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遼寧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歷史學研究
明初時期“和買”與買辦制度建立的關聯(lián)性探析
王 磊
(遼寧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明代初期承襲宋元而來的“和買”政策,即政府與民間進行的一種商品交易行為,它在政府的有效管理與監(jiān)督下健康運行。此后,隨著政府對于物料需求的增多,則在“和買”基礎之上逐漸建立起了買辦制度,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看來,這無疑是一項順應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政策,它能夠實現(xiàn)政府與鋪戶之間的兩平交易,保證一定的公平性,因此具有進步意義。
明初; 鋪戶; 和買; 買辦制度
明代的“和買”政策國初已有之,且承襲宋元而來。宋人楊萬里曾言:“民之鬻帛于官者,謂之和買,舊之所謂和買者,官給其值,或以錢,或以鹽?!盵1]268元代也有相關記載:“官民相輸謂之和買?!盵2]卷二五238時至明初,《大誥》中有簡略記述了“慶節(jié)和買”:“毋得指以慶節(jié)為由,和買民物?!盵3]300
由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和買”是政府與民間的一種商品交易行為和買賣關系,是遵循市場原則的兩平交換,它強調買賣時雙方的公平與自愿,“夫買而謂之和,必兩無虧損,上下同欲,而無抑配之謂也?!盵4]卷二五241
《明史》記載:“先是上貢之物,任土作貢,曰歲辦。不給,則官出錢以市,曰采辦。其后本折兼收,采辦愈繁,于是召商置買,物價多虧,商賈匿跡?!盵5]卷八二1991此處的“歲辦”、“采辦”的意義大致同“和買”相同,都是政府與民間的公私交易,政府將明鈔等貨幣投入市場以換取商賈貨物,做到供應自給?!按蟮謨删┕俑饔新氄?,與百姓原不干涉,所用貨物,皆是令家人和買?!盵6]卷一二592此外,為保證“和買”的公平性,保護民間商賈的利益,太祖朱元璋曾施以嚴刑厲法。洪武二年(1369),“令凡內外軍民官司,并不得指以和雇、和買擾害于民。如果官司缺用之物,照依時值對物,兩平收買,……如或減駁價直及不即給價者,從監(jiān)察御史,按察司體察,或赴上司陳告,犯人以不應治罪。”[7]卷三七664又如,“凡諸物行人評估物價,或貴或賤,令價不平者,計所增減之價論,坐贓論。”[8]卷十82
同時,為了依照市場價格,進行公平的“和買”,政府還制定了定期的“時估”制度,即根據(jù)市場物品的價格估定的官方價格,“仰府州縣行屬務要每月初旬,取勘諸物時估,逐一覆實,依期開報,毋致高抬少估,虧官損民,上司收買一應物料,仰本府州縣照依按月時估,兩平收買,隨即給價,毋致虧損于民及縱令吏胥、里甲、鋪戶人等,因而克落作弊?!盵7]卷三七664-665“時估”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和買”價格的公平與合理性,使市場及價格的管理在政府的可控范圍之內。
明初行實物貢賦,即地方以糧食或土產(chǎn)等實物上繳,完成田賦直接輸納的實物稅收,所要建立的是一種實物財政體制。由于地方供應的物料相對較充足,中央無需大量采購民間,只有在少數(shù)物品或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才會市易民間,因此,“和買”得以在明初順利施行,且保證買賣的公平性。而朱元璋等較為暴力的整治方式也使得市場秩序以及“和買”政策健康發(fā)展。
明初的“和買”政策是在實物貢賦體制下一種對內的市場政策,它是政府與民間的直接交易,而跳過了中間商的環(huán)節(jié),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環(huán)節(jié)過多帶來的諸多問題,政府易于管理,商民也樂于趨附。而官府按照市場價格向鋪戶購買生產(chǎn)的商品,并按物即時給價,完全屬于帶有公平性質的兩平交易,既規(guī)范了市場機制的運行,又保證了政府的財務運作。
經(jīng)過明初時期的短暫恢復發(fā)展,國家的經(jīng)濟狀態(tài)有所好轉,而對于外界商品和物料的需求也漸趨增多,這就促使政府將貨幣更多的投入市場以購買朝廷所需的物品。但政府采購物資的數(shù)量繁多且費時費力,多有不便,因而急需在政府買辦與市場供應之間尋找中間人,這時便出現(xiàn)了具有代買性質的鋪商,他們的采買任務就稱之為“買辦”,即為官府采買置辦所需物品。他們根據(jù)政府制定的時估價格代以采購,最后由政府按價給值,完成采買任務。此時,買辦制度開始出現(xiàn)并逐漸盛行。
(一)建立時間
明代關于“買辦”的最早記載,洪武時期就已有之,“朝廷凡有諸色造作文書,明下有司,止許官鈔買辦,毋得指名要物,實不與價?!盵3]300永樂六年(1408),在歷經(jīng)“靖難之役”后的北京城百廢待興,太宗下詔;“自今北京諸郡不急之務,及諸買辦,悉行停止?!盵9]卷八零1065這說明買辦制度在明初時就已經(jīng)存在,可能并未完全制度化。買辦制度的真正建立要追溯至永樂十三年(1415),“那軍家每既在街市開張鋪面做買賣,官府要些物料,他怎么不肯買辦,恁戶部行文書,去著應天府知道,若有買辦,但是開張鋪面之家,不分軍民人等,一體著他買辦,敢有違了的,拿來不饒?!盵10]卷三130從中可以看出,政府對于買辦的需求,不論是何行業(yè),但有鋪面,即需承擔買辦,因此政府的強制性特征較為突出,起到了催化買辦制度建立的作用。此時太宗針對的是南京的鋪戶必須承擔買辦任務,為官府提供鋪中物料,但此時北京雖未遷都,但以升為京師,因此,俱當同南京一體。
