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林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四川瀘州 646000
ICU清醒患者機械通氣期不良心理因素分析及護理
彭艷林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四川瀘州 646000
目的:調查分析ICU清醒患者機械通氣期的不良心理反應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方法:選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ICU行機械通氣期的清醒患者86例,分析影響患者不良心理的因素,并對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三個月后,對比患者護理前后SCL-90的評分情況。結果:ICU清醒患者機械通氣期多存在焦慮、抑郁、恐懼、不安全等不良心理,主要原因為插管、環(huán)境、年齡、認知等;經過護理后,患者在焦慮、抑郁、敵對、恐懼、軀體化方面的評分明顯有所降低,前后比較,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ICU清醒患者機械通氣期受多種因素影響,心理波動較大,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ICU機械通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ICU;機械通氣;清醒患者;
機械通氣是在患者自然通氣或氧合功能出現障礙時運用器械以維持氣道通暢、改善通氣和氧合、防止機體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積,恢復有效通氣并改善氧合的方法[1]。ICU收治的患者多為重癥患者,而機械通氣是搶救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急救措施。文獻報道,機械通氣患者極易產生焦慮、抑郁、恐懼、不安全等不良心理行為反應,若不及時加以處理,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負性反應,不僅會造成機體的持續(xù)應激狀態(tài),加重自身的病情,而且還可能影響正常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開展[2-3]。為了進一步了解機械通氣期不良心理反應的影響因素,本文通過對我院ICU收治的83例清醒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并依據影響心理反應的因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ICU行機械通氣期的清醒患者86例,男55名,女31名;年齡17-82歲,平均年齡(38.4±2.6)歲。高中及以上28例,初中及同等學力34例,小學及以下24例。全麻術后21例,肺氣腫16例,呼吸功能衰竭19例,慢性支氣管炎30例;氣管切開的46例,氣管插管的40例。所有患者均為呼吸功能障礙,均行機械通氣,通氣時間1-12d,平均通氣時間(6.5±0.3)d,排除伴喉頭水腫、炎癥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 SCL-90對患者進行心理測評,其中SCL-90包括90個項目,9個維度,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zhí)和精神病性。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按照統(tǒng)一的指導語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說明心理狀態(tài)越差。
1.2.2 護理干預措施
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按照方案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具體如下。①加強宣教,減少外界因素干擾 ICU封閉陌生的治療環(huán)境較易導致患者產生孤獨、不安全感的心理反應。患者入院后即進行個性化的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采用不同的言語和方式幫助患者熟悉ICU治療的環(huán)境、儀器、人員以及相關封閉治療的重要性,減免陌生環(huán)境對患者造成的心理應激反應。同時,減少環(huán)境因素對于患者治療的干擾,如盡量安排單人房間,減少夜間相關治療和操作,將監(jiān)護儀等儀器放置在病房以外等,保證患者心理的健康,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②建立個性化的交流方式 溝通障礙容易導致患者睡眠質量不高,是焦慮和恐懼的主要原因。機械通氣患者多數交流障礙,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加上插管帶來的各種軀體傷痛,特別是部分老年患者心理耐受性不高,較易產生焦慮、抑郁甚至恐懼等情緒反應。針對患者的年齡、性格、職業(yè)、文化修養(yǎng)、對疾病認識程度等采用合適的交流方式,如非言語交流方式,面部表情、手勢、語言卡、圖片卡、寫字板和紙筆等書面語、點頭、搖頭、睜閉眼等身體姿勢以及小二搖鈴等[2],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減少患者的擔心與不適, 增加患者安全感及對護士的信 任感。同時,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護士應高掌握多種交流技巧,如文化較低的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語,避免使用醫(yī)學術語,對于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年齡較大的患者避免說教式語言,確保護患之間建立良好無障礙溝通渠道。③增加舒適度,關注細節(jié)護理 盡可能的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增加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感,減少機械通氣的傷害和疼痛,如氣管插管固定方法的改進,吸痰的護理,氣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的護理,硅膠面罩用于無創(chuàng)呼吸機給氧等[3],消除軀體的不適帶來的不利影響。④減少疼痛 機械通氣患者大多進行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導管的拉伸較易導致喉部傷痛,特別是更換敷料、換床單等常規(guī)性護理及支氣管內吸痰和導尿等介人性操作更易引起患者較為嚴重的疼痛,輕者可能會恐懼、焦慮,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患者不配合治療,進而產生敵對情緒。護士操作時動作應輕柔、準確,盡量減少刺激。此外,加強護患之間的交流,增進護患之間的信任,加強并發(fā)癥的預防,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和痛苦。⑤充分調動社會的支持作用 ICU特殊的探視制度迫使患者家屬不能隨時陪同患者,患者與家人的交流有限,長期身處各種管道排列的病房,焦慮、抑郁等不良反應情緒較易產生,嚴重者可能會對醫(yī)護人員產生敵對情緒,不配合治療。調動患者家屬的主動性,在病情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安排家屬探視的機會,加強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家屬的間接作用影響患者,及時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反應。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 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α=0.05,P<α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后患者的 SCL-90各項目評分情況比較 護理前,SCL-90各項目評分均高于國內常模[4];護理后,患者在焦慮、抑郁、敵對、恐懼、軀體化方面的評分明顯有所降低,前后比較,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患者的SCL-90各項目評分情況比較 (±s;分)
