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紅英
(作者單位: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蔡官鎮(zhèn)小屯街小學 561000)
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及策略
?莊紅英
小組合作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它作為一種頗具創(chuàng)意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它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性活動來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并使學生個性與社會性協(xié)作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zhì)發(fā)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課堂上,讓小學生們自己組一個多人小組,或者是老師合理分配幾名學生為一個小組的形式,然后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參與其中。
小組合作學習只是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多種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并沒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學中,常常是這樣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
1.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教材編輯了大量的情境教學內(nèi)容,圖畫精美、生動細膩,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為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將數(shù)學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學生樂于接受。
2.明確學習的任務 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qū)W生說明學習的內(nèi)容和目標、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這些任務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價值外還可以分解,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的任務,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3.合作與探究 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后,教師就應立即引導學生開始合作、探究,這是小組合作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并且學生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定的責任分工,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說,學習任務已經(jīng)落實到個人,小組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營造一種探究的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嘗試合作學習知識的樂趣。
4.交流與評價 交流、評價也就是學生間總結(jié)學習成果、教師接受信息反饋并做出判斷的過程。在學生交流時,我要求學生盡量清楚表達個人或小組的意見,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真誠的征求其他組的意見或評價其他組的見解,以博采眾長,積極總結(jié)。
1.科學地進行分組合作 科學地進行分組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的組員,是出于對學生自己的朋友圈子去選擇,一般情況下小學生都是男生和男生玩,女生和女生玩,那么這樣的好處是大家對對方比較熟悉,減少了磨合期,并且學生能在同性身上學習一些優(yōu)點,并以此來提升自己。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自控能力并不強,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來進行合理的分組,不能只是單純地只考慮組員的數(shù)量。合理的分組主要是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心態(tài)和學習積極性。一個組里面必須要有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也要有一些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這樣才能帶動差生的學習。
部分教師為了更為方便,直接是按學生的座位來分組,也就是讓學生前后兩排合為一個小組,這樣的分組模式優(yōu)點也是可以較少磨合期,并且一定程度上能以集體榮譽感為由使得學生更有積極性。但是這樣的分組并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因為一直和固定的人員交流,那么思想和思維的發(fā)散能力就沒那么強。所以教師在分組上還是需要花一定的心思。只有從大局出發(fā),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其優(yōu)缺點,那么在小組里面的學生就能進行互補,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教授“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時候,每個小組要按照要求,共同合作將所有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出來,并制作成統(tǒng)計圖。這時候就要求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動手能力要強。這樣的學習方式雖然存在競爭,但是也能讓學生提高集體榮譽感,增強其合作精神。優(yōu)秀的同學帶來成績差的同學動手學習,這樣不僅印象深刻,還能互助互利,達到雙贏。
2.合理加強小組分工 每個小組的成員必定是好幾個人,所以,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撐起整個小組的。那么這就要求組里面的每一位成員都要貢獻出一份力量,這樣的學習才叫小組合作學習。小組里面的成員,在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時候,都要積極地去思考問題。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強,并且自制能力也比較差。那么數(shù)學教師要對小組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合理加強小組成員的分配工作。
例如:在進行“路程計算”的時候,教師應該要求每一個小組都要全員進行合作,先一起解一下答案,以討論的形式得出答案,即使不能最終得出答案,但是互相交換思想也是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的。如:計算A地到B地步行所需的時間是50分鐘,B地到C地所需的時間是20分鐘,小明從A地出發(fā),在途中的小賣部停留了10分鐘,并且做到AB之間又折返再重新出發(fā),那么求A地走到C地的時間。對于這樣比較曲折的問題,小組的成員可以分組解答,把整個小組分成三個部分,有中等的成員教低等成員解答,并由高等成員來判斷是否正確,再把最后答案給老師展示讓老師來判斷。加強小組分工不僅能做到“以優(yōu)帶劣”,并且還能保證所有的成員都能融入其中。
3.在小組活動中加強合作 即使在分組的時候是按照科學合理的原則分配的,但是各小組要是不能做到相互合作,共同學習,那么這樣的一個小組也是失敗的。在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選擇合理的,有邏輯的問題拋磚引玉,這樣的問題才有討論的價值,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各小組之間的做作能力。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時候,老師應該先把問題拋給學生:“什么是三角形、為什么把三角形稱為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點”等。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小組的成員必須把答案有邏輯地羅列出來,然后再每一個小組逐一回答。教師在獲得每一個小組的答案之后都不要急于否定,要先給他們一些鼓勵,讓他們明白互相合作,相互討論是能夠提升自己的能力的。然后教師再結(jié)合課本的知識,向?qū)W生展示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接著就應該讓學生去舉例生活中有什么東西是三角形的,這時候也要小組合作討論。當分組討論的次數(shù)多了,學生自然就會形成合作的意識,那么互相學習的目的就更容易達到了。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的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的邏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提高是又一定的好處的。它的開展能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都能合作解決,交換思想,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更利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的。
(作者單位: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蔡官鎮(zhèn)小屯街小學 5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