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莉
(安徽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
五十年來王充先秦諸子觀研究綜述
顏 莉
(安徽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近五十年來,關于王充先秦諸子觀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學術著作、學位論文、學術論文三種。學術著作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為周桂鈿先生,其作品主要涉及王充對孔子、孟子、老子以及韓非子的評價;學位論文方面,專門研究王充先秦諸子觀的幾乎沒有,只在少量論文中有零星涉及;研究王充先秦諸子觀的其他學術論文數(shù)量較少,內容上側重于先秦諸子中某一人或某一學派對王充的影響。
王充;先秦諸子觀;研究綜述;五十年來
王充是中國思想史上獨樹一幟的思想家,關于他歸屬何種學派的爭論至今也未停歇。王充廣泛吸納前人思想成果,明確提出“含百家之言”的治學思想,他的哲學體系也是在廣評諸子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仡櫸迨陙淼耐醭渲T子觀研究,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零星的學術著作、少量的學位論文、為數(shù)不多的學術論文。其中,對王充哲學思想方面研究成果較多,對王充先秦諸子觀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梳理和研究的成果較少。本文試就這一部分研究現(xiàn)狀作系統(tǒng)梳理。
近五十年來,研究王充哲學思想比較著名的學術著作有:周桂鈿著《王充哲學思想新探》[1]、《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2]、《王充評傳》[3];鄧紅著《王充新八論》[4]、《王充新八論續(xù)編》[5];李維武著《王充與中國文化》[6];邵毅平著《論衡研究》[7];吳從祥著《王充經學思想研究》[8]等。但是,專門研究王充先秦諸子觀的相關學術著作較少,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周桂鈿所著《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2]。
周桂鈿在《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中,用兩章內容來論述王充對諸子的評價:一章論述王充對先秦時期孔子、韓非子、孟子、老子的評價[2]211;一章論述了王充對兩漢時期董仲舒、司馬遷、楊雄、桓譚的評價[2]234。周桂鈿認為“諸子之書是很好的,很值得認真閱讀,但諸子之書不是無暇之玉,其中也夾雜一些雜質。”[2]212所以,王充對諸子的評價基本上是沿著肯定和否定兩個維度進行的[2]214。雖然寫了《問孔》《非韓》《刺孟》這些篇章,但并非對孔子、韓非子、孟子持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而是問孔不反孔、非韓不反韓、刺孟不反孟[2]226。
王充之所以“問孔”,是為了破除對圣賢的盲目崇拜,為了實現(xiàn)其“疾虛妄,歸實誠”的治學宗旨:治學的重要方法就是討論,學生不能盲目信師,學生要對老師傳授的信息進行反問,這樣可以促使教學相長;做學問不能搞偶像崇拜,孔子活著的時候學生尚且敢于反問,孔子死后變成漢人之偶像,反而不許問難[2]215。以上這些都體現(xiàn)了王充敢于求實的精神。當然,王充“問孔”針對的只是漢儒們神化、偶像化的孔子。真實的孔子,在王充眼中依然是道德高尚、知識豐富、思維發(fā)達的圣人。[2]216
王充之所以“非韓”,“非”的是韓非子思想中的片面性,“非”的是韓非子忽視禮儀的錯誤傾向,“非”的是韓非子對儒生的偏見,除了以上三方面外,王充對韓非子其他思想都持肯定態(tài)度,尤其推崇韓非子“明法尚功”思想[2]217。
對于韓非子的老師荀子,王充的肯定則顯得相對較少。他用了較少的文字肯定了荀子“天不知人事”觀點,對荀子的否定也僅局限在人性論方面。從這些不多的肯定和否定中可推知荀子思想并未受到王充的重視。[2]216-219
王充雖然寫了《刺孟》篇,但是對孟子的肯定遠高于韓非子。原因有二:一是王充在書中常將孔子和孟子并稱為圣賢的代表;二是對孟子思想的繼承較多,其著名的命定論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就是孔子和孟子的天命思想??傊醭鋵γ献拥脑u價是基本肯定的。[2]219-226
《論衡》一書雖然有八篇十多處提及老子,但是直接引用的資料卻較少。周桂鈿還將《論衡》中提及老子的文字分為三類:“一是引孔子把老子比作龍的話”[2]227,只是為了論證王充圣人不能先知的思想,并不是對老子本人的評價?!岸翘斓雷匀粺o為”[2]227,王充在《論衡》中提到老子的次數(shù)雖不多,但其哲學體系卻是建構在老子“天道自然無為”思想的基礎之上,同時也批判了老子“人事無為”思想。“三是恬澹無欲、全身養(yǎng)性、延年度世”[2]227,對這種思想王充最初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但是到了老年,他卻用這種思想來養(yǎng)生[2]227。學術界將王充歸為道家一派[2]231,周桂鈿對此觀點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王充只接受了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在宇宙本原問題方面與道家不同,道家認為道生萬物,而王充認為萬物是由天地之氣結合而產生的[2]231。
