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磊
(甘肅政法學院 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9)
論國際誠信在國際法中的崛起
王蒙磊
(甘肅政法學院 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9)
建設誠信世界,需要各國家講國際誠信。在國內法上,誠信是一項基本的法律原則,在國際法上,誠信是一項不成文的規(guī)定,映射在國際法內涵之中。但是,無論是從實證還是從理論的角度來看,具體的國際誠信沒能引起國際法學界以及國際社會足夠的重視。國家間通過誠信達成條約、公約建立的一些國際組織,使傳統(tǒng)的國家主權正在弱化,地區(qū)間一體化成為現(xiàn)實,全球一體化成為趨勢。國際誠信正在崛起。在國際法中,所有國家應講誠信,善意履行條約義務,最終實現(xiàn)人人講誠信、國國講誠信,從而證實法國學者皮埃爾·杜波瓦在七百多年前提出的設想——永久國際和平計劃是可能的。
國際誠信;主權弱化;制仲裁;國際新秩序;永久和平計劃
國際誠信更多的是被認為是一項國際道德,各國違反誠信更多承擔的是國際輿論的指責。在過去很長時期內,違反國際誠信常常不被認為是違反國際法。因為,國際社會是一個平權社會,所有的事務都靠著各國的相互信任建立起來。國際社會的建立基礎,一項很重要的保證就是國際誠信。
我國學界最早提出誠信法概念的沈達明學者認為“我國學界大多數(shù)對誠信原則的理解,實質是善意原則”[1]?!吧蜻_明先生1997年提出‘被信任者法’(fiduciary law),即誠信法的概念時,討論了顯失公平(unconscionability test)、善意(good faith test)和誠信(fiduciary test)三大漸次提高的行為標準”[2]。目前對誠信法的研究大多數(shù)學者還僅僅是關注在對“善意”的道德研究層面和國內法的法律原則層次。筆者認為對于誠信法的研究應該提升到實證法和國際法的一個高層次去研究。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一直把誠信這一自然法視為人與人交往的根本。追溯誠信法的起源,應該有了人類就有了誠信。中國古代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子協(xié)定”等等。自從人類有了法律,誠信就被寫入法律之中?!缎录s》是基督教世界的法律,在摩西十誡這一法律的雛形當中就有誠信法的記載:“不可作假證陷害人”。不做假證是對誠信的具體要求。伊斯蘭法、羅馬法、猶太律法等都有關于誠信的要求。因此,可以看出誠信不分時代,誠信不分國界,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必須。在當代,國家間交往,國際誠信也是一項國際準則。在國際社會中,誠信主要體現(xiàn)為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和條約義務,對條約做善意解釋,不欺詐,不做惡意解釋。
(一)國際法的自然法基礎
自然國際法要求國際法應當是正義的、公平的、平等的、善意的,并且是和諧的。如果國際社會的交往,沒有國際誠信,則國際社會將是不和諧的、不善意的、不平等的,進而是不公平的,最后是不正義的。國際社會將會陷入無序狀態(tài),最終的結局就是國家間相互欺詐,國家間不交往,國際社會將不會存在?!白匀粐H法是理性社會對國際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3]。國際誠信屬于國際自然法,因為,“自然法(jus naturale;jus naturae)——源自正確理性的普適規(guī)則的理念。”[4]努斯鮑姆認為自然法的所有規(guī)律具有模糊性、神圣性限定的高尚性?!白匀环ㄔ从谏谋举|,要想更好的認識自然法,就要去考察社會建立以前的人類社會”[5]。孟德斯鳩認為:在自然的原始狀態(tài)中,“人人都自以為不如他人,相互平等的感覺微乎其微。所以,誰也不會想方設法彼此攻擊,和平成為自然法的第一條”[6]。和平是自然法的第一條法則,按照孟氏的論證,自然狀態(tài)下,人的認識能力首先是要保存自己,不是去思考平等,以及進步和人權的思辨。因此,自然狀態(tài)下,和平最重要。和平是現(xiàn)在國際社會的價值追求,自從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人類社會普遍認識到和平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戰(zhàn)爭的浩劫,國際社會按照自然法的理論簽署《聯(lián)合國憲章》決定成立一個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聯(lián)合國的宗旨和目的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和平構成了現(xiàn)代國際法的基礎,沒有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國際合作也將成為侈談。為了達到世界永久和平,國際社會依照一系列條約成立國際組織。自從20世紀中葉以來,國際組織在解決國際爭端和維護國際和平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國際組織成立的基礎就是國家承擔按照條約應承擔的國際義務和責任。而這些義務和責任的基礎就是國家的誠信義務。簽署的條約就要去執(zhí)行契約,承擔義務。執(zhí)行契約,就是誠信的基本要求。
(二)國際誠信法的理論基礎是國家平等
