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訊
一、從“老虎吃不吃人”說起
作家尤今講過一個“老虎吃不吃人的故事”,有趣而又恐怖。
她說,這是她從尼泊爾獵虎高手那里知道的:老虎一般不吃人,它喜歡吃多肉的動物,比如斑馬、水牛、麋鹿等等。倘若狹路相逢,如果人不主動挑釁或者驚慌奔逃,老虎也不會傷人。但是,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那只老虎曾經吃過人。吃過人的老虎,見人就吃。所以,一定要把游蕩于外的這種老虎關進鐵籠子里。一般天然動物園散放的老虎都是沒有吃過人的,你不必驚慌。
那么,怎么知道一只老虎吃沒吃過人?就是看它的眼神和走路姿態(tài)。經驗豐富的老獵手一看就能正確判別。于是,能夠即刻判定是否應該向老虎射擊。他們使用的是麻醉針,百發(fā)百中。
也就是說,是老虎的眼神和身體動作無意中出賣了老虎。
那么,好奇的聯想力促使我們要問:一個人的真情也會被我們自己的眼神、姿態(tài)泄露嗎?
回答:是的。
二、古代人才學家的識人絕技
在古代中國,有許多令人驚嘆的技能。比如,魏晉時期中國第一位人才學家劉劭就具有慧眼識人的絕妙方法。當時,整個社會流行品評人物的風潮,流行“月旦人物”,就是用非常簡潔的一組語匯對人做出懇切的評價。一經品題,身價百倍。曹操就生活在那樣一個熱鬧時代。青年曹操是個憤青,巴不得出人頭地,縱橫四野,所以一旦有機會遇到了劉專家,就死拉硬扯非讓人家給自己講出點“評價性語言”不可。劉劭不肯,曹操就死纏不放。無奈之下,劉劭給他匆匆寫下十個大字:“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一看,哈哈大笑,高興地揚長而去。不過,后來的歷史證明,劉劭確實看人看得準,功夫實在了得!
有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走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跟著大師走幾步。”這位劉大師到底有何方葵花寶典、識人秘籍?可巧的是,劉劭還真的給后人留下了一本《人物志》。我翻開看到,他在講到識人之術時,留下的是這樣一些話:“觀其奪救,以明間雜;觀其感變,以審常度;觀其志質,以知其名;觀其所由,以辨依似;觀其愛敬,以知通塞;觀其情機,以辨恕惑;觀其所短,以知所長;觀其聰明,以知所達?!?/p>
試問,你明白嗎?
估計是一頭霧水。即便他講了,大家還是不懂。因為凡能寫出來的文字都是可以編碼的;而寫不出來的,則是不可編碼的。道可道,非常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只能意會,無法言傳。
三、現代好玩的“科學讀心法”
現在,讓我們把鏡頭切換到21世紀初葉。前幾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幾位高人——人類行為動力學家將多個傳感器組合成一個綜合識別器。最初的樣子就像一個灰色的盒子,里面裝配著一個紅外線收發(fā)器,一個麥克風和兩個加速度傳感器。有平裝書大小,可以掛在胸前。這個社會傳感器,可以將一個人講話的最重要的信號,例如講話的時間、當時的情緒、身體的生化反應記錄下來,由此可以預測未來行動之趨勢、發(fā)展之結果。
研究人員把這個“魔盒”帶到了電視臺“5分鐘相親”節(jié)目。這種“5分鐘相親”節(jié)目不少人看到過。參與節(jié)目的女性坐成一排,男性則每5分鐘換一次位置,與之相互交談、認識。根據雙方交談,“魔盒”能夠預測他們二者是否合得來,能否繼續(xù)交往下去,是否事后進一步約會。男女雙方交談的過程,無疑會釋放出不少社交信號。但是,研究人員并不關注他們雙方的言談內容,而是讓“魔盒”記錄下雙方非常微弱而又微妙的變化:包括聲調的微弱變化,眉毛是否突然上揚,語速快慢以及有無插話等。這些都是人們無意識的動作,但是卻暴露出了談話雙方的真實思想與情感。當然,社交信號記錄下來的都是一些數據。
通過反復實驗,科學家發(fā)現,無需知道雙方談話內容,只憑這些獲取的數據,就可以預測雙方未來的情感發(fā)展結果。準確率達到85%。
現在,這種社會傳感器已經做成了一個叫做“社會傳感徽章”的小東西,就像一個普通大學?;沾笮。梢耘宕髟谏砩??;照鲁潆娨淮?,可以持續(xù)40個小時搜集數據?;照聝戎昧藬祿治鏊惴?。佩戴者一年的數據都可以存儲在內,相當于儲存于一張4GB的儲存卡內。通過這個徽章,員工可以了解自己和組織;管理者可以了解員工的舉止言行,對員工工作進行指導。在美國,這樣做并不違反法律,但是收集數據,必須要經員工同意。
四、計算機到底抓取到了什么?
