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下午,視河南為故鄉(xiāng)的劉源來到新鄉(xiāng)縣七里營鎮(zhèn)劉莊史來賀紀念館,向“故鄉(xiāng)”劉莊捐贈了自己的上將軍服。這是劉源退居二線后,又一次故地“尋根”。眾所周知,劉源當過河南副省長,這里也是他步入政壇的起點。那么,與此次捐贈軍服有關的劉莊和史來賀,又與劉源有何淵源呢?
劉源畢業(yè)后下基層到新鄉(xiāng)縣七里營
1982年,劉源首都師范大學畢業(yè)后,毅然決定下基層,先由國家分配到河南新鄉(xiāng)縣七里營公社任管委會副主任,第一站就在劉莊見習,拜史來賀老書記為師。正如劉源所言:“從戎離豫20余載,一直自認是河南人并以此為榮,無以回報,唯有為故鄉(xiāng)人民爭光,謹贈獻珍愛的、象征著使命、光榮、奉獻的軍服,并敬致崇高的軍禮!”
1983年3月到4月間,《北京日報》連續(xù)兩次在頭版刊發(fā)了劉源下農(nóng)村的報道,一篇名為《做人民的兒子———劉源同志給老師的一封信》,另一篇名為《俺村來了北京的大學生———訪劉源》。這兩篇報道生動記錄了劉源扎根河南農(nóng)村的故事,共產(chǎn)黨員的公仆本色和家國情懷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談及為什么選擇河南,劉源在給中學老師的一封信中寫道:“河南,在全國是人口第二多的省,但經(jīng)濟底子很薄??箲?zhàn)初期,我父親曾任中原局書記,與河南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后,他老人家受害慘死河南。他作為人民的兒子,為人民貢獻了自己的一生。我作為人民和他的兒子,也要像他那樣,為人民獻出自己,完成父親的遺志?!?/p>
當時,劉源是帶著戶口來到農(nóng)村的。有人對他這種與某些“時尚”相悖的舉動并不理解,有人還說他是來“鍍金”的。后來知道他是“高干子弟”以后,一些人又說他是來“搞調(diào)查的”。
對于這樣的議論,劉源用行動作出了回應。他每天除了睡覺,幾乎90%以上的時間都放在工作上、學習上。他繃緊了勁干10多個小時,管10多個企業(yè),每天還必須保證兩個小時的夜間學習,這樣只有五六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按他自己的話說:“好在我是一沾枕頭就著,直到清晨掙扎著爬起來,連個夢都不做。”
在農(nóng)村,劉源的生活很簡樸,據(jù)當?shù)馗刹總冋f,他有時早晨買個饅頭,喝口開水,就算一頓飯;下鄉(xiāng)時也不吃招待飯,經(jīng)常饑一頓飽一頓。劉源當時每月工資加補貼是六七十元,但他從不亂花。他下農(nóng)村后,一年積攢了300元錢,分別寄給了廣東災區(qū)人民和雁北的農(nóng)民(劉源曾在風沙彌漫的雁北農(nóng)村插過7年隊)。
史來賀成為劉莊的恩人
說到史來賀,中原大地幾乎無人不知。1950年代初,他當選為劉莊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了帶領全村人治窮致富的重擔。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又是他帶領群眾向高科技進軍,讓劉莊形成了以農(nóng)促工、以工建農(nóng)、農(nóng)工商并舉的商品經(jīng)濟的新格局。
劉莊村位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西南10多公里處,歷史上,狂傲不羈的黃河在這塊低洼的土地上肆意橫流,多次改道,使這里的鄉(xiāng)親們飽受災難。史來賀很小的時候就記住了一首心酸的民謠:“方圓十里鄉(xiāng),最窮數(shù)劉莊。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糧。逃荒把飯要,忍痛賣兒郎?!?/p>
