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斗指東南 維為立夏

      2016-04-20 22:21劉漢杰
      百科知識 2016年7期
      關鍵詞:阿斗立夏習俗

      劉漢杰

      立夏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七個節(jié)氣,也是送走春天、迎來夏天的節(jié)氣。立夏之“立”有立即、開始之意,因此,立夏也即夏天來了。此時,在北方的夜空下觀察,北斗星的斗柄開始偏指東南一隅,因此古人說“斗指東南,維為立夏”。立夏之時,古代有帝王迎夏的儀式,民間也有稱人、嘗新等習俗。

      立夏來了

      先秦之時,立夏日就已經(jīng)是古人確立的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據(jù)《禮記·月令》記載,立夏這一天,周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大夫們到南郊迎夏。迎夏之前,天子要齋戒;迎夏之后,天子還要頒賞群僚。除了立夏迎夏,周天子也在立春日迎春、立秋日迎秋、立冬日迎冬,以順應節(jié)候、祈求豐年。

      延至東漢初年,周天子郊外迎接四季的禮俗,發(fā)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氣的祭祀活動。所謂五郊迎氣,是指帝王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以及立秋前18天分別對青帝、赤帝、白帝、黑帝與黃帝的祭祀活動。其中,立夏日的“迎夏”,按東漢蔡邕《獨斷》中所言“南方之神,其帝神農(nóng),其神祝融”,是迎祭赤帝與祝融。赤帝即炎帝,也即神農(nóng)氏;祝融是火神,也說是炎帝的火師。帝王五郊迎氣的祭禮在唐宋時仍有存續(xù),明清以來則廢弛不舉。

      作為開啟夏天的節(jié)氣,立夏有三候: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意思是說:立夏之日,螻蟈(螻蛄)開始鳴叫;5天之后,蚯蚓從地下爬出;再過5天,王瓜(又稱土瓜,栝樓屬多年生藤本植物)的藤蔓開始生長。此說早見于《逸周書·時訓解》。《逸周書》與《尚書》相類,是一部周時誥誓辭命的記言性史書。據(jù)后世學者考證,其中的個別篇章可能經(jīng)漢人改易或增附。

      立夏的節(jié)候特點也見于古人的詩文作品中。唐人元稹有《詠廿四氣詩·立夏四月節(jié)》詩,其中有“欲知春與夏,仲呂啟朱明。蚯蚓誰教出,王菰自合生”之句?!爸賲巍北臼枪糯袈芍?,古人認為音律與節(jié)候相關聯(lián),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呂”之說,因此以“仲呂”代稱四月。古人又有“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之說,以“朱明”代稱夏季。詩句“仲呂啟朱明”,意思是四月開啟了夏天。王菰即王瓜,后兩句詩則呼應了立夏“蚯蚓出”“王瓜生”的節(jié)候特征。

      立夏之時,也是農(nóng)事活動的重要節(jié)點。按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所講,四月立夏節(jié)后,是收獲蕪菁、芥菜、亭歷、冬葵、莨菪的時節(jié),也是種植生姜、黍禾、豆子、胡麻等作物的最佳時令。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農(nóng)事節(jié)奏并不相同:在浙江烏程,“立夏前五六日,農(nóng)夫播種,三四日即發(fā)芽。夏前播之,謂之‘夏前秧,夏后便減收矣”。在浙江新登,“立夏,蠶大眠,桑葉先期議價,謂之‘定葉。后即貴賤相懸,莫敢違約,諺所謂‘桑樹底下莫點頭也”。而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此時則是小麥田間管理的重要時節(jié),農(nóng)諺講“立夏三天遍地鋤”。

      立夏之日,民眾也占驗農(nóng)事。在北方的小麥產(chǎn)區(qū),農(nóng)民盼雨,農(nóng)諺講“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下雨,犁耙高掛起”。在南方的蠶桑產(chǎn)區(qū),立夏日有霧,主桑葉價賤,諺云“立夏三朝霧,老葉換豆腐”,等等。

      立夏稱人

      立夏之日,在我國南方的浙江、江蘇、江西等地,有以傳統(tǒng)的桿秤稱人體重的習俗。有的懸秤于戶外的大樹上,男女皆稱,尤以稱量老人與孩子的體重為主;有的掛秤于屋內(nèi)房梁之上,只是婦女之間互相稱量,“立夏秤人輕重數(shù),秤懸梁上笑喧閨”。為了便于稱量,往往在秤鉤上掛一籮筐或拴一藤椅。

      稱量時,司秤人還要根據(jù)不同的稱量對象口頌吉利話:稱小孩時會說“稱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稱姑娘時則頌“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而稱老人時則說“稱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等等。

