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瓊佚文與其寧夏修邊得失

      2016-04-11 21:26:26王仁芳張瑞芳
      史志學刊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奏議王瓊筑墻

      王仁芳 張瑞芳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銀川750001)

      王瓊佚文與其寧夏修邊得失

      王仁芳張瑞芳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銀川750001)

      明代重臣王瓊嘉靖初年出任陜西三邊總制,在邊四年間,整飭軍務、修筑邊墻、吟詠唱和,所撰部分奏議詩文,在同時期編篡的(嘉靖)《固原州志》、(嘉靖)《寧夏新志》兩部地方志有幸得以保存,其中五篇別書失載,對研究王瓊此段生平提供了新材料,也使客觀評述其在寧夏修邊得失有了更多參照依據(jù)。

      王瓊佚文寧夏修邊得失

      一、寧夏地方志保存的王瓊佚文

      王瓊(1459—1532),字德華,世稱晉溪先生,山西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中進士,先后任工部主事、郎中、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督漕運、戶部右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歷仕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頗能決大疑,定大難,為明代重臣[1]張正明.明代重臣王瓊.晉陽學刊,1997,(5);王春瑜.明史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P114-116)。

      正德年間,武宗荒嬉,朝政紊亂,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與兵部尚書王瓊為首的吏、兵兩曹“外交懷而內(nèi)水火,日夕相猜防”[2](P194),閣部之間黨爭嚴重。嘉靖皇帝即位之初,王瓊被首輔楊廷和一派誣為“奸黨”,被劾論死,因極力自辯,得減戍邊。后大禮議起,楊廷和勢衰。嘉靖七年(1528),因禮部尚書桂萼力薦,王瓊被復起為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提督陜西三邊軍務。鎮(zhèn)守三邊期間,王瓊屢敗吐魯番,收復哈密,重創(chuàng)套敵內(nèi)犯,使寧夏、山西、陜西諸邊得以安全。于寧夏、固原等地主持修筑邊墻數(shù)百里。撫定洮、岷番民七十余部,西北軍民唯恐王離去,屢屢相率乞留。嘉靖十年(1531)十一月,改任吏部尚書,十一年七月卒于任上,詔贈太師,謚恭襄[3](清)張廷玉.明史(卷一九八)·王瓊傳.中華書局,1974.(P5231-5235)。王瓊敢于任事,敏練果決,所至局面大開,政績卓著,其晚年在寧夏的施政所為,得到了當時嘉靖皇帝的褒獎及朝野多數(shù)大臣的贊譽,為鞏固西北邊防,保障地方軍民生命財產(chǎn)做出了重要貢獻。

      今寧夏南北以固原與銀川為中心,明代時曾分設固原、寧夏二鎮(zhèn),所謂九邊重鎮(zhèn)有其二,尤其是固原在明代西北邊防中具有重要地位。成化十年(1474),于固原設置三邊總制府,負責節(jié)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弘治十五年(1502)設固原鎮(zhèn),十八年移陜西總兵駐守固原,另設參游等官。至嘉靖四年(1525)以后,總制

      [2](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7).內(nèi)閣“閣部離合”條.中華書局,1959.一職常設,“節(jié)度四鎮(zhèn),凡九千里。帶甲二十萬,當九邊之七焉”[1](明)楊守謙.大司馬南川張公獻捷碑記略.(明)劉敏寬纂次(萬歷)固原州志.收入牛達生,牛春生???嘉靖萬歷固原州志.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P230),固原成為統(tǒng)轄西北三邊四鎮(zhèn)軍務的中樞要地。王瓊于嘉靖七年(1528)二月,七十歲高齡時被起復為兵部尚書,總制三邊,整飭西北邊防,至嘉靖十年九月為唐龍接任,任職三邊總制前后四年。在此期間,王瓊撰寫的部分奏議詩文,在同時期編篡的(嘉靖)《固原州志》[2](明)楊經(jīng)纂輯.(嘉靖)固原州志.收入牛達生,牛春生???嘉靖萬歷固原州志.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嘉靖)《寧夏新志》[3](明)胡汝礪.陳明猷???(嘉靖)寧夏新志.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兩部地方志有幸得以保存。