表1 護理前后患者的SCL-90各項目評分情況比較 (±s;分)
SCL-90 護理前 護理后tP軀體化 1.57±0.31 1.575±0.37 8.092 0.287強迫癥狀 1.66±0.42 1.65±0.44 11.786 6.062人際關系敏感 1.68±0.39 1.68±0.35 3.891 1.072抑郁 1.67±0.49 1.58±0.20 17.832 0.003焦慮 1.64±0.28 1.55±0.15 7.327 0.016敵對 1.54±0.22 1.41±0.17 2.295 0.063恐懼 1.48±0.36 1.33±0.24 26.724 0.023偏執(zhí) 1.58±0.44 1.56±0.45 4.471 2.338精神病性 1.38±0.33 1.30±0.21 6.816 0.934
呼吸機具有支持呼吸和幫助循環(huán)的功能,是進行人工呼吸、搶救和防治呼吸衰竭的重要工具,對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清醒患者使用呼吸機時,由于無法用語言表達自身感受和需求,加上長期處于封閉的治療環(huán)境中,極易出現煩躁、恐懼、焦慮等情緒,而恐懼、焦慮可引起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促使患者汗腺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壓增高以及呼吸急促等,造成人機對抗的發(fā)生,導致有效通氣量減少,自主呼吸增強,機體耗氧量增加,致使患者缺氧加重,病情惡化[3]。
研究分析發(fā)現[2-3],ICU清醒患者機械通氣期不良心理主要影響因素如下:①環(huán)境因素 ICU的治療環(huán)境較為特殊,患者長期處于封閉的環(huán)境,缺少外界親屬的關心和支持,心理較為壓抑;且機械通氣患者自我主動能力受限,長期臥床,生活不便,各種需求得不到滿足,較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反應情緒。初次入住ICU患者由于對各種儀器、人員、環(huán)境不熟悉,加上軀體病痛影響,心理不能接受現實,治療配合度不高,敵對情緒嚴重。長期處于ICU病房治療的患者可能因為經濟問題,心理壓力嚴重,焦慮、抑郁情緒相對明顯。②插管 氣管導管給正常的交流帶來了嚴重的障礙,患者難以張口、吞咽困難,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各種需求難以滿足,這是引起負性心理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更換輔料、換床單等常規(guī)性護理及支氣管內吸痰和導尿等介人性操作給患者帶來的苦痛也是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的因素之一。③年齡 老年人疼痛耐受力較低,長期臥床,經受呼吸機輔助通氣,各種導管拉扯帶來的傷痛加上原有疾病的折磨以及外界各種因素帶來的干擾,軀體和心理雙重的巨大壓力較易導致患者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同時,老年人缺乏必要的關心,家屬陪伴時間有限,溝通較少,較易產生孤獨感。④認知 不同背景的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程度不同,這也是決定患者治療配合依從性高低的主要影響因素,而配合性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患者治療的效果。認知程度低的患者,較難理解治療、護理的相關操作、目的和意義等,配合性不高,治療效果不明顯,敵對情緒相對較為明顯。
在了解影響 ICU清醒患者機械通氣不良心理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本文依據患者的年齡、性格、職業(yè)、文化修養(yǎng)、對疾病認識程度等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如通過加強宣教,減少外界因素干擾,減免陌生環(huán)境對患者造成的心理應激反應;建立個性化多種交流方式,增加護患之間的有效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tài),滿足患者的需求;增加舒適度,關注細節(jié)護理,減少疼痛,減免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消除心理上的不良情緒反應;充分調動社會的支持作用,增強家屬的間接引導作用,減免患者不良的心理反應。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焦慮、抑郁、敵對、恐懼、軀體化方面的評分明顯有所降低,前后比較,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顯示,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ICU機械通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彭艷林.循證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控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6,3(8):1-2.
[2]楊愛民.機械通氣病人的管理及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8):1980-1982.
[3]黃桂香,秦志強.機械通氣護理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4,6(1):32-35.
[4]許貝,曾佩.ICU清醒患者機械通氣期不良心理因素分析及護理[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5,23(3):338-339.
Analysis of advers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conscious patients treated b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s in ICU
Peng-Yanlin
Department of ICU,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r the advers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conscious patients treated b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s in ICU.Methods: 86 patients treated b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ICU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selected. After analyzing the adverse psychological factors, scores of SCL-90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s.Results: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some indices of scores of SCL-90 was lower than before,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 The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conscious patients treated b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ICU.
Intensive Care Uni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nscious Patients
R473
A
1672-5018(2016)09-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