思主義和韋伯主義的政治社會學傳統(tǒng)中去,重新認定我們時代政治學的重大議題。?心有不甘的阿爾蒙德在與“找回國家”論者做了一番爭論之后,寫作《找回國家》一文,承認國家理論的回歸。

      這場政治學方法論上的“國家中心主義”與“社會中心主義”之爭,其意義不僅局限于學術爭論那么簡單。表面上,這些學者關心的是一個學術問題:在因果機制解釋中,所謂“國家”是不是一個有用的分析變量。持社會中心論者當然認為“國家”不能有效地解釋政治過程。這真是豈有此理。國家是當仁不讓的最重要的政治實體,如果對政治過程的研究居然可以無視國家的能動作用,那么國家、政治都將是子虛烏有的概念。事實上,這場學術爭論真正的焦點,是在治理中,“國家”還是“社會”,孰為主體的問題。

      行為主義政治學者,也就是所謂“社會中心論”者,堅持社會是治理的主體,國家只是被動反映社會集團的利益,按照“刺激-反應”模式產(chǎn)生政策。在這種理解中,國家就恍如一臺吐納機,將各種利益吃進去,再吐出某種政策。然而,即便按阿爾蒙德的“轉(zhuǎn)換器”概念,他也發(fā)現(xiàn),國家在吐納過程中對利益的聚合、對政策的形塑,本身就體現(xiàn)了國家權力一定程度的自主性。阿爾蒙德之所以在其立場上堅持不退讓,是因為他始終認為,國家權力不能在社會治理中處于獨占地位,而應與國家體系之外的社會共同構成一個治理體系,美其名曰“政治體系”。

      以阿爾蒙德的折中方案為轉(zhuǎn)折點,“找回國家”的核心問題就演變?yōu)閮蓚€:第一是國家權力是否有其自主性?第二是國家在治理中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這兩個問題本是歷史的、經(jīng)驗的命題,卻被賦予了太多價值判斷。行為主義所代表的是美國政治學“本土化革命”的潮流,這場革命的主要方面就是拋棄歐洲政治學的“國家學”特征,去發(fā)展方法論個人主義的、以社會為中心的所謂“自由民主的政治學”。?這種“自由民主的政治學”無法容忍一個暴力機器有其獨立性和自主性,有超越市民社會的制約而自行其事之能量,它寧可將之置于一個“無能”的地位,規(guī)定為一個“競技場”,被動地對輸入利益予以“反應”,然后輸出政策,這就是戴維·伊斯頓的“黑箱”。他們的目的,不是否認國家的存在,而是要將國家權力的自主程度降到最低,進一步就是利用一套“結構-功能主義”的解釋模型,否定或替代掉國家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使之最終喪失分析價值。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達·斯卡切波的《國家與社會革命》才扮演了“找回國家”的先鋒,因為它突出了國家權力自主性這一主題。該書中,斯卡切波將國家作為社會變遷一個獨立的變項來對待,國家決不純?nèi)皇且弧案偧紙觥?,而是一個獨立的行動者,對其所管轄范圍內(nèi)的所有行動在很大程度上都擁有權威,并持續(xù)不斷地塑造著國家與社會的關系。?雖然國家權力的自主性是一個經(jīng)驗命題,但在這里顯然構成了政治分析的前提。

      然而,討論國家在治理中的作用,還是要回溯到經(jīng)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在政治哲學領域,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國家權力的自主性是絕對主義時代的主題,在那個時代產(chǎn)生了但丁、布丹、霍布斯的絕對主權觀念;這種絕對主權觀念是與“統(tǒng)一”“和平”的政治理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洛克以降的自由主義,主旨是限制國家權力,乃至于索性取消國家權力的自主性。就此而言,馬克思主義對于國家權力雙重性的反思性闡釋,便顯得頗為不凡了。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與恩格斯一方面強調(diào)國家的暴力機關性質(zhì),另一方面突出了國家的“虛幻的共同體”表象,將國家的自主性建立在“統(tǒng)治階級將自身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之上。?馬克思與恩格斯所留下的這個余地,無非是為了論證,在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jīng)濟一體化的條件下,國家權力仍然有它獨立存在的理由,只不過他們并不主張從國家的暴力本身去尋求這個理由。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中,馬克思對于國家自主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波拿巴凌駕于所有社會階級之上的市儈政權是高度自主的,它不是通過塑造民族統(tǒng)一的假象,而是通過在社會階級之中制造分裂來獲得自身權力的空間,?換言之,國家的自主性在它作為暴力機關的性質(zhì)中直接獲得其體現(xiàn)。

