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淵
(陜西理工大學 文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的文化意蘊與地域文化闡釋
徐 淵
(陜西理工大學 文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植根于中國隱士文化,以人格獨立、個性自由為價值追求的“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金庸在試圖揭示中國三千年政治生態(tài)時所要充分肯定的,并主要通過源自“廣陵散”的“笑傲江湖曲”的杜撰以及圍繞“笑傲江湖曲”而發(fā)生的劉正風與曲洋的知音故事、令狐沖與任盈盈的愛情故事的描寫,特別是通過令狐沖形象的刻畫塑造,使之得以宣揚。從地域文化角度看,金庸將最能體現(xiàn)“笑傲江湖”精神內涵的令狐沖形象設計為華山派人物,應是金庸充分考慮華山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以及其“形”似“劍”的地理特征后的自覺而合理的選擇。令狐沖形象因之具有比較鮮明的華山特色。
金庸小說; 《笑傲江湖》; 文化意蘊; 地域文化; 闡釋
《笑傲江湖》是金庸后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始于1967年,完成于1969年。其內容主要描述了江湖門派之間的權力爭斗以及主人公華山派首徒令狐沖身陷其中的無奈、掙扎與超越?!靶Π两币徽Z既是小說作品名,亦是作品中的樂曲名。作為樂曲,“笑傲江湖”是實指,指“笑傲江湖曲”,分琴譜和簫譜;作為小說作品名,“笑傲江湖”是虛指,它是對作品所宣揚的人生價值與追求的高度概括。無論是作為樂曲名還是作為小說作品名,“笑傲江湖”都蘊含著豐厚的文化意蘊。同時,金庸將最能體現(xiàn)“笑傲江湖”精神內涵的代表人物令狐沖設計為華山人物,應該不是隨意而為,而是金庸在充分考慮了華山自然特征與文化內涵以后做出的自覺選擇。
“笑傲江湖”作為樂曲,在小說中為曲洋和劉正風“兩個既通音律,又精內功之人,志趣相投,修為相若,一同創(chuàng)制”[1]232。此曲雖集二人數(shù)年之功,是“二人畢生心血之所寄”,卻并非二人完全原創(chuàng),如劉正風所說,“這《笑傲江湖曲》中間的一大段琴曲,是曲大哥依據(jù)晉人嵇康的《廣陵散》而改編的?!盵1]233可見《笑傲江湖曲》與《廣陵散》關系密切。不過,嵇康也不是《廣陵散》的原創(chuàng)者?!稄V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其作者、年代、內容等說法不一,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它是流行于古代廣陵地區(qū)的民間琴曲,至少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其旋律激昂慷慨,充滿強烈的戈矛殺伐之聲。嵇康音樂造詣極高,因酷愛此曲而常加演奏,對此曲應有一定的加工改造,直至慷慨赴死前還曾演奏。嵇康雖不是《廣陵散》的原創(chuàng)者,但《廣陵散》卻因嵇康而名聞天下。金庸在《笑傲江湖》中也認為《廣陵散》非嵇康所創(chuàng),借曲洋之口說:“嵇康臨刑時撫琴一曲,的確很有氣度,但他說‘《廣陵散》從此絕矣’,這句話卻未免把后世之人都看得小了。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他是西晉時人,此曲就算西晉之后失傳,難道在西晉之前也沒有了嗎?”并讓曲洋“去挖掘西漢、東漢兩朝皇帝和大臣的墳墓,一連掘二十九座古墓,終于在蔡邕的墓中,覓到了《廣陵散》的曲譜”[1]233。問題的關鍵當然不在《廣陵散》是否是嵇康所原創(chuàng),而在于《廣陵散》的內在精神以及它與《笑傲江湖曲》的聯(lián)系。