國際社會交往的最重要國際法就是條約和公約。國際社會依靠條約、公約去組建國際組織,依靠國際組織去解決各方面的國際問題。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處理國際安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問題,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各國也都愿意把國際間的問題拿到聯(lián)合國來討論。聯(lián)合國如此之有魅力就在于,聯(lián)合國是一個依靠國際契約——《聯(lián)合國憲章》來建立的國際組織。憲章明確了聯(lián)合國的職能和宗旨,并且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會員國已經達到193個①,基本覆蓋所有主權國家。各個主權國家本著平等自愿原則加入聯(lián)合國,加入聯(lián)合國,就要求遵守聯(lián)合國憲章義務,講求國家間的誠信義務,履行公約義務。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相互之間講誠信至關重要。國際誠信是維持國際穩(wěn)定秩序和構建和諧世界的根本所在,是國際社會穩(wěn)定的保障。國際誠信能使一個國家預料其伙伴的行為舉止。國家遵守國際誠信就是考慮到對其他國家的合法期待。各國間交往都是平等的,古老法諺“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par in parern non habet imperium)”,強國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小國。各國之間做事承擔義務都是靠國家的同意(consent),而不是武力,國家的同意構成國際法基礎,同意構成認同,就要遵守契約,講求誠信,承擔自己的國際義務和責任。國家平等構成國家同意的基礎。國家同意構成國家間誠信的基礎,國際誠信構成國際自然法的基礎,國際自然法構成國際法的基礎。因此,國際誠信法的理論基礎是國家平等。
(一)國際誠信促使國際法形成
國際社會的交往產生國際法。最早的國際法領域產生在國際經濟貿易方面而不是國際公法方面。國際法開始于民間交往,“根據(jù)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亞洲、歐洲、非洲之間出現(xiàn)國際貿易活動”[7]。如歐洲的地中海沿岸,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都是國家的民間交往早于國家間的官方交往的例證。在這些交往中,逐漸產生了適用于商人之間的交往規(guī)則和交易習慣、慣例等。而能夠讓這些交易一直存續(xù)的并且讓各方都受益同時促進商品流通更主要的歸因于它的非政府性。沒有政治因素參與其中,商人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為了達此目的,只能采用誠信、平等、契約的精神,這樣交易才能都獲利。商人間的誠信和契約精神促使了古老跨國貿易的形成和發(fā)展,也促使國際貿易法的發(fā)展。
最早的國際商品貿易交換規(guī)則是海商方面的,在地中海沿岸和希臘半島,最早的海上貿易法如《羅得法》、《維斯比海商法》、《奧列隆海商法》等等,都是最古老的國際貿易方面的國際法。商品交換具有天然的平等性。平等者間的交往,需要講求誠信,交往者相互信任,商品交易才能持久,成為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交易的頻繁就成為一種習慣,習慣演變成為慣例,這些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海商交易習慣,就成為最早的海商慣例,因已經超出主權國家的范圍,已經具備國際法的雛形。而維系這些交易成為常態(tài)的“國際法”基礎就是古老的貿易者心中永恒的誠信法。
在國家官方交往方面,《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使歐洲各國擺脫了神圣羅馬帝國的教皇統(tǒng)治,產生了平等的主權國家,確立了主權國家的平等交往原則;更重要的是和約以法律的形式被確立下來,承認主權國家的平等地位明確規(guī)定了條約必守原則,一國對條約的違反視為對所有和約簽署國的違反。這也就確立了對和約違法的國際義務違反國際誠信的懲罰機制,確保各主權國家遵守條約的誠信義務。
(二)國際誠信法是國際法的精髓
根據(jù)《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8條規(guī)定國際法的淵源——即國際法院裁判的依據(jù)主要是條約、公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權威法學家學說以及公允善良原則(ex aequo et bono)等。鑒于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法學家學說以及公允善良原則的抽象性,容易產生爭議,因此國際法的最主要形式是國際條約和國際公約。國家承受條約義務,以國家的簽署承認為前提。美國國際法學者路易斯·亨金認為“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的基礎。國際法只對已經同意的國家具有約束力,這一原則是國際政治體系的公理”[8]?,F(xiàn)代國際條約和公約是平等的條約,因此,國家簽署的條約和公約都是以國家對該條約公約價值的認同,暗含了國家的同意。根據(jù)我國已故著名國際法學家李浩培先生的觀點“條約概括了同意原則,條約的規(guī)范特點不可避免地取決于先前的‘憲法’原則,也許是根源于自然法,即有約必踐這一原則。該原則還包含了另一國際體系的‘憲法’原則——國家自治,一個國家有權同意,即約束自己也約束他人”。[9]