      (嘉靖)《固原州志》由寧夏平虜守御千戶所人楊經(jīng)編纂,于嘉靖十一年(1532)成書刊印,由王瓊直接參與修纂并最終裁正。書中除對王瓊?cè)蝺?nèi)文治武功詳加褒溢外,在卷二的詩文部分,收錄了王瓊的兩篇詩作及三篇奏議。(嘉靖)《寧夏新志》于嘉靖十九年(1540),由寧夏人管律重修定稿,其中收錄有王瓊的六首律詩。王瓊平生著述甚豐,傳世文稿事涉其三邊總制期間功業(yè)作為主要有自著《西番事跡》《北虜事跡》[4]此二種王瓊著作均收入《王瓊集》中.單錦珩輯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P41-98)以及后人輯錄其兵部履職奏議《王晉溪本兵敷奏》[5](明)陳子龍等選輯.皇明經(jīng)世文編.中華書局,1962.等,寧夏所存二志收載王瓊詩文未見載錄。由于二志均為極珍貴的孤本,解放后始得刊刻流傳,民國二十八年(1937)王瓊后人編輯《王恭襄公年譜》時將《固原志》《寧夏志》列為“征求未得之參考書目”[6]張友椿編輯.王恭襄公年譜.王瓊集.(P357),近年由單錦珩先生輯校、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瓊集》,輯錄了(嘉靖)《寧夏新志》卷七“詩文”部分的三首詩作[7]王瓊集.99-100.原文見《嘉靖萬歷固原州志》.403-404.,而散載于該書各營堡分卷的另三首則漏輯,(嘉靖)《固原州志》內(nèi)王瓊詩文亦未收載。因此,二志中收載的其余五首王瓊詩文則屬不為人注意的王瓊佚文,這些詩文涉及王瓊總制任內(nèi)大修邊墻、整飭邊務的經(jīng)歷細節(jié),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二、佚文反映王瓊寧夏治邊、修邊情況

      五首詩作均屬七言律詩,前三首收錄于(嘉靖)《寧夏志》中,后二首收錄于(嘉靖)《固原志》及后出(萬歷)《固原志》中,分別吟詠了花馬池(今鹽池縣)、廣武營(青銅峽市廣武村)、固原、預望(同心縣預旺鎮(zhèn))等今寧夏南北各地風光。收錄于(嘉靖)《寧夏志》中的六首王瓊七言律詩,有四首描摹花馬池一帶邊塹營壘及邊地風光,當時規(guī)定三邊總制平時常駐固原,每年六月至九月防秋時節(jié)要移駐花馬池[8](清)張廷玉.明史(卷七三)·職官二.中華書局,1974.(P1774),居中調(diào)度陜西三邊軍務,閱兵督工。明代長城修筑多于早春、秋初農(nóng)閑時節(jié)興工,溽暑及隆冬停工,因此王瓊吟詠花馬池一帶詩作多為秋景。《寧夏閱邊》《閱視征西將軍周尚文墻塹》《九日登長城關(guān)樓》[9]以上三首王瓊詩作見(嘉靖)寧夏新志(卷七)“文苑志詩詞”.嘉靖萬歷固原州志.403-404.《王瓊集》作為散佚詩文輯錄于. 99-100.以及《王瓊集》漏輯的《渡河過廣武營》[10](嘉靖)寧夏新志(卷三)“所屬各地西路廣武營”.嘉靖萬歷固原州志.(萬歷)朔方新志,(乾?。幭母?亦收錄此詩,詩題作《登廣武遠眺》.(P236)《駐兵花馬池》《九日登花馬池城》[11]以上兩首王瓊詩作見(嘉靖)寧夏新志(卷三)“所屬各地寧夏后衛(wèi)”.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240)等六首詩作,反映的正是這一重要邊防機制及修邊規(guī)劃。花馬池城亦稱寧夏后衛(wèi),即今鹽池縣城,長城關(guān)樓在城北六十步王瓊所設長城關(guān)上。《九日登花馬池城》與《九日登長城關(guān)樓》同為應景抒懷之作,同時古人有重陽節(jié)登高出游的習俗,賞菊、飲酒、即興賦詩,豪邁沉郁的意氣間流露出作者對這一重要區(qū)域關(guān)防守御的重視與自信。