按蔡邕在《琴操》中的記述,《廣陵散》的曲情表現(xiàn)的是“聶政刺韓王”:聶政父為韓王鑄劍延期而被殺,聶政自毀容顏入深山苦練琴藝,后假扮琴師入宮,殺韓王后而自殺身亡[2]。不過,這與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述并不相同?!妒酚洝分杏浭龅氖牵喉n國大臣嚴遂與韓相韓傀有仇隙,花重金請聶政刺殺韓傀。聶政感其禮遇,入邑都殺韓傀,后自毀顏面而自殺身死[3]2217-2220。依蔡邕說,《廣陵散》中的聶政故事表現(xiàn)的是聶政反抗暴政、寧死不屈的抗爭精神;按司馬遷說,聶政事跡表現(xiàn)的是聶政“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精神。盡管兩說并不相同,但既然都與聶政有關,因此不僅聶政的故事在后世廣為傳頌,而且賦予其中的反抗暴政、寧死不屈的抗爭精神和“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精神也為后世所敬仰。嵇康乃三國曹魏時期奇才,“竹林七賢”代表人物,“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寧可逃身山林,在洛陽城外做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愿與司馬昭政權合作?!爸窳制哔t”中唯有他一人能夠堅守自我意志。甚至當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舉薦他入朝為官時,他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以明心志?!斑@篇人生宣言式的長文痛痛快快陳述了他不愿做官的原因,可謂有自知之明。不管嵇康怎樣解說,在司馬昭看來無非是聲明不跟他合作,宣布與山巨源絕交就是宣布與司馬昭集團絕交。而且越說自己清高,就越是顯示官吏的庸俗卑污,無異于諷刺司馬昭集團,禍根就埋藏在這篇《絕交書》中?!盵4]106這種與司馬昭政權不合作的態(tài)度,使其終因為好友呂安仗義執(zhí)言而涉呂安案被司馬昭政權借機殺害。嵇康蔑視權貴,主張擺脫束縛,要求回歸自然、釋放人性本真。他臨刑前從容彈奏一生酷愛的琴曲《廣陵散》,不僅使他得以抒發(fā)蔑視強權的情懷,顯現(xiàn)出傲然獨立的偉大人格,而且使《廣陵散》從此與嵇康緊密相聯(lián)系,并賦予《廣陵散》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解放與人格獨立的精神內涵而成為千古絕唱。而在《笑傲江湖》中,劉正風和曲洋本屬于正、邪兩大陣營,但由于二人都精于且醉心于音律,厭倦江湖權力紛爭,于是以樂相知、相交,成為知音。二人所以能創(chuàng)制“笑傲江湖曲”并分琴譜和簫譜,是因為二人一長于琴,一擅于簫,而且“志趣相投,修為相若”。面對嵩山派威逼、眾叛親離危局,劉正風寧死不屈,曲洋冒死施救。后二人因均受重傷,合奏一曲“笑傲江湖曲”而亡。金庸在《笑傲江湖》中設計此二人并敘述他們的故事,一方面,通過他們的故事直接詮釋士為知己者死、不畏強權、追求個性自由與人格獨立的精神;另一方面,讓他們創(chuàng)制“笑傲江湖曲”并宣稱改編自《廣陵散》,且比較詳細地告知令狐沖有關嵇康和《廣陵散》的故事,既明確昭示了《廣陵散》的文化精神,又直接確立了“笑傲江湖曲”的旋律基調和境界品格。所以,一曲“笑傲江湖曲”,與其說是金庸在《笑傲江湖》中的虛構,不如說是《廣陵散》這曲千古絕唱在《笑傲江湖》中的唱響。而無論是“笑傲江湖曲”還是《廣陵散》,都是對反抗暴政、蔑視強權、追求個性自由與人格獨立的文化精神的宣揚。
