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明
一路忐忑到西安
◎文/孔明
1992年初夏,我與同事何大姐外出公干,被雷陣雨阻于藍田縣城。雨停后已近黃昏,我們急奔長途汽車站,想趕回西安。不巧,最后一輛車不理睬我們招手,從面前疾馳而去。沮喪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只好站在路口,希望能搭上順車。又巧,一輛乳白色中巴在身邊戛然而止,車門霍然敞開,伸出來一個腦袋,問:“回西安嗎?”我們急忙答:“回!”那人揮手讓我們上車,我們被攝魂了似的不由自主上了車,選擇了車的最后一排。坐猶未穩(wěn),車已啟動前行。我打量著車前,連同司機一共三個男人。他們一聲高一聲低,有說有笑。這時候,我卻與何大姐默然無語。那時候正修312國道,去西安的車都要繞道白鹿原。車在坡上盤旋,我的心也隨即懸了起來。不知何時起,何大姐拉住了我的手,我能意識到,何大姐可能比我還要害怕。
怕什么呢?說起來話長。上世紀90年代初,社會上的亂象已見諸報端,人際之間的信任危機加劇,人看人多戴著有色眼鏡。你主動幫人,人不感激,反而懷疑你的動機。出差,登記旅社后與陌生人同住一房,常常徹夜睡不踏實。去山里寫生,不再敢獨來獨往,不再敢輕率地去山民家里吃喝,更不敢借宿,寧愿多跑路,也要尋旅店。你站在路邊攔順車,車不停多半是因為司機怕好心得不到好報,反而可能惹火燒身;有順車你也未必敢坐,萬一上了賊車呢?我曾經在半路上幫一位女子拿行李,女子總是搶在前頭走,一步三回頭,生怕我跑了似的。女子還告訴我,她哥在前方接她。直送她到另一個車站口,連個影子也沒有。她是在用她“哥”提醒我、威懾我、警告我不要生非非之想吧?你看,做好人好事,都不能心安理得啊!
我很后悔沒有拒絕上車。偷眼審視車前,三個男人似乎忘記了我們的存在。他們是干什么的?為什么會尋著讓我們上車呢?上了車為什么就不與我們搭訕呢?我警惕著他們的動靜,又裝作鎮(zhèn)靜的樣子,好像很坦然,很超然。我下意識地提溜著話頭,故意和何大姐聊一些與公檢法朋友相關的話題。他們是否留意了我們的話?不得而知。他們說了些什么,我是一句也未聽進去。車已行走在平坦的路上,我的心忐忑依舊。夜幕籠罩了大地,沒有路燈,稀落的光亮仿佛離我們十分遙遠。路為什么這般長啊,西安為什么這般遠啊,我們今夜能平安回到西安嗎?
車又開始下坡了,我的心還在吊著。何大姐仍攥著我的手,手心已經出汗。車終于進入紡織城了,我的心驟然間有了輕松感。這時候,剛才邀請我們上車的男子問:“你們在哪兒下車?”我們說:“五路口吧!”心里已充盈了感激與慚愧。走下車的時候,我們連聲道謝,堅持要付錢,卻被拒絕。車門關閉,車轉向了燈火闌珊處。
我目送何大姐向回家的路上走去,感激和慚愧一直堵在心口。第二天早晨,我們在編輯部見面,何大姐第一句話是“我們遇到好人了”。她問我:“你昨晚上車后咋不害怕?”她說她害怕極了,幾次想讓車停下來,話卻說不出口。我笑著向她坦白:“我也害怕啊,可有什么法兒呢?只有裝不害怕了!”
過去了多少年,我與何大姐一直念念不忘那個夜晚,那一輛乳白色的中巴,那三位陌生而熱情的朋友。我至今深信,世間好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