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進對科學探究方法與過程的理解。科學探究能力是通過完成部分探究活動和完整的探究活動而形成和發(fā)展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探究式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心理學家懷特指出,人有一種探索和認識外界環(huán)境的內部需要,這種內部需要會引起個體的好奇行為和探索行為,并表現為求知欲。教育實踐證明,創(chuàng)設情境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1.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或實驗中發(fā)現問題
如何從生活、現象中挖掘發(fā)現隱蔽的問題呢?觀察是發(fā)現問題的重要源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觀察的現象進行分析、思考、比較,形成一個具體明確的可探究的科學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演變?yōu)橛袃r值的科學問題。例如:在沒有學習“電磁感應”知識之前,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從通電導體能使它旁邊的小磁針發(fā)生偏轉的現象中猜想,既然電能生磁,那么,磁也許可以生電,即放在磁體旁的閉合線圈中也許就會有電流通過,在此基礎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適當加以點撥,促使學生提出一個有價值的科學問題:在什么情況下磁能生電?等等。
2.準備利于探究的材料
科學課中選擇能顯現事物規(guī)律的作用較大的材料,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發(fā)現現象、認識現象或規(guī)律,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獲取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教師要精心選擇學生熟悉的、典型的、適量的能顯現事物特征的材料或對比材料,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chuàng)造愿望,使他們愉快地、積極主動地探求和運用所學知識。
二、制定可行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環(huán)節(jié)步步跟進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教學目標?!笨梢?,教學目標是影響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因素。新課程下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目標要求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反映了“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目標價值取向。在現實中,一些科學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仍然存在偏差。如:目標敘述不準確;設計不全面;目標選擇不恰當,等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效性,有時完不成教學任務,有時落實三維目標顧此失彼,有時一味跟著“考試”跑,“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整個教學活動不能很好地體現教學目標的滾動,教學活動重復低效。有的教師混淆了課堂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學習目標之間的邏輯關系,導致課堂教學目標確定過大,難以操作,甚至不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教師課堂教學目標敘述和設計不清楚,導致教學思路不清、教學環(huán)節(jié)跳躍、教學過于隨意等。有的學校一心片面追求考試分數或升學率,使得科學教師急功近利,將“應試”作為主要的課堂教學目標,只教科學概念不教科學思維、科學技能等。上述這些問題,究其原因,往往源于科學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認識或操作上的偏差
三、適時方法指導,讓學生善于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科學課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經歷、體驗和發(fā)現的過程,教師作好指導與幫助。比如: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就直接告訴學生,而應帶著這個問題讓學生實踐、操作,如果操作不成功,就應該組織學生分析問題出在哪兒?最終讓學生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應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多動眼“看一看”,多動腦“想一想”,多動口“說一說”,多動手“做一做”,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探究能力。例如:《我看到了什么》一課,在沒有進行觀察前,老師提問:“你們認為怎樣的樹才是大樹?大樹到底有多大?”同學們發(fā)表了看法后,教師就帶同學們到學校附近尋訪大樹,同時,教師讓同學們拿上自己認為需要的工具,帶上老師發(fā)下來的觀察表,同學們到校外后,熱情很高,轉了一圈后,都圍到一棵大樹下進行觀察,并進行熱烈的討論。我發(fā)現,孩子們對大樹的觀察,都很集中在觀察樹的顏色,是一棵什么樹等零碎的問題上,一節(jié)課下來,許多同學的記錄表上竟是空白的。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我似乎高估他們了。第二節(jié)課,我吸取了教訓:觀察的計劃再周密些。事先確定多長時間觀察并記錄一次,觀察什么現象或觀察的步驟是什么,用肉眼觀察還是借助工具,記錄的方式是文字的、圖像的,還是數字的,等等,結果孩子們的觀察結果豐富多彩,有的畫上了樹的形狀,有的摘下了樹的皮,有的拓印了樹皮,有的寫下了數字。很顯然,觀察的方法比第一堂課有了明顯的進步。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補充教材
隨著經驗和科技的發(fā)展,不僅要求教材不斷更新,更要求教師密切聯(lián)系學生實際和社會生活,對現有教材不斷調整、補充。為此,教師要樹立處處有資源的現代教育資源觀,廣泛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
1.利用學校資源補充教材
學??茖W教育資源分兩類,一類是存在于學校環(huán)境中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實驗室、閱覽室、校園網、學校建筑、花草樹木、植物園(小農莊)、小醫(yī)院等。另一類是存在于學校群體中的,如:教師特長、閱歷、學生智力上的發(fā)展差異,等等。如果教師能充分運用這些資源,就會大大豐富教材,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授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自然水域中的水》這一單元后,可以利用校園網、閱讀室等資源了解更多的關于水的知識;又如:在教授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我們自己》這一單元,我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星星小醫(yī)院,讓小醫(yī)生為學生測肺活量、視力、聽力,檢查指甲、牙齒的衛(wèi)生狀況等,這些補充教材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歷。
2.利用社會資源補充教材
社會教育資源主要指存在于校園外的資源,包括家長的閱歷、職業(yè)背景、家養(yǎng)動植物及科技館、工廠、農田、高新技術企業(yè),等等。使用教材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利用多種資源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親近自然、關注社會,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如:在教《關心我們周圍空氣的質量》(教科版五年級上冊)時,我把教材改編成了課題研究的形式,讓學生廣泛運用考察、訪問、參觀、實驗、測量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教學植物單元時,我把課堂搬進了家屬院,實地考察了家屬院的樹、花、草、蔬菜等植物,有一年正趕上學校組織秋游,我把整個年級帶到了植物園,還邀請了技術員給我們講解。
總之,只有培養(yǎng)學生善于探究、學會探究、合作探究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勇于探索,樂于探索,提高探究能力,提高科學素養(yǎng),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tài)度與方法認識、發(fā)現、改變與創(chuàng)造,真正使今天的學習成為明天適應、參與和改造社會,從而獲得發(fā)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