“笑傲江湖曲”與令狐沖和任盈盈的愛情也有密切關系。首先,“笑傲江湖曲”是令狐沖與任盈盈相識的線索。令狐沖受曲、劉二人臨終相托,承擔起傳承《笑傲江湖曲》的重任。不想在洛陽被眾人疑為“辟邪劍譜”,為辨真?zhèn)?,至東城綠竹翁處。適逢偶然在此逗留的任盈盈,她以簫吹出“笑傲江湖曲”的神妙,使令狐沖得還清白。令狐沖心慕其技,更感其關懷,不僅將“笑傲江湖曲”相贈,而且將自己的遭際、冤屈包括對岳靈珊的戀情和盤托出。任盈盈深感令狐沖的至情至性而不禁情愫暗生。之后故事皆因此而起。所以,沒有《笑傲江湖曲》就沒有令狐沖與任盈盈的相識。
其次,“笑傲江湖曲”是令狐沖與任盈盈愛情的象征。令狐沖與任盈盈的愛情并非同步共生。任盈盈傾心令狐沖始于二人洛陽東城綠竹翁處相識之時,為令狐沖癡戀岳靈珊的深情、痛苦打動,可謂一見鐘情。令狐沖對于任盈盈,最初則如書中“三戰(zhàn)”一章中所說:
他和盈盈初遇,一直當她是個年老婆婆,心中對她有七分尊敬,三分感激;其后見她舉手殺人,指揮群豪,尊敬之中不免攙雜了幾分懼怕,直至得知她對自己頗有情意,這幾分厭憎之心才漸漸淡了,及后得悉她為自己舍身少林,那更是深深感激。然而感激之意雖深,卻并無親近之念,只盼能報答她的恩情;聽到任我行說自己是他女婿,心底竟然頗感為難。這時見到她的麗色,只覺和她相去極遠極遠。[1]966-977
直到從少林寺下山于洞中養(yǎng)傷之時,令狐沖才第一次向任盈盈表明心跡:“自今而后,我要死心塌地地對你好”,并發(fā)誓說:“我若是哄你,叫我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盵1]986如果說此時令狐沖對任盈盈的愛還主要是出于感激,也尚存隔閡,并不時受到對岳靈珊感情的困擾,那么在之后,隨著相互陪伴、相知加深以及多次歷經(jīng)生死,這種愛才逐漸純粹、深厚起來。令狐沖對任盈盈的愛情經(jīng)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由淺至深而兩情相悅的艱難轉變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令狐沖于撫琴之道由陌生而嫻熟,內力修為不斷加深,并最終能與任盈盈琴簫合奏“笑傲江湖曲”的過程?!靶Π两狈智偾秃嵡?,非修為相當、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兩個人不能合奏或不能盡得其妙。此中關節(jié)在“授譜”一章中由曲洋說出:“今后縱然世上再有曲洋,不見得又有劉正風,有劉正風,不見得又有曲洋。就算又有曲洋、劉正風一般的人物,二人又未必生于同時,相遇相交,要兩個既精音律,又精內功之人,志趣相投,修為相若,一同創(chuàng)制此曲,實是千難萬難了。”[1]232所不同的是,“笑傲江湖曲”在曲、劉二人表現(xiàn)的是朋友間的“志趣相投”,在令狐沖和任盈盈則表現(xiàn)的是情人間的相知相愛。因此,當二人終于“曲諧”而合奏“笑傲江湖曲”時,正是二人于杭州西湖梅莊喜結良緣之際。所以說,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是令狐沖與任盈盈愛情的象征。
再次,令狐沖與任盈盈的愛情充分體現(xiàn)了“笑傲江湖曲”的精神內涵。令狐沖是華山派首徒,任盈盈是日月神教圣姑,分屬“正”、“邪”兩大陣營,他們之間橫亙著小說中所設立的正邪之間相互仇視、相互爭斗而絕難相容的巨大鴻溝。于令狐沖而言,從與任盈盈相識相交開始就遭到師門及各方“正”派人士的強烈反對,甚至因此被逐出華山派。令狐沖對被逐出師門盡管痛苦至極,也時常引以為恥,但當?shù)弥斡癁榧憾硐萆倭炙拢心钇淝榱x,遂率領江湖群豪浩浩蕩蕩前往營救;當路遇武當沖虛道長并勸自己“少俠如此人品武功,豈無名門淑女為配?何必拋舍不下這個魔教妖女,以致壞了聲名,自毀前程?”還說“你若依我所勸,老朽與少林方丈一同拍胸口擔保,叫你重回華山派中”[1]919之時,卻堅定地表白“晚輩若不能將任小姐救出少林寺,枉自為人?!盵1]919-920而在少林寺與岳不群比劍時,當岳不群在劍法中暗示令狐沖“棄邪歸正,浪子回頭,便可重入華山門下”,并得娶岳靈珊為妻時,令狐沖于瞬間喜悅之后想的是:“盈盈甘心為我而死,我竟可舍之不顧,天下負心薄幸之人,還有更比得上我令狐沖嗎?