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達中俄邊境城市撫遠的前一天,這里發(fā)生了一件轟動小城的大事,有漁民在黑龍江里捕撈,意外捕獲到了一條重達700多斤、身長兩米的鱘鰉魚!這條魚讓平日默默無聞的撫遠小城在各大新聞網(wǎng)的頭條欄上,足足占據(jù)了三四天的時間,因為人們一直在爭論,怎么處置這條捕撈上來的罕見大魚,才是最合理的。
鱘魚和鰉魚是兩種魚,這次進入漁民大網(wǎng)的是達氏鰉魚,700多斤的體重在鰉魚里并不是最大的,曾經(jīng)有上千斤的鰉魚被捕撈過的記錄,當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鱘鰉魚是生長在黑龍江的淡水魚種中最大體積的魚類,據(jù)說目前生存在地球上的動物里,只有它是跟恐龍在一個時期共同生活過的。
報道這條落難的母鰉魚,最惹眼的字樣就是這條魚腹中的魚子能生產(chǎn)出多少魚子醬。記得以前就有人諷刺當今人類,看到水族館里的魚想到的只會是菜譜,一邊看一邊盤算哪種魚適合清蒸哪種適合紅燒。這條鱘鰉魚的出現(xiàn),又考驗出了人們還是食欲占上風(fēng)。
在黑龍江省的腹地三江平原上行走,吃魚可以說是家常便飯,有餐桌就有魚。這里吃魚的方式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總是有讓你出其不意的感覺。一日晚餐,沒有魚上桌,大家于是將關(guān)注點集中到一道沒有吃過的菜品上,品嘗后都贊不絕口。這道菜是涼拌的,有黃瓜絲和洋蔥絲,還有一種咬起來脆脆的,黑白相間的粗條,浸入調(diào)味汁后又變得軟綿可口。人們大猜特猜,均不得要領(lǐng)。服務(wù)員來揭開謎底:原來是涼拌酸辣魚皮!用大馬哈魚魚皮,經(jīng)過風(fēng)干,再用泡發(fā),呈透明狀后切絲食用的。
這中將魚開發(fā)出來的另類吃法,是生活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邊的漁獵民族赫哲族人的招牌菜之一。
赫哲人非常好客,崇尚以魚待客,“它拉卡”是魚宴上的著名佳肴,將鯽魚脊背的厚肉取下切成細絲,用上好的米醋“煞”上,待肉變成白色,去掉醋汁后拌入蒜末、香菜段等調(diào)料,味道鮮嫩爽口。他們還有一道風(fēng)味獨特的菜叫“魚刨花”,把冬季打上來的魚在剛剛凍結(jié)的時候剝?nèi)ヴ~皮,切刨成薄薄的凍肉層,蘸鹽、醬吃。吃一片魚刨花,喝喝老酒,愜意至極。和日本料理的刺身異曲同工?!俺呆~毛”聽起來詭異,其實并不是魚的毛,而是將魚烘炒至碎末而食之,近似城里人吃的魚松。
離開撫遠小城,聽到消那條剛剛捕撈上來的700多斤鰉魚,以9.5萬人民幣被一位客商買走了,不知拿去做研究,用它腹中的魚子培育成更多的鰉魚魚苗?還是做成標本?
當我回到哈爾濱,央視新聞聯(lián)播報道:大鰉魚在撫遠那個著名鱘鰉魚研究所的大池子里,正療傷,鰉魚子將用于繁育小魚苗放養(yǎng),所幸,不在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