對于先秦諸子王充幾乎都有所評價,但是周桂鈿在《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中僅圍繞《問孔》《非韓》《刺孟》等篇闡述王充的先秦諸子觀,涉及的主要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和韓非子。王充對先秦諸子思想并非盲目反對,而是積極地、批判地汲取諸子思想。
近五十年來,雖然關于王充哲學思想研究的相關學位論文有近百篇,但是專門研究王充先秦諸子觀的相關學位論文幾乎沒有。只有少量學位論文中有零星的涉及,這些論文主要是:復旦大學岳宗偉的博士學位論文《〈論衡〉引書研究》(2006年)[9],安徽大學趙平安的碩士學位論文《王充哲學思想研究——兼論道家思想對王充的影響》(2012年)[10],河北大學智延娜的博士學位論文《〈論衡〉文獻學研究》(2013年)[11],湖南科技大學顏為的碩士學位論文《尊儒與反儒之間—王充儒學情結的矛盾探析》(2013年)[12]。
岳宗偉在其博士學位論文《〈論衡〉引書研究》中,認為王充對待儒家的基本態(tài)度是:雖然“問孔”,但更尊孔;雖然“刺孟”,但更尊孟;雖然沒有給荀子很高的評價,但在踐行荀子的思想[9]。王充雖然在《非韓》篇中對韓非子的許多思想有質疑和批評,但同時也給予法家高度的重視。認為儒家“養(yǎng)德”和法家“養(yǎng)力”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在肯定黃老之學方面,王充“將黃老之術視為判定事務正確與否的依據(jù)之一”;將道家“無為而治”思想視為理想的政治范式;對黃老之術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作用也持肯定態(tài)度[9]。在否定黃老之學方面,王充主要從其命定論和道家“自然”思想兩個角度出發(fā)來否定黃老之術在養(yǎng)性方面的作用[9]。《呂氏春秋》對王充的影響也非常大,王充不僅吸收了其地理和自然界方面的知識,而且《論衡》中《逢遇》《偶會》《遇合》等篇中的很多思想都來源于《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不僅是王充了解百家之學的捷徑,也是王充認識自然世界的基礎,并由此確立了其“規(guī)避政治風險的治學原則”[9]。岳宗偉博士從文獻學的角度對《論衡》引書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梳理,這項工作的完成,為后來研究者了解《論衡》引書內容提供了捷徑。作者還從思想史的角度(基本是站在史學角度進行的)對《論衡》引書內容進行了分析。
趙平安在《王充哲學思想研究——兼論道家思想對王充的影響》中認為王充將儒家的人格之“天”還原為道家的自然之“天”,并提出了自己“天道自然無為”的理論。在人性思想方面,認為人性的差異是由稟氣的厚薄產生的,這種觀點的理論基礎是道家“性本自然”思想[10]。在政治觀方面王充推崇道家“無為而治”思想[10]。雖然作者沒有正面提及王充的先秦諸子觀,也沒有正面提及王充對道家思想的評價,但是,通過作者關于道家思想對王充思想的影響的論述,可推斷出,在作者眼中,王充對道家思想持肯定態(tài)度。
智延娜在其博士學位論文《〈論衡〉文獻學研究》中對《論衡》征引的子部古籍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作者認為《呂氏春秋》內容豐富,是先秦經典的大綜合,所以能受到王充的青睞;認為其命定論中“遇合”觀念的理論來源便是《呂氏春秋》,還認為其薄葬思想也受到《呂氏春秋》的影響。[11]從《論衡》征引《孟子》來看,王充對孟子是既“刺”又“尊”的?!按獭钡闹皇敲献訉W說中迷信虛妄的部分,并沒有觸及孟子思想的本質;“尊”的是孟子思想的大部分,王充在《論衡》中多次征引《孟子》思想作為自己論述的論據(jù)就是最好的證明。關于王充對荀子的評價,作者沒有正面提及,只是認為《論衡》在撰寫方面,不管是題目的擬定還是行文方式都與《荀子》一書很相近,同時還認為王充“符驗”思想與荀子是一脈相承。關于韓非子,王充對其只有批評和質疑,還認為王充反對法家“明法尚功”的思想。王充在政治上推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肯定黃老“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批評了“度世升仙”等思想。從總體上看,王充對道家學說持認同態(tài)度。[11]作者在其博士論文中,不僅對《論衡》征引的經、史、子等門類的傳書進行了歸類和分析,而且還將《論衡》中提及卻未征引的書籍進行了梳理。但作者所做工作的范圍僅限定在文獻學學科領域內。
顏為在《尊儒與反儒之間——王充儒學情結的矛盾探析》中認為:《論衡》不僅從頭到尾都有一種尊儒情結,而且這種尊儒情結伴隨著王充一生,具體表現(xiàn)在其言談舉止、出仕為官、為人處世和思想主張等方面[12]。王充所處的東漢王朝是對儒家經典的神化以及歪曲解讀較為嚴重的時代,以“疾虛妄”為治學宗旨的王充積極反儒并駁斥歪曲正統(tǒng)儒家學說之人。他的反儒在“獨尊儒術”的時代,必然使他的各種主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他的反儒使當權儒者只看到了他反儒的一面而忽視了他尊儒的另一面,所以導致其仕途一直比較坎坷[12]??少F的是作者不僅看到了王充對的儒家的尊敬,還看到了王充為弘揚“疾虛妄”的治學原則而“問孔”,作者認為正是這一尊一問使王充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