無論如何,我可不能負了盈盈對我的情意?!盵1]980-981在此,令狐沖抵御住了來自師門和位高望重人物的重壓和利誘,做出了重情義而輕聲名甚至無視聲名的選擇。另一方面,明知接受任我行日月神教副教主一職的邀約必然促成自己與任盈盈婚事,而拒絕則必將導致婚事的破滅,仍然選擇不接受副教主的職位,同時向任我行請求將任盈盈許配自己為妻;面對任我行不傳授療救“吸星大法”治傷之法的威脅以及殺光恒山派所有人的恐嚇,令狐沖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并向任盈盈表達在華山朝陽峰上“拜堂成親”的愿望。盡管令狐沖在做出這一選擇時有過猶豫,但最終在兩難選擇中選擇了蔑視權力、不畏強權而追求簡單、純粹的愛情。相對于令狐沖,盡管因少女的羞澀與矜持而使任盈盈對愛情的追求不像令狐沖那么直露狂放,也沒有在令狐沖提出于朝陽峰上拜堂成親時表示同意,但不計日月神教圣姑身份而鐘情于華山無名小輩且身負重傷的令狐沖并守護身旁,為換得“易筋經(jīng)”救令狐沖而甘愿困居少林寺,不顧危險喬裝打扮在嵩山相助令狐沖,雖沒有答應令狐沖在朝陽峰上的請求卻表明絕不獨活的態(tài)度,放棄日月神教教主之位而與令狐沖“曲諧”于杭州西湖等等,昭彰了任盈盈無視正邪、無所謂權力地位、不計個人生死而只服從本心的愛情追求。正如金庸所說:“她對江湖豪士有生殺大權,卻寧可在洛陽隱居陋巷,琴簫自娛。她生命中只重視個人的自由,個性的舒展。唯一重要的只是愛情。這個姑娘非常怕羞靦腆,但在愛情中,她是主動者?!盵5]1440在正邪之爭、權力之爭異常激烈而殘酷的江湖,令狐沖和任盈盈卻盡可能保有獨立人格,堅持個性自由,超越正邪、權力之爭,沖破各種阻力和障礙,兩情相悅并終成眷屬,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都足以“笑傲”江湖,正體現(xiàn)了“笑傲江湖曲”的精神內涵,或者說,“笑傲江湖曲”的精神內涵在令狐沖和任盈盈愛情故事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笑傲江湖”作為小說作品名,高度概括了金庸借此書所要肯定和宣揚的價值觀。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記中自承:“這部小說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xiàn)象?!活櫼磺械貖Z取權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后幾千年恐怕仍會是這樣?!盵5]1440因此,本書表面上是純粹而精彩的武俠傳奇故事,實則是對中國三千年政治生活的深刻揭示。書中江湖各派與日月神教的正邪之爭、五岳劍派內部的并派之爭、日月神教內部的奪權之爭、華山派內部的氣劍之爭等,其實都是權力之爭。書中的大多數(shù)人物或主動或被動地身陷其中,或為稱霸江湖而不擇手段,或為保有現(xiàn)實利益而處心積慮,或為獲取一定地位而韜光養(yǎng)晦,或為求得生存而虛與委蛇,無所不用其極,無人能遠離權力斗爭的漩渦。激烈而殘酷的政治權力爭斗,使眾多人物為之瘋狂、為之變態(tài)、為之扭曲、為之壓抑、為之犧牲?!缎Π两反_然稱得上“是一部更加純粹的政治歷史或歷史政治的寓言”[6]250,對中國三千多年的政治文化進行了非常深刻的揭示。不過,在中國三千多年的政治生活中,參與其中的人并不完全都是爭奪權力之人。金庸的基本判斷是:“政治上大多數(shù)時期是壞人當權,于是不斷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進行改革;另有一種人對改革不存希望,也不想和當權派同流合污,他們的抉擇是退出斗爭漩渦,獨善其身。所以一向有當權派、造反派、改革派,以及隱士。”[5]1439如果說當權派、造反派、改革派主要是權力爭奪之人,那么隱士則與權力爭奪無關。