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
圍繞民國人物馬步芳的歷史評價問題近日成了網上輿論熱點。一段時間以來網上爆出西寧馬步芳公館(馨廬)陳列的史料和解說詞完全從正面評述這名民國時期的軍閥,而對他殘忍殺害紅軍西路軍被俘官兵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負隅頑抗的行徑卻做了回避。此外一位名叫梁興揚的陜西道長寫了一篇題為“什么人在紀念馬步芳”的文章,尤其受到關注。
最近幾天傳出消息說,這名陜西的道長受到當地公安國保支隊工作人員的約談,他被要求作為道士“不要關心國家大事,不要發(fā)表政治觀點”。更進一步的網傳消息稱,他的師父也被約談,要求撤銷他的職務,開除道籍。這引發(fā)了更為激烈的網民情緒。
圍繞這件事,厘清一些基本的線索或許比增加新的評論更為重要。
第一,馬步芳作為那個時期的反面人物,在歷史上是有清晰且明確定論的。這一條不可能翻案。
第二,馬步芳作為在很長時間里主政、統(tǒng)治青海等西北部地方的行政長官和軍閥,經歷了多個重大歷史事件,因此他有復雜的一面,或許也在具體歷史時期里或針對某個具體問題發(fā)揮過某種正面作用。在對他做評價時,大概既不應因為他政治上的反動而拒絕承認他扮演過的有益角色,也不能為顯示這種客觀性而淡化他犯過的罪行,走向另一極端。
第三,馬步芳公館作為一個旅游點,里面的陳列和解說詞顯然有些美化房子的舊時主人。這個問題或許更多是地域性原因和旅游商業(yè)利益推動的,會造成一些局部的誤導,但這不代表國家對馬步芳的主流看法起了變化,這個展館陳列不了歷史對馬步芳的蓋棺論定。青海官方早在爭議激化之前就表示將對展覽的內容和解說詞等做“專項治理”,就已說明了問題。
第四,梁興揚道長可能遇到了點麻煩,但這更像是基層意見表達與官員治理態(tài)度之間的摩擦。目前這起摩擦本身并沒有進一步激化的跡象,當事方似乎都愿意事情朝著化解的方向“軟著陸”。
第五,官方總體上希望“低調處理”此事,不愿意將梁興揚是“道士”,而馬步芳有“穆斯林”身份這個“敏感點”突出出來,擔心事情被炒大會引發(fā)針對特定宗教的討論,這些應當說是可以理解的。一些人在爭論中提出的質問和主張或許在政治上正確,但即使這樣,維護和諧的現(xiàn)實難處未必就邏輯荒唐,考慮實際效果常常是工作的有益角度。
第六,既然發(fā)生了這些爭議,也不是什么過不去的事。官方既要引導有關的討論,也不應把它看得過重。工作的目標之一當然是“少出熱點”,但偶爾還是會出,這就是客觀世界。應當相信,社會的真實承受力比我們在一些事前所擔心的情形要強大、有韌性得多。
第七,應當盡量保護公眾為維護主流價值所表現(xiàn)出的熱情,追求其他正當工作目標如果能不以挫傷民間的這些積極元素為代價,當是最好。
最后我們想說,涉及歷史的事情大多挺復雜,盡管爭論時大家都容易有激烈的表達,但在通常情況下,尤其是在一個大的利益和價值共同體之內,我們或許都不應過度追求簡單的結果,而有必要接受某種彈性空間的存在。▲(作者是環(huán)球時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