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燕萍
(楚雄師范學院,云南楚雄 675000)
·女性文化研究·
中西方女皇統(tǒng)治時期女性地位差異的文化解析
邢燕萍
(楚雄師范學院,云南楚雄 675000)
在人類漫長的父權制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中西方都曾出現(xiàn)過女性統(tǒng)治者執(zhí)掌王權的時期,這些時期因為女性統(tǒng)治者所推行實施的相關政策,也都出現(xiàn)過女性權力地位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狀況。通過哲學層面、家庭層面和個人追求層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中西方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差異,造成了女皇統(tǒng)治時期中西方女性權益地位的不同。
中西方女皇統(tǒng)治時期;女性社會地位差異;文化解析;父權制社會
人類進入農耕時代以后,以女性采集為主要收入的生產模式,因缺少穩(wěn)定的采集資源,逐漸被以男性為主要生產力的農業(yè)、畜牧業(yè)所代替。隨著農耕文明的發(fā)展,男性的家庭地位與社會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女性則逐漸喪失了在家庭和部族中的核心地位。最終,隨著父權制時代的到來,女性進一步喪失了作為“人”的權利而成為了男性的附庸。盡管如此,社會倫理并沒有完全忽視對女性的關注??v觀歷史發(fā)展的進程,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過女性執(zhí)掌王權的時期,在這樣的特殊時期,由于女性統(tǒng)治者的推動,女性的權益和地位都曾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由于受到中西方社會、經濟和文化差異的影響,中西方女皇統(tǒng)治時期女性的地位與權益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本文所指的“女皇統(tǒng)治時期”,泛指由女性直接或間接執(zhí)掌國家政權的時期,不僅包括正式“稱帝”的“女皇”統(tǒng)治的時期,也包括女性通過各種途徑,采用不同形式,從實際意義上執(zhí)掌國家政權以影響到整個國家王權統(tǒng)治的時期。
(一)西方女皇統(tǒng)治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及其特點
首先來看古埃及。哈特謝普蘇特作為古埃及唯一的女法老,她提出的種種措施,對提高古埃及女性的社會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哈特謝普蘇特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公元前1503年~公元前1482年在位執(zhí)政。哈特謝普蘇特執(zhí)政時期,開辟了簽訂婚約的時代。所謂的“簽訂婚約”首先就是推行“一夫一妻制”,再娶或再嫁必須在離婚之后才能進行;其次,無論是否因為丈夫的原因導致離婚,丈夫都必須付給妻子相當數(shù)量的贍養(yǎng)費。在哈特謝普蘇特時代,除“簽訂婚約”外,女性還享有其他一些權利,比如在經濟生活方面,不僅可以通過繼承而擁有父親或丈夫遺留的財產,還能夠通過自由締結契約來轉讓屬于自己的財產。在政治生活方面,廣大下層婦女可以從事如哭喪人、女藝人、接生大夫和紡織工等職業(yè),還能夠像男性一樣參與商業(yè)活動。上層貴族家庭的女子能夠參加具有隆重意義的阿爾忒彌斯祭典,已婚的貴族婦女能擔當神廟的女祭司,未婚貴族少女還能夠扮演女神。除此之外,上層貴族中具有高貴血統(tǒng)的女性甚至還能作為參政者參與管理公共生活。
哈特謝普蘇特開辟的簽訂婚約時代,是西方社會一夫一妻制的起源,這種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在形式上保證了后世的西方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作為妻子這一角色的唯一性。
其次看希臘化時代,克利奧帕特拉一世在提高女性社會地位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克利奧帕特拉一世,是托勒密王朝王后,在托勒密五世于公元前180年去世后,她為未成年的兒子托勒密六世攝政,直到去世。攝政初期,克利奧帕特拉一世就宣布女子擁有土地和財產的分配權,并可以參與商業(yè)活動;到攝政后期,她明確規(guī)定了女性可以通過簽訂遺囑來決定自己財產的歸屬。與哈特謝普蘇特一樣,克利奧帕特拉一世還規(guī)定了女性能通過繼承獲得丈夫和父親的財產。最重要的是,她還提出所有女性都擁有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這是西方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女性享有參政權。雖然這條法律在她去世后很快被推翻,但這一政策對后世西方女權主義運動爭取女性的政治權利提供了依據(jù)。
