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禹
當代留守婦女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任 禹
留守婦女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與生活的壓力、人際關系處理、孤獨與不安全感及自身綜合素質不高等方面,主要受由個人、家庭與社會因素的影響。本文從政府、社區(qū)、社會組織及留守婦女家庭等角度出發(fā),提出了相應對策。
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社會支持
隨著大量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中出現了大量留守的婦女、老人與兒童。由于男性勞動力長期在外,加之老人小孩并不能承擔太多勞作任務,留守婦女成為了農村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不僅要承擔家庭與農村社會發(fā)展的責任,還承擔著生理、心里等多方面的壓力與問題。
(一)生產、生活壓力巨大
農村生產水平仍然不高,加之男性外出務工,婦女成為家庭的生產主力;但留守婦女大多文化水平較低,加上需要照顧老人、小孩,就加重了其生活壓力。生產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就造成了留守婦女在心理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二)人際關系維持方面出現問題
這主要反映在留守婦女與其公婆、丈夫以及子女之間的關系上。丈夫外出,公婆與媳婦之間的關系紐帶暫時斷裂,加之贍養(yǎng)老人的負擔,使其在處理與公婆的關系上便愈發(fā)困難。
丈夫長期在外使夫妻之間在生理與情感上連接難以維持,勢必產生家庭危機,影響家庭的和諧,也不利于維系留守婦女與老人、小孩之間的關系,造成留守婦女的心理問題。留守婦女也沒有精力撫養(yǎng)孩子,對孩子的關愛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發(fā)展,也惡化了其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由于家庭內部的問題使得留守婦女在處理鄰里關系時,也會出現問題,也加劇了其在人際關系維持方面的壓力與困難,導致更多心理問題的產生。
(三)孤獨感與安全感的缺失
留守婦女能支配的閑暇時間較少,加之農村的文娛活動的相對匱乏,加上沉重的壓力與負擔,使其在精神層面處在長期孤獨的狀態(tài)。同時,對丈夫、老人和孩子狀況的擔憂,也使得留守婦女承受著來著家庭內部的不安全感;治安、生存環(huán)境等潛在風險,也加深了其來自外部的不安全感。
(四)由自身綜合素質較低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
由于留守婦女的文化水平較低,使其難以兼顧生產與生活,進而導致心理方面的問題。一旦留守婦女自身狀況不佳,可能會使其心態(tài)變得更為消極,由此而來的生產、生活的停滯甚至是倒退也會引發(fā)各種矛盾,帶來消極心態(tài)與不良情緒。
(一)個人因素
1、文化水平。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就使得其在面對問題時難以找到合適的辦法,也使得其在進行生產時效率較低,不利于提高家庭收入,進而影響到其心理健康水平。
2、健康狀況。巨大的負擔與認知能力的局限,使留守婦女容易產生焦躁等情緒;一旦身體狀況出現問題,會使得其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
(二)家庭原因
1、情感需求難以滿足。由于留守婦女與丈夫長期分居兩地,使得夫妻之間缺少基本的溝通與依賴,尤其缺乏情感層面交流。這種基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是使得其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2、家庭收入水平。高收入可以保障家庭基本開支,還能有結余以提高家庭抗風險能力,增強家庭的滿足感與安全感,避免因矛盾的產生而影響到心理健康狀況。
3、居住環(huán)境與留守年限。留守婦女與老人和小孩之間的緊張關系使得他們在一起居住時會出現各類問題;如果與婆家分家、孩子長期在外求學或獨居,又會使其因缺乏必要的娛樂活動與溝通交流而產生孤獨感與不安全感,反而使問題更為嚴重。
(三)社會原因
社會支持的程度與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程度呈正相關關系。留守婦女只有在面對家庭大事或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圍的問題時才會尋求其他力量的幫助。由于其可行能力較差,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將很難有足夠的精力與能力解決問題,進而影響留守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況。
由于個人、家庭及社會因素是造成留守婦女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從政府支持、社區(qū)支持、社會組織支持及家庭支持等方面來應對留守婦女的心理問題。
(一)政府支持
首先,發(fā)展農村經濟。這需要來自政府的資金與政策,引入先進的技術設備,開展技能與知識文化培訓,提升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使之能力改變現狀,提高收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提升農村發(fā)展水平,擴寬致富的渠道,促使留守婦女能就近就業(yè),提高其收入也能方便照顧老人與小孩。
其次,完善社保制度。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使得工農和城鄉(xiāng)之間的差別仍然存在,也造成了留守婦女各類問題,所以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社保制度。要進一步完善養(yǎng)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醫(yī)療合作制度。政府應根據家庭收入水平,引導農民有層次地參與養(yǎng)老保險,并使養(yǎng)老保險資金保值增值。同時,提高農民繳納、使用養(yǎng)老保險金的靈活度,在不增加家庭負擔的同時,保障生命健康安全。新農合制度的完善也能進一步減輕農村家庭在醫(yī)療方面的開支,減輕家庭負擔,減輕留守婦女物質負擔與心理壓力。另外,還須完善教育保障制度,保證適齡兒童能及時入學;并對留守婦女開展相關培訓,使之能勝任不同職業(yè),提升其可行能力,提高家庭收入,使其能更好地應對各類風險。
最后,完善公共設施建設,提供更多公共服務。通過公共設施的建設,能更好地實現村民間的交流,減輕留守婦女的心理負擔,發(fā)揮農村社區(qū)、基層組織的作用,緩解留守婦女的心理壓力。通過村委會與社會組織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使留守婦女能夠更加正確地認識自己,設定合理的預期,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這些都有助于提升留守婦女的幸福感,從而解決留守婦女的心理問題。
(二)社區(qū)與社會組織的幫助
充分發(fā)揮村委會對留守婦女的日常生活的支持作用。通過互助組的建立,分擔留守婦女的生產壓力,幫助其擺脫相對貧困的境地;將“空巢”的老人、小孩聚集起來加以照顧,減輕其照顧老人、小孩的壓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投入到生產中,在提高農村的生產效率的同時,也能解決贍養(yǎng)老人與撫養(yǎng)小孩的難題;村委會還能幫助留守婦女更好地與他人互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減少其孤獨感與不安全感。
還應當積極發(fā)揮婦聯(lián)、慈善組織等的作用,為留守婦女提供社會支持。通過提供服務、工作崗位及宣傳教育等方式,促使留守婦女以更加積極的方式生產、生活。
(三)家庭支持
在進行生產過程中、照顧老人與小孩的過程中,家庭成員也應根據自身能力對留守婦女進行相應幫助,并提供相應的情感支持,使之能夠更安心照顧家庭,減輕其精神壓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留守婦女心理問題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大多也是由于其個人、家庭及整個社會的影響。所以,我們也應當從政府、社區(qū)、社會組織及家庭等角度出發(fā),提出能夠解決留守婦女心理問題的可行策略,從而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并提高其在社會中的地位,進而促進全社會的和諧、有序發(fā)展。(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5年度“研究生創(chuàng)新教育計劃”碩士生實踐創(chuàng)新課題項目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15S0203。
[1] 周福林.我國留守家庭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年.
[2] 葉敬忠,吳惠芳.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3] 顧紅霞. 農村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的現狀[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01:47-49.
任禹(1991.11—),男,湖北宜昌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