熟悉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金庸的判斷沒有錯。隱士在中國古代出現(xiàn)很早,堯舜時代即有不受帝位而逃到箕山隱居的許由和同樣不受帝位而在樹上筑巢而居的巢父,商末則有著名的叔齊、伯夷,及至儒、道學說產(chǎn)生,思想興盛,并漸成文化主流,歷朝歷代的隱士更是層出不窮,不勝枚舉,因為道家主張無為、無名、無功,追求超然物外、齊物逍遙,儒家強調“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所以無論是信奉道家思想還是崇尚儒家思想,抑或儒道合流、兼而有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思想支持或理論依據(jù)。可以說,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隱士文化得以產(chǎn)生并不斷豐厚的直接而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而所謂“隱士”,“隱”的必須是“士”,也就是有一定文化、才學、能力以及較高知名度的人?!笆俊彼砸半[”,是為了保全個體尊嚴,追求個性自由、人格獨立。由于“士”在中國古代多與政治生活相關聯(lián),因此“隱士”與現(xiàn)實政治社會也具有不可分割的深刻聯(lián)系。金庸“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xiàn)象”,自然會關注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隱士。更為重要的是,金庸認為,“那些熱衷于權力的人,受到心中權力欲的驅策,身不由己,去做許許多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其實都是很可憐的”[5]1441。而對于隱士,金庸則認為,“隱士對社會并無積極意義,然而他們的行為和爭權奪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種范例”[5]1439。不難看出,金庸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也因此,金庸在小說中通過刻畫東方不敗、岳不群、左冷禪等人物,生動、深刻地描繪殘酷而血腥的權力斗爭的同時,也塑造了劉正風、曲洋、令狐沖、任盈盈、風清揚以及梅莊四友等隱士形象,其中尤以男主人公令狐沖為典型。
隱士在類別上大體可分兩種,即天生的隱士和后天的隱士。前者是因為向往自由人生而自覺自愿地選擇隱居并由衷感到快樂;后者則是因為理想、抱負限于現(xiàn)實阻力不能實現(xiàn),為了保全人格獨立而無奈選擇隱居?!缎Π两分?,如果說劉正風、曲洋、任盈盈、風清揚等人曾經(jīng)熱衷于權力追逐而最終厭倦,并試圖退出斗爭漩渦而意欲獨善其身,因而是屬于后天的隱士,那么令狐沖則是天生的隱士,如金庸所說:令狐沖“是天生的‘隱士’,對權力沒有興趣”[5]1440。金庸顯然更推崇后者,不僅將令狐沖設計為小說的主人公,而且在小說中以多種方式和手段如他人評價、心理透視、人劍合一、行動顯示、結局安排等豐滿生動地刻畫了令狐沖無正邪之辨、無權力之欲、無規(guī)范之束、光明磊落而任性隨意、放浪無羈而自由獨立的這一天生隱士形象。