“條約必守原則(pacta sunt servanda)或條約神圣原則(sanctity of treaties,inviolability of treaties),是條約法上的一個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善意履行條約也就是誠實和正直地履行條約。從而要求按照條約的精神履行條約,不僅不以任何行為破壞條約宗旨和目的,而且予以不折不扣的履行。一個合法締結的條約,在其有效期內,當事國有依約善意履行的義務”[10]。從李浩培先生的見解中可以看出,他對于誠信義務在條約法中的認識是誠實善意的履行條約義務,誠實是條約法的基礎價值?;疽?guī)范法學派的狄驥——波利蒂斯的連帶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的基礎先于人類的意思,是社會的產物,是連帶關系的要求。而連帶關系意味著作為社會生物人的根本需要,如果人要生活,人必須同其他人保持連帶關系。條約必守原則之所以具有拘束力,是由于有一個更高的規(guī)范賦予它拘束力。這個更高的規(guī)范產生于人們的法律意識”[11]。
(一)國際誠信與強行法的關系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一次使用了強行法的概念,強行法(jus cogens)又稱“絕對法、強制法或者強制規(guī)律,指必須絕對執(zhí)行的法律規(guī)范,是與任意法相對應的概念”[12]。根據(jù)公約第53條規(guī)定可以對強行法定義為:“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并公認為不許損抑且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guī)律始得更改”[13]。根據(jù)強行法的定義,國際誠信完全符合強行法的定義。一切國際法都不能違反誠信原則,違反誠信原則的國際法無效。一切國際法原則,以及聯(lián)合國憲章都可以看成是國際強行法的范疇。筆者認為,國際誠信屬于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只要違法國際誠信,任何國際行為都不發(fā)生法律效力。各國要遵守國際誠信法,尤其是大國,更應該自覺遵守國際誠信法。根據(jù)《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條約無效的情形有與強行法相抵觸,欺詐、脅迫、賄賂簽訂的條約。欺詐、脅迫、賄賂都是國家在簽訂條約時不誠信的表現(xiàn)。筆者認為,國際誠信,應納入到國際強行法的內容之中去。
(二)國際誠信是國家的軟實力
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把國家實力分為硬權力和軟權力。“硬權力”指的是諸如與軍事和經濟力量那樣的具體資源相關的“硬性命令式權力”(hard command power)?!败洐嗔Α敝傅氖桥c諸如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等抽象資源相關的、決定他人偏好的“軟性同化式權力”(soft co-optive power)[14]。筆者認為,二戰(zhàn)結束以后,世界范圍內的大戰(zhàn)發(fā)生機率大大降低。冷戰(zhàn)結束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后,國家間的交流日益加強,尤其是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在這些交流和合作過程中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標準。誠信,是一個人的內在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國家誠信,是國家在世界交往中的根本,當今世界,國家的真正強大已不再是靠武力征服,一國去消滅另一國,而是一個國家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被另一個國家所認同,并且自愿去接受。誠信是屬于世界國家都應該接受的價值觀,不分國界種族。筆者認為,當下最重要是國家要增強自己的軟實力,從講國際誠信開始。
(三)遵守國際誠信帶來國際新秩序——永久和平
進入21世紀,國際社會已不再是弱肉強食的野蠻社會,而是逐步走向平等交往的文明社會。國家貿易成為國家交往的主要形式,國家的領土主權概念正在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公民。傳統(tǒng)的國家間假想敵,甚至消滅敵對國家的傳統(tǒng)思維將不復存在。國家永久和平是可能的。國家間的合作將增強,而國家間的合作必定要靠國際誠信。
愛和平,是每個有良知的國家的追求。國際和平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更加深入人心。為此,人們想方設法追求和平,建立一系列國際組織來保護和平,甚至建立聯(lián)合國部隊來維護世界和平,制定戰(zhàn)爭法來制裁發(fā)動戰(zhàn)爭者。對于有危害國際和平計劃的國家實施集體制裁,國際社會正在為國際和平做出不懈的努力,國際組織在維護國際和平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現(xiàn)代國際社會武力征服已被視為是違反國際法,各國間交往不論大小,一律平等,以武力解決國際爭端違反國際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作為一項基本的國際法準則深入人心。其次,現(xiàn)代國際糾紛解決機制已經多元化,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是根本。
