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燕歌
【摘 要】 本文介紹了博古的新聞實踐及其新聞事業(yè)走向輝煌的歷程,闡述了博古的新聞思想。指出,他認為黨報首先必須具有黨性,即為黨服務的理念宗旨;其次是具有群眾性;第三是要具有戰(zhàn)斗性。這一思想在當前來看,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博古;新聞事業(yè);新聞思想;《解放日報》
博古,原名秦邦憲。眾所周知,他犯過“左”傾錯誤,對黨的革命事業(yè)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損失,但是,他也為黨,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新聞領域,他的成就是不能被忽視的。他的過錯在歷史的長河中會隨水東流去,而他的功勞則在人們的緬懷中越來越鮮明。他的新聞事業(yè),也成為后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一、博古的新聞實踐
博古是一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革命者,他的才華成就了他的事業(yè),也成就了黨的新聞事業(yè)。他在黨的新聞事業(yè)中,多次擔任負責人,為新聞事業(yè)嘔心瀝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博古新聞事業(yè)的起點
博古從事新聞事業(yè)的起點開始于《無錫評論》,它是活躍于1924年至1926年間的革命刊物。1925年,博古曾擔任錫社的負責人之一,并任組織部主任,主要負責編輯出版《無錫評論》。他在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曾在《無錫評論》上痛心的寫道:國之將亡,焉顧我身,寧為中華人,死為中華魂!博古利用《無錫評論》,走上了不一樣的救國道路,自此與新聞事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1930年5月,從蘇聯(lián)留學回來的博古,被安排在總工會宣傳部工作,主要負責編輯工人內部刊物《勞動報》和《工人小報》,在工人內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提高工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為黨的革命事業(yè)爭取群眾支持。
《紅星報》是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的機關刊物,它是在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由軍委總政治部編輯出版的。博古負責《紅星報》期間,正是紅軍長征最困難的時期,他通過《紅星報》,鼓舞了士兵士氣,給予紅軍精神食糧,對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起到很大的作用。
2、博古與《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是1938年1月11日創(chuàng)刊的,它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發(fā)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機關報??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黨為了加強對南方各地抗日活動的領導,決定出版《新華日報》。博古在擔任新華社社長期間十分關心報紙的成長,他經常向《新華日報》寫社論,而且還為報館招賢納士,陸詒就是經過博古的勸說而加入的?!缎氯A日報》在博古的努力下,真正成為“抗戰(zhàn)的號角”,“人民的喉舌”,它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時刻,指引著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的存亡而奮勇向前。正如毛澤東所說:《新華日報》“同八路軍新四軍一樣,是黨領導下的又一個方面軍?!?/p>
二、博古新聞事業(yè)的輝煌——《解放日報》
博古一生都在為黨的新聞事業(yè)而奮斗,他勤學不倦,一絲不茍,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黨,奉獻給黨的新聞事業(yè),最終走向人生的頂峰,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
抗日戰(zhàn)爭的持續(xù),使革命形勢日益嚴峻起來,革命需要更大的浪潮推動其前進。相持階段到來后,國民黨的抗戰(zhàn)決心有所退卻,對于中共的抗日活動也是百般阻撓,《新華日報》在國統(tǒng)區(qū)的發(fā)行也是舉步維艱。于是1941年春,中央決定將《新中華報》和《今日新聞》合并,在延安出版《解放日報》。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從此,博古對《解放日報》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事無巨細,籌稿、發(fā)行、出版,都要做到自己認為沒有任何問題,報紙才能與廣大讀者見面。
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處于嬰幼兒時期的《解放日報》還很不成熟,博古的新聞思想也正在摸索中前進?!督夥湃請蟆穭?chuàng)刊初期,存在著許多問題,毛澤東對初期的《解放日報》也不滿意,他批評說:“《解放日報》是一張不完全的黨報,對中心工作宣傳不得力,缺乏黨報應有的政治敏感”,所以毛澤東決定對《解放日報》進行改版,《解放日報》的改版也成為整風運動的一部分。在博古的努力和黨的幫助下,改版后的《解放日報》真正成為一份完全的報紙,成為人民的喉舌,抗戰(zhàn)的號角,成為真正戰(zhàn)斗的黨的機關報,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三、博古的新聞思想
實踐出真知。博古在一系列的新聞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重要的新聞思想,這不僅指導著他的新聞事業(yè),而且在他的努力中,這些思想一步步的走向成熟,形成一套完整的新聞理論體系,對黨的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有著極其重大的貢獻。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改版后的第一期上,博古發(fā)表《致讀者》,第一次論述了新聞宣傳報道所應有的品質。他認為,最重要的是黨性,黨報就必須具有黨性,即為黨服務的理念宗旨。毛澤東在1942年作出《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發(fā)出的通知》中指出:“報紙是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有力的工具”“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要這樣做才是名副其實的黨報”,“不要為別人的通訊社充當義務的宣傳員而已”。博古在《黨與黨報》中指出:“報紙是黨的喉舌”,“一切要依照黨的意志辦事,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要顧到黨的影響”。博古經辦的黨報,黨性不斷增強,為中共的宣傳鼓動工作提供了幫助。
其次是群眾性。新聞工作與黨的革命事業(yè)是一樣的,不能脫離了群眾。因此群眾性也是新聞工作的重要思想之一。新聞工作也要貫徹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堅持新聞報道從群眾中來,新聞宣傳到群眾中去的原則。
最后是戰(zhàn)斗性。黨報必須是可以戰(zhàn)斗的報紙,黨報打的是筆桿子上的戰(zhàn)爭,雖然看起來毫無力量,但是卻可以取得輿論支持,在戰(zhàn)爭未打響的時候就先發(fā)制人,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在1942年《解放日報》改版后,它的戰(zhàn)斗性迅速增強,報紙?zhí)峁┑南⒉粌H提高了群眾戰(zhàn)斗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摧毀敵方陣營,把黨報應有的戰(zhàn)斗性發(fā)揮到極致。
博古曾說:“我將終身從事于革命的新聞事業(yè)”。為了這個“終身事業(yè)”,博古一輩子就與新聞結下了不解之緣,最終為了黨而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的輝煌永遠定格在了39歲。毛澤東說過,“博古等八人為人民事業(yè)做了轟轟烈烈的工作”、“為人民事業(yè)而死,雖死猶榮”。江澤民在視察人民日報社的講話中,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所以,現(xiàn)在的新聞工作者要像博古一樣有扎實的根底,能夠刻苦鉆研馬克思主義理論,以事實為依據,做到真正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 無錫市志辦公室編.秦邦憲(博古)文集[C].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2] 毛澤東文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共黨史資料參考文獻[M].人民出版社,1979.
[4] 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C].中共黨史教研室,1982.
[5]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