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讀。讀準字音,讀通文本
在古詩教學中,把古詩讀準的要求不可小視,因為古詩中有個別字的讀音問題,我們要特別注意。
1、注意通假字讀重音
有些字應讀通假字的舊讀音。如“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風吹草低見牛羊”;古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句中的“見”都是通假字,都通“現”,顯現,顯露出來之意,因此讀“xiàn”,不讀“jiàn”。而在《所見》和《夜書所見》題目中的“見”;“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和張籍的《秋思》中的“洛陽城里見秋風”也有“見”,但這些“見”都是“看見”的意思,并無“顯現”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讀“xiàn”,應讀“jiàn”。這些字在古詩詞中的意義與白話文中的意義差異很大,朗讀時應該朗讀成重音,提醒聽眾或讀者其意不同。
2、注意疊聲詞讀本音
《春曉》中的“處處聞啼鳥”,《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都有疊聲詞。古詩詞朗讀中,不能像現代漢語把疊詞第二個字讀成輕聲,而應該讀成本音。因為,有的疊字要單獨表示意義,有的起重復強調的作用,而且五律或七律古詩中,各句字數相等,讀來頗有節(jié)奏感,如果把疊字弱化后讀得過輕,就可能給人少一個字的感覺。因此,疊字一般不要弱化讀輕聲,而要讀出該字的本音。
3、注意一些特殊字讀輕音
有些字,古時有舊讀音,而現代卻已經沒有這個舊讀音了,或者這些字按古代的節(jié)律規(guī)則來說,應該發(fā)某個舊讀音,但是現代漢語規(guī)范音卻未收錄這個舊讀音。這時,我們就應以今天的現代漢語規(guī)范音來讀。如“斜”:《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按照古代節(jié)律,詩中的二、四句的末一個字是“家”“花”,其韻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應該押此韻,其韻腹也應是“a”。但是現代漢語中“斜”已沒有“xiá”的音了,所以這個字只好依從今天的發(fā)音,讀“xié”?!扒嗌焦庑薄钡摹靶薄币惨驗橄嗤?,念“xié”。還有,“斜風細雨不須歸”中,“斜”也得念“xié”,如果我們非要將這句的“斜”讀成“xiá”就顯得太別扭啦。我們在朗讀時,可以讀成輕聲,顯示此音樂現代音與古代音的不同之處;
4、注意多音字選準音
我們要根據這個字詞的意義來判斷該讀什么音。如“重”: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錦官城”的“重”是多音字。詩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中,花“重”表現了春雨后花兒“紅艷艷、沉甸甸”的紅艷欲滴狀態(tài),因而這里“重”要讀“zhòng”,不能讀“chóng”。而張籍《秋思》中的“欲作家書意萬重”,是說家書想要表達的意思很多很多,“萬重”,就是“很多層”的意思;王安石的“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處處梅”中的“重重”也表示“很多層”的意思。因而,這里的“重”要讀“chóng”,而不能讀“zhòng”。讀的時候音要選準,否則就變味兒了。
二、熟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
1、熟讀,必須讀出力度
古詩講求押韻。在吟誦的時候對韻腳就要恰當的重讀,非韻腳的音要讀得輕一點而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音韻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huán)的美。吟誦時應該鏗鏘有聲,自然而然的讀出音樂感,讓人能夠感覺到悅耳順暢的音韻之美!所以要求學生要大聲地讀,韻腳一定要重讀,而且要歸好韻。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蹦乔Ыz萬縷、參差披拂的柳樹的形象,詩中那給柳樹裁剪綠色春裝的春之天使(春風)的形象,顯得如此柔美,就是由于作者恰當體現了古詩詞平仄押韻的特點,巧妙地將一、二、四句押韻,準確選用了“高、絳、刀”三個字做韻尾,這三個字一定要強調學生重讀,而且要歸好“ɑo”的韻。這樣讀起來更富有形象美感,而且節(jié)奏性強,韻味濃濃,使學生在吟誦中欣賞了形象美,又領略到音韻之美,感受古詩的博大精深。
2、熟讀,必須讀出節(jié)奏
郭沫若在《論節(jié)奏》一文中指出:“節(jié)奏之于詩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jié)奏的,沒有節(jié)奏的便不是詩?!币胱x出詩的節(jié)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詩句中的停頓。古代對此曾流傳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痹谖逖栽娭?,一般是一句三頓,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1”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當然,古詩的誦讀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變的,但一般應該遵循頓不破詞的原則。
三、深讀,讀出創(chuàng)意,讀出趣味
1、配音樂讀
把古詩套上學生喜歡流行歌曲,兒歌的曲調使古詩變得妙趣橫生。其實,把古詩當歌唱并不是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古人早已為之?!端鍟さ篮鈧鳌氛f:“南人無不吟誦焉”。只是“自古樂之而樂府興,后樂府之歌法至唐不傳,其所歌者皆絕句也。唐人之歌詩之法至宋亦不傳,其所歌者皆詞。宋人歌詞之法至元又漸不傳,而曲調作焉?!备柙娭ú粋鲗е挛覀兘裉熘荒苋プx詩歌。雖然我們無法將古詩還原到過去的唱法,但這些論述告訴我們詩歌是可以唱的。因此,教學古詩時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歌曲曲調來唱古詩,另一方面讓學生自己給古詩譜曲來唱.如教學《春曉》一詩時,我們就可以選用《谷建芬少兒古詩詞歌曲》中的歌曲來唱一唱。通過唱古詩提高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體會詩中喜怒哀樂的情感。
2、配圖像讀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一說法開創(chuàng)了詩歌與繪畫討論的新領域,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詩歌和繪畫是彼此聯系的,在藝術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補的。這樣的創(chuàng)作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3、配思維讀
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產生邏輯聯系。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指導學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楊萬里的《新柳》,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吟誦古詩的極大興趣,增強了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