何謂“笑傲江湖”?金庸說:“‘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沖這類人物所追求的目標。”“笑傲江湖”就是“自由自在”,就是蔑視權力、不受束縛,追求人格獨立、個性自由。不過,金庸也深知,“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嗽诮?,身不由己’,要退隱也不是容易的事”[5]1441。因此,意欲逃避權力斗爭的劉正風、曲洋和梅莊四友最終仍然成為權力斗爭的犧牲品,令狐沖多數(shù)時候也只能被裹挾在權力斗爭的漩渦中掙扎。一方面,令狐沖不自覺地參加了岳不群的權力斗爭行動,尤其是因機緣巧合而獲得“笑傲江湖”曲譜,習得“獨孤劍法”、“吸星大法”后,更是自覺不自覺地卷入權力斗爭,如助任我行奪權、執(zhí)掌恒山派、幫岳不群奪得五岳劍派盟主之位、為保恒山派而與日月神教抗衡等;另一方面,令狐沖也是權力斗爭的受害者,如為擊退欲奪華山掌門之位的成不憂而受傷并致此后多難,被岳不群栽贓陷害蒙受不白之冤成為華山派棄徒,失去刻骨銘心的初戀之愛等。但難能可貴的是,無論是傷重、失愛還是蒙冤、遭棄,無論是威脅恐嚇還是生死考驗,無論是權力迫害還是權力誘惑,令狐沖都是權力斗爭的超越者,始終不改初衷地追求“自由自在”。令狐沖之所以沒有遭受劉正風、曲洋以及梅莊四友一樣的結局,并最終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退隱”,獨善其身于西湖梅莊,最重要的原因是,金庸在小說描繪的江湖情境中讓令狐沖從風清揚處獲傳“獨孤劍法”。因為掌握、融通了“獨孤劍法”,令狐沖不僅得以一再在險境中求生,在危局中自保,而且能夠抗衡、挫敗江湖眾多一流高手,從籍籍無名之輩而最終名滿天下,從人人不屑的華山棄徒成為各方勢力爭相爭取的對象。更重要的是,令狐沖因此擁有了江湖話語權,擁有了能夠蔑視強權、堅守人格獨立、追求個性解放、保持自由自在而不被傾軋的能力,從而使其“笑傲江湖”成為可能。也就是說,金庸盡管深知“退隱”的不易,深知“笑傲江湖”的艱難,也因此描繪了追求“笑傲江湖”者的種種努力與抗爭、無奈與犧牲,但并不愿讓人格獨立、個性自由這一終極價值追求被毀滅。因此,當令狐沖憑借象征著“隱士之劍”的“獨孤劍法”叱咤江湖、與象征著“權力之劍”的“辟邪劍法”相對抗并最終在生存上、精神上、人格上真正能夠“笑傲江湖”時,不僅使習慣于看到武俠小說的主人公最終一定會獲得成功的讀者產(chǎn)生巨大的愉悅感、滿足感,而且使金庸對“笑傲江湖”精神價值的肯定表現(xiàn)得更飽滿,也更充滿希望,同時使傳統(tǒng)隱士文化所內涵的人格獨立、個性自由價值觀得到更充分地彰顯和宣揚。
無論“笑傲江湖”作為樂曲名還是小說作品名,無論“笑傲江湖”是劉正風與曲洋的內心向往還是令狐沖與任盈盈的愛情象征,或是主人公令狐沖的人生追求及最終現(xiàn)實,其“自由自在”這一既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隱士文化又完全符合于人類終極價值追求的核心精神內涵正是金庸所要極力高揚的。金庸之于“自由”的宣揚當然不只是在《笑傲江湖》這部小說之中,正如徐岱所說:“金庸小說將趣味美學推進到了一個形而上的高度,借藝術的游戲性表現(xiàn)了一種崇高的激情:呼喚自由。所謂‘俠士道’也就是擺脫名韁利鎖之道,和超越榮譽與權力之道。這種聲音主要借助于金庸世界中的那些人物性格來體現(xiàn),貫通在整個金庸小說的那種‘游戲精神’之中?!盵7]423但《笑傲江湖》可以說是金庸最自覺地以表現(xiàn)“自由”為主題的作品,令狐沖應該說是最能充分體現(xiàn)“笑傲江湖”之“自由”精神內涵的人物形象。
毋庸置疑,金庸塑造的令狐沖形象具有典型性,是從更普遍的意義上高揚隱士文化以及“自由”的價值的,而與地域無涉。不過,若從地域文化角度看,金庸將令狐沖這一形象設計為華山人物,倒也不是完全隨意、盲目的安排,而應是金庸在充分考慮華山文化與自然特征的基礎上做出的自覺選擇。對此,盡管沒有金庸的任何明確說明作依據(jù),但這樣的判斷并非沒有道理。
