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英兩國國情、文化和教育體制存在差異。國際化是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教學觀念、方法和內容可以相互借鑒。我國教育模式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但我們的課程設置繁雜累贅,課堂講授仍是當前大學本科教學的主流形式,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一般缺乏個性,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而英國大學各模塊的講課學時較少,教師總是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傳授給學生,其教學觀念是重在開發(fā)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團隊合作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英國;計算機;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3;G648.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055-02
筆者所在大學從2012年起和英國伍斯特大學合作開辦了“3+1”聯合辦學課程班。該班學生先在湖南文理學院學習3年,成績合格后到英國伍斯特大學學習1年,畢業(yè)后由該校頒發(fā)理學士學位。該課程班的課程設置、教學大綱、考評方法等都采用英方標準。英國伍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orcester)是一所英國公立大學,建校于1946年,是英國近年來發(fā)展最快的大學之一,以教學質量好,學生就業(yè)率高而著稱。在授課式課程教學上,英國伍斯特大學在全英國120多所大學里排名第17位;在英國衛(wèi)報進行的2008年英國大學綜合排名中,名列第54位。該校計算機系(Department of Computing)隸屬于學校的商學學院(Busyness School)。英國伍斯特大學商學院經過QAA機構[1](教育質量保證協(xié)會)的評估后,獲得Excellent的評價,其中在“教學、學習及測試方式”,“對學生的支持和指導”以及“學習資源”三個項目上都獲得了滿分。
2014年春季學期,筆者得到湖南省教育廳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作為訪問學者赴英國伍斯特大學(Worcester University)進行了為期1個學期的教學和科研訪問。在此期間對伍斯特大學計算機專業(yè)課程設置和教學進行了分析研究,跟蹤和聽課學習了多門課程,并與計算機系的系主任Colin博士和課程負責人Jonane博士進行了深層次的教學交流。筆者仔細研究了對方教學模式并與本校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對比,在教學中發(fā)現兩校的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和作業(yè)與實驗等方面存在不同,在此闡述如下,僅供討論和參考。
一、課程體系
伍斯特大學課程設置極具職業(yè)導向性,他們認為社會競爭激烈,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會,而只有在某一個方面術業(yè)精深就可以了;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生就業(yè),所學課程緊緊把握就業(yè)市場的需要。[2]英國學生大多也會把與自己興趣愛好有關的一個專業(yè)作為終生奮斗目標。[3]因此,英國大學的專業(yè)不但名目繁多而且分類極為細致,例如伍斯特大學商學院的計算機系就有幾個專業(yè)學位:BSc(Hons) Computing,BSc (Hons) Busi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BSc (Hons) Computer Games Design Development,BSc (Hons) Web Development,BSc (H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等,課程安排上也是對深度的要求大于廣度。
在課程設置方面,國內的做法是大而全,課程門數很多,講求面面俱到。其出發(fā)點是讓學生在各方面都打下堅實的基礎,具備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研究和應用能力,但這也導致學生負擔過重,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畢業(yè)生工作時都會有學而沒用的感覺。反觀英國伍斯特大學,課程設置非常精簡實用,非常有針對性,這樣使學生學習起來目的明確,興趣很高,效果很好,既縮短了學制,又保證能學到本專業(yè)基本理論和最新技術。伍斯特大學計算機專業(yè)沒有專門開設數學和普通物理課程,是在其他模塊中嵌入式講了一些必備的知識。而我國大學實行四年制,前兩年開設的基本都是公共課程,課程面比較寬。以我校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為例,開設了大學物理、高等數據、大學語文、金工實習等課程,而國外同專業(yè)的學生是不用學習這些課程的。[4]英國之所以這樣設置課程,就在于培養(yǎng)本科生的出發(fā)點是工程實踐人員,而非研究人員,因此重在本專業(yè)領域知識的牢固掌握,而不在于面面俱到。
計算機專業(yè)中每個子課程設置和市場需求緊密相關。商學院的計算機專業(yè)有明顯的特性就是為學習為電子商務服務的計算機技術。所以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體現了計算機技術及其所需要掌握的編程語言和與此相關硬件產品的技術的特性、設計與開發(fā)方法等。學生要能夠解決與Internet相關的技術問題,能夠設計電子商務網站,為游戲開發(fā)數字音頻、視頻效果,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Web產品設計等。
二、課程教學