(二)買辦范圍
首先是區(qū)域范圍。買辦建立之初,凡注商籍于京師的鋪戶均可被強制性承值買辦任務,他們成為重要的圈點對象。以北京為例,明代實行坊、廂、鋪的城市管理體制,將所有軍民都囊括在內,但需承擔買辦額務的并非全體市民,起初僅限于城市工商業(yè)者和服務業(yè)者,后來隨著買辦物料的增多而擴及到其他人戶,無論做何營生,均需承擔買辦之役。
其次是資產(chǎn)范圍,政府買辦的目的在于用商戶的錢去抵墊政府買辦物料的費用,因此無論是何行業(yè)商戶,只要有一定資產(chǎn),均可能被僉報為商,所以資產(chǎn)的豐裕是僉商的重要依據(jù)?!叭黄浜蠼詮絻L富人為之,不俟應募,主計者多大抑商直,且不以時給,京師富人,往往坐此破產(chǎn)矣。”[9]卷六六1521
(三)買辦方式
第一種是政府直接向商戶購買,如光祿寺所用廚料、牲畜、果品等貨物多在京城內外直接向當?shù)劁伾藤徺I,“永樂間,凡買辦,差內臣一員,同本寺署官、廚役領鈔,于在京、附近州縣,依時價收買?!盵7]卷二一七577第二種是坐派地方政府代之買辦。中央將買辦物料的名稱、數(shù)量任務下達到各布政司及地方,地方則按額務置辦物料,最后起運中央。第三種也是最為通行的一種方式即鋪商輪值買辦?!锻鹗痣s記》中記載:“遇各衙門有大典禮,則按籍給值役使,而互易之,其名曰行戶?;蛞慌胖?,一行之物,總以一人答應,歲終踐更,其名曰當行。”[11]卷十三103政府按照相應的里甲、坊廂制對城市鋪戶進行的編僉,許多工商業(yè)者及服務業(yè)者多被編入為“行”的役籍,政府根據(jù)他們的所業(yè)所貨,編甲造冊,稱為“行冊”,迨有買辦任務之時,則據(jù)此為依據(jù),按順序派役。編審實際上是對商賈占籍情況的清查核對,一則可以查出逃役漏籍商戶,更重要的是核定鋪戶的資產(chǎn)消長情況,按其現(xiàn)有資本的多寡,定以等則,遇有買辦事項,則按資產(chǎn)等級僉派應役。
明初的買辦制度是在政府強制力主導之下建立起來的商役制度,在此過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顯露無疑,即買辦制度的建立是為了滿足政府所需。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較為公平的,一方面,政府大力監(jiān)督,保證買辦的規(guī)范化進行;另一方面則兩平交易,按物給價,并且在買辦過程中往往從優(yōu)給價,“今后但系光祿寺買一應供用物件,比于民間交易,價錢每多拾文,隨物貴賤,每加派賣物之人,照依時估,多取拾文利息?!盵12]卷三一537在委托鋪商買辦時也鮮有拖欠價款、延遲支付的情況出現(xiàn),所以說,明初買辦制度的建立時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進步制度。
往前學者對于鋪戶買辦問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徭役性質的論證,認為買辦是封建制度下徭役,是對商業(yè)資本的摧殘和壓制,給城市鋪戶帶來深重的災難,而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這種論斷過于籠統(tǒng),有失偏頗,會出現(xiàn)否定買辦制度進步性的問題。明初時期建立起來的買辦制度是對實物貢賦體制的一種補充,可能仍處于一種輔助性的地位,但買辦制度的建立確有進步意義,一方面,買辦的出現(xiàn)順應了明初經(jīng)濟復興和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趨勢,促進了市場商品的流通和貿易,另一方面,買辦制度的建立過程也是政府加強對市場商業(yè)管控的過程,通過編審和時估等管理措施,保證鋪戶輪值商役,以確保政府的物料供應。
據(jù)萬歷時統(tǒng)計顯示,宛平、大興二縣約有鋪戶一百三十二行,鋪戶近四萬之多,[11]卷十三118這些鋪戶多經(jīng)營鋪面以維持生業(yè),雖多以小商業(yè)為主,但有固定的營業(yè)場所和店鋪門面,并已形成規(guī)模,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為之改觀。加之各地客商往來不絕,北京商業(yè)呈現(xiàn)繁榮景象。與此同時,商業(yè)所帶動城市橫向、縱向的發(fā)展相互交織,在一定程度呈現(xiàn)出上協(xié)同發(fā)展的趨勢。
自永樂遷都北京,京師作為北方的經(jīng)濟中心與龐大的消費市場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貨物在此集散,南北經(jīng)濟在此接觸。在政府買辦的催使之下,地域商人將市場上緊缺的日常生活品以及大宗貨物,其中或有專供北京貴族官僚使用的奢侈消費品帶到北京,而使北京成為一個以消費、服務性為主的都市。此時的北京已成為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度障屡f聞考》述其“(北京)閭閻櫛比,阛阓云簇。鱗鱗其瓦,盤盤其屋。馬馳聯(lián)轡,車行轂擊。紛紜并驅,雜遝相逐。商賈巨富,道路相屬。百貨填委,邱積山蓄?!盵13]94
