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文
摘 要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進行主題教學模式改革,是突破《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難點的有效方式之一,有助于提高教學資源的有效性,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思政課主陣地地位的發(fā)揮,對“基礎”課教學改革進行有益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 主題教學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和必修課。從本課程教學實踐來看,教學難點不在于使學生懂得書本內容,而在于如何組織生動的教學素材,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組織分析、討論和總結,既達到教學目的,又真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媒介,對于指導教學實踐、豐富教學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采取何種教學模式,突破這些教學難點是任課教師普遍關心和思考的問題。
1主題教學模式的內涵
在高校教學改革的大潮中,主題教學越來越受關注,它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強調師生共同參與和交流,注重學生的科學探究,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經驗等。所謂主題教學模式,是指按照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根據課程內容的內在思想聯系和邏輯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提煉、概括重組和整合充實,形成既前后連接又相對獨立的若干主題,遵循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規(guī)律和不同階段學習生活的特點,圍繞主題確定教學方案,組織學生進行針對性強、目標集中、主題突出的教學活動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基礎”課實施主題式教學模式,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突出教學過程的針對性、完整性和約束性,防止中心分散,不僅糾正了教學的隨意性和以知識為本位的傳統教學理念,突破按照教材章節(jié)依序授課的傳統教學方式,而且打破了過去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慣例,實現從重知識傳授轉向重社會生活及情感體驗;變靜態(tài)的書本知識講解為現實社會生活問題的重演,注重有關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與實踐能力提升;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關系上實現主客體適時變換,更關注學生的主題教育活動過程的感悟、體驗以及行為上的變化、發(fā)展和提高;使廣大學生在探源中親身體驗主題式教育的魅力,在親身實踐中積淀美德,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認知水平。
2“基礎”課主題教學模式的組織實施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集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及鮮明的主題性,值得深入探討主題教學模式的理論和應用。一個主題教學設計通常包含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確定主題、重構內容、探究引導、多元評價。
2.1確定主題
主題式教學能否取得實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題,這要求在熟悉教學大綱要求及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上,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要求,聯系社會現實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及其所關注的熱點、焦點、疑點、難點問題,對教材篇章的基本內容進行整合、提煉,合理確立和設置具有針對性、新穎性、整體性、連貫性、實效性的教學主題。另外,主題名稱也應兼顧生動性、時效性,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根據學習需要和課時安排,“基礎”課兩大板塊“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中各設置兩到三個主題比較合適。比如前六章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主的內容中,可以設置理想情操教育、價值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等主題,并對內容進行整合。
2.2重構內容
主題確定之后,要對內容的框架結構進行建構,這要求教師必須全面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在整體梳理教材內容的框架下,按照一定的內在邏輯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1)將本主題的知識點,即內容進行梳理分析,理清內容之間的結構關系,明確提出主題目標,目標通常按課程標準要求而定;(2)教師應仔細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和困難,充分注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3)教師應明確引導路徑,并且盡可能留有余地,注意本主題在本課程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實現與前后主題之間的無縫對接,構建良好的該主題的知識網絡。只有從社會熱點、實際生活及學生的內心訴求的角度出發(fā),提煉重點和熱點,才能形成主題鮮明、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
2.3探究引導
主題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包括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探究活動。課堂教學中的探究引導,講究新穎、適時、多元,可根據主題需要,利用新聞事件、熱點問題、典型案例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導出主題。在內容講授時,可圍繞知識點的落實,把握好時間節(jié)點,提出一些供學生思考、探究的問題以及一些自問自答的問題。引導探究過程中,少一些一家之言,多一些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得出自我評價和掌握知識,提供的材料要多樣化、多側面,給學生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斷留有余地。
在課外活動中,學生完成大部分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協作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地給予指導。教師通過設計具體的、可操作的、多樣的、交互性的主題任務,讓學生完成任務型主題作業(yè),培養(yǎng)課外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重視課外合作學習與網絡學習,圍繞某個學習主題,學會使用視頻文件、音頻文件、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電子教材等課外自主學習資源。如學習愛國主義這部分內容,我們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博物館以及參觀“三孔”等這樣的傳統文化場所進行考察。同時,讓學生參與愛國主義主題圖片展示、征文比賽、自由討論、專題講座等,準確理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激發(fā)他們愛國熱情和動力,將愛國知識與愛國情感有機結合起來,并就活動情況與已獲得的資料相結合撰寫報告。最后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表報告,組織討論并由教師點評。
2.4多元評價
主題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全程參與,包括課外學習。如何合理、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較大,關系到主題教學的順利實現,應予以充分重視。目前,“基礎”課的教學評價,學生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考查成績綜合而成,理論上的學習對于絕大多數同學來說都沒有難度,期末卷面考查難以體現學生在這門課程上的差距,而且從教學目的上看,也更希望看到學生平時的努力。因此,主題教學模式可設置顯性評價和隱性評價雙重評價形式,顯性評價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在考評中的比重,學生課業(yè)成績由平時表現(20%),主題表演展示、主題課后閱讀、主題課堂辯論等主題實踐活動(40%)和期末考核(40%)組成。隱性評價強調與學院、學校教務部門、學生管理部門等合作,利用學校各種媒介和社團等進行多元化評價,全面真實地評價學生對本課程知識學習情況、知識掌握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基礎”課主題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3.1豐富了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吸引力
課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重要戰(zhàn)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思政課是高校中比較枯燥的課程,原因就在于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不能有效發(fā)揮教師的主體性,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采用主題教學等教學模式,教師可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理論動態(tài)及新的教學理念,緊扣教學目標,開展“少而精”的教學,從而改變原來按教材章、節(jié)、目的順序授課所帶來的平鋪直敘、面面俱到,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足,克服了內容多與課時少及邏輯性不強的矛盾。同時,教師能夠靈活地安排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把實際問題有機地融人相應的主題中解決,建立起理論與實際的動態(tài)聯系,是教學不再游離于現實之外,從而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增強了教學吸引力。
3.2增強了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主題教學模式不僅能闡明清楚基本理論點,而且能充分聯系校內外、國內外的實際進行教學,使學生的理論學習有歷史感和時代感,拉近了師生距離,增強了理論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主題教學更突出“在實踐中如何做”,能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深入、有針對性地闡釋學生最關注和感興趣的問題,有助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理解現實問題,借助社會現實思考理論問題,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3.3提升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發(fā)展
主題教學模式提升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在主題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所需要的專業(yè)特點和社會熱點來設計主題,積極創(chuàng)造情景配合學生完成教學活動,在指導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對學生的主題實踐活動進行評價,這樣提高了教師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主題教學的豐富多樣性也促使教師不斷豐富知識結構,學習、掌握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注重教學藝術,不斷提高專業(yè)能力,具有高度的歸納、整理、概括和抽象思維的能力、較為廣博的專業(yè)知識和較高的專業(yè)理論修養(yǎng)。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自主性和個性,使主題教學更具有生命力,讓“基礎”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課程。
3.4促進了學生的能力素質培養(yǎng)
主題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體驗,這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這有助于在具體情境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和強烈的學習責任感,把有意義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融為一體,使學生從“要我學”的被動狀態(tài)轉變到“我要學”的主動求知狀態(tài)中來,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
總之,主題教學模式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主題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強調課程資源的整合與生成,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實效性的有效教學模式之一,應積極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袁項國,朱德全.論主題式教學設計的內涵、外延與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06(12):19-23.
[2] 孫正林.主題推進式思想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0(20).
[3] 李祖祥.主題教學:內涵、策略與實踐反思[J].中國教育學報,2012(9).
[4]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趙鳴.系統論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