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教學內(nèi)容包括文學、歷史、天文、地理、科學等等,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成長發(fā)育的黃金階段,他們對未知事物好奇心濃厚,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吸引學生學習,就需要學會把握好這一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根據(jù)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提問,這樣才能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初中時期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有了一定的思維分析能力,并且已經(jīng)開始對一些名人作品有所涉獵,這一階段正是初中生們自我意識與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這些因素,制定一些符合學生實際年齡與認知水平的問題,這樣對于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注重課前導入的提問
俗話說,一個設計巧妙的課堂導入往往能夠決定一堂課的質(zhì)量。語文教師在進行一篇新課文的講解的時候,如何能夠在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實這是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的?!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泵總€人的思維活動不可能一下就變得活躍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需要對事物進行一定的思考。思考是由問題所引起的,所以,根據(jù)我的教學經(jīng)驗,教師在新課程進行的開始可以選用懸念式的提問方式,這樣會在無形中激發(fā)初中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對新課文的內(nèi)容產(chǎn)生熱情。學生在思考教師一開始設置的懸念式的問題的時候,這本就是一個思維活動過程的熱身,對于學生能更好的學習意義重大。
例如在講到名著推薦與閱讀的《水滸傳》時候,我先給學生放了一首歌曲《好漢歌》:“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課堂氣氛一下變得活躍起來了,然后我趁機問學生“大家平時所熟悉的梁山好漢都有哪些?”,“你最喜歡的好漢是誰,喜歡他的理由是什么???”這些問題很簡單,學生們開始討論起來。我趁機問學生,“有誰能告訴老師梁山好漢通常是什么時候出手的???”這樣一下引出了課堂主題。
再例如講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時候,我先問學生,“你們童年的時候有哪些趣事,有誰能說出幾件事來?”然后用多媒體展示一張有關于童年趣事的網(wǎng)絡圖片,讓學生猜一猜老師今天要講課的內(nèi)容,大家對此很感興趣,教師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把學生的情緒在這樣的懸念中調(diào)動起來,開始以飽滿的熱情進行授課。
二、對學生的興趣點進行追問
當一個人對一個方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時,他就會以此為樂趣,不管這個方向的問題多么復雜,都會潛心鉆研下去。具體到語文閱讀教學中,當學生對某一篇課文或者是某一個類型的問題產(chǎn)生了興趣,這便會在無形中激發(fā)他的學習動力與探討問題的能力。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章,這些文章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和強烈的感染力,特別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會在讀者心中產(chǎn)生強烈的反響。如何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細致觀察,通過有效提問,讓學生獲得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例如我在給學生講解一篇課外閱讀《安塞腰鼓》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班上很多學生對腰鼓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刺激學生進一步學習,我通過連續(xù)不斷地提問,讓學生對這種感覺有所加深,比如我問他們,“課文中哪些語句與大家剛才描述的感覺是相吻合的?哪位同學能夠大膽的找出來,給大伙讀一讀?”有的學生站起來說,“124頁第七自然段‘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比缓笪矣謫査?,“你找的很好,可是你感覺你讀出來那種豪放、粗獷的感覺了么?”那位同學回答說沒有,我鼓勵他,讓他試一試用飽滿的熱情重新讀一遍。
該生讀完之后,比剛才有了一些進步,我又說,“你剛才讀的很好,怎么樣能讀的更好呢?”他回答,“我感覺語速可以快一點,因為這段話中有不少的排比句?!痹撋^續(xù)讀。完成之后,我夸獎道:“你讀的太棒了,老師為你自豪。”其他的學生笑了,課堂氣氛變得越來越好。當然,通過一次次追問,學生對腰鼓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清晰,獲得了更好的體驗。
三、逆向思維進行提問