      《偕寇中丞登固原鼓樓次韻》未注明寫作時間,篇名中提到的“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簡稱,明清時用作巡撫的別稱。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職位相當于御史中丞,常用作巡撫的加銜,故有此稱?!翱苤胸碑斨笗r任陜西巡撫的寇天敘,他為山西榆次人,與王瓊屬同鄉(xiāng),其任內(nèi)平暴除惡,作風機警干練,王瓊自然引為知己。當時每值冬春“防秋”時節(jié),按例陜西巡撫要移節(jié)固原,組織內(nèi)地府縣全力支前。王瓊他鄉(xiāng)遇故知,又值黨爭排擠遭罷黜后重獲重用,閱盡宦海沉浮、世態(tài)炎涼,萬千感慨自然盡在“一醉中”。

      《嘉靖己丑夏五月兵過預望城》,(萬歷)《固原州志》中詩名簡省為《過預望城》,余文相同[1](明)劉敏寬纂次.(萬歷)固原州志(卷二).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82)。(嘉靖)《固原州志》中另收錄有唐龍《預望城次晉溪翁韻》,與前詩偕韻,當屬唱和之作。預望城即平虜守御千戶所,是固原衛(wèi)防守、屯牧重地,也是三邊總制從固原北赴下馬關(guān)、花馬池邊防前線的必經(jīng)之地。嘉靖己丑即嘉靖八年(1529),時蒙古套部以數(shù)萬騎寇掠寧夏,王瓊即率諸道精兵三萬余,親赴花馬池前線,“寇聞,徙帳遠遁”,王瓊得“耀兵而還”[2](明)楊經(jīng)纂輯.(嘉靖)固原州志.收入牛達生,牛春生校勘.嘉靖萬歷固原州志.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此詩即記述了此事。唐龍次韻詩當作于嘉靖十年接任三邊總制以后。

      這些詩雖屬作者政務閑暇自娛或官場酬唱之作,但仍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準,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透過對邊地風物的生動描摹,也為后人了解當時寧夏的自然景色、社會風貌、民情習俗提供了豐富材料。同時詩作間流露出的豐沛、炙熱情感,對我們了解王瓊的思想品性以及治邊策略有重要幫助。王瓊御邊,主張集重兵于前線,加強“筑邊”等防御工事,整飭鹽課、馬政,督促戍卒屯墾,積極恢復邊地經(jīng)濟,減省朝廷及內(nèi)地百姓供輸之苦,這些詩作從各個側(cè)面反映了他的上述治邊主張。而在(嘉靖)《固原志》中保存的三篇王瓊奏議原文,保存了更豐富的史料。

      《設險守邊大省勞費奏議》[3](嘉靖)固原州志(卷二).奏議.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121-125)主要圍繞寧夏筑邊、整頓鹽課、舉薦人才三事展開。《明實錄》中未記錄有此奏議。文中亦未明確注明上疏時間,但參照其自著《北虜事跡》梗概,可知當在嘉靖九年(1530)。文中提及定邊營至花馬池挑挖橫塹一事時稱始于“今年七月”,又“計至十月地凍之時可完”,可知其上疏時,該項工程尚在進行中?!侗碧斒论E》中主要提及奏議中的寧夏筑邊一事,未收錄奏議全文。