      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國家何以脫穎而出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組織?憑什么說國家權力是一種獨特的權力形式?也就是說,國家權力的自主性的來源到底是什么?恩格斯分別考察了雅典、羅馬和日耳曼三種國家形態(tài),認為國家與氏族組織的區(qū)別在于兩個基本方面:第一,國家是一種地域共同體,而非血緣共同體;第二,在國家中產(chǎn)生了職業(yè)化的軍隊,取代了氏族組織全民皆兵的軍事模式。這樣,恩格斯就分別提出了“疆域性國家”和“軍事化國家”兩層界定,而第二層界定直接來自于第一層界定的推導。國家與其它社會組織的不同在于國家作為地域共同體的領土性,而這種領土性需要通過軍事化強制的集權方式來予以保護。國家權力之所以能夠成為駕于社會之上的自主的權力形式,是因為它擁有保護領土、防止分裂的功能,而國家權力自主性的最高體現(xiàn),顯然就在擴張、捍衛(wèi)領土和主權的斗爭中。換言之,作為國家權力自主性的合法來源,從“虛幻的共同體”轉(zhuǎn)化為領土性的“地域共同體”,從天上掉到了地下。

      在此基礎上,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調(diào)節(jié)性國家”定義,這個定義可以視為站在治理角度的馬克思國家學說的進一步發(fā)展:

      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diào)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jīng)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nèi);這種從社會中產(chǎn)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

      恩格斯的國家定義具有多層意義:第一,恩格斯指出國家“從社會中產(chǎn)生”又“駕于社會之上”,凌空俯瞰社會。換言之,國家既是居于社會之上的自主性權力組織,從其權力的始源來看又與社會結構交織在一起。這樣一來,恩格斯就明確了國家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即國家既凌駕于社會之上,又以國家強制力參與到社會治理體系之中。

      第二,恩格斯指出,國家權力產(chǎn)生于對立階級之間的相互爭斗,正是社會群體之間的沖突和斗爭,為國家權力提供了調(diào)控的空間。國家正是通過挑撥離間來擴大自己的調(diào)控空間和自主權力的范圍。在這里,恩格斯指出了國家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定位”,即定位于“調(diào)節(jié)性國家”,用以“緩和社會矛盾”。“調(diào)節(jié)性國家”的涵義非常寬廣,而不僅僅是理解為警察功能,因為國家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調(diào)節(jié)社會矛盾,包括經(jīng)濟、法律和社會福利政策,等等,而這基本上囊括了國家的各種社會功能。

      照此觀之,國家的社會治理功能,是以國家權力的自主性為前提的。只有國家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方能作為一種終極的、整合社會利益的工具,在社會治理中扮演決定性的角色。二十世紀中后期的經(jīng)驗表明,國家的這種角色在后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國家中,相比早期現(xiàn)代化國家,更為顯著地凸顯出來。

      三、國家的治理轉(zhuǎn)型

      潘基文在其聯(lián)合國秘書長就職演說中曾言道:“在之前的世紀,聯(lián)合國的中心任務是制止國與國(country)之間互相廝殺。在新的世紀,根本的使命是加強國際體系,這樣才能應對新的挑戰(zhàn),更好地服務于人。我們需要有能力、負責任的國家(state)來滿足‘我們?nèi)嗣瘛男枰?,?lián)合國正是為他們而創(chuàng)建?!?/p>

      聯(lián)合國是二戰(zhàn)后國家的聯(lián)合體,它的新任秘書長在世紀之交的就職演說中,竟然在同一個段落中用了兩個不同的術語來表達“國家”。國家的暴力形象由Country一詞來代表,而這個詞表達的正是下文所說的“領土集中化”這一國家本質(zhì)特征;他是不是有意要為State正名,好讓我們名正言順地將“能力”“責任”“建設”這些派生的詞兒賦予國家這樣一種組織?

      如果不是出于口誤,潘基文先生的“混淆”就可以說是有意為之,他通過這種奇怪的表述,在世紀之交的轉(zhuǎn)型時代,寄予現(xiàn)代國家一個治理轉(zhuǎn)型的期許:從暴力機器轉(zhuǎn)化為治理主體。

      早期國家,也就是伴隨著西方早期現(xiàn)代化社會崛起的國家,是典型的暴力機器,從馬基雅維利、霍布斯到馬克思,他們對于這個西方意義上的國家機器的理解可謂精到。按照邁克爾·曼的術語,這個暴力機器的自主性正是來自于它作為country的領土性,而由此派生出來的國家功能,就純屬暴力和戰(zhàn)爭功能。

      邁克爾·曼也許是對恩格斯的國家理論理解得最透徹的學者之一,他認為國家權力的自主性就來源于它“領土的集中性”。曼聲稱:“我認為國家本質(zhì)上是一個競技場,一個地點,但我認為這也恰恰是國家自主權的起源和機制?!?曼的說法具有明顯的挑釁意味:行為主義政治學拋棄國家的理由,恰恰是國家權力自主性的來源!誠然,國家采用的方式只是所有其它社會權力所采用方式的總和,國家權力并沒有自己專屬的技術、資源和方式,國家權力的自主性當然不能從這些方面推導出來,它只能來自于其它社會權力所無法企及之處。在曼看來,這就是國家作為國際法承認的主權組織,它的權力的集中性和領土性。正是這種領土的集中性,賦予了國家權力獨異性,并形成了國家精英對內(nèi)、對外的專擅權力。

