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在人流如潮的街道上,迎面走來一對父子。暮年的父親攙扶著他年輕的兒子,慢慢地走著。年輕人頭上纏著厚厚的紗布,走路顯得十分吃力。父親低聲和他說話,皺紋縱橫的臉上蕩漾著一縷溫情。兒子聽著,點頭,笑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都是骨肉至親的人攙扶著,走那段坎坷崎嶇的路。
在人生寒冷的季節(jié),也只有血脈相連的人,依偎著相互取暖。
一位白發(fā)的老人,穿著件洗得發(fā)白的藍色上衣。他拉著一輛簡易的板車從商場出來,上面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紙箱。車后忽然冒出一個圓圓的小腦袋,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正歪著頭,彎著腰,撅著小屁股,用力幫著他的爺爺推車。一張花兒般的笑臉,為老人抵擋了多少歲月的寒霜。
一次,在火車上,我的對面坐著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帶著他八九十歲的母親。他的母親行動不便,一直坐在輪椅上。坐的時間久了、累了,就喚他的兒子,要坐在座位上去。兒子輕輕抱起骨瘦如柴的母親,像是抱著一個小小的嬰兒。母親稀疏的白發(fā),如冬日江畔一叢叢潔白的蘆花。
張愛玲在文章《私語》中寫到她的幼年時的弟弟。一次,父親重打了弟弟一頓,弟弟哭了好一陣兒,忘記了,又去陽臺拍皮球玩。而她坐在桌前,端起飯碗,不能說話,眼睛里溢滿了淚水。繼母看見了譏諷她:打的又不是你,委屈的倒是你了。她看見弟弟挨打,代替不了他,幫不了他,保護不了他,只有哭泣。年幼的她,失去了母親的庇護,再富足的生活,也沒有多少人間溫情。她不忍看弟弟挨打受苦,心里疼痛不已,卻無法表達,唯有落淚如雨。
可是,70歲的張愛玲,孤獨地走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街頭,看見櫥窗里擺放的一種香腸卷,就想起小時候父親常帶她去的一家咖啡館,父親總是愛買香腸卷給她吃。隔著悠長的歲月,再苦澀的舊事,也彌漫著人世的一縷溫馨。她在風燭殘年的時候,終于放下了對父親的怨恨,放不下的,卻是塵世間的那一點點暖意。老來多健忘,唯不忘思親。
春日枝頭的繁花,好比天邊的彩虹,鳥兒羽毛上抖落的露珠,花瓣上滑落的雨滴,節(jié)日里的幸福,一轉(zhuǎn)眼就隕落了,過去了。
永遠不會凋零的,唯有人間親情與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