      文中“定邊營至花馬池挑挖橫塹”工程由王瓊會同巡撫寇天敘、總督軍餉劉天和、巡按御史王儀會奏,廷議“從之”。工程于當年“七月興工,九月塹成,虜至不得入,居人利之”[4]北虜事跡.王瓊集.(P79)。該項工程分別由延綏西路管糧僉事張大用、寧夏管糧僉事齊之鸞各自負責,因組織領(lǐng)導得力,得以順利進行,王瓊奏議中大力舉薦二人,也是對他們筑邊功績的褒獎與鼓勵。工程完工后,關(guān)于花馬池西北至橫城堡挑挖壕塹一事,王瓊于當年十月“自花馬池至寧夏閱視”后,又有專門奏議,并且得到嘉靖皇帝首肯[5]肅宗世皇帝實錄(卷一一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1.(P2815)。十年春,上述修邊計劃得以正式實施。關(guān)于大小鹽池的管理,王瓊于嘉靖九年十二月亦有專門奏議,主要就二池的就近管理、冬春封池再次諫議,得到朝廷許可[6]肅宗世皇帝實錄(卷一二○).(P857-2858)。王瓊所舉薦張大用、齊之鸞,俱升任按察副使之職[7](明)齊之鸞.東關(guān)門記.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248)。齊之鸞學識淵博,文采宏麗,對桐城派的興起有先導作用。同時他也是明朝有名的直臣,初任寧夏僉事時,曾參劾過王瓊不修邊堡,而王瓊不以為隙,仍放心任用,事成后向朝廷極力舉薦,顯示出王瓊并非睚眥必報的意氣之人。

      《設重險以固封守奏議》[1](嘉靖)固原州志(卷二).奏議.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125-127)所陳修繕固原內(nèi)邊一事,《明實錄》未見記載,《北虜事跡》有扼要記述,奏議內(nèi)容詳陳內(nèi)邊修繕過程,所述重點在于為有功人員請賞,參照二文內(nèi)容,其上疏時間當在嘉靖九年十月以后。(嘉靖)《固原志》所存部分雖亦不完整,但保存了這次內(nèi)邊修繕工程的詳細經(jīng)過,具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可惜(嘉靖)《固原志》所載內(nèi)容亦有缺漏,其文末缺省內(nèi)容似建議延綏鎮(zhèn)亦仿固原對轄境內(nèi)二邊進行修繕。據(jù)《北虜事跡》,嘉靖皇帝覽奏后,對主持修邊的劉文等人加官封賞,又督促其繼續(xù)修理靖虜、蘭州段邊墻壕塹[2]北虜事跡.王瓊集.(P81),可印證上述推斷。

      《甘露降固原奏議》[1](嘉靖)固原州志(卷二).奏議.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127-128)為嘉靖十年八月甲辰日,王瓊與鎮(zhèn)守都督劉文聯(lián)合疏陳,前后經(jīng)過《明實錄》有詳細記載,條陳內(nèi)容亦略有涉及。嘉靖皇帝嗜好道教,迷戀祥瑞兆應,遍訪長生不老之術(shù),常命宮女清晨采集甘露兌服參汁以期延年益壽[3]肅宗世皇帝實錄(卷一二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1.(P3076)。一些大臣亦心懷各種目的,以天降甘露供奉以討其好?;实垡嘁暩事稙橄槿鹫髡?,用以供上天、賜近臣[4]肅宗世皇帝實錄(卷八六,卷八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1.(P1966,1969-1970)。嘉靖十年閏六月,陜西西安等六府大旱,蝗災嚴重,饑民遍野,寧夏、固原一帶尤甚。王瓊于六月丙申、七月癸丑連上兩疏,請求朝廷停課賑貸,救濟災民[5]肅宗世皇帝實錄(卷一二七,卷一二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1.(P3029-3030,3046-3047)。所謂甘露,實際上是天旱時蚜蟲大量繁殖,吸食樹葉營養(yǎng),所分泌出的發(fā)甜的油性物質(zhì),尤其以柳樹等枝葉上常見[6]葉長青.揭曉明代“甘露降固原”之謎.寧夏史志(內(nèi)刊),2012,(5).(P33-34)。王瓊等以此進呈,以皇帝樂于接受的方式,重在呼吁其“大施賑恤,省刑薄賦,尚禮興仁”,體現(xiàn)出這位能臣為國為民的一片良苦用心。