      對于此,邁克爾·曼提出的,關于國家的專制權力與基礎權力的二元解釋框架,是非常有啟發(fā)性的。曼指出國家權力有兩個維度:專制權力與基礎權力,兩者當然都來源于國家的領土集中化。所謂專制權力是指國家精英隨心所欲對付其管轄領土范圍內(nèi)人口和群體的專斷權力;所謂基礎權力是指“國家滲透到市民社會、以提供后勤補給的方式貫徹政治決策的能力”。?曼根據(jù)專制權力和基礎權力的程度高低劃分了四種國家權力類型:封建國家、官僚國家、帝國和獨裁國家。曼發(fā)現(xiàn),基礎權力呈現(xiàn)出長期的歷史性增長趨勢,即國家權力對市民社會的滲透程度越來越深,專制權力則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變動,時而大時而小。

      考慮到基礎權力長期的增長趨勢,我在這里斗膽改變一下曼的表述:雖然出現(xiàn)了極權政體這樣的例外,現(xiàn)代國家總的趨勢是通過所謂各種手段來弱化專制權力,同時極大地加強它的基礎權力;事實上,極權政體的專制權力正是依賴于基礎權力的增長來達到的。

      換言之,古典國家的歷史進程就是一種專制權力的循環(huán),戰(zhàn)爭的結果只是專制權力的易手。現(xiàn)代國家也是通過戰(zhàn)爭來締造的,但是戰(zhàn)爭動員的迫切性和資本主義體系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和限制了專制權力,不過國家權力并沒有退卻,而是透過各種方式滲透到社會結構和經(jīng)濟結構之中,來強化它的提取能力和監(jiān)控能力。換言之,現(xiàn)代國家成長的過程,就是以專制權力的弱化來換取基礎權力的增長。我們送走了霍布斯,卻迎來了福柯。

      基于“領土性”的國家權力的發(fā)展,其極端就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二戰(zhàn)后五十年,當世界進入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政治的主題之時,國家朝治理功能的轉(zhuǎn)型就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在這個問題上,就不得不提到耳熟能詳?shù)摹皣医ㄔO”理論。人們常常將蒂利的“國家締造”與“國家建設”混為一談,那真叫枉費了這位造術語大師的心機。在蒂利那里,“國家締造”是指在戰(zhàn)爭的廢墟上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搭建一個“上層建筑”的過程,“國家建設”則是一個復雜得多的,通過國家職能的發(fā)揮,將國家與社會整合為一個大體系的過程。吊詭的是,這個完整的“國家建設”的闡釋,是由不怎么喜歡國家理論的阿爾蒙德概括出來的。阿爾蒙德指出,“國家建設”包含了四個內(nèi)容:第一是“滲透和整合”,也就是國家機器本身的形成、發(fā)展和權力擴張,國家締造只是這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第二是“體系發(fā)展”,涉及忠誠和獻身的問題,要讓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nèi)的人口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認同,又可稱為“民族建設”(nation building);第三是“參與”,解決來自于社會群體要求參與體系決策的壓力問題;第四是“分配或福利”,即利用政治體系的強制權力,對收入、財富、機會和勞動進行再分配。?

      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福山將國家建設與治理績效結合起來。在他的《國家建設》一文中,福山指出后發(fā)展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民主化,而是國家建設的欠缺:“軟弱無能國家或者失敗國家已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嚴重問題的根源?!?即使福山的觀點不無偏頗之處,但他對現(xiàn)代國家的治理意涵重要性的理解,確實迎合了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國家轉(zhuǎn)型的需要。