(一)英方教學內容實用性強、與時俱進。英方對基礎和理論的講解以“夠用”為度,不追求理論的系統(tǒng)性,重視流行技術、產品的介紹;教師在課堂上只將課程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講透,其他內容則引導學生課后自學。英國伍斯特大學計算機課程沒有統(tǒng)一教材,學生也沒有課本,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是教師提供的講義,或Blackboard上的電子資料。教師總是千方百計地選擇最新的、最有發(fā)展前景的、就業(yè)最需要的內容來教。
(二)英方課程實施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英方注重結論的應用而不是結論的推導,強調學生養(yǎng)成發(fā)散性思維的習慣,進而逐步形成自主創(chuàng)新的潛質。鼓勵學生從做中學,倡導發(fā)現式學習,強調由學生去發(fā)現和體驗。理論課與自學的學時比是1∶3以上,也就是說老師講3學時的內容學生要自學9小時。我國學生從小接受被動灌輸式的授學方式,依賴性強,學習無計劃和目標,很難做到這一點。英國學生大都從小獨立性較強,知道自己要學什么,以后干什么。伍斯特大學注重課堂練習和輔導,課堂上1 / 3時間講解重點,2 / 3時間討論個別指導。
(三)英方進行網絡化教學。英方每門課程都有一個Blackboard,教師通過網絡上載與課程有關所有信息,包括每周的教學內容教學軟件、視頻、網頁鏈接、電子書籍等,還有重要的通知、輔導材料、答案及授課筆記等有關事宜。師生之間注意通過E-MAIL平臺交流。
(四)英方師生平等、課堂氣氛自由。英國學生一般多直呼教師其名,連姓都不要。英國人認為,教與學是一種公平交換,教師拿了工資,就應該充分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學生付了錢,就是要學知識。[5]師生可以自由平等的討論各種問題,給出不同意見,教師鼓勵學生給出不同的講解,老師必須在課堂或課后給學生所提的問題一個合理的意見。
三、作業(yè)和實驗
(一)英方大部分課程都沒有指定教材,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是教師提供的講義和閱讀資料。英方學生的作業(yè)都不可能在講義上直接找到現成的解決方案,需要閱讀大量文獻,自己歸納總結才能完成。實驗中的許多內容,如編程語言等,都是提前布置給學生自學的。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依賴教師同樣會被扣分。
(二)英方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免費的、不限時的實驗設備使用和上機、上網條件。英方學生做實驗的時間比較隨意,沒有硬性規(guī)定,更不記考勤。學生只要刷卡,就可隨時進入實驗室,體現了開放性的特點。
(三)英方注重論文和報告的撰寫。英方學校里報告和實驗是最常見的一種平時成績形式,許多課程或實踐活動都以撰寫一份報告作為總結。對報告中數據的真實性、論點的原創(chuàng)性也都有嚴格的要求,且強調有學生自己的見解,重視學術道德和學術誠信教育,剽竊被認為是最可恥的行為。
四、課程考核
英國伍斯特大學計算機專業(yè)的課程考核多由口頭陳述、實驗和報告等幾部分構成,很少有閉卷考試的科目。有兩位以上的老師對提交的報告進行評閱,給定等級,最后還要召開閱卷、成績評定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主持,最終確認給定的學生成績。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提交的考核材料可通過Blackboard和紙質文檔兩種形式,教師對交材料的時間要求嚴格,拖一個工作日,就會被扣掉5%的分數。
五、結束語
中英兩國雖然國情、文化和教育體制存在差異,但國際化是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教學觀念、方法和內容可以相互借鑒。我們的教育模式從小學到大學都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很多“3+1”培養(yǎng)模式的學生到英國去的第一年感到英國與中國教學相比的最大差異,就是知識的連貫性不強。但我們的課程設置繁雜累贅,課堂講授仍是當前大學本科教學的主流形式,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一般缺乏個性,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而英國大學各模塊的講課學時較少,教師總是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傳授給學生,其教學觀念是重在開發(fā)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團隊合作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學生自己學習知識的系統(tǒng)性、相互聯系等內在的東西。筆者認為英國伍斯特大學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和考核等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最主要的是要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增強其就業(yè)能力為目的,來確定和開展我們的教學。
[ 注 釋 ]
[1] 陳彩燕.當代英國大學課程改革與啟示[J].高教探索,2010(2):65-69.
[2] 江捷.英國高校實踐教學的啟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7(3):40-41.
[3] 鐘秉林.國際視野中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J].中國高等教育,2007(3 / 4):37-40.
[4] 聶智.英國高等教育模式研究與啟示[J].教育研究,2011(5):226-228.
[5] 楊春梅.英國大學課程改革與發(fā)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168-170.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