近五十年來,研究王充先秦諸子觀的相關學術論文的數(shù)量也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朱紹侯分別在《河南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第4期發(fā)表的《論王充對孔子及儒家學派的評價》[13]和《王充對諸子的評價》[14];潘富恩、徐余慶在《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發(fā)表的《重評王充論孔子》[15];劉亦冰在《紹興師專學報》1988年第2期發(fā)表的《論王充對孔子思想的研究》[16];王雪在《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發(fā)表的《王充道家思想探析》[17],張新萍在《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6期發(fā)表的《論王充對法家思想的傳承》[18];宋志堅在《福建日報》2014年8月1日第11版上發(fā)表的《王充“非韓”評說》[19]。
朱紹侯在《論王充對孔子及儒家學派的評價》一文中說到不能因為王充寫了《問孔》和《刺孟》兩篇文章就誤以為他是反孔、反孟、反儒。相反王充在《論衡》中對孔子的評價不僅是高的,而且有拔高和美化的傾向[13]。關于王充對儒家的態(tài)度,朱紹侯則認為“概括說來是贊鴻儒、頌賢儒、尊碩儒、重文儒、揚儒生、抑文吏而批世儒。”[13]王充尊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儒者,批判的是趨炎附勢的世儒;尊重的是先秦儒家,批判的是神化了的經文學派。[13]《論王充對孔子及儒家學派的評價》一文是較早地對孔子及儒家學派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評價的論文,也是近年來研究王充思想的重要參考論文。
朱紹侯在《王充對諸子的評價》一文中認為王充常將儒墨兩家放在一起評論,且對這兩家的評價都較高。還說到雖然對儒墨兩家基本持肯定態(tài)度,但是對兩家的評價有時也不完全一樣?!叭绻謩e言之,還是揚儒抑墨?!盵14]王充在諸子學派之中最為推崇的是道家,并認為在“揚道抑儒”方面將王充歸為道家學派也不為過。王充雖推崇道家,但是對道家學說并不盲從,也有批評。其批評是站在道家的立場上進行的,這種批評反而抬高了道家的威信和地位[14]。在《王充對諸子的評價》一文中,作者認為王充對法家學說是全盤肯定的,而對五行家則是持批判態(tài)度,對名家的批判是直言不諱的[14]。朱紹侯的這篇論文是公開發(fā)表較早的關于王充對諸子評價的論文。文中涉及到的關于王充對諸子的評價是僅就《論衡》中王充對諸子學派的直接肯定或否定的評價進行的,而未從王充對諸子學派之思想的具體分析和吸收方面進行評價。
潘富恩、徐余慶在《重評王充論孔子》一文中認為王充對孔子是非常尊重的,并將孔子視為“道德之祖”[15]和“無人能及的教育家”[15]。王充人性論的理論來源是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思想,命定論也是來源于孔子的天命觀。所反對的只是“漢儒神圣化了的假孔子”而已。作者還看到了雖然王充認為孔子是無人能及的教育家,但王充也指出了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不足之處,如反對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驗論、反對孔子“去食”的治國思想、反對孔子提倡的厚葬久喪思想。[15]
劉亦冰在《論王充對孔子思想的研究》一文中認為王充覺得“漢儒的解釋違背了孔子思想的愿意”,而王充反對的是神化的孔子,反對將孔子當作偶像對待的行為[16]。王充對孔子的批判不僅具有現(xiàn)實意義,而且在歷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還看到了在天道觀方面王充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在鬼神觀方面王充吸收了孔子思想中的無神論觀點;在政治觀方面王充吸收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命定論方面也有對孔子思想的吸收和發(fā)揮。[16]在作者看來,王充對孔子思想的研究堅持了其“疾虛妄”的治學態(tài)度,對我們客觀地評價孔子思想有借鑒意義。
王雪在《王充道家思想探析》一文中認為《論衡》從頭到尾都貫穿著自然無為的思想,王充正是“以道家的自然之說為批判武器,對當時的官方神學展開了空前猛烈深刻而全面的思想批判?!盵17]認為王充的天道觀是以道家“天道自然無為”為理論前提;生死觀是以道家自然之說來論證人的生死是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社會觀方面繼承道家反傳統(tǒng)、反現(xiàn)實的精神,并提出其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疾虛妄”。[17]雖然作者沒有直接論述王充的先秦諸子觀,但是在文中詳細地論述了王充對道家理論的繼承和吸收以及在諸多方面對儒家的批判,可見其對儒道兩家不同的態(tài)度。