      民間傳說講,此俗的起源與三國蜀國后主劉禪(阿斗)有關。一說:孟獲歸順蜀國后,按照之前對諸葛亮的承諾,每年立夏都要去看望阿斗。蜀國滅亡后,阿斗被司馬炎擄走。孟獲照例于立夏日去看望阿斗。每次去,孟獲還要稱量阿斗的體重,看他是否被虐待,以決定是否反晉。為了遷就孟獲,立夏這一天,司馬炎都會命人做阿斗愛吃的“五色飯”。這樣一來,阿斗的體重都會比上一年重幾斤。又一說:劉備死后,諸葛亮曾讓趙云送后主阿斗至江東,請孫夫人撫養(yǎng)。孫夫人精心照料阿斗,每年立夏都要稱量阿斗的體重,并書信告知諸葛亮,以示誠意。

      關于稱人習俗,地方志中也多有記述。如民國江蘇《相城小志》記載,“立夏日權身輕重,可保一年平安,曰‘秤人”;又如民國浙江《烏青鎮(zhèn)志》記載,立夏節(jié)“男女以秤權輕重,云可不疰夏”,等等。疰夏,又稱苦夏、夏痿,據(jù)元代醫(yī)學家朱震亨《丹溪心法·中暑》所言:“疰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倦者是?!笨梢姡嫦氖且环N多見于春夏之交的季節(jié)性疾病,呈眩暈頭痛、身倦腳軟、體熱食少的癥狀;此病多見于潮濕多雨的江南水鄉(xiāng),發(fā)病者以體質(zhì)較弱的老人和孩子居多。由此看來,防疰夏、保平安應該是稱人習俗存續(xù)的根本。

      這種防疰夏、保平安的美好寄寓在稱人習俗的一些講究上也有所體現(xiàn):稱人時秤砣不能向內(nèi)移,只能向外動,也即只能加重、不能減輕;稱的斤數(shù)若是九斤,就必須再加上一斤,因為九是盡頭數(shù),不吉利;給兒童稱重時,口袋里要放一塊石頭,既企盼著增重,又有長壽之寄。

      食俗與其他

      在民眾的觀念中,稱量人的體重可以防疰夏,飲食也具有同樣的功效。在浙江周莊,立夏日人們要飲燒酒,食櫻桃、梅子、麥仁、海螄,認為可免疰夏。而在浙江于潛,人們啜新茗,啖新梅,食青筍、蠶豆,也可以防疰夏。除了預防疰夏,人們于立夏這一天要吃不能切斷的細筍,名“健腳筍”,據(jù)稱此舉可以健腳筋。

      立夏還有“嘗新”之俗。嘗新,也稱嘗鮮,也即品嘗新鮮的食物。俗言“立夏嘗三新”,“三新”也說“三鮮”,有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之分。由于各地食材不一,“三新”的內(nèi)容并不一致:在江蘇蘇州,“三新”是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在上海地區(qū),“三新”則指糖梅子、酒釀和咸蛋。“嘗新”之前先要“薦新”,即以時鮮食品祭獻祖先。祭過祖先,人們才能吃。

      在浙江的一些地區(qū),立夏日鄰里之間要聚在一起吃“七家粥”、飲“七家茶”。所謂七家粥,其實是用鄰居們雜湊的米豆,加上黃糖熬成的一鍋雜糧粥。立夏日,大家聚在一起分食,稱為吃“七家粥”。據(jù)說吃了這種粥,鄰里關系會更融洽。在杭州,立夏又有聚飲“七家茶”的習俗。據(jù)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記載:“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p>

      立夏日,兒童也不閑著,要“燒野飯”。據(jù)清代浙江《武康縣志》記載:立夏日,“兒童作野灶,競以蠶豆、筍和米炊之,曰‘燒野飯”。食材取自鄉(xiāng)鄰田間所種,當?shù)赜小傲⑾娘?,不算偷”之說。在杭州,“立夏日,兒童席地為炊,薪、米、豆、肉皆乞諸人,其狀絕似丐者,或亦厭勝之意”。另外,兒童于立夏這一天還吃上幾顆雞蛋,有“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之說。

      立夏還有一些其他的習俗。在江浙地區(qū),立夏這一天忌坐門檻,如果不小心坐了門檻,據(jù)稱就會患上疰夏之疾。破解的辦法是:或以艾火一點炙于門檻上,或以“清明”所留蓬米果泡湯飲之。在閩南地區(qū),立夏日,出嫁的女兒多備辦豬肉、豬肚、豬腰、雞蛋面線等物送給娘家父母,稱為“補夏”,借此表達對父母的孝心。

      【責任編輯】王 凱

      猜你喜歡
      阿斗立夏習俗
      立夏嘍,碰碰蛋
      阿斗來到我身邊
      立夏
      Début de l’été
      立夏燒“野米飯”的由來
      渝中区| 永德县| 大连市| 岳西县| 闽侯县| 安达市| 措美县| 上栗县| 长寿区| 井陉县| 湟源县| 福泉市| 景泰县| 平远县| 安西县| 安溪县| 保山市| 安平县| 南通市| 社会| 中方县| 陇西县| 红河县| 九台市| 阿勒泰市| 团风县| 湘阴县| 富阳市| 太原市| 鲁山县| 大余县| 惠来县| 华蓥市| 通榆县| 剑河县| 友谊县| 海晏县| 雅安市| 黎川县| 磐安县| 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