在中國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到現(xiàn)實教育體制某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他們的思維往往會形成思維定勢,這雖然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但是如果長期以往任由發(fā)展,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會產(chǎn)生很大的不利影響。這個時候,教師如何讓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呢?我認為,可以采用逆向思維的提問方式,也就是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摹胺磸椗谩保龑麄儚牟煌慕嵌人伎紗栴},或者將問題引向反面,這種方式實施開來后,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課文《臺階》中,由于學生都是新世紀出生的一代,趕上了祖國繁榮昌盛的時代,所以他們對中國舊式的農(nóng)民形象是很難體會的,即使是有了一定得感觸,但是這些感覺只是停留在淺層。學生們不理解,為何高高的臺階花費了人一輩子的辛苦去建造,到頭來父親卻不愿意坐在最高的一層,出乎人的意料,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者想表達的是什么?為什么“他那顆很倔的頭顱埋在膝蓋里半晌都沒動,那極短的發(fā),似剛收割過的莊稼茬,高低不齊,灰白而失去了生機?!蔽覟榱俗寣W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問他們,“假如,父親沒有花費大量的心血去建造一個臺階,他會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呢?你們覺得父親傾盡心血去建造這樣一個臺階,他值得這樣做么?”學生們要想回答我的問題,就必須去課文中尋找一些描寫父親的片段,通過仔細地分析,得出答案。當然,學生通過我的逆行提問,已經(jīng)模模糊糊地找出了答案,但是由于能力有限,語言組織還不是很完善,這時候需要教師進行統(tǒng)一講解,幫助學生提高認識:父親代表著貧窮、落后但是卻十分倔強、要強的農(nóng)民,他有志氣,不想落后于他人,無奈是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限制,導致他在田里種地,但是,父親身上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恰恰反映了傳統(tǒng)農(nóng)民所特有的謙卑。臺階雖然造好了,但是父親也隨之衰老了。
再例如課文《孔乙己》,教師在帶領學生探討孔乙己死亡的原因時,如果換個角度“如果孔乙己最后沒有去偷丁舉人家的東西,是不是不會悲慘的死去呢?”這種方式的提問會引起學生熱烈的討論,最終揭示導致出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原因。經(jīng)過這樣一番逆向的問題提問,可以將學生的定式思維打破。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之下,加深了對于舊制度下社會的黑暗、人情的冷漠和社會底層小人物悲慘命運的認識。
四、重視問題的啟發(fā)性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經(jīng)說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也就是說教師給學生提問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的發(fā)展。如果在課堂授課中,教師按照教學大綱,提出一些中規(guī)中矩的問題,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便會逐漸喪失,他們也不愿意動腦筋想問題。如果教師在給學生提問的時候,可以將問題在精巧的設計下,能夠“饒個彎”,用“曲問”的方式將問題拋出,這樣學生便會覺得問題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不由自主地進行思考。當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問題設置障礙等,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散發(fā)性思維的拓展。
教師在語文授課過程中,要想設計好啟發(fā)性的問題,必須著眼于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的實際情況,根據(jù)學生的特性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抓住契機,進行針對性地提問,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這樣效果更好。例如在給學生講述民國時期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春暖花開,陽光明媚、滿園春色、東風浩蕩等等,這些優(yōu)美的詞語都是描寫春天的。在歷史上,中國的文人墨客在詩詞中對天天的描繪也是舉不勝舉,賀知章的‘二月春風似剪刀’,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朱熹的‘萬紫千紅總是春’等等。我們在看一下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思考一下他從哪些角度寫春天的?大伙一起朗讀一下,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我通過這種問題的提問方式,利用詞語形容春天和古人對春天的描繪,啟發(fā)學生對春天的思考,由此將學生“誘導”朱自清先生如何描繪春天的,這樣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的理解課文。
語文學習應該是一個美妙的過程,因為學生可以與大師進行近距離的交流,聆聽大師們的教誨,可以體驗文章巧妙搭建的情景,實現(xiàn)思想上的進一步升華。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提問,至始至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準確把握好學生的興趣和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同時,教師也要不斷的鉆研業(yè)務,認真?zhèn)湔n,這樣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才能駕馭全局,引導學生更好的聽課,更積極的思考,使語文成績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孫建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流”[J].語文學習,2009,04:28-30。
[2]曹永軍.略說語文課的設問與應答[J].中學語文教學,2011,05:1 1-15。
[3]賈生榮.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6,04:15-16。
俞亞年,教師,現(xiàn)居江蘇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