古代中國崇尚“以農(nóng)為本”,統(tǒng)治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基礎從一開始就反對商業(yè)財富的積累和工商業(yè)的高度發(fā)展,對于工商業(yè)則采取一定的限制和打壓政策,并加強對商業(yè)和商人的管控。但統(tǒng)治階層仍然注意對商業(yè)的管理和在此基礎之上的城市商役買辦。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必然對外界物料有大量需求,而這種需求的滿足則依賴于鋪戶買辦,也反映出對于整個買辦制度的依賴性,所以政府對鋪戶買辦問題是一種矛盾的態(tài)度。
在永樂時期建立起的基層坊廂管理體制之下,城市里的里甲編制以及城市治安得到進一步強化,城市各坊及商業(yè)的秩序也較為井然,政府在這種城市坊廂體制之上建立起來的買辦制度,一方面是滿足政府對于物料的需求和供應,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加強對城市基層商民的管控。政府清審是為了有效管理鋪商,以掌握鋪戶的資產(chǎn)情況和保證買辦的供給,是一種制度化的規(guī)范與完善,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買辦無序、無商應役的弊端,而編甲造冊也是作為僉商的基本依據(jù),清審是買辦制度得以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鋪商占籍的補充與完善,它成為政府征發(fā)鋪戶買辦額務的人員依據(jù),更是對商賈人身控制的強化。
明初的“和買”與買辦制度都是明朝政府在商業(yè)上的政策,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和政策變遷,所以就其性質也不能一概而論。“和買”是政府與民間的商品交易,它遵從了市場交易的平等、自愿原則,政府按物給價,并且出臺政策保護鋪戶的商品利益,因此它是一項兩平的市場化行為;而買辦制度在建立初期,也是同“和買”相承接,只是在政府強制性的壓力下,負擔才有所顯現(xiàn),并且到后期發(fā)展,成為一項變相的徭役政策。買辦制度雖然是政府按照商業(yè)上的里甲黃冊對城市鋪戶進行的編排,但就前期而言仍延續(xù)了“和買”的公平性,所以就其性質也要分時段而言。
不容否認,買辦制度是在城市商業(yè)居民所在的“役籍”之上建立起來的城市商役。但放之于市場與交易的過程中,不能因為銷售對象是政府就視這些服務為“徭役”。我們看到,無論是“和買”還是“買辦”,在社會經(jīng)濟和貨幣財政的背景下,政府的物料需求多依賴于市場和商人,交易若是公平、自愿、按物給價,這就如同政府采購,并無他異。明代初期城市經(jīng)濟的恢復與寶鈔的廣泛推行,使得政府有能力購買市場中的物料或出資招募商人采購,此處則完全是一種市場下的交易行為,無關徭役之說。
明初行實物貢賦,政府的物料需求大多來自于地方上供物料,可以說是一種“自給自足”的供應狀態(tài),而對于民間的商業(yè)活動則參與較少。此后,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廣泛發(fā)展,加之成祖時大肆興建北京城,則加劇了對于外界物料和商品的需求,在這種供應不足狀態(tài)下催化出的買辦制度應運而生,買辦制度則取代“和買”成為一種主要的物料供應方式,并且在范圍、方式、時間上都延續(xù)了“和買”時期的政策。所以說,明初的“和買”為買辦制度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是買辦制度的鋪墊,起到了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
單就明代前期的買辦制度而言,它是對實物貢賦的一種補充,并未完全制度化,也并未形成一種經(jīng)常性、大規(guī)模的政府活動,所以還處于一種起步階段。買辦制度是與貢賦制度是相并行的存在,它合理的依存于市場之中,但并沒有和市場融為一體,因缺乏任何保障性的措施來規(guī)范其運行,而政府的政治強制力又顯得較為突出,所以才顯現(xiàn)出有單方掠奪的性質,“朝廷無法以法令的形式制定負擔的分配方法,只要把要上交物品的名稱、數(shù)量,通過戶部、禮部、工部等作為任務下達到外省的布政使司和南北直隸各府,而對各地如何處理本來不屬于租稅負擔的追加性的上供物料,則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盵14]269
買辦制度本質上是政府控制的城市勞動力和財務的征發(fā)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政府強制性的特點,即它的出現(xiàn)是為滿足政府的需要而不擇手段的獲取。買辦制度的出現(xiàn)既反映出政府對于物料的嚴重需求,它更在統(tǒng)治層面折射出了對于鋪戶供應甚至是整個買辦制度的依賴性?!俺颂镔x之外,明朝對勞役和基本物品的征派也有很大的依賴?!盵15]61制度的變相發(fā)展在于政府一直將其視為一種為政府無償提供物資或服務的徭役制度,買辦問題的癥結不在于“徭役性”,而在于“給值”,政府大肆令鋪商代為買辦,而沒有做到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公平交易,也沒有按價給值,或鮮有償付,更多的是瑕玷叢生,禍及鋪商,最終成為一種“商累”而遭遇制度上的瓦解。
