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岳華山諸峰的環(huán)抱中,有個舉世聞名的“棋亭”,別看是個小小的“棋亭”,那可是大有來歷呢。
當(dāng)時,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還是在周世宗柴榮的手下做軍校。他從小就酷愛下象棋,也算是一名象棋高手了。由于當(dāng)時軍隊里只顧行軍打仗,沒有閑工夫下棋娛樂,軍營里真正會下棋的人并不多,他在軍營里和人下棋也就從來沒有輸過。
一天,柴榮派趙匡胤帶著文書,到陜西某地去和一支義軍進行聯(lián)絡(luò)。當(dāng)他途經(jīng)華山的時候,看見一個道士在華山腳下的集鎮(zhèn)上擺了“棋勢”,圍觀者有不少人上前應(yīng)戰(zhàn),卻都紛紛敗下陣來,輸給了道士不少銀兩。
趙匡胤年輕好勝,認為自己棋藝高超,下棋從來沒輸過,一定可以勝過那個道士??墒牵麕У你y兩不多,沒有足夠的本錢下注,怎么辦?于是只能把隨身攜帶的裝了文書的包袱作了抵押,和道士下起了棋勢。
棋勢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簡單,似乎只要走幾步就能輕而易舉地取勝。可趙匡胤走完幾步非但沒能夠取勝,棋局反倒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被動的道士妙招迭出,四兩撥千斤,把趙匡胤的攻勢一一化解了。而開始時占優(yōu)勢的趙匡胤,一時四面楚歌,節(jié)節(jié)敗退,局勢岌岌可危。趙匡胤使盡了渾身解數(shù),也只能勉強抵擋一陣子,最后終無回天之力,只得拱手認輸了。第一盤趙匡胤敗了。這是趙匡胤第一次輸棋,心情可想而知。
趙匡胤自幼參加柴榮的部隊,沒有和真正的下棋高手下過棋,更沒有下過棋勢,根本不了解棋勢的奧妙,所以他輸了以后還是很不服氣,認為自己只是一時大意失手的,下一盤一定能贏。
道士欣然地收下了趙匡胤的包袱,很快就又擺好了第二個棋勢。這個棋勢看起來比第一個還簡單,紅棋兵力雄厚,雙車馬炮站位也好;黑方?jīng)]有了車,還缺士少象,老將被迫逃難于城邊,馬炮也窩在一角,難成氣候。雖然有幾個過河的小卒,不過是散兵游勇,不足為懼,似乎不能給紅方造成什么大的威脅。
趙匡胤不禁沾沾自喜,他怎么看怎么都覺得紅方定勝無疑。況且剛才在第一盤中輸?shù)袅税ぃ瑳]有了包袱也就沒有文書,沒有了文書就無法完成聯(lián)絡(luò)任務(wù),也不好回柴榮那里交差。趙匡胤心想:不如破釜沉舟,把包袱贏回來再走??墒亲约阂焉頍o分文,拿什么作賭注呢?不管了,反正這一盤一定能贏。于是,趙匡胤一咬牙,狠了狠心,把自己視若生命的寶劍當(dāng)了賭注。
這盤棋勢表面上看雖然比上一盤簡單,其實卻蘊含著復(fù)雜而奧妙的變化,年輕氣盛又心浮氣躁的趙匡胤又哪能察覺得到呢?當(dāng)時他一心就想借子力上的優(yōu)勢,速戰(zhàn)速決,一口把對手吃掉,而一味地冒險搶攻。道士早就洞察了趙匡胤的企圖,于是就故意露了個破綻,以棄子作為誘餌。趙匡胤貪吃,果然中計,落入了道士的陷阱。結(jié)果,道士以獨馬巧勝。這便是傳統(tǒng)棋譜上有名的“一馬化龍”殘局。趙匡胤又輸了,極不情愿地將寶劍遞給道士。
道士接過寶劍一看,大吃一驚,忙問趙匡胤:“這寶劍是后唐莊宗李存勖(xù)所鑄,乃是國寶,后來被遼國奪去,現(xiàn)在怎么到了你的手里呢?”
此刻,趙匡胤知道自己遇到了高人,便將自己如何在柴榮手下效力,如何在和遼國作戰(zhàn)時得到的這把寶劍,都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道士。
趙匡胤和道士談得十分投機。趙匡胤才知道原來這個道士姓陳,名摶(tuán),字圖南,號扶搖子,亳州真源人,是著名的道教學(xué)者和道教詩人。唐朝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便發(fā)誓不求仕途,歸隱山林,以山水為樂。他在這里,以擺棋勢糊口。趙匡胤知道后,心中越發(fā)尊敬陳摶,請求陳摶為他指點迷津,尋求更大的發(fā)展。
從交談中,陳摶也看出了趙匡胤談吐不俗,志向非常遠大,將來必不是尋常人物。于是,他當(dāng)即把包袱和寶劍還給了趙匡胤,用手撫摸著自己長長的胡須,只告誡了趙匡胤一句話:“世事如棋局,不可自以為高。”
趙匡胤叩謝了陳摶的幫助和教誨,并表示有朝一日如果自己興旺發(fā)達了,便會把這座山封賜給他,以作這包袱和寶劍的贖物。
后來,趙匡胤幾經(jīng)努力,終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了宋朝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
已為皇帝的趙匡胤依然記得華山下棋輸給陳摶之事。于是,他派人找到了陳摶,真的把華山賜給了他,并且還免除了華山百姓的賦稅徭役。
據(jù)傳說,宋代三百年間,華山一帶的居民都不納稅服役。這就是“宋太祖一局棋輸個華山”的佳話。
后人為紀(jì)念這段不尋常的棋緣,便在趙匡胤和陳摶下棋處建造了一座聞名遐邇的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