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赤壁賦》中,蘇軾的感情不斷變化,尤其在觀賞景色的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觸景傷情的變化,這種感情讓蘇軾一度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痛苦,但是隨后感受到自然景色本身的魅力,又逐漸走向豁達。因此,通過分析《赤壁賦》當中蘇軾的感情變化,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一代文豪的內(nèi)心世界。
【關(guān)鍵詞】《赤壁賦》;蘇軾;思想感情;豁達;觸景傷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赤壁賦》是蘇軾貶謫到黃州的時候創(chuàng)作的一篇重要的文章,這一篇文章也是蘇軾赤壁戰(zhàn)場懷古的千古名作,所以蘇軾在這一篇文章當中感情更為復雜,不僅僅表現(xiàn)出他對于自身遭到朝廷貶謫的痛苦,更表現(xiàn)出自己對于人生的一種豁達心態(tài)。自古以來很多學者都認為蘇軾是一個非?;磉_的人,但是在《赤壁賦》當中,其實蘇軾是表現(xiàn)出一種矛盾的心態(tài),在烏臺詩案發(fā)生之后,蘇軾遭到的朝廷的排斥,蘇軾的內(nèi)心當中的憤懣無法排遣,這些也都讓蘇軾到了黃州熱衷于游山玩水,觀光各種景色,以此將自己內(nèi)心世界當中的感情進行抒發(fā)。所以,解讀《赤壁賦》,能夠更好地對蘇軾這樣一代文豪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多面化地解讀,也能夠更好地理解豁達和郁悶感情之間的轉(zhuǎn)化,對于蘇軾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的心理狀態(tài)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赤壁賦》當中蘇軾觸景傷情的情感變化
在《赤壁賦》當中,蘇軾首先是表現(xiàn)出觸景傷情的情感變化特點。因為蘇軾來到黃州這個地方,實際上是景色非常優(yōu)美的地方,黃州這里有吳王曾經(jīng)營建過的避暑行宮,也有伍子胥逃亡過昭關(guān),曾經(jīng)將價值百金的寶劍贈送給漁父的舊址,還有當年赤壁古戰(zhàn)場等。所以蘇軾來到這個充滿歷史滄桑感的地方,難免對于人生變化無常有著更加深入地理解。在黃州這個地方,多少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都在這里折戟沉沙,正如蘇軾在《赤壁賦》當中寫到的“如今安在”,曹孟德曾經(jīng)在這里“橫槊賦詩”,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被孫權(quán)和劉備等人的聯(lián)軍打敗了,曾經(jīng)是一代關(guān)東英雄的孟德,尚且無法預料到自己百年之后江山是歸于司馬氏,其他平凡人更加沒有辦法預料自己的未來。寫到這個部分,實際上蘇軾是聯(lián)想到了自己,因為蘇軾感覺到自己因為烏臺詩案,被朝廷“扣上帽子”,變成了一個對朝廷政治有意見的人,但是蘇軾實際上并沒有忤逆君上或者議論朝廷新政的意思,蘇軾是一個耿直的人,他只不過是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一些想法,或許并無影射朝廷之意,但是朝廷政治的陰險和互相排斥等,無疑讓他貶謫黃州,感受到內(nèi)心世界的無奈之后,又觸景傷情,深深感受到人生無常。
蘇軾對于景色的細膩描寫,也是《赤壁賦》中的一絕,比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非??释约旱娜松]有太多的波瀾起伏,不會因為朝廷當中的互相黨爭或者政治斗爭掀起什么波動,但是蘇軾卻沒有辦法,美麗空遠的景色,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些都是蘇軾對于美好人生的景色追求,然而將自己比喻成為“縱一葦之所如”,講述的就是浩蕩的江河如同命運和人生,而每一個也不過是一葦扁舟,根本沒有辦法把控自己人生到何處,描寫到這里,蘇軾內(nèi)心仍然是沉悶的,因為他深深感覺到對改變?nèi)松臒o力感,這種無力感深刻地煎熬著蘇軾,讓蘇軾沒有辦法逃出內(nèi)心世界的桎梏,這或許也是蘇軾來到赤壁古戰(zhàn)場徘徊觀賞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赤壁賦》當中蘇軾走向豁達的情感變化
《赤壁賦》最終蘇軾還是轉(zhuǎn)變?yōu)樽呦蚧磉_,因為蘇軾深受佛老思想的影響,本身就是一個追羨仙風道骨者的文學家,所以在《赤壁賦》當中,蘇軾也慢慢從主客問答里將自己內(nèi)心的命運哀傷轉(zhuǎn)變成為一種對人生的豁達。面對江山如畫的赤壁古戰(zhàn)場,蘇軾一開始是表現(xiàn)出一種非常強烈的“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就是說自己的生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也不過是非常短暫的,一瞬間可能也就轉(zhuǎn)瞬即空的,但是長江漫漫流動,如同歷史的大河那樣無法停滯,每一個人看似寶貴的生命,即便英雄如曹孟德,也不過是長河當中一顆閃耀的流星,轉(zhuǎn)眼就消失了。所以蘇軾又在《赤壁賦》里面說到了客吹奏起哀傷的曲子,正如文章當中的“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一句話,講述的就是蘇軾內(nèi)心世界的悲傷,所謂的客人,不過也是他內(nèi)心世界變化出來的一種悲傷。
但是,蘇軾在《赤壁賦》慢慢就走向了豁達,他以自己的口吻,說出了自己對于人生的一些理解。特別是蘇軾在《赤壁賦》最后的一段,講述到自己不需要觸景傷情,因為人生雖然是非常短,雖然人生是沒有辦法把握,不過仍然還是可以抓住人生當中的種種快樂,正如蘇軾在《赤壁賦》當中寫到“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里講的是他自己雖然人生流逝,但是未嘗不是一種經(jīng)歷,人生如同月亮那樣,會此消彼長,會慢慢經(jīng)歷陰晴圓缺,這樣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感受到更多超脫。這種人生的變化,最終讓蘇軾在《赤壁賦》當中表達出自己對人生變化的超然思想。實際上,蘇軾并不是沒有悲傷,但是看到江水和自然的景色不斷變化,這種變化本身也是一種必然的過程,人生雖然短暫,但是一旦消失了,也未嘗不是另外一種開始,人生總有新生命的產(chǎn)生和舊生命的消亡,這樣的一種消亡讓蘇軾在觀賞赤壁的景色過程當中,有了更多的領悟,他的心靈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得到了一種平衡。所以蘇軾在《赤壁賦》的情感變化,最終還是回歸到他向來都追慕的豁達,特別是自己心靈當中的平衡。這種平衡讓他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源源不絕,也讓蘇軾不斷成長起來。
三、結(jié)語
《赤壁賦》當中,蘇軾擺脫了漢代賦這種文體本身的煩瑣的特點,用非常簡潔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尤其是在整個《赤壁賦》當中,蘇軾的思想感情從命運之哀,逐漸轉(zhuǎn)化成為一種對于人生的超脫思想,這樣的變化,歸根到底是蘇軾對于人生的獨特追求。他向來有著一種追求人生自由自在的想法,所以即便是在面對人生的不斷變化過程當中,也能夠堅持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抵抗人生的苦悶和打擊,這也是蘇軾之所以成就千古文豪之名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楊麗宏.超然物外曠達灑脫——蘇軾《前赤壁賦》儒道佛思想賞析[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
[2]王文捷.蘇軾山水詩文中自然審美觀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3]王河.淺談“誦讀”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數(shù)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3).
作者簡介:郭小可,女,鄒城市第一中學2014級39班。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