我們也應看到,買辦制度就其本身來說是一種進步性的制度,伴隨政府需求的增加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買辦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為政府供應所需物料的方式,并且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尤其到明代中后期,它順應了賦役改革和納銀代役的新趨勢,人身依附關系削弱,負擔大為減輕。而買辦制度也伴隨明代歷經(jīng)了當行、召商、僉商三個階段,貫穿于整個明代社會發(fā)展之中,名稱的變化既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買辦特點,更折射出買辦制度的時代變遷。
[1]楊萬里. 楊萬里選集[M]. 周汝昌, 選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王圻. 續(xù)文獻通考[M]//續(xù)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御制大誥續(xù)編[M]//續(xù)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邱浚. 大學衍義補[M]. 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
[5]張廷玉. 明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6]何良俊. 四有齋叢說[M]//續(xù)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申時行. 明會典[M]//續(xù)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應槚. 大明律釋義[M]//續(xù)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明太宗實錄[M].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0](正德)《江寧縣志》[M]//《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縣志11.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11]沈榜. 宛署雜記[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2]張學顏. 萬歷會計錄[M].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13]于敏中. 日下舊聞考[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14]巖井茂樹. 中國近代財政史研究[M]. 付勇, 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15]黃仁宇.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M]. 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
“Fair trade” and Comprador System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WANG Le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ourism,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inherited the song to “Fair trade” policy, it is the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folk, I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healthy operation. Since then, as the government has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materials, In “Fair trade” based on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ador system, At the tim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is undoubtedly a polic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t can achieve two level transac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hu, to ensure a certain fairness,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early Ming Dynasty; Puhu; Fair trade; comprador system
2016-09-27
王磊(1990— ),男,河北唐山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明清史研究。
K248.1
A
2095-7408(2016)06-00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