再次,在文藝復興運動席卷整個西方世界的過程中,對女性自主意識的崛起作出突出貢獻的女王,當首推奧地利國母瑪麗婭·特蕾莎,她是奧地利乃至西歐歷史上第一個重視女性教育的君主。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掌控著教育,只有貴族女子和修道院的女修士才能接受文化教育,但所學的基本上是基督教的教義,真正技術型、實用型的知識只有男性可以學習。瑪麗婭·特蕾莎當政后,任用萬·司維丁為顧問推行改革,并重點實行了教育改革。在其頒布的《教育的標準》第三章中規(guī)定:“年滿6周歲的女子,不分父母職業(yè)和財產多少,均有受教育的權利?!保?]此后,她陸續(xù)在奧地利建立了一批專業(yè)學校,提供給普通女子就讀?,旣悑I·特蕾莎所推行的教育改革增長了女性的知識與見聞,促進了女性在思想上的解放。她首次確立的教育平等思想,為后世女權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與文化的基礎。19世紀初,深受教育平等思想影響的沃斯通克拉夫特繼續(xù)為婦女爭取教育平等的權利,并逐漸將這種思想帶入廣大的女性群體中。
從哈特謝普蘇特開始,西方的“女皇”們無一例外地推行了一夫一妻制,為后世西方女性在家庭關系中的平等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西方“女皇”們所共同推崇的女性經濟權利的獨立,使西方女性很早就擺脫了物質生存條件方面對男性的依附關系,為進一步實現(xiàn)男女兩性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起到了關鍵作用。西方“女皇”們賦予女性參與神圣的祭祀活動乃至作為參政者參與管理公共事務等權利,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女子在上層建筑中的社會地位。到瑪麗婭·特蕾莎時代所倡導的男女兩性在“受教育權”上的平等權,則為后世西方女性自主意識的發(fā)展和女權主義運動奠定了強有力的思想文化基礎。
(二)中國女皇統(tǒng)治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及其特點
在中國封建文化興起的漢代,呂雉作為女性掌權者,對提高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首先作出了重要貢獻。
呂雉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呂雉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由女性統(tǒng)治國家的先河,打破了周禮對女性的束縛,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位直面男權社會并勇敢抗爭的杰出“女皇”。在呂雉掌權期間,許多女性都得到了她的封賞,進而得以擁有爵位和封邑。例如:封蕭何夫人為酂侯,樊噲妻呂媭為臨光侯。這種給女性封侯封地的舉措,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是極為罕見的,這不僅在客觀上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女皇”早期的政治追求,也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短暫但卻輝煌的一段抗爭史。
唐朝是一個封建經濟高度發(fā)展、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的時代。武則天在這一時期開中國女帝之先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實至名歸的“女皇”?!八趫?zhí)政時期雖然推行的仍是男權式統(tǒng)治,但其稱帝這件事本身就是對傳統(tǒng)男權文化的最大挑戰(zhàn)。”[2]
早在武則天掌控后宮大權之初,就改變了嬪妃作為皇帝妾侍的稱謂,變?yōu)楹髮m執(zhí)事官員的職稱,如:正一品的夫人貴妃、淑妃等改稱為贊德;正二品的九嬪昭儀、昭容等改稱為宣儀;正三品的婕妤改稱為承閨;正四品的美人改稱為承旨等。這樣做,在于向世人尤其是向外廷的男性官員表示,后宮的女性也有能力在朝廷里擔任實質性的職務,也可以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政事,她們不但有能力也有權力參與國家事務。而作為后宮之首的皇后,則享有更大的政治權益,能夠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
武則天當權之后,更是推行了若干措施,直接或間接地提高了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缎绿茣肪砣陡咦诩o》載:“顯慶五年三月丙午,皇后宴親族鄰里于朝堂,令命婦于內殿,婦女八十以上版授郡君,賜氈襲粟帛?!保?]這是武則天以皇后的身份巡訪故鄉(xiāng)并州時,特意召開的婦女盛會。在宴會上,既有各級官員的母親、妻妾參加,又有地方上年長輩高的婦女代表?;屎篑{臨并親自主持宴會,給婦女以豐厚的賞賜與優(yōu)遇,其場面之熱烈可想而知。這一盛會不僅使得婦女揚眉吐氣,男子望而興嘆,對武則天而言,更重要的意義還是要借此昭告天下,女性的政治權利不少于男性。