根據(jù)《國際法原則宣言》和1982年的《關于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馬尼拉宣言》都規(guī)定了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如今最廣泛的維持國際和平的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其會員國已達到193個②,各會員國加入聯(lián)合國成為會員國簽署《聯(lián)合國憲章》,根據(jù)維也納條約法規(guī)定,條約必守,簽署憲章就要承擔憲章義務,遵守憲章。憲章最重要的一項義務就是維護世界和平。在安理會方面,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對于違反國際安全的國家,安理會可以采取制裁措施。國際法院在解決國際爭端方面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作用,國際法院的訴訟管轄權和咨詢管轄權,對于會員國和非會員國已提交國際法院管轄的案件有管轄權。國際法院裁判案件依據(jù)國際法和公允善良原則做出裁判,爭端各國必須執(zhí)行。國際爭端的解決機制還有國際仲裁。自從1794年英美之間根據(jù)《杰伊條約》開創(chuàng)的國家間仲裁案以來,國際仲裁在不斷發(fā)展。并且,仲裁的效力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和接受。因此,由以上多樣化爭端解決機制,以及聯(lián)合國的普遍性幾乎涵蓋所有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應遵守聯(lián)合國憲章義務,糾紛解決機制應該通過和平機制解決。只要各會員國遵守國際誠信義務,去遵守各自簽署的各個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條約公約,皮埃爾提出一種新的國際秩序——世界永久和平計劃就能實現(xiàn)。
(四)強制仲裁機構的構想
不過鑒于國際法院和國際仲裁法院的解決糾紛機制都以國家的同意為基礎,在解決國際糾紛方面缺少強制管轄權,這一點是缺憾。筆者認為,建立一個國際強制仲裁機制,解決國際糾紛,仲裁不以國家的同意為前提。關于建立強制仲裁機制的建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方案一,讓國際仲裁法院來擔任此重任,讓聯(lián)合國大會開會通過決議,來授予國際仲裁法院或者國際法院對于那些爭端一直得不到解決的爭議,以強制仲裁的權力去化解掉,各國必須遵守國際仲裁院的裁決,除非有證據(jù)證明,有枉法裁判的。方案二,通過公約,新建立一個國際強制仲裁機構,強制仲裁國際上(所有國家)無法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的國際爭端,最后,賦予強制仲裁權力。仲裁必須本著公平、公正,公允善良原則和最符合國際人權的目的出發(fā)裁決案件。各國對于裁決的結果必須遵守和執(zhí)行,除非能證明枉法裁判。筆者堅信,在國際法由軟法走向硬法的過程中,國際法硬的一方面必將顯現(xiàn)出來,終有一天會實現(xiàn)皮埃爾所構想的國際新秩序,通過國際強制仲裁,最終達成新的國際新秩序——永久國際和平計劃。
注釋:
①數(shù)據(jù)來源于聯(lián)合國網站:http://www.un.org/zh/ members/index.shtml,最后訪問日期為2016年4月3日。
②數(shù)據(jù)來源于聯(lián)合國網站:http://www.un.org/zh/ members/index.shtml,最后訪問日期為2016年4月4日。
[1][2]張路.誠信法初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8-9.
[3]羅國強.國際法本體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02.
[4][15][美]阿瑟·努斯鮑姆(著).簡明國際法史[M].張小平(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6-38.
[5][法]孟德斯鳩(著).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4.
[6][法]孟德斯鳩(著).論法的精神[M].許明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2.12.
[7]陳安.國際經濟法學專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8][9][美]路易斯·亨金(著).國際法:政治與價值[M].張乃根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36-37.
[10][11]李浩培.條約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329-345.
[12]梁西.國際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51.
[13][英]詹寧斯.瓦茨(著).奧本海國際法[M].王鐵崖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5.
[14]張小明.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分析[J].美國研究,2015(22—23).
(責任編輯:洪芳)
D99
A
2095—7416(2016)04—0074—04
2016-05-18
王蒙磊(1990-),男,河南平頂山人,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2015級國際法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