      概言之,二十一世紀的國家要成為一個潘基文先生心目中的治理主體,為人類的幸福、良序生活做出積極貢獻,就必須從治理角度去發(fā)展以下的功能:(1)開發(fā)功能。對于后發(fā)展國家而言,國家的經(jīng)濟功能是至關重要的。按照格申克龍的觀點,這也許恰是落后國家實現(xiàn)趕超最主要的比較優(yōu)勢。?國家不僅要通過開發(fā)資源來推動經(jīng)濟增長,其實也反過來從經(jīng)濟績效中獲得更多的支持,經(jīng)濟績效毫無疑問是衡量國家治理成效的主要指標。(2)合法化功能。在國家治理的過程中,國家的權威不僅不應弱化,反而應不斷強化。國家只有循不同途徑獲得一種持續(xù)的、至少是心理上的授權,才能推行長期的、深謀遠慮的發(fā)展計劃。國家的合法化功能主要是文化意義上的,即國家如何能夠通過儀式、符號、審美習慣等,來提供一套穩(wěn)定的文化認同、價值系統(tǒng)和認知規(guī)范。合法化過程不僅強化國家本身的權威,也是賦予其國民政治身份以及對秩序、意義的理解。(3)整合功能。國家治理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它的整合功能的發(fā)揮。國家應有足夠能力來整合社會上不同的利益,使之服務于共同的發(fā)展目標。反過來說,這種利益整合也只能由國家來實施?,F(xiàn)代社會發(fā)展日趨多元化,涉及不同組織、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各種利益訴求,各有不同,對于治理而言,這些利益不應構成社會沖突的根源,而應在一種富有包容性的國家體系中相互尊重和協(xié)商,國家應建立一種良好的決策磋商機制以確保各種利益的實現(xiàn)。

      應該說,廣義上的治理本是現(xiàn)代國家的應有之義,但是它的這種功能卻在現(xiàn)代國家的早期發(fā)展中被有意無意淡化。這種淡化的結果,導致我們對后發(fā)展國家的國家權力功能定位有相當長的時間顯得充滿爭議。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逐漸面臨朝治理轉(zhuǎn)型的挑戰(zhàn),在治理中找回國家,凸顯現(xiàn)代國家的治理意涵,將是當前國家所應迫切面對的課題。

      注釋:

      ①漢娜·阿倫特:《論革命》,譯林出版社,2007年,第28-29頁。

      ②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75頁。

      ③卡爾·施米特:《霍布斯國家學說中的利維坦》,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53-56頁。

      ④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259,261,269頁。

      ⑤馬克斯·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第一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年,第148頁。

      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⑦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⑧賈恩弗蘭科·波齊:《近代國家的發(fā)展》,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94頁。

      ⑨查爾斯·蒂利:《歐洲國家締造史的反思》,《復旦政治學評論》第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7頁。

      ⑩約瑟夫·斯特雷耶:《現(xiàn)代國家的起源》,格致出版社,2011年,第19頁。

      ? 佩里·安德森:《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頁。

      ? 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三聯(lián)書店,1999年。

      ? 費爾南多·布羅代爾:《資本主義論叢》,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第94頁。

      ? 查爾斯·蒂利:《重建歐洲的生活》,蔡少卿主編:《再現(xiàn)過去:社會史的理論視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8頁。

      ? 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101-109頁。

      ? 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東方出版社,2007年,第3-4頁。

      ? 彼得·埃文斯等:《找回國家》,三聯(lián)書店,2009年。

      ? 詹姆斯·西瑟:《自由民主與政治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2-86頁。

      ? 西達·斯卡切波:《國家與社會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頁。

      ?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5-676頁。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頁。

      ? 邁克爾·曼:《國家自治權:其始源、機制與結果》,汪民安等主編:《現(xiàn)代性基本讀本》,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606頁。

      ? 邁克爾·曼:《國家自治權:其始源、機制與結果》,汪民安等主編:《現(xiàn)代性基本讀本》,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90頁。

      ? 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東方出版社,2007年,第24頁。

      ? 福山:《國家構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序。

      ? 亞歷山大·格申克龍:《經(jīng)濟落后的歷史透視》,商務印書館,2009年。

      (責任編輯方卿)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Governance of Modern State

      Shen Jianmin/Chen Zhouwang

      Defining state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asks of political science.Behind this complexity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state.The classical state theory defines the state as a machine of violence,and the modern state is merely a further organization of such violence.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modern state itself is facing a transition towards governance,so that the country is becoming the main body of governance.

      Modern State;State Theory;Governance

      D035

      A

      1009-3176(2016)06-046-(8)

      2016-6-21

      申劍敏 女(1977-)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陳周旺 男(1973-)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副院長

      猜你喜歡
      權力國家
      國家公祭日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電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民營金融權力榜
      新財富(2017年7期)2017-09-02 20:03:21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對于權力,人為什么會習慣性服從
      海峽姐妹(2016年7期)2016-02-27 15:21:32
      權力的網(wǎng)絡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乾安县| 井冈山市| 葫芦岛市| 庆安县| 方山县| 中宁县| 班戈县| 扬州市| 长泰县| 赫章县| 盘锦市| 辽中县| 琼海市| 凤城市| 昌都县| 长海县| 上犹县| 和平区| 雷波县| 玛沁县| 赤水市| 通山县| 内江市| 兴义市| 阳江市| 禄丰县| 东丰县| 榆树市| 息烽县| 阿勒泰市| 西盟| 济宁市| 晋中市| 怀仁县| 左云县| 罗源县| 迭部县| 准格尔旗| 新宁县| 高州市|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