首先,令狐沖形象的精神內涵與華山文化內涵相一致。華山文化雖然內涵豐富,但其主要內涵是道教文化。道教的核心信仰是神仙信仰,認為人可以通過“修道”而“羽化”為長生不死、逍遙自在的神仙。而要“修道”,就要摒棄各種現(xiàn)世欲望,恪守生命本真,避居“洞天”之地潛心修行,最終得“道”升天。道教所說的“洞天”之地,即地上的仙山,山中有洞室可通于上天。道教共有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囊括中國名山勝地無數(shù)。華山奇險而風景秀麗,正是“修道”的“洞天”之地,而且是“第四洞天”。因此,北魏新天師道創(chuàng)始人寇謙之、五代末宋初陳摶都曾在此修行,金元時期的郝大通、元代的賀志真更是開創(chuàng)了作為道教派別而存在的華山派,以致道教在華山興盛,“修道”之人趨之若鶩,華山之上現(xiàn)存道觀、遺跡無數(shù)。與道教神仙信仰相適應,各種得“道”成仙的故事也被道教典籍所記載、傳誦,而其中,在華山之上遇仙、成仙或仙居的故事不少。如傳為漢代劉向所作的《列仙傳》中記述的眾多仙人中有許多如赤斧、毛女玉姜等都是在華山遇仙、成仙的[8];東晉葛洪在《神仙傳·卷二·衛(wèi)叔卿》中說,漢武帝時,中山人衛(wèi)叔卿服用云母而成仙,在華山“絕巖之下”與洪崖先生、許由、巢父等仙人“博戲于石上。紫云蔚蔚于其上,白玉為床,又有數(shù)仙童執(zhí)幢節(jié),立其后”[9]。最初源自于民間的道教所以能迅速發(fā)展,與其神仙信仰密不可分,“神仙世界跟現(xiàn)實的污濁和丑陋形成了鮮明對比,它寄托了美好的理想,也得到了各階層人民的歡迎”[10]294。而無論是避居“洞天”之地的潛心修行還是得“道”升天后的逍遙自在,都是與現(xiàn)實世界的隔離,超脫于各種現(xiàn)實束縛之上,得保生命意志之自由。對于華山的道教文化內涵以及神仙傳說,以金庸知識之廣博,應該是清楚的,這也正是金庸小說華山派人物所以多隱士的重要原因所在。將追求人格獨立、個性解放的天生隱士形象令狐沖設計為華山人物,以華山文化為深刻背景,以令狐沖形象為生動顯示,讓令狐沖形象與“華山”相得益彰,自然也是金庸在充分考慮華山文化內涵以后的刻意選擇。追求“自由自在”的令狐沖因之成為華山隱士群體的代表人物,具有鮮明的華山特色。當然,隱士不是道士。說令狐沖形象的精神內涵與華山道教文化內涵相一致,主要是就保持生命本真、追求個體獨立與自由而言。正如陳墨歸納包括令狐沖在內的一些金庸小說人物為“道之俠”類型時所說:“道之俠中多‘隱士’。這些人的‘出世’并不等于是‘出家’——若是出家就等于做了道士。……他們不想白白地犧牲自己,而是要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真性情,至情至性,保全自己的獨立的人格意志、保全自己的健全的個性及其生活方式?!盵11]294
其次,“獨孤劍法”與華山地理和文化內涵相吻合。令狐沖所以能夠“笑傲江湖”,內在固然是因為對“自由自在”的不懈追求,外在則是因為掌握了“獨孤劍法”這一利器。而這一劍法正與華山地理和文化內涵相吻合。其一,華山海拔雖然不是最高,但險峻挺拔,其奇險以“劍”喻之毫不為過。唐代詩人張喬曾有詩云:“誰將倚天劍,削出倚天峰?!盵12]7305金庸在《碧血劍》和《笑傲江湖》這兩部主要描寫華山派的小說中,將劍法作為華山派的主要也是最高武功,應是考慮了華山其“形”似“劍”的自然地理特征。讓令狐沖從風清揚處獲授“獨孤劍法”,應當也是出于同樣的考慮?!蔼毠聞Ψā彪m為非華山人士獨孤求敗所創(chuàng),但經(jīng)華山泰斗級人物風清揚掌握,再傳華山弟子令狐沖,可視為華山劍法構成的一部分。“獨孤劍法”因之具有了華山特點。其二,就“獨孤劍法”的“劍理”而言,按書中風清揚傳劍時的解說,是“無招勝有招”,破解任何武功只有“一劍”,而這“一劍”卻可隨對手招式變化而變化,無窮無盡,“無所施而無不可”。這正體現(xiàn)了道家之“道”的核心意涵,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3]道家與道教自然不同,但道教以道家思想為根本思想資源?!蔼毠聞Ψā钡摹皠怼币蚨c華山的文化內涵是吻合的。其三,《笑傲江湖》中主要有兩種劍法,即“辟邪劍法”和“獨孤劍法”。就其象征義而言,如果說“辟邪劍法”是“權力之劍”,意味著欲望、野心、王霸雄圖以及因此產(chǎn)生的對人的束縛、扭曲、殘害,那么“獨孤劍法”就是“隱士之劍”,意味著自由、獨立、超然物外以及因此獲得的個性解放、生命本真。