在中國的封建文化時代,父親與母親不僅生前的地位懸殊,就是死后的喪禮也有厚薄之別。古禮規(guī)定,父在母喪,只須服喪1年,而母在父喪,則須服喪3年。武則天認為這個規(guī)定顯然是對做母親的婦女們極大的不公平。她在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向高宗提出11項建議,其中第九項便主張“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武則天在奏表中從母子的情份出發(fā),贊頌了婦女為人母的偉大,她認為“若父在為母服止一期,尊父之敬雖周,報母之慈有闕?!保?]故而“請父在為母終三年之服”[5]。武則天說得合乎情理,義正詞嚴,受到高宗的褒獎,并下詔“依議行焉”。在武則天當政后,將這項規(guī)定“始編入格,易代之后,俗乃通行”,成為國家的法律。唐玄宗開元年間修訂禮儀時,也仍然采用這項條文。死后的禮制平等,雖然并不能說明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從此真正平等,但至少意味著為人兒女者對父母應該同樣地尊敬,不應在孝道里滲入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禮教思想。武則天的這一舉措對于后世推翻男性的獨裁,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相對于武則天而言,唐朝的第二位“女皇”韋皇后對提高女性地位的措施則更加直接、明確和強烈。韋皇后是唐中宗第二任妻子。中宗即位后,由于其生性軟弱、沉迷玩樂,國家政權實際上被韋皇后把持。公元708年,韋皇后要求:“自妃主及五品以上母妻,并不因夫子封者,請自今遷葬之日,特給鼓吹,宮官亦準此?!保?]這一措施不但提高了“母親”在入葬禮儀上的地位,而且這種禮儀地位的提升甚至超過了男性高官,這也是中國自封建社會以來,女性入葬的禮儀地位第一次超過男性。后來,韋皇后延續(xù)武則天的措施,又提出了“請?zhí)煜率渴鼮槌瞿阜嗜辍?,從而更為徹底地將“母親”的入葬禮儀規(guī)格推行至“天下士庶”,這在中國封建社會也是極為少見的。
然而,由于受周禮家國思想的深遠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始終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時代,中國的“女皇”們,即便是開明強硬的武則天也并未觸及男女兩性在家庭中的這種不平等關系。與之相反的是,由于長期受母系氏族時代延續(xù)下來的對“母親”地位的敬仰和推崇,中國的“女皇”們對女性地位的提高也始終是中規(guī)中矩地體現(xiàn)在提高已故母親的喪葬禮儀的規(guī)格上。這樣的舉措實際上是吻合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體現(xiàn)了家族對“母親”恩德的感激與緬懷,是能夠為男權文化所認同的。因為這種提高母親喪葬禮儀規(guī)格的措施,實際上是張揚了男權文化統(tǒng)轄下的家庭倫理觀。女性封爵雖然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女皇”們賦予女性權益的最大亮點,但由于“女皇”們未能觸動中國封建倫理的根基——“一夫一妻多妾”制,進而也就未能解決女性享有獨立的經濟權利的問題,因此這種女性封爵制最終隨著封建文化的不斷鞏固和完善而逐漸消失。總體而言,經濟基礎與文化基礎的缺乏,使得中國封建時代女性權利地位的提高與改善缺少堅實而有力的支撐,中國女性自主意識的萌發(fā)與確立也因此經歷了更為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中西方女皇統(tǒng)治時期所推行的提高女性權益地位的不同舉措,以及由此而帶來的中西方女性社會地位的差異,正是中西方社會、經濟、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xiàn)。這種差異不僅來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哲學觀點,也來源于中西方對待家庭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中西方女性不同的個人追求上。
(一)哲學層面的差異
自《周易》《詩經》開始,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便強調“天人合一”“陰陽協(xié)調”的思想,既強調事物的對立,更強調它們的相互轉換?!吨芤住窂奶斓?、乾坤、陰陽等天人秩序來論證男女尊卑、貴賤的關系。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漢儒董仲舒認為陽貴陰賤,陽尊陰卑,但同時也講陰陽調和,認為陰陽中和是陰陽運行之道。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中國封建時代的女性即使意識到自己的地位低下,但在備受壓迫時也總是以和為貴、逆來順受,很難奮起反抗向男權社會發(fā)難。即使是以武則天為代表的“女皇”們,在提出并實施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的舉措時,也仍然是遵循“以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并未從社會根基上與整個男權社會發(fā)生激烈的碰撞。
西方哲學強調的是天人相分、主客相分、二元對立,在這樣的哲學體系下,男女兩性處于一種截然對立的關系中,這種對立關系造成女性在思維模式上,習慣于在兩極對立中審視自己與男性的地位和關系。當意識到自己的不利地位時,以“女皇”們?yōu)榇淼奈鞣脚詡兡軌驕蚀_捕捉男權社會中男女兩性不平等關系的根源,把矛頭直指婚姻制度和經濟權利,她們所采取的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的舉措,都突出了對“一夫一妻”制度的堅持和對家庭財產繼承權的爭奪。也正因為如此,后世的西方女權主義者能夠對強大的男權社會給予無情的批判和反抗,試圖從根本上對男女秩序進行顛覆,進而直接顛覆男權社會?!拔鞣秸Z境下的女性解放概念,如feminism,suffragist,women's liberation,即女權運動、女性參政運動、女性解放等強調的幾乎都是一切領域的‘男女平等'?!保?]
