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律翻譯常見問題與改進建議

      2016-04-11 11:38:53樊慧燕
      關鍵詞:術語譯者原文

      樊慧燕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

      【司法實務】

      法律翻譯常見問題與改進建議

      樊慧燕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當前的法律翻譯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對原文理解不夠準確;術語翻譯不夠精確;擅自進行漏譯或增譯;措辭不夠嚴謹而導致歧義;拼寫及語法錯誤,以及國家不同的政策措施或法律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失誤。對此,譯者應提高自身語言素養(yǎng),進行法律翻譯時應把準確作為首要準則,要立足于原文正確翻譯,切忌望文生義。此外,法律翻譯應正式、規(guī)范,以保證譯文的精準。

      法律翻譯;準確性;歧義;法律術語;語言素養(yǎng)

      法律翻譯是實用翻譯中較為特殊的一個分支,與其他以信息的有效傳遞為根本目的的應用翻譯相比,法律翻譯不僅是語言與文化上的交流,同時更涉及到不同法系之間的信息傳遞。由于其適用范圍涉及到法律文書、法律條文、法律思想、法律理論等諸多與法律相關的領域,因此更注重對語言翻譯的準確性與規(guī)范性。由于法律文件本身所具備的嚴肅性與嚴密性,法律文本語言擁有著極為鮮明的特色。法律語言應用于特定場合,具有不可違抗性和強制實施的特點,是一國甚至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順利開展的有效保障。為了能真正維護法律的尊嚴,使法律工作者有法可依,法律文本的措辭及句法結構的嚴謹性、規(guī)范性、準確性均需遠遠高于其他文本形式。

      一、當前法律翻譯中的常見問題

      法律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對法律翻譯的高標準要求。通常情況下,人們較為推崇的翻譯標準主要為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靶拧?,是指譯文要如實轉達原文所要傳達的信息,將其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得到的信息與原文讀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達”,是指譯文要符合語法規(guī)范,行文通順流暢,明白易懂,不要出現(xiàn)文理不通、邏輯不明、結構不清的情形;“雅”,則是指譯文要文筆優(yōu)美,富有文采,給讀者以美的感受。但是由于法律翻譯屬于翻譯中的高端服務,其質量要求和技術難度都相當高,根據法律文件高度的嚴肅性與嚴密性,法律翻譯必須嚴謹準確地譯出原文,行文措辭都需字斟句酌,而不可刻意因追求譯文的“雅”而對原文進行隨意增刪或任意解讀。因此,法律翻譯的首要標準即為“精準”。然而,由于從事法律英語翻譯行業(yè)人員的水準參差不齊,導致翻譯實踐中出現(xiàn)了若干問題,筆者試列舉如下:

      1.對原文的理解不夠準確。法律語言最本質的特點即為用詞精確,即在某一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為了表達某一個特定的內容而選擇最恰當的詞語。法律語言為了保證用語準確,往往采用復雜的結構與冗長的句型,修飾語繁多,語法關系復雜,措辭也遠比常規(guī)語言嚴謹考究。有些從事法律翻譯的人員并非是法律專業(yè)人士,缺乏足夠的法律專業(yè)知識,由于受到原語的影響,或是對原文的研讀不夠仔細,從而會導致對原文理解不夠透徹,從而造成許多翻譯上的錯誤。其中,望文生義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比如法律實踐中有著物證與人證之分,對于“物證”一詞,譯者如果缺乏相應的法律基礎知識,顧名思義就會將之理解為“物質的證據”而譯為“material evidence”。但是在真正的法律實踐中,“物證”應該是“physical evidence”或者是“real evidence”,而“material evidence”的意思其實是指實質性的證據,對審理的事實有影響的證據。這類錯誤往往都是由于譯者比較武斷,不假思索就動手翻譯造成的,但是只要譯者能夠做到謹慎細心,應當可以避免此類錯誤。

