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女與秋千
【原文】
點絳唇
(宋)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譯文】
蕩罷秋千起身,懶得揉搓細嫩的手。在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身上的涔涔香汗?jié)B透了薄薄的羅衣。突然看見進來一位客人,慌得顧不上穿鞋,只穿著襪子抽身就走,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含羞跑開,倚靠門回頭看,又嗅著青梅的香氣。
【經(jīng)典背后】
秋千,舊時寫作“鞦韆”,是我國古代婦女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據(jù)說是春秋時北方山戎的游戲,齊桓公伐山戎時流傳至中原一帶,后又遍布全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說到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那時的人們?yōu)榱松?,不得不依靠蔓生植物攀緣樹木,跨越溝澗,以采擷野果和獵取食物,這種蔓生的藤條擺蕩就是秋千的雛形。到了山戎時代,就已經(jīng)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娛樂游戲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當(dāng)時的秋千繩索多以獸皮制成,故而“鞦韆”兩字偏旁從“革”。這種皮革制成的繩索牢固安全而有韌性,是基于上古生活實踐而產(chǎn)生的一種體育游戲。
從詞人高無際的《秋千賦》中,我們可以知道,秋千在漢武帝時已經(jīng)流行于宮中。其文在幾百字的描寫中,生動地反映了宮人蕩秋千的嫻熟技巧和高難程度,如“叢嬌亂立以推進,一態(tài)嬋娟而上躋;乍龍伸而蠖屈,將欲上而復(fù)低;擢纖手以星曳,騰弱質(zhì)而云齊;一去一來,斗舞空之花蝶;雙上雙下,亂晴野之虹蜺。輕如風(fēng),捷如電,倏忽顧盼,萬人皆見”,便描繪出漢武后庭的一幅秋千美人圖,令人眼花繚亂,產(chǎn)生美好的遐想。
唐代宮中也流行秋千之戲。唐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寫道,“長長絲繩紫復(fù)碧,裊裊橫枝髙百尺”,夸張的描寫,讓我們看到隨著長長絲繩的牽蕩,游戲者似乎已被帶向了秋千架外的百尺高空。元稹的《雜憶》也有對秋千的懷念:“憶得雙文人靜后,潛教桃葉送秋千?!薄半p文”是元稹小說《會真記》中的主人公崔鶯鶯,也是后來《西廂記》中的女主角,看來,生活中的她也是一位秋千的愛好者。
宋代的秋千娛樂更是別有情致。《東京夢華錄》說北宋汴都人出城采春,“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踈狂”。而南宋的都城臨安,相傳也是“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武林舊事》)?!抖汲怯泟佟氛f當(dāng)時臨安有專賣小兒糖果的食店,其中的糖果竟有“宜娘子秋千”之名,可見秋千在宋代婦女中的普及?!稏|京夢華錄》中還記載了宋徽宗在臨水殿看秋千比賽的場景,其中最為驚險的動作是在畫船上豎立秋千架,人在秋千上蕩起蕩落,最后從最高處雙手脫繩,借秋千回蕩躍入空中,再翻個跟頭,投身于水中,名為“水秋千”。我想如此高難的動作可能是由男子完成的,可見宋代秋千運動已列入雜技百戲,而不僅僅局限于女子娛樂了。
元代的大都和江南杭城都盛行秋千運動,蒙古族詩人泰不花就有詩作《應(yīng)制題秋千》,說明蒙古族婦女也在大都蕩起了秋千。而“院落秋千誰氏女,彩繩擲起過墻高”,更成為當(dāng)時西湖風(fēng)景的點綴。
秋千是城市經(jīng)濟繁榮與發(fā)達的體現(xiàn)。秋千在市民階層的涌現(xiàn)和普及,更可見秋千流俗之廣泛。正像杜甫“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xí)俗同”和蘇東坡“轆轤繩斷井深碧,秋千索掛人何所”反映的那樣,秋千已成為城市居民家庭院落中的常備設(shè)施。
明清時期,秋千不僅在漢族地區(qū)開展,更流行于我國的廣大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如東北的朝鮮族、臺灣地區(qū)的高山族、云南的納西族、青海的土族、新疆的柯爾克孜族等都有豐富多彩的秋千運動。
目前,秋千運動在漢族地區(qū)的流行已不廣泛,我們僅能在一些兒童游樂場中見到個別秋千架,也很少看到蕩秋千的能手。但是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秋千仍然是一項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
有著幾千年歷史和傳統(tǒng)的秋千曾經(jīng)是中國婦女的一項重要娛樂和體育活動,它活躍了生活,鍛煉了意志,培養(yǎng)了勇敢精神,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體育項目,而它在中國體育史上發(fā)揮的作用也是不該忘記的。
(趙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