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官當效蘇東坡
【原文】
浣溪沙(其五)
(宋)蘇軾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譯文】
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jīng)過雨洗后,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不會揚起灰塵。不知何時才能抽身歸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猶如被水潑過一樣的光輝;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草、艾草的熏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我雖身為使君,卻不忘自己實是農(nóng)夫出身。
【經(jīng)典背后】
北宋神宗時期,徐州災害不斷,熙寧十年發(fā)過大水,次年即元豐元年又遇旱災,徐州百姓再次經(jīng)受嚴峻考驗。時任徐州知州的蘇軾憫民悲苦,不僅祈雨于民,為民請命于天,還興修水庫、勸課農(nóng)桑,通過實際行動來切實緩解旱情。兩次大災,蘇軾皆與徐州百姓同心協(xié)力,共同應對。
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遭遇旱災,對于此次旱情,蘇軾在《徐州祈雨青詞》中有所描述,“水未落而旱已成,冬無雪而春不雨,煙塵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麥已過期,獲不償種;禾未入土,憂及明年?!辈懙溃骸俺嫉裙аf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數(shù),非鬼神之得專。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請命。若其賦政多辟,以謫見于陰陽;事神不恭,以獲戾于上下,臣實有罪,罰其敢辭。小民無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詔,分敕山川之神。朝階齊寸云,暮洽千里。使歲得中熟,則民猶小康。”祈求神靈可憐百姓處境,及時布云下雨,使來年收成有望,并遵照朝廷旨意和百姓愿望,率民至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關于石潭的具體位置目前存有二說,一說認為石潭在今徐州銅山縣大廟鎮(zhèn)附近的龍?zhí)渡缴?,又名“老龍?zhí)丁?,旁邊豎有一碑,石碑正面題有蘇軾所書“霖雨蒼生”四字,背面則介紹石潭地理位置及周圍景觀。一說認為蘇軾求雨之地在今徐州金山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的龍虎潭。
盡管目前對石潭具體位置尚無確論,但蘇軾為徐州百姓祈雨的事跡確為后人廣為誦傳,蘇軾的《起伏龍行》亦詳載其事,即“何年白竹千鈞弩,射殺南山雪毛虎。至今顱骨帶霜牙,尚作四海毛蟲祖。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碧潭近在古城東,神物所蟠誰敢侮。上欹蒼石擁巖竇,下應清河通水府。眼光作電走金蛇,鼻息為云擢煙縷。當年負圖傳帝命,左右羲軒詔神禹。爾來懷寶但貪眠,滿腹雷霆喑不吐。赤龍白虎戰(zhàn)明日,(是月丙辰,明日庚寅)倒卷黃河作飛雨。嗟吾豈樂斗兩雄,有事徑須煩一怒。”蘇軾親自點燃香燭祭祀山神與龍王,并大聲朗讀親筆所寫祈雨文章,其文并非一味向諸神乞情,而是痛斥諸神熟視無睹百姓疾苦,陷民于水深火熱之中而無動于衷的憤懣之情,體現(xiàn)了蘇軾為民請命,不惜得罪神靈的自我犧牲精神。
然而,蘇軾并非一味迷信,在祈雨的同時,亦因地制宜,踏看水源,征集民夫,修筑池塘、水庫,用自我救贖的方法來解決日益嚴重的旱情問題。在蘇軾與徐州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此后不久又下了一場雨,徐州旱情有了很大緩解,作物長勢喜人,豐收在望。夏初,蘇東坡再次前往石潭謝雨,沿途盡是一片豐收的景象。蘇東坡喜不自勝,滿懷深情地寫下五篇《浣溪沙》(本篇為其中第五首),來描繪這幅仲夏豐收的場景。在這組詩中,我們看到一幅幅田園豐收的畫面,蘇軾的喜悅之情,在“麗日”“碧溪”“游魚”“黃童”“白叟”“麋鹿”“猿猱”等字里行間跳躍。這種感情的自然流露,恰恰反映了蘇軾愛民如子以及與民眾同甘共苦的真實心境。
(柯雪整理)
名校名片
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初級中學是江蘇省重點中學,其前身是儀征化纖公司于1981年創(chuàng)辦的職工子弟中學,1987年開始與南京師范大學聯(lián)合辦學。學校堅持“質量強校、科研興校、特色立?!钡霓k學思路,謹遵“立志、博識、超越”的校訓,為學生搭建多元成長的舞臺,努力讓每個學生成人、成才、成功。
學校的作文教學注重序列化訓練,明確作文的學段目標與訓練重點,避免了隨意性;注重學生的互幫互助,在教師指導下展開自改與互批;注重讀寫結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剛性閱讀”制度,強調讀書筆記的撰寫,引進“源頭活水”。學校在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中屢獲佳績。近年來,李澤健、高雅兒、陳靜溪等學生先后獲得江蘇省中學生作文大賽(初中組)特等獎或一等獎。
責任編輯:趙瑋見習編輯:張雪韻
email:xueyun06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