      2.對法律術語的翻譯不夠精確。法律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專業(yè)術語,與衛(wèi)生、金融、經貿、科技、旅游、電子、藝術等領域不同,法律屬于國家現(xiàn)象的一種。每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法律都有其內在的結構與專用的術語,其內部類別的細化與法律淵源也不盡相同。在每個法律體系內部都有其各自的專用詞匯,不同的規(guī)則,以及相應的解釋方法。某一個法系中法律界人士所熟知的基本概念和法律解釋對于另一個法系而言極有可能是全然陌生的,因此,在不同法系之間很難找到完全對應的所有法律術語,這也是譯者從事法律翻譯時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即使是在目標語言中找到了有著相近含義的法律術語,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也要審慎地選擇,如果某些譯法有著固定的表達方式,就絕不能只憑譯者個人的偏好來隨意修改或變更。比如法律中的“第三人”一詞,其英文譯名應為“the third party”,而不是單純地從字面上直譯為“the third person”。再如,“不可抗力”只能譯成force majeure,而不能譯為irresistible force;“放棄權利”只能譯成waiver of right或waiver the right,而不能譯成quit rights等。語言在翻譯的過程中其表達的含義本身就容易產生偏差,譯者對法律術語隨意的翻譯不但不能達到信息轉達的目的,甚至會造成誤解并進而導致法律糾紛。

      3.擅自進行漏譯或增譯。法律語言由于要表達的內容比較繁瑣,因而經常使用結構復雜的長句,這給譯者帶來很多困難。有些譯者為了行文簡潔流暢,往往會隨意刪除句中的短語甚至是句子,或者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隨意增添原文中并不存在的短語。這樣翻譯出來的語句雖然結構清晰,表意明朗,但是由于這樣的文字是出于譯者自己的理解并加以再創(chuàng)作,很難完全如實地傳達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甚至會曲解原意。如果譯者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法學學習,缺乏專業(yè)的法律知識,這樣的翻譯很可能會產生常識性錯誤。雖然在有的情況下譯文為了避免繁瑣可以采取一定的省譯,但是必須以保證不影響原文的準確表達為前提。

      4.措辭不夠嚴謹而導致歧義。譯者對于母語和外語的理解與運用畢竟是有限的,在翻譯的過程中難免不會因受到語言變換的干擾而導致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從而導致歧義。所謂歧義,就是指一種語言形式可以傳達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信息的現(xiàn)象,這主要是因為所使用的語言文字表意不明確,從而導致了兩種或多種不同的解釋。歧義現(xiàn)象在雙語合同中較為常見,其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更是極易導致一些法律糾紛。如,某一外企與其外籍雇員就因對英文版勞動合同中的“Termination”一詞的中文翻譯產生嚴重分歧,雙方就是否支付解除勞動合同補償金走上了法庭?!癟ermination”一詞含有“終止”和“解除”兩層意思,其具體釋義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確定。該外籍雇員所聘請的參加庭審的翻譯沒有受過專業(yè)法律英語的培訓,因此對“Termination”的解讀出現(xiàn)了理解上的偏差。后經法官運用精準嫻熟的專業(yè)法律英語對合同進行解釋,才成功地化解了雙方的分歧,并當庭達成和解協(xié)議。

      5.拼寫及語法錯誤。在法律翻譯中,譯者如果對語言的掌握能力欠佳,就會犯下此類錯誤。拼寫錯誤一般多是由于譯者的粗心大意所導致,這類錯誤即使是在已出版的著作中都難以避免。比如,《英漢法律字典》中就曾將“parricide”誤作“patricide”,將“l(fā)and let”誤作“l(fā)and lot”。此外,也有部分是由于譯者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近義詞或形近詞識別不清造成的,比如“jail”與“prison”都有“監(jiān)獄”之意,但在某些情況下二詞并不能通用,監(jiān)禁已決犯、重罪犯者為prison,刑期較長;而監(jiān)禁未決犯、輕罪犯者為jail,刑期較短。語法錯誤則多因譯者的語言基本功或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所導致。如,連詞“and”與“or”就很容易被誤用,“and”常用于肯定句,表示聯(lián)合之意,相當于“充分必要條件”;“or”多用于否定句或疑問句,意為“或者”,表示選擇之意,或甲或乙,屬于“充分不必要”或是“必要不充分”之意。有些譯者在實踐中將這兩個詞混淆使用,結果導致一些譯文模棱兩可,表意不清。再如,英語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由于法律文書的內容往往會涉及到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因此文中經常會出現(xiàn)“應”、“必須”等用來表示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字詞。這類詞在英語中所對應的情態(tài)動詞意思較為接近,區(qū)分的界限也比較模糊,譯者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將之混淆。

