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
抗戰(zhàn)期間,若論中國軍民使用最廣的槍械,一定有“盒子炮”的名號,而大量抗戰(zhàn)題材的影視劇中,“盒子炮”的身影更是無處不在。有人慨嘆,抗戰(zhàn)劇完全可以用“盒子炮”來衡量,“有‘盒子炮’的不一定是拍得好的,沒‘盒子炮’的一定是拍得爛的”。
“盒子炮”是中國對德國毛瑟1896式軍用手槍的俗稱,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自動手槍之一,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昂凶优凇痹谠O計上有個特色,就是它的槍套為一個木盒(“盒子炮”的俗稱即由此而來),如果倒裝在握柄后,它立馬變身一支沖鋒槍,成為肩射武器。手槍加裝槍托,最大的功能是提高射擊精度,至少可以將散布面縮小一半,同時還增加了射程。
德國毛瑟公司原本希望“盒子炮”能成為德軍制式手槍,不過事與愿違,直到1939年停產(chǎn)“盒子炮”,德軍根本看不上“盒子炮”。不過“西方不亮東方亮”,中國卻對該槍喜愛有加,毛瑟原廠生產(chǎn)的約100萬支“盒子炮”中,估計一半賣到中國。
除了進口,中國也大量仿制“盒子炮”。據(jù)記載,除開官辦兵工廠,就連地方豪強也招攬工匠手工打造,當然這些“土盒子炮”中看不中用,打幾發(fā)還可以,打多了就會卡殼。
對日作戰(zhàn)中,中國軍民廣泛使用“盒子炮”,中國軍隊的近戰(zhàn)火力往往比日軍強,這得益于“盒子炮”的大量配備。1937年淞滬會戰(zhàn)中,中國軍隊就將使用“盒子炮”的士兵編成手槍隊,與日軍展開巷戰(zhàn),或安排士兵化裝成平民,用“盒子炮”襲擊日軍巡邏隊,使其恐慌不已。
“盒子炮”在我人民軍隊中使用就更為廣泛,不僅敵后武工隊、游擊隊大量使用,不少八路軍、新四軍高級指揮員也使用“盒子炮”,例如時任八路軍第129師副師長的徐向前就配用一支M1932式7.63毫米“盒子炮”。中國人之所以愛用“盒子炮”,一是該槍來源比較容易,二是敵后武裝主要與日軍打近戰(zhàn),“盒子炮”容彈量大、火力猛的特點非常合適,當年有不少武工隊員攜帶兩支“盒子炮”,一支帶木制槍套,用于遠距離精確射擊,另一支將準星磨平,插在腰帶上,便于快速拔槍射擊,遇到緊急情況,還可以雙槍齊射。
選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