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狗秋千架》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首次發(fā)表時的題目為《秋千架》。盡管后來在題目上又加了“白狗”這一不論是在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還是意義蘊含上都十分重要的元素,但是“秋千架”作為導致小說人物暖的悲劇命運的直接因素,其地位和寓意不容忽視。本文從搖擺的態(tài)度、生命的活力以及命運的無常三個方面試分析秋千架的象征意義。
關鍵詞: 秋千架 擺動的態(tài)度 生命的活力 命運的無常
《白狗秋千架》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創(chuàng)作于1984年的一萬余字的短篇小說a,屬于莫言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歷來在學界享有較高評價,莫言對“高密東北鄉(xiāng)”這一文學世界的構建正是始于這部小說,它曾獲得1988年臺灣“聯合文學獎”,根據這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暖》也斬獲16屆東京電影節(jié)“金麒麟獎”等諸多獎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白狗秋千架》最初發(fā)表于1985年8月《中國作家》時的題目為《秋千架》。b題目在后來又加上了“白狗”這個重要元素,因為“白狗”不論是在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還是意義蘊含上都是十分重要的c,但是“秋千架”作為導致小說人物暖的悲劇命運的直接因素,其地位更為核心,所蘊含的寓意也更為豐富,且不容忽視。
《白狗秋千架》這篇小說的故事簡單而悲傷,短暫卻意蘊悠長。從農村考上北京一所大學并在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且已有未婚妻的“我”,在還鄉(xiāng)的途中邂逅了被繁重的勞作和灰暗的生活摧殘得邋遢又粗俗的初戀暖,而十年前的暖原本是一個亭亭玉立能歌善舞的女孩,卻在跟“我”一起蕩秋千時,從突然斷了的秋千架上跌進了刺槐樹叢被刺瞎了一只眼睛;殘疾的暖后來嫁給了一個粗鄙暴躁的聾啞人,又生下三胞胎聾啞兒子,被命運折磨得無可奈何的暖在“我”即將離開時,在高粱地里希望“我”給她一個會說話的孩子,故事在暖提出要求后戛然而止。由上可知,突然壞了的秋千架是造成暖的悲劇命運的元兇,也是造成她人生轉折的開始,盡管它不如白狗在小說中出現的頻率高,但是它的背后同樣潛藏著豐富的象征意義。
一、搖擺態(tài)度的象征
正如《白狗秋千架》中白狗的守候象征著暖的守候,秋千的搖擺則象征著“我”的態(tài)度的搖擺。首先是“我”在愧疚與逃避中搖擺。原本如花似玉有著美好明天的暖,正是在“我”的央求之下才去蕩秋千,才會被刺瞎一只眼睛,因此“我”對此充滿愧疚。但是當在大學頭兩年給暖寫信而沒有收到回信后,此后近十年間便不再理會暖,沒有想過暖為何不回信,她過得怎么樣,甚至是否還活著……就連在和父親聊起故鄉(xiāng)的人和事而感慨的時候,也從未想過詢問一下暖的情況。于是就在“你不說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情況下,“我”在北京上學、工作、談戀愛(或許暖的不回信正是他想要的結局)。就連這次還鄉(xiāng),也是在父親的屢勸之下才“終于下了決心,割斷絲絲縷縷,回來了”。當“我”在石橋上與暖不期而遇時,暖原本皎皎如星的雙目因為一只眼睛的殘缺而在臉上造成了凄涼古怪的表情,再加上暖在炎熱的天氣做著十分繁重的體力活,讓“我”無法不生出愧疚??墒窃趲拙浣徽勚惺艿脚霓揶碇S刺后,之前的愧疚便蕩然無存。當“我”聽說暖嫁了個啞巴后,心里又生出來些許愧疚,在親眼看到暖被暴躁的啞巴丈夫“蹂躪”時“我”的愧疚加重,但是在接受啞巴回贈的刀之后,立刻覺得“他雖然啞,但仍不失為一條有性格的男子漢,暖姑嫁給他,想必也不會有太多的苦頭吃”。由此忘了先前看到啞巴下流、粗暴、腌臜的面孔。走著走著,“走到橋頭間,已不去想她的事,只想跳進河里洗個澡”,愧疚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高粱地里聽到暖親口哭訴她凄慘的婚后生活時,愧疚再次涌上心頭。當暖最后提出給她一個孩子的要求時,小說雖然戛然而止,但是無論“我”答不答應都難以擺脫在“愧疚”和“逃避”之間的搖擺:假如答應了暖,看似是對暖的彌補和拯救,但是一旦暖真的懷孕,后面的事情就更加復雜,同時也是對未婚妻的背叛;假如拒絕了,暖說“你不答應就是害死了我了”,他會背上更沉重的負罪感。
