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 彬
“遇見”堆云洞
■ 沁 彬
原本只是想去平陸看看天鵝,在黃河邊,在夕陽里。
一切,就那么剛剛好。
夕陽西下時分,黃河岸邊,天鵝怡然自得地嬉戲……
一幅傾慕已久的畫面鋪展在眼前……
一切,如愿以償。
本該是打道回府的,朋友卻建議說,“再去認識認識堆云洞吧?”
“堆云洞?一個洞里能堆多少云呢?”
話沒說出,自己先笑了。
有時候,好奇的思維猶如孩童的稚氣,也幸好有了稚氣,才不會有錯過之美。
堆云洞的“洞中穿洞”景致
堆云洞的遠景
于是相約,第二天一起去“認識”堆云洞。
其實,堆云洞,雖一直未曾見過其真容,但名字早已灌入耳中。
堆云洞位于夏縣城西25公里的水頭鎮(zhèn)上牛村洞溝,從運城市驅(qū)車大約40分鐘便可到達。
途中,熱情的朋友就告訴我,堆云洞因為層疊構(gòu)筑的建筑奇觀,素有“小布拉達”之稱。
雖然有了這先入之形,但在下車后看到堆云洞的第一眼時,我還是驚了一下。形容堆云洞的第一感觀,我只能用“太可愛”了。
隱匿于這黃土溝壑之間的堆云洞,遠遠望去,真的猶如層層云朵疊加,真想雙手掬一把,攬云入懷捻花開。雖然在這稷王山麓,堆云洞也算是在群嶺環(huán)抱之中,但其獨崗孤聳,依勢而建的傲嬌,真?zhèn)€是“仙境”。
早春,這里雖還未有綠意,但也不難想象,在綠樹成蔭的掩映下,那宜人的“堆云”景象,更別說是朝雨晚霞時分了。
堆云洞作為一座道觀,始建于元,增建于明,盛茂于清,上下大小十二座院落,不拘一格,均為房上建房,院中套院,洞里藏洞。層疊的構(gòu)筑,集中國古建形制之大成,匯南北建筑風格之精華。人們不是常說“濃縮的即為精華”嗎?堆云洞這不也就被譽為“放大的盆景、濃縮的仙境”了嘛。
堆云洞的建筑風格確實獨特,然而對于遠道而來“上下求索”的人們來說,時間的焦點還是會落在一個人的名字上——嘉康杰。又名寄塵的嘉康杰(1890年~1939年),是運城市夏縣胡張鄉(xiāng)其毋村人。大革命時代投筆從戎,繼而留學深造,后來積極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嘉康杰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他先后擔任中共河東特委組織部長,河東中心縣委書記,中共晉豫特委、中條地委委員、軍事部長,晉豫邊區(qū)八路軍抗日游擊支隊后勤供給部部長兼第六大隊政治部主任、第七大隊大隊長等職,中共“七大”候補代表。
1922年,嘉康杰在堆云洞創(chuàng)辦了“平民中學”,把這里做為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講壇,招收北方九省學生達1200余人。后來,其中大部學生都成為革命活動的中堅力量。1928年6月山西省委書記汪銘在堆云洞主持召開了河東地區(qū)黨組織會議,正式成立了河東特委。1929年4月,省委書記汪銘再次在堆云洞召開了河東特委會議,根據(jù)斗爭形勢的需要,改特委為特支。
堆云洞作為河東特委的秘密活動中心,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領(lǐng)導晉南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至今仍遺留有“秘密印刷廠、地道、井中通道和藏身暗洞”等革命遺跡。堆云洞也被后人譽為晉南革命的搖籃。
在當年平民中學成立開學的院里,南北廂房分別為中共河東特委紀念室和“平民中學紀念室”,以供大家重溫堆云洞那段光榮的歷史。
站在院落里,感受這個點燃革命星火的地方,心中頓時升騰起溫暖,讓我穿梭于這些冰冷的建筑時不再害怕。我甚至獨自進入嘉康杰工作生活過的那個窯洞,目睹洞中有洞的格局。
只是不知在那方桌前,嘉康杰有多少次的踱步沉思,有多少次的欣喜動容。
一切均不知,唯有追憶聲聲漫!
其實,關(guān)于堆云洞的故事并不多,作為當年河東特委的秘密活動中心,如今的堆云洞被立為“河東特委革命活動舊址”。
關(guān)于堆云洞的建筑,它不是我“研究”的范圍,我只感嘆于它的幽遠靈致。
而作為一場遇見,我幸運地感受了它的溫度。
認識它,走近它,也無需多言。
只需要用你幸福的微笑告訴它:“我來了!”
揮手再見時,輕輕地告訴它:“你的溫度,我記著!”
(責編:于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