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炒股的老李,半年前遇到了股災,損失了大半輩子的積蓄。在這之后他一直郁郁寡歡、精神萎靡,不思飲食,常獨處嘆息,身體也日漸消瘦。最近他還感到胃部脹氣、難受,常惡心、嘔吐、口干,身體容易出汗,家人帶他來醫(yī)院就診,經醫(yī)生反復詢問病史和排除各種疾病可能后,老李被診斷為心身疾病,需要住院進行治療。
近年來,隨著新的醫(y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提出,心身疾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心身疾病是一組發(fā)生發(fā)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的疾病,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fā)病、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常見的心身疾病包括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癥、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支氣管哮喘、甲亢等。
①心理-社會因素在發(fā)病前即存在,但患者本人不一定能意識到;②有軀體癥狀和體征,也可能有實驗室指征;③疾病常累及自主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支配的某一器官;④心身疾病導致的生理變化比較強烈和持久。常見的有睡眠障礙、進食障礙、性功能障礙、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冠心病等。
現實的應激事件或潛在的負面情緒可以導致或加重冠心病、消化性潰瘍、皮膚病等心身疾病。一般認為,精神刺激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影響自主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等中介機制,繼而影響內臟器官而導致心身疾病。除此之外,心身疾病的發(fā)生還有以下幾個因素。
1.情緒反應: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即積極、愉快的情緒)和負性情緒(即消極、不愉快的情緒)。正性情緒有益于身心。負性情緒作為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一種反應,對機體有保護作用,但如果強度過大或持續(xù)時間過久,則可能導致機體功能失調而致病。
2.個體易感性與行為模式:患者的生理狀態(tài)、遺傳素質、本身的性格特點與行為模式都和軀體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如A型行為模式的人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好勝心強,另一方面表現暴躁、缺乏耐心,他們患冠心病以及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較大;B型行為模式的人容易滿足、隨遇而安。研究發(fā)現,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大多比較被動、好依賴、缺乏創(chuàng)造性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則安靜、敏感、情感不易外露。癌癥患者往往克制自己的情感,不善于發(fā)泄,長期處于矛盾、抑郁和失望之中。
常見的軀體疾病表現有如下幾種:
1.神經性厭食:其核心癥狀是對“肥胖”的恐懼和對形體的過分關注,刻意控制飲食,導致體重明顯低于正常標準。
2.神經性貪食:患者反復發(fā)作性大量進食,有不能控制的飲食欲望。在發(fā)作期間,為避免體重增加常反復采用不適當的代償行為,如自我誘發(fā)嘔吐、濫用藥物、間歇進食等。
3.神經性嘔吐:進食后出現自發(fā)的或故意誘發(fā)的反復嘔吐,不影響下次進食的食欲,常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如心情不愉快等。
1.失眠癥:入睡困難、易驚醒、自覺多夢、早醒等?;颊叱κ吒械浇箲]和恐懼,嚴重的還可影響其社會功能。
2.醒覺不全綜合征:由于生活節(jié)律的改變,引起白天醒覺不全,表現為記憶差、疏懶,不能很好地進行工作和學習。
3.嗜睡癥:白天或夜間過度睡眠。此癥并非其他神經精神疾病所致,常常與心理因素相關,發(fā)作持續(xù)一個月以上。
4.此外還有睡眠-覺醒節(jié)律障礙及睡行癥(夢游癥)等。
1.性欲減退:持續(xù)存在的性興趣和性活動降低,甚至性功能喪失。
2.陽痿:成年男性在性活動的場合下有性欲,但難以勃起或勃起不充分或歷時短暫,以致不能完成性交過程,但在手淫、早晨醒來等其他情況下可以勃起。
3.女性陰道痙攣、男性早泄等。
當患者遇到首次誘發(fā)其哮喘的場景時,即使沒有相應的致敏原也可能出現哮喘發(fā)作,該類患者多依賴性強、懦弱、敏感、情緒不穩(wěn)和以自我為中心等,容易受情緒的影響。
胃腸道是最容易受情緒影響的器官之一,焦慮、抑郁、憤怒等情緒都可使消化活動受到抑制,而情緒的改善則有利于胃潰瘍等心身疾病的康復。
1.軀體癥狀,有明確的器質性病理改變或病理生理學變化。
2.明確病因,確定心理-社會因素存在,且心理-社會因素與疾病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病情改變常受心理-社會因素影響。
3.疾病的發(fā)生與患者的性格和易感性有某些關系。
4.排除軀體疾病和神經癥的診斷。
心身疾病的病程和預后與相應的疾病相關,目前尚無比較明確的研究結果,有些會遷延不愈,有些會得到周期性的緩解和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