其次,秋千架也象征著“我”對暖在愛與怨之間搖擺?!拔摇焙团韧逵滞瑢W,“我”會吹笛,暖會唱歌,可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然而隨著儀表堂堂的軍官蔡隊長的出現,暖的注意力和愛慕之情發(fā)生了轉移,并且當面說出“他不要我,我再嫁給你”這樣傷“我”自尊的話,很自然讓“我”對暖產生了抱怨,不過此時是那種情侶之間吃醋似的又愛又恨。隨著參軍愿望的破滅,“我”對暖重新發(fā)起愛的攻勢,央求她在寒食節(jié)后的月夜里蕩秋千,但是卻沒想到這次蕩秋千會是這段感情走向終結的起點。于是“我”愧疚、悔恨,對暖既有不舍和憐惜,又有不忍和嫌棄,既有負罪,又想逃避,從此陷入了對暖的愛與怨的搖蕩之中難以擺脫。
最后,秋千架還象征著“我”和作者莫言對故鄉(xiāng)——高密東北鄉(xiāng)在愛與恨之間搖擺。故鄉(xiāng)是“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也是“我”想盡辦法努力逃離、走了十年不想再回來的地方,是有著“我”熟悉和思念的人和風景的地方,也是有著“我”不想再承擔的繁重勞作和不想再面對的人的地方?!拔摇奔葹樽约撼晒ψ叱龉枢l(xiāng)而感到慶幸,又為久未還鄉(xiāng)而感到不安?!拔摇睂枢l(xiāng)的復雜情感看似是因為“我”在《白狗秋千架》這篇小說中特殊的人物關系而造成的特殊案例,實際上也是莫言對自己故鄉(xiāng)復雜情感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一代“農裔”知識分子對自己故鄉(xiāng)復雜情感的真實寫照。d正如莫言自己所說的一樣,他對高密東北鄉(xiāng)這塊“耗干了祖先們的血汗,也正在消耗著我的生命”的土地“充滿了仇恨”,為此他幻想“假如有一天我能離開這塊土地,我決不會再回來”,但現實情境卻是三年后他回到家鄉(xiāng)時,“心中卻是那樣激動”,由此也促使他認識到對于生養(yǎng)他的這塊血地“你可以愛它,也可以恨它,但你無法擺脫它”e。
二、生命活力的象征
秋千架即秋千,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常常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采摘野果或獵取野獸,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而至于用于娛樂嬉戲的秋千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在漢武帝時期,“秋千者,漢武帝后庭之戲也”,是為了“祈千秋之壽”,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寓意和目的。而從唐代起,秋千的流行不僅更為普遍,清明寒食前后還成了秋千游戲活動的特定時間,與祭祀、春游、踏青、蹴鞠、牽勾、斗卵等一系列體育活動共同組成寒食、清明重要的民俗活動。杜甫的《清明二首》曰:“十年墩蹺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本兔鑼懥饲迕?、寒食節(jié)處處蹴鞠,家家豎秋千的盛況。此時已是立春之后,天氣回暖萬物復蘇,人的生命力也隨著大自然而復蘇、勃發(fā),而蕩秋千正可以滌去煩悶、鍛煉身體,增強身心活力。
小說中“我”央求暖一起去打秋千正是在寒食節(jié)之后,此時的“我”十九歲,暖十七歲——“婷婷如一枝花,雙目皎皎如星”,“我”會吹笛,暖能歌善舞,且都春心萌動,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我們”在春天月夜的秋千架上快樂得仿佛“上了天”,生命的活力也達到了頂點。而秋千斷了,兩人的生命從此便就缺少了活力。瞎了一只眼的暖再也沒有從前的自信和快樂,不僅徹底告別對蔡隊長的愛戀和入伍的期待,而且連原本退而求其次的“我”,甚至更一般的男子也配不上,她嫁給了附近村子里一個野蠻暴躁的聾啞人,生下跟她丈夫一樣聾啞的三胞胎兒子,每天干著繁重的農活……命運的折磨使得暖不再有夢幻的期待和幻想:“這就是命,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亂想不中用?!彼闹杏锌鄥s只能對著陪伴的白狗傾訴,她的生命也像白狗的毛色一樣蒼白枯槁了。而“我”雖然考上了北京的大學還留校任教,看似飛黃騰達實則變得蒼白懦弱,不僅在得不到暖的回信后將其拋諸腦后不再過問,而且十年都沒有勇氣還鄉(xiāng)查探,在逃避中過得“輕松,滿足”而“幸福”,在父親的再三要求下才下定決心回去看看;而在目睹了暖生活的慘狀之后不僅沒有任何補救的想法和措施,還一再安慰自己“獨眼嫁啞巴,彎刀對著瓢切菜,按說也并不委屈著哪一個”,“想必也不會有太多的苦頭吃”。連在穿不穿牛仔褲這樣的小問題上,他居然都猶豫不決還撒了謊。在高粱地里見到等待的暖時,他居然“身發(fā)緊發(fā)冷,牙齒打戰(zhàn),下顎僵硬,嘴巴笨拙”,再也沒有當年明知暖心里愛慕著比自己優(yōu)秀的男人卻仍然努力爭取的勇敢和活力。因此,秋千架也是生命活力的象征。