      6.由于國家不同的政策措施或法律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失誤。在法律實踐中,為了便于普及實施一些政策,經常會使用一些縮略詞,尤其經常運用數字來概括這些政策。在翻譯這類概念的時候,如果不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而僅僅依靠這些縮略詞的字面意義去直譯,就會導致表意模糊,令讀者迷惑不解。比如,兩岸“三通”,是指中國內地與臺灣地區(qū)直接“通郵、通航、通商”的簡稱,如果只是單純地譯為“three links”,就會讓讀者感到莫名其妙,所以比較穩(wěn)妥的譯法是最好在其后用括號簡注一下其內容是指“transportation link,postal link,and trade link”,之后再次提及時再用“three links”就顯得清晰明朗了。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僅僅是字、詞、句的簡單組合,它們都體現(xiàn)了使用該種語言的民族的歷史文化的沉淀。不同的語言之間進行轉換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語言上的障礙可以通過翻譯解決,文化間的轉換才是譯者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法律翻譯中這個問題就更為嚴重。因為法律語言的嚴謹性與權威性都要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則很可能引發(fā)嚴重的法律后果。

      二、改進法律翻譯的相關建議

      法律翻譯的過程是法律轉換和語言轉換同時進行的過程,這與其他文體的翻譯有著一定的差別,但不論是何種文體的翻譯,其標準都脫離不了準確與通順的要求。法律文件具有著高度的嚴肅性和嚴密性,這一高標準的要求決定了法律翻譯必須要準確無誤地譯出原文,而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雅”而忽視了最基本的“信”與“達”。根據上文所分析的翻譯中常見的問題,筆者對于法律翻譯的改進,歸納了如下建議:

      1.法律翻譯應把“準確”作為首要準則。翻譯素來有直譯與意譯之說,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譯者尤其善于根據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在不違背原作的基礎上對譯文進行創(chuàng)作性的發(fā)揮,以達到“雅”的境界。但是這種翻譯方法并不適用于法律翻譯。法律翻譯對準確性的要求是遠遠高于其他任何一個專業(yè)翻譯領域的,“準確”是法律翻譯的第一準則,不僅要求譯文要絕對忠實于原文,而且對其遣詞造句也要求一一對應于原法律條文,不得有隨意的增刪現(xiàn)象。沒有準確性,就完全失去了翻譯的意義。此外,在字詞的選擇上也要盡量避免華麗的辭藻與修辭句型,而應選用規(guī)范莊重的書面語,這樣才可以保證譯文的嚴肅性。

      2.法律翻譯要立足于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之上,切忌望文生義。譯者在進行法律翻譯的過程中,不要僅拘泥于當前翻譯的一字一句上,而是要放眼全文,聯(lián)系上下文的語境,在全面了解了整篇文字所要傳達的信息之后再選擇恰當的語句進行翻譯。如果只是單純從只言片語的字面出發(fā),脫離了整體語境背景,其譯出的文字難免不會失之偏頗,甚至謬以千里。如,前文所提及的“物證”一詞,就是譯者缺乏相應的語境知識,從而導致翻譯上的失誤。因此,法律翻譯中切忌照本宣科,望文生義。