兩種文化、兩種人生追求、兩種生命形態(tài)在江湖世界里借由兩種武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直觀呈現(xiàn)。而且,在小說中它們是相對抗的,即追逐權力,意欲雄霸天下的東方不敗、左冷禪、岳不群等人以“辟邪劍法”與無視權力、只想“自由自在”存在的令狐沖以“獨孤劍法”之間的對抗。而當以自由獨立、個性解放為生命價值追求的令狐沖形象與“無招勝有招”的“獨孤劍法”人劍合一,令狐沖因“獨孤劍法”而獲得自由獨立,“獨孤劍法”因令狐沖而施展得更加淋漓盡致,“獨孤劍法”既可說是“隱士之劍”也可說是“令狐沖之劍”時,最能體現(xiàn)“笑傲江湖”精神內涵的令狐沖形象的華山特色也就更加濃厚而鮮明。
或許,將令狐沖設計為棲居于其他同樣具有深厚道教文化的名山的江湖門派人物也不是不可以,但若綜合名山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文化內涵特色而論,同時再考慮金庸在《碧血劍》、《射雕英雄傳》、《笑傲江湖》等幾部小說中對“華山”描繪的整體情況,金庸將令狐沖設計為華山人物,將“笑傲江湖”的精神內涵通過塑造華山人物令狐沖而予以表現(xiàn),可謂合理而匠心獨具??梢哉f,“華山”使令狐沖形象塑造得更加深刻而豐厚,令狐沖形象使“華山”彰顯得更加生動而充滿魅力,“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因之而影響巨大。
[1]金庸.笑傲江湖[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2.
[2]蔡邕.琴操·聶政刺韓王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謝蒼霖,萬芳珍.三千年文禍(修訂本)[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5]金庸.笑傲江湖·后記[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2.
[6]陳墨.金庸小說賞析[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7]徐岱.俠士道:金庸小說與中國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王叔岷.列仙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葛洪.神仙傳[M].胡守為,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
[10]田伯元.神話與中國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1]陳墨.金庸小說之謎[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12]張喬.華山[M]//全唐詩(卷六三八).北京:中華書局,1960.
[13]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責任編輯:朱 飛]
2016-06-16
徐淵(1965-),男,貴州印江人,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闡釋學、金庸小說與武俠文學研究。
陜西省教育廳2012年科學研究項目“地域文化視閾下金庸小說中的陜西名山研究”(12JK0419)后續(xù)研究成果。
I207.42
A
1673-2936(2016)04-0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