1948年,劉莊解放了。在慶祝窮人翻身作主人的鑼鼓聲中,工作隊隊長找到了史來賀,向他詳細地講解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宗旨、最終奮斗目標以及黨在全國解放以后要做的工作和需要完成的任務。工作隊長的話語,在青年史來賀的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他決心跟著共產(chǎn)黨走,在劉莊為勞苦大眾開創(chuàng)一個沒有壓迫剝削、一起過好日子的新天地。不久,史來賀就擔任了8個村的民兵聯(lián)防隊隊長。由于表現(xiàn)積極,1949年底,史來賀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2年,21歲的史來賀又被推選為劉莊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后,史來賀認準了一個理:“黨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如果群眾一直過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產(chǎn)黨人沒本事。”史來賀絕不做群眾看不起的、“沒本事”的共產(chǎn)黨員,所以在他的帶領下,即使在1960年我國經(jīng)濟困難時期,劉莊村的農(nóng)業(yè)依然取得了大豐收———畝產(chǎn)皮棉160斤,糧食畝產(chǎn)1000斤以上。到1960年代中期,劉莊的大部分群眾都先后住上了大瓦房。在史來賀的帶領下,他們僅用了10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已挖掉了“窮根”,解決了世代困擾的溫飽問題。
自1956年開始,史來賀就已經(jīng)是“國家干部”身份,從新鄉(xiāng)縣委領工資。從那時起,他就對自己實行了“彈性工資制”。當村民的平均工資低于縣里給他的工資時,他就把工資交到村里,按村民的平均標準領工分;當村民的平均收入高于他的工資時,他又交回工分拿起了工資。
1976年,村里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第一代樓房,木料不足,史來賀想到了自己宅子上的6棵大榆樹。老伴原本想留下一棵賣錢給閨女做嫁妝,但史來賀沒答應。他說:“我是支書,我不帶頭誰帶頭?”最后,價值3000多元的榆樹他以1500元的低價全給了集體。
史來賀有兩個兒子,先后讀到了高中畢業(yè)。當時,流行推薦上大學。鄉(xiāng)親們都認為兩個孩子是老史帶出的好后生,勸他到上面“活動”一下,好讓劉莊也出個大學生。史來賀卻說:“活動個啥?當農(nóng)民照樣為人民服務?!?/p>
1977年底,當時的新鄉(xiāng)地委按照省委要求,動員史來賀把家搬到新鄉(xiāng)市,還把家人的戶口全部“農(nóng)轉(zhuǎn)非”。史來賀不僅不照辦,幾年后,在村里辦藥廠缺技術人員時,他還把恢復高考后考上醫(yī)科大學的長子給動員回村了。
當史來賀的功勞越來越多、地位越來越高、聲望越來越大之時,他召集家人,定下了“一不比群眾特殊,二不占公家便宜,三不收禮送禮”的家規(guī)。
史來賀力薦劉源當副省長
1988年1月,河南省七屆人代會爆出一條轟動全國的大新聞:36歲的劉源經(jīng)人民代表直接提名為候選人,并當選為副省長。100多名代表在推薦理由中說:“我們推薦劉源為候選人,并不是因為他是劉少奇同志的兒子,而是因為他謙虛謹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勞任怨,有突出的政績?!?/p>
一位《解放日報》記者回憶當年采訪劉源的經(jīng)歷時,描述了劉源當選副省長的前后:“據(jù)新鄉(xiāng)縣的同志介紹,劉莊的黨委書記史來賀十分了解劉源,也是竭力推薦劉源當副省長的人大代表之一?!?/p>
劉源當選后,駕著車一溜煙穿過鐵路越過黃河,徑直朝豫北平原的劉莊奔去找史來賀。史來賀回憶說,當時我不在劉莊,也沒去開會,因病住進了醫(yī)院。從電視新聞里知道劉源當上了副省長,夜里偷偷從醫(yī)院里溜了出來上劉源家去,結果兩人途中相遇?!拔乙稽c思想準備都沒有”,劉源說,“腦子里裝的全是鄭州的城建工作?!?/p>
“選中就干唄!”史來賀鼓勵他,“沒經(jīng)驗就學。這些年,你還不是這樣闖過來的嗎?想想你爹,想想你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的罪,想想百姓對你的期望,你只有一條理:干好!”
河南人都說史來賀對人從不輕易表態(tài),也從不輕易夸獎人,可他認為劉源是個人才、是個棟梁,破例稱贊他。他說:“劉源是高干子弟不假,可都說他不像高干子弟。他當鄭州市副市長3年,管城建。如今的市長不好當,管城建的尤其難??赡愕洁嵵萁诸^轉(zhuǎn)一轉(zhuǎn),劉源的口碑好著呢!”
(摘自《北京日報》、《脊梁》)