      三、王瓊寧夏修邊得失述評

      (嘉靖)《固原志》中收載的三篇奏議,有兩篇詳細敘述了王瓊在寧夏主持的修邊事宜,這正反映了其四年三邊總制任內(nèi)的重要作為。關(guān)于王瓊在寧夏的修邊活動,《北虜事跡》《寧夏新志》以及《明實錄》等史志資料均有記載,結(jié)合《固原志》保存的奏議原文,可以基本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脈絡。

      根據(jù)前述佚文內(nèi)容,參考其他史志記載,王瓊?cè)吙傊迫蝺?nèi)在寧夏開展的修邊活動主要有以下幾項:1.嘉靖九年七月至九月,為防護鹽池,令地方官吏于寧夏花馬池、延綏定邊營相接地方,挑挖壕塹一道,長五十余里,修成后防護效果很好[7]北虜事跡.王瓊集.(P79)。《設險守邊大省勞費奏議》重點述及此事。2.嘉靖九年八月至十月,王瓊令固原總兵劉文統(tǒng)領(lǐng)官軍八千四百余人,重新修繕了固原內(nèi)邊墻塹二百三十余里,主要采用“隨山就崖”,“鏟崖挑溝”的方式,設置山險墻。在地勢平漫的下馬關(guān)附近除平地開塹外,溝塹南面筑墻高一丈,長三十里[7]北虜事跡.王瓊集.(P81)。此即《設重險以固封守奏議》中提及的修邊經(jīng)過。3.嘉靖十年春,《設險守邊大省勞費奏議》中提及的修邊計劃正式實施,仍由齊之鸞、張大用分督各自境內(nèi)邊墻修浚工作。修邊工作自西向東,從紅山堡的黑水溝開始,計分為五段,共計動員兩萬三千兩百余人[8](明)齊之鸞.東關(guān)門記.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248),工程于當年三月開工,至秋季九月完工,寧夏境內(nèi)分工修邊里程共計一百八十六里,延綏定邊營段實際修邊里程為四十三里二百三十九丈五尺,共計二百二十八里。“內(nèi)筑墻一十八里,開塹二百一十里”。其中筑墻地段標注在花馬池至定邊營、定邊營至南山口段[1]北虜事跡.王瓊集.(P88-90)。其詩作《閱視征西將軍周尚文墻塹》亦即吟詠此事。4.嘉靖九年十二月,王瓊上疏建議于寧夏鎮(zhèn)城以北平虜城、以西賀蘭山一線修筑邊墻,得到朝廷同意[2]肅宗世皇帝實錄(卷一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1.(P2872-2873)。此事最初由寧夏副使齊之鸞提議并負責督修。東自黃河,西至賀蘭山稱“北關(guān)門墻”,于嘉靖十年三月興工,最初計劃起自賀蘭山打矹口,在平虜城以北四十里,因工程浩大,“役不能舉”,又向南改線至平虜城北十里許沙湖至賀蘭山棗兒溝,共三十五里,采用內(nèi)筑墻,外浚塹的修筑方法,役使六千五百余人,歷時五月,至秋七月完工[3]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89)。同年,北自赤木關(guān),南抵黃河大壩堡,長八十余里,沿賀蘭山麓修筑的西關(guān)門墻亦完工[3]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85)。