三、命運無常的象征
秋千成為女性生命形態(tài)的表達是在唐詩宋詞中就有的傳統(tǒng),f《白狗秋千架》這篇小說中突然壞掉的秋千架就是女主人公暖變幻無常的命運的象征。本來與心愛之人在春天月夜下蕩秋千是件浪漫甜蜜的事情,然而作者寫道:“秋千架,默立在月光下,陰森森,像個鬼門關。”擺動起來的秋千使“我眼前交替出現田野和河流,房屋和墳丘”,暖的命運也像秋千高高升起后迅速降落一樣,從快樂得“上了天”的頂端跌進了灰暗的深淵。原本暖有著出眾的外貌和才藝,如果沒有破相,“沒準兒早成了大演員”,然而她在十七歲花一樣的年華時意外成了“個眼暖”;生下三胞胎又聾又啞巴的兒子后她祈求老天“哪怕有一個響巴,和我做伴說說話”,但是希望又再次落空;十年未見的“我”的歸來和探望,讓她果斷采取向“我”求種的行動……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在其名作《項鏈》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是多么奇怪,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敗壞你?!眊暖的經歷正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但是仔細思考小說中除了暖之外的人的命運也充滿未知和變數。首先小說中寫到十年前“我”和暖有機會通過當兵改變命運,但最終落了空。后來考大學又成了“我”進入城市的途徑。然后,“我”的父母在“我”求學離開家鄉(xiāng)后,搬遷到外省“我”哥哥處居住。還有“三中全會后,農民生活大大提高了”,這句話更是說明個人尤其是農民的命運充滿被動和不確定。因此暖坎坷無常的命運是無數農村女性乃至無數人的命運的縮影,所以在這篇小說中秋千架也是命運無常的象征。
四、結語
“如果在世界上給短篇小說排出前五名的話,莫言的應該進去?!県這是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對莫言短篇小說的評價,由此可見莫言短篇小說水平之高的同時,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他對作品中每一件事物的描寫都有其特殊的用意,尤其是對作為《白狗秋千架》這篇小說題目中僅有的兩個意象之一的秋千架。通過前面的論述可以發(fā)現秋千架有著搖擺的態(tài)度、生命的活力以及命運的無常等多重象征意義,由此也啟發(fā)我們在閱讀莫言以及其他作家作品時要培養(yǎng)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會作品的魅力。
a 莫言:《白狗秋千架》,《中國作家》2012年第21期,第24-31頁。
b 莫言:《秋千架》,《中國作家》,1985年第8期,第135-144頁。
c 肖楠:《鄧建琴.管中窺豹——〈白狗秋千架〉中白狗形象分析》,《青春歲月》2013年第5期,第27頁。
d 田豐:《農裔知識分子: 新時期以來游離于城鄉(xiāng)之間的他者——以〈白狗秋千架〉〈高老莊〉和〈風雅頌〉為例》,《寧夏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第179-185頁。
e 莫言:《我的故鄉(xiāng)與我的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2期。
f 趙麗萍:《唐詩宋詞中的秋千意象及其文化內涵探究》,《長治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8期,第36-38頁。
g 莫泊桑:《項鏈》,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版,第277頁。
h 莫言:《白狗秋千架》,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封面一。
作 者: 崔婷偉,碩士,現就職于錦州醫(yī)科大學圖書館,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