(二)家庭層面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強調“家天下”“家和萬事興”和“以家為本”的思想。在這樣一個家國同構的社會體系中,中國的女性雖然處于無權的地位,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女性們都將忠、孝視為至上的美德。這種孝親觀使女性成為母親后,可以因母親的名義而受到家族成員的尊重,在家族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并對家族、財產具有相應的管理權。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女性的諸多不滿情緒,滿足了女性作為“人”所需求的自尊感和自我價值感??v觀中國的“女皇”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共同點:她們都是在丈夫死后成為下一任掌權者的監(jiān)護人,從而得以以母親的名義掌握國家政權。這種通過間接渠道掌握國家政權的途徑吻合了中國男權社會的“家國同構”思想對母親的尊崇感,使得女性統(tǒng)治者與男權社會之間不是一種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的關系。因此,中國的“女皇”們在掌握國家政權之后,很難真正地挑戰(zhàn)男權社會,更難以觸動男權社會男女兩性不平等的根源,而是更多地采取一些溫和的并且能夠被男權社會默許的手段來實現(xiàn)自身政治地位的提高,來適當改善女性的權益與地位。
西方從奴隸社會開始,男女兩性在家庭中就處于對立關系,進入封建社會以后,西方家庭中男女兩性的矛盾沖突更是日益尖銳。在其基督教的教義《馬太福音》中,耶穌在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道時,明確告知他們說:“我來,是叫人與父母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里的人。”[7]可見,在西方家庭中,矛盾與沖突從來都是主旋律,男女兩性關系由于缺乏家庭這一緩和劑的協(xié)調,一旦產生任何一種性質的矛盾,其沖突只會愈演愈烈。這也導致了西方的“女皇”們在追求提高女性地位權益的過程中,勢必要從婚姻制度這一根本入手,來保障女性的家庭財產權利,通過觸動男權社會的這一重要根基來限制男性的利益,滿足女性的需求。
(三)個人追求層面上的差異
中國文化是一種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集體文化,家國思想和集體主義思想深入中國人骨髓。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自一出生就被納入到家族倫理中,個人身份也隨之消解在人倫關系中,這種集體主義思想和家族倫理規(guī)范極大地壓抑了人尤其是女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中國的女性以“三從四德”“三綱五倫”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將男人視為“天”,缺少對自身價值的思考以及對自我個性的追求。這也使得中國的“女皇”們在執(zhí)掌政權之后,幾乎無一例外地關注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軍事強大、經濟繁榮和社會發(fā)展,而對改善和提高女性的地位與權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力的舉措。這種個人的政治追求實際上是對男權社會秩序的維護,“女皇”們通過保持個人追求與集體利益的一致性,在獲得男權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獲得一種群體的歸屬感,進而才能獲得自我價值的滿足感。
西方社會自古希臘時代著名的雅典、斯巴達等城邦形成開始,以家庭為主要社會單位的私有制經濟便隨之產生,在這樣的經濟形式下,對家庭私有財產的保護和對個體獨立性、自主性的認同便成為了西歐社會的主流意識。隨著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歐洲社會高舉自由、民主的大旗,倡導自由和平等,追求人性與個性的張揚成為了席卷歐洲社會的大潮,也奠定了西歐社會強調個體自我價值的文化根基。受這種個人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西方女性能自覺地站在自我的立場,為實現(xiàn)平等與自由,對男權文化的壓制作出大膽的反思和反抗。因此,西方的“女皇”們一旦掌握了國家政權之后,總會積極地向男權社會發(fā)起進攻,努力爭奪屬于女性自身的權利,試圖徹底地實現(xiàn)與男性平等的地位,進而實現(xiàn)女性作為“人”的自主精神和自我價值感的滿足。
[1] 姜麗.斯洛伐克教育簡史[M].北京:社會文獻教育出版社,2006.121.
[2] 屈振輝,周紅金.中國女性倫理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近代轉型與未來發(fā)展[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2,(4):3.
[3]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267.
[4] 段昌國.中國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3.
[5] 王傳滿.中國古代婦女地位的歷史變遷[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8,(5):69.
[6] 黎春嫻.參與性自由與女性發(fā)展——女性主義的新視角[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1,(4):6.
[7] [英]馬林諾夫斯基.兩性社會學[M].李安宅,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8.62.
A Cultural Analysis of Women's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between East and West under the Reign of Queens
XING Yan-pi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During the intervals of long patriarchy history,female rulers reigned now and then in both the western and the east.Those periods witnessed short boost in female power and statu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me policies launched by female rulers.Philosophical,family and individual explorations here show that the different power or social statu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females are caused by their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periods under female rulers;different social status of women;cultural analysis;patriarchy history
C703
A
1008-6838(2016)02-0051-05
2016-01-15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漢字文化中的女性學意義”(項目編號:06Y0119E)
邢燕萍(1973—),女,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世界文學、文學與性別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