      從九年至十年兩年之內(nèi),王瓊在寧夏、固原兩鎮(zhèn)主持修邊達六百余里,涉及“河東墻”“北邊墻”“西邊墻”“固原內(nèi)邊”,囊括了寧夏明長城的大部分地段。王瓊于寧夏修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棄舊邊、筑新邊。在修筑“深溝高壘”時自橫城以東棄舊“河東墻”,南移十里,改筑新邊;在修筑“北關(guān)門墻”時王瓊未恢復黑山營、鎮(zhèn)遠關(guān)等舊的長城關(guān)防,直接于平虜城北十里修筑新邊墻一道。這也成為其日后遭受“棄地資敵”詬病的主要憑據(jù)。2.放棄夯筑土墻,采用挖塹為主、筑墻為輔的筑邊策略,王瓊的這種修邊方式,當時形象地稱為“深溝高壘”,實際是以塹為主,以墻為輔,謂之“防胡大塹”[4]王瓊.設險守邊圖說.王瓊集.(P87)。其中河東新邊全長二百二十八里,其內(nèi)筑墻僅一十八里,開塹二百一十里;北長城開塹三十四里,筑墻五里;“固原內(nèi)邊”墻塹共長二百三十余里,筑墻段長三十里,且墻高僅一丈,而墻外壕塹深闊則過兩丈;“西關(guān)門墻”亦為塹制。3.用時短、花費少。每道邊墻均在數(shù)月內(nèi)完成,全部工程在兩年內(nèi)完成,所花費人力、物力比之楊一清等筑邊孥費減省很多[5]肅宗世皇帝實錄(卷一○五).(P2483-2484)。4.防御效果差,重筑、改筑甚至廢棄者多。河東“深溝高壘”修成十余年后即大部廢棄重筑,維護利用者僅“計長五十四里,沿線設有墩鋪五十座”[6](明)張雨.邊政考(卷三).收入王友文主編.中華文史叢書.華文書局,1969.(P128),后經(jīng)唐龍、劉天和等后任總制“續(xù)修壕墻”、增建敵臺墩鋪,改筑完善為“橫城大邊”[7]王仁芳.明代寧夏河東筑邊新認識.寧夏社會科學,2011,(5).(P111-114);“西關(guān)門墻”塹成僅月余即被風沙掩埋而廢棄;“北關(guān)門墻”西段修成后因“土脈堿鹵”維護、修繕扒沙任務繁重,防御效果也并不好[8]張瑞芳,王仁芳.明代寧夏鎮(zhèn)三次筑邊活動的失敗與教訓.寧夏史志(內(nèi)刊),2013,(1).(P11-15),從最終多被改建、重筑、廢棄結(jié)果來看,其寧夏筑邊無疑是失敗的[6](明)張雨.邊政考(卷三).收入王友文主編.中華文史叢書.華文書局,1969.(P681)。

      形成上述特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舊“河東墻”距邊堡較遠,“賊至不即知”,不利于防御;王瓊主張挖塹,而舊“河東墻”多處于沙磧、平緩地帶,不利于挖塹,王瓊新邊向南移至岡阜高亢之地,利于設塹防御?!氨标P(guān)門墻”的修筑也遵循了上述原則。王瓊修邊尤其是新設邊墻時均進行了實地考察,利于防御與方便設塹是其勘定線路的重要依據(jù)。2.以塹為主、筑墻為輔的筑邊策略非王瓊首創(chuàng),成化間余子俊、弘治間秦紘都曾于內(nèi)邊沿線挖設壕塹,余子俊、徐廷章、楊一清于大邊則夯筑土墻,墻外取土設塹。王瓊未充分考慮地形環(huán)境因素,于地勢平曠、風沙彌漫的河套沙地開塹,必不能久遠。關(guān)于墻塹優(yōu)劣,明代人就有論及,且多認為墻優(yōu)于塹[3]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19),尤其是在河套大邊一線,王瓊等所挖壕塹最終多為筑墻取代。3.相對于筑墻,挖塹自然省工、省時、省錢,自然工程易成,反對阻力相對較小。楊一清筑墻因工程艱巨,組織不周,僅修四十里,即引起民夫嘩變,最終因勞民費帑而遭詰下獄,幾乎喪命。因此王瓊修邊必以此為鑒,始終以節(jié)約易成相標榜,正如奏議所稱,認為挖塹可“大省勞費”,“比之筑墻工省數(shù)倍,而為利無窮”。同時嘉靖七年以來,由于北方邊地災害頻仍,國虛民弱,各方面不愿、也無力實施大規(guī)模的筑墻力役。