讓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幅畫面——
某人打開視頻網站,正在觀看一則廣告,禁不住流露出驚喜的表情。這時,計算機的攝像頭提示燈忽然閃了閃,這是什么意思?原來計算機是在做這樣的事:對準那個人的眼睛定位;尋找嘴部水平中心線;xyz軸建模;測量他的眼輪匝肌、皺眉肌、顴大肌各塊肌肉的位移;數據傳回;數據庫表情匹配。
通過這樣的面部識別技術,是對這個人進行觀察判斷,準確率可達到96.9%!對于更為復雜的復合情緒識別率能達到76.9%。有家美國公司就專門為顧客提供情緒反應數據。此方法還可以用來進行表情測謊。原理是:人們進行虛假或真實的感情表達時,使用的大腦映射不同,反映在面部肌肉動作上也有不同。人類很難區(qū)分的些微感情變化,計算機卻很容易。
從面部特征識別到表情識別,再到情緒識別,計算機利用大數據能夠辨別真實與謊言。
上海有位大學生利用商場試衣間,對準“試衣鏡”映照出來的各式各樣的顧客表情和體勢,開發(fā)了一個軟件,能夠幫助老板預判顧客喜歡不喜歡這件正在試穿的商品,以利導購員對顧客講一些怎樣的話,他或她就會愿意購買這件商品。
人類千分之一秒的表情,倏忽而過。但是,計算機卻能夠迅即捕捉,做出判斷,幫助人們決策。
我只能長嘆一聲:
“大數據已經煉就了火眼金睛!”
五、還有伯樂的本事呢!
看完上面的案例,你可能會認為基于大數據的識人本領,講白了就是“以微知著”,拿“千分之一秒”做文章。其實,大數據還有別的本事呢。現在就再舉一例。
我們每個單位里保存著的人事檔案。大家都熟悉。其實,檔案里記錄的不過是員工的一些自然信息、能力信息、履歷信息、過分簡單。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大數據平臺,就可以以這些信息為基礎,進一步擴大搜集范圍,例如將社交平臺、有關網站上的數據擷取過來,那就立馬使他的信息豐富起來。
我國成都一位年輕的大數據科學家,建立了基于大數據的“人才雷達”,能夠從九個不同的維度,把一個人的相關數據擷取過來,使之豐富化、形象化、個體化。例如,你的“學術水準”,大概是從你的學術論文發(fā)表數量與被引用指數那里獲取的;你的“社會活躍程度”,大概是從你出席國內外論壇次數那里獲得的;你的“閱讀領域”,大概是從你的購書記錄與瀏覽網頁那里獲得的;你的“交往對象”,大概是從你的朋友圈那里獲得的;你的“發(fā)展?jié)摿Α?,大概是從你近五年發(fā)表論文的影響力那里獲得的;你的“生活習慣”,大概是從你的手機、計算機開關時間那里獲得的……這樣,大數據就能夠從四面八方為你或其他任何人畫出一幅形象逼真的“素描圖”。據報道,現在有的電商已經掌握了每個顧客的一萬多個“標簽”,就是一萬多個特征標志。只要法律允許,畫出一張你自己也不知道的“素描圖”,應該不是難事。
由此不難理解,哪個部門或組織若要尋訪人才,依靠大數據,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渠道。
中國人推崇“伯樂相馬”。在今天這個大數據時代,除了有才愛才的個體伯樂和強調公平的制度伯樂外,還有了身手不凡的“大數據伯樂”。三種伯樂各有各的長處,三方結合在一起,必能收“放大增強”之效。
有志于引才的部門與單位,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系中國人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