張新萍在《論王充對法家思想的傳承》一文中認為王充肯定法家的“明法尚功”思想,反對法家的集權和專制,并批評韓非子對仁義道德的忽視以及對儒家思想的否定[18]。認為王充在肯定法家法治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儒家德治思想,提出德力并重、禮法兼治的治國思想。王充繼承了韓非子的認識論,提出“效驗”是檢驗真?zhèn)螌嵦摌藴实挠^點。[18]總而言之,作者對王充論法家思想的研究是全面而深入的,不僅看到了王充對法家思想的積極的吸收和客觀的批判,而且看到了法家對儒家思想不正確的否定。
宋志堅在《王充“非韓”評說》一文中認為在“獨尊儒術”的時代,王充心目中的法家仍為顯學。王充“非韓”的立足點是“禮義”,但是他對韓非子的攻擊沒有抓住根本,并且在攻擊的過程中不小心也攻擊了自己的思想。對韓非子“明法”思想的“非”也未抓住重點。[19]總體來說,王充對韓非子的評價不是全盤的否定,而是有褒有貶,褒大于貶。
[1] 周桂鈿.王充哲學思想新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 周桂鈿.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 周桂鈿.王充評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 鄧紅.王充新八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 鄧紅.王充新八論續(xù)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 李維武.王充與中國文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7] 邵毅平.論衡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8] 吳從詳.王充經學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9] 岳宗偉.《論衡》引書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6.
[10] 趙平安.王充哲學思想研究——兼論道家思想對王充的影響[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1] 智延娜.《論衡》文獻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3.
[12] 顏為.尊儒與反儒之間—王充儒學情結的矛盾探析[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3.
[13] 朱紹侯.論王充對孔子及儒家學派的評價[J].河南大學學報,1985(1):7-14.
[14] 朱紹侯.王充對諸子的評價[J].河南大學學報,1985(4):59-62.
[15] 潘富恩,徐余慶.重評王充論孔子[J].孔子研究,1987(1):67-73.
[16] 劉亦冰.論王充對孔子思想的研究[J].紹興師專學報,1988(2):16-21.
[17] 王雪.王充道家思想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3(4):36-40.
[18] 張新萍.論王充對法家思想的傳承[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6):42-43.
[19] 宋志堅.王充“非韓”評說[N].福建日報,2014-08-01(11).
責任編輯:李 敏
A 50-year review of Wang Chong and his reviews of the pre-Qin philosophers
YAN L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about Wang Chong and his researches on pre-Qin philosophers. A representative of academic works by Zhou Guidian mainly involves Wang Chong’s evaluation of Confucius, Mencius, Laozi and Han Fei. Other academic literature of Wang Chong is scarce, except for a certain school or an individual.
Wang Chong; pre-Qin philosopher; literature review; past fifty years
2016-05-18
顏 莉(1986-),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2014級哲學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方向:道家與中國哲學.
1009-4873(2016)05-0050-04
B234.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