      王瓊寧夏修邊有得有失,其是非功過,歷來備受爭議。河東墻一線,移墻近堡、棄平就崗,這是王瓊實地考察后從“以利實戰(zhàn)”的角度做出的正確選擇,所謂“蓋百年成之而不足,一日棄之而有余矣”[1]嘉靖萬歷固原州志.(P19)。指責多為意氣用事,不足為據(jù)。北長城最初修筑計劃亦是北去平虜城四十里,力圖恢復舊制。但因工程浩大,力所不逮才改筑于平虜城北十里處,靠近平虜城,以利屯守防御?!巴醐倧U鎮(zhèn)遠關(guān)而城平虜,棄地八十里,一何易也!”[2](明)魏煥.皇明九邊考.收入顧炎武選輯.皇明修文備考.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八.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P344)這類指責也是視邊墻為邊界,不了解王瓊以堡為主,利戰(zhàn)利屯的戰(zhàn)略主張以及他決策細謹、充分考慮邊地實際情況的實干作風,忽略了其既要省帑任事,又要與民休息的艱難處境,因此這種指責也是有失公允的。

      王瓊以古稀之年遠赴邊地,不僅在軍事上屢有建樹。蒞任后,多次赴邊地實地考察,兩年間即在寧夏筑邊數(shù)百里,使得邊地寧靖,虜不得入,在當時獲得了很高的聲望。雖從長期來看,其部分筑邊活動并不算成功,但也為后人積累了經(jīng)驗,留下了教訓。考慮到當時皇帝昏聵、廷臣黨爭、民生凋敝的政治、社會狀況,王瓊能有如此作為,不愧為治世能臣。兩部寧夏地方志中保留的王瓊詩文,為我們深入了解并公允評價這位明代歷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責編:樊譽)

      王仁芳(1979—),男,陜西隴縣人,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西部考古與歷史。張瑞芳(1980—),女,山西交城縣人,寧夏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研究與展陳。

      猜你喜歡
      奏議王瓊筑墻
      “?!闭邽橥?!面對2022年諸多行業(yè)困局,好潤如何積糧筑墻,長期作戰(zhàn)
      強者搭橋,弱者筑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辨誤一則
      讀書(2020年6期)2020-06-11 00:32:47
      明代目錄書中《包孝肅奏議》的嬗變
      論中國古代書目中“奏議”類目立類的源流及原因*
      天一閣文叢(2016年0期)2016-03-16 03:09:39
      王瓊詩詞選
      中國詩歌(2015年11期)2015-11-15 05:00:43
      有維娜、王瓊作品
      黑心海歸女“殺熟”記
      檢察風云(2014年10期)2014-10-29 05:49:00
      春江水暖鴨先知
      范欽《撫南贛奏議》整理札記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中超| 临沧市| 神农架林区| 重庆市| 青海省| 维西| 台东市| 玉树县| 甘南县| 涡阳县| 沈阳市| 滁州市| 秭归县| 芦山县| 泗水县| 曲松县| 八宿县| 乐都县| 张家界市| 天祝| 石嘴山市| 新巴尔虎右旗| 宁都县| 金山区| 封丘县| 肥城市| 灌云县| 赞皇县| 琼中| 昭通市| 清远市| 宕昌县| 榆林市| 鲜城| 陇西县| 岱山县| 北川| 姜堰市| 花莲县| 察雅县|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