      3.法律翻譯的用語一定要正式、規(guī)范。法律語言與文學作品的最大區(qū)別之一就是其具有高度的規(guī)范性,所以法律翻譯所使用的語言也必須是規(guī)范的法律語言,否則就會引起歧義導致表意錯誤,從而引發(fā)法律糾紛。同時,如果法律翻譯中充斥著口頭語、俚語甚至是網絡流行語,就會使譯文失去法律語言的嚴肅性與權威性。此外,由于法律語言中術語有著極高的使用頻率,因此法律術語的翻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在翻譯法律術語的時候一定要與其約定俗成的固定表達方式保持一致,如若是翻譯新生的法律術語,也要在行文中前后一致,不能因譯者對新生術語拿捏不準而使用不同的字句來翻譯同一個術語。

      4.譯者要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在英譯漢的時候,譯者有時太過拘泥于英語的表達方式而導致譯文嚴重歐化,出現(xiàn)英式的中文。反之,在漢譯英的情況下,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譯者對其的掌握程度必然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樣樣精通,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會因受中文影響而譯成中式英文,甚至會由于對原文理解不夠透徹而只得生搬硬套,逐字逐句進行字面直譯,結果導致了英語的不規(guī)范表達。如果譯者自身語言素養(yǎng)不足,更會導致譯文前后矛盾、邏輯混亂、結構零散。

      三、結語

      法律翻譯是一門極為特殊的翻譯,較之一般性翻譯,法律翻譯對譯文的要求更高,更嚴格,法律翻譯工作者應該以認真負責和謹慎細心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一次的翻譯。一方面,譯者必須要加強自己的法律意識與法律修養(yǎng),多下功夫研究學習法律專業(yè)知識,多閱讀法律相關書籍著作,熟悉中外法律的不同特點,提升自己的法律水平;另一方面,譯者也要加強自身的漢語與英語知識素養(yǎng),在詞匯、語法方面繼續(xù)加深鞏固,這樣才能保證在翻譯的過程中精準地把握字、詞、短語乃至句子的正確含義,從而把握譯文的準確。這樣把法律知識與語言基礎有機的結合,才能保證譯文擁有著法律的嚴密性、準確性、專業(yè)性與公正性。此外,譯者還應當博覽群書,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人生閱歷,從而使自己的翻譯得到更好的改進與提升。

      [1]陳忠誠.法窗譯話[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2.

      [2]孫萬彪.英漢法律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李克興,張新紅.法律文本與法律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張建萍)

      Problems in Legal Transl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FAN Hui-yan

      (ShanxiPoliticsandLawInstituteforAdministrators,TaiyuanShanxi030012,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legal translation practice, such as in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mprecise term translation, carrying out omissions or increasing other words in the translation too freely, ambiguity caused by vague wording, spelling or grammatical errors, and failure caused by different national policy measures or legal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refore, translators should improve their own language literacy, put accuracy as primary criterion in legal translation, make correct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original, and avoid interpreting legal terms without real understanding. In addition, legal translation should be formal and standard so as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legal translation; accuracy; ambiguity; legal terms; language literacy

      2016-09-27

      樊慧燕(1979-),女,山西太原人,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基礎部講師。

      DF0-055

      A

      1672-1500(2016)04-0098-04

      猜你喜歡
      術語譯者原文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讓句子動起來
      嘗糞憂心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賣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有感于幾個術語的定名與應用
      從術語學基本模型的演變看術語學的發(fā)展趨勢
      從翻譯的不確定性看譯者主體性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
      房产| 镇赉县| 黑山县| 潞城市| 湘阴县| 留坝县| 拜城县| 纳雍县| 棋牌| 吉首市| 苍南县| 兖州市| 秦皇岛市| 兴仁县| 宜宾市| 塘沽区| 徐闻县| 天祝| 星座| 昂仁县| 湟中县| 灵武市| 柯坪县| 雷州市| 永靖县| 长武县| 革吉县| 阿坝县| 惠东县| 普定县| 沐川县| 醴陵市| 自治县| 广河县| 岳阳市| 南溪县| 长春